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Hi话题」没有记录的收藏就不算收藏 一个受人尊敬的收藏家是怎样炼成的?

句子大全 2018-10-14 09:42:08
相关推荐

刘钢 律师、收藏家

从“中国合伙人”到“时光收藏者”

1983年北大法律系毕业后,刘钢被分配到司法部。在1992年国家允许开办私人律师事务所之前,所有的律师都属于国家公务员,只拿固定的工资。在新书发布会的开始,刘钢从自己律师生涯的最开始讲起,1992年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现在看来应该算是最早的一批“中国合伙人”了。

1993年春,律师事务所首次分红,刘钢怀揣着第一桶金,也揣着兴奋。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家画廊橱窗的油画并停下了脚步,“这件作品描绘出一派丰收景象,它那金黄的色调使我一下子心血来潮,当即付钱将这幅油画纳入囊中。尽管这只是一件平凡之作,可是它却将我引入一段往后二十多年的油画收藏历程。”

赵文生的《丰收》,这是刘钢的第一件藏品,也是书中的第一张插图,放在序言之后

高小华 《赶火车》 155×450cm 油画 1981,刘钢在书中写到这件藏品时,称其为“二十世纪的《清明上河图》”

赵半狄 《蝴蝶》 240×150cm 油画 1990,形状特殊的天安门油画,是对灰暗历史事件的记录

在《时光收藏者》一书的序言中,刘钢也提及自己收藏历程的滥觞,“喜好对收藏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了藏家的趣味,也会左右收集藏品的方向。”正是如此,对于历史的嗜好成为他收藏生涯的一条重要线索,并形成一套反映中国社会与历史变迁的收藏体系。

在发布会的提问环节,谈到收藏之外,刘钢化用了卡耐基的“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来形容自己对于收藏本身的态度,“如果收藏家在离开人世时能留下完整的收藏,是一种荣耀。”如今看来这份荣耀不仅包括收藏,刘钢还深入浅出地记录下了相关的收藏的心得,无论是对未来的艺术史,还是其他的投资家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刘钢在发布会及讲座现场与观众互动©海青PHOTO

Q

A

提问

除了绘画收藏,对摄影艺术等其他媒介有没有涉猎?

摄影我也非常关注,尤其是对一些记录行为艺术的摄影作品。包括何云昌的《一米民主》,你无法用语言简单来说清楚,现代人对民主的追求、困惑;另外还有蔡东东等。

刘钢

何云昌 《一米民主》截屏 12分11秒 1/10版 2010

提问

在收藏的生涯中,有没有遗憾或失之交臂的作品?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吴大羽的《花之舞》,可能算是终身遗憾,我非常喜欢这件作品但是当时钱不够。后来用了很长时间想找一个替代品,但总也找不到。我就到处打听它的下落看看有没有可能转让,那个藏家是搞金融的,完全不缺钱,而且就放在自己家里再也没有拿出来过。所以不仅无法拥有,连看的机会都没有,我知道好几个藏家都在盯着这幅画,如果出现一定会有人血拼。

刘钢

吴大羽的《花之舞》,以641.47万元成交于2006佳士得香港春拍

提问

作为职业律师,为什么会选择把钱用于收藏艺术品?

其实艺术品如果投资得好的话,结果可能会出乎意料。但问题是我不卖,所以不存在这个原因。遇到喜欢的作品,只要我付得起,我就会买,而不考虑以后的价格怎么样。比如说陈飞的《熊熊的野心》,我真的买贵了,我知道不是一般的贵。为什么要买?因为我想找一件作品表现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当时正好看见它,没有其他的替代品;可以说在看见作品的时候,我几乎就知道怎么去写这篇文章了,所以再贵我也得把它买下来。我觉得作为收藏家,就像卡耐基说的“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我觉得作为收藏家,“如果在离开人世时能留下完整的收藏,是一种荣耀。”

刘钢

陈飞《熊熊的野心》,以542.8万元成交于2013苏富比北京秋拍

提问

你现在收藏的线索比较明确,按照个人的趣味与离世的线索,是否更加适合改革开放之前的收藏?

首先需要补充一下,我收藏的脉络除了历史社会之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是艺术史。我非常关注通过新的媒体、新的表现形式对艺术史有贡献的作品。比如我收藏的朱金石、张伟、马可鲁80年代的作品,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艺术家都在画有形的东西,即使是赵无极、吴大羽,他们的抽象作品还是有形象的,但是这三位艺术家已经完全抛开了那种“形”,这是美学层次的一个转变。至于谈到的历史,我觉得1992年之后,社会仍在不断发展,比如对于小商小贩、社会底层,艺术上也有各式各样的反映和表现,我也收了一些作品。

刘钢

马可鲁《构成之二》64×80cm 布面油彩 1983

提问

这些东西不是中国特有的,拿到全球化语境下是否还有价值?另外对于一些使用新媒介、新观念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怎么看待?

行为艺术和video作品我也收,但是不多。从全球化来讲,无论它的趋势怎样,中国的社会仍然是中国的社会,你说它好也行,不好也行,它自身的特点不会消失。中国不可能成为亚洲的美国,非要拉入全球化并不现实。坦率地说,我也看到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比如说坏画。有次我朋友的老婆跟我说,有人说一幅画特别好,问我怎么样。我看的第一眼就觉得看见厕所了,一种恶趣味,我就她喜欢吗?她要送给老公,我说“你老公更不会喜欢了,他平时就是一个井井有条的人,厕所画他会喜欢吗?”所以作为藏家,不要追潮流,潮流未必适合你。可能在极简的环境里挂张厕所画很酷,但它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刘钢

Hi艺术=Hi 刘钢=刘

没有记录的收藏就不算是收藏

Hi:关于“时光”的收藏,你自己有一套怎样的体系?有哪些重要的收藏记忆?

刘:这本书大概收录了130多件作品图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我自己的藏品。可以说这些藏品都是比较重要的记忆,相对而言有几件可以称为经典的藏品。我觉得在一个收藏的体系里,必须要有一些经典作品作为筋骨和支撑,另外一些相对普通的作品则相当于人的肉体,使整个体系更加充实。这本书收录的作品中有几件比较难得的,像是郎世宁的宫廷画、记载鸦片战争的外销画、吴作人的《重庆大轰炸》、高小华的《赶火车》、赵半狄的《蝴蝶》,表现了不同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或社会状况。

郎世宁《皇妃画像》,拍于2005年纽约苏富比春拍

佚名 《封锁虎门航道》,这是一件记载鸦片战争的外销画

吴作人的《重庆大轰炸》,以风景画的形式记载了二战期间日军对平民百姓的血腥屠杀

Hi:这样《时光收藏者》一书也便呼之而出了。为什么会选择用文字记录下这些收藏呢?

刘:英国作家毛姆说过,“没有记录的生活就不算活过。”从历史的角度看,绝对是正确无误的。我借用毛姆的话来谈,没有记录的收藏就不算是收藏。文字对于艺术作品,尤其是绘画作品而言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艺术家创作的原由和作品承载的艺术内涵。我在书中不仅收录了作品图片,同时配以文字,谈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及与作品相关的个人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作品,可以让大家更好了解。这就好比是给乐曲填词,歌词有助于人们对于乐曲的理解,文字之于艺术作品也是这样。另外一个原因,我也想通过这本书来抛砖引玉,希望其他藏家可以动笔写一写自己的收藏。藏家写作不像策展人,它可能更加独特,更加感性,相比于学术性的文字,普通读者更容易理解。

朱金石《抽象笔触之一》26.5×20.6cm 纸本油画 1980

李华生 《1241》局部 70×138.5cm 纸本水墨 2012

Hi:近几年的收藏似乎有了新变化,这一过程是怎样的?

刘:大概从2010年开始,我就已经不再局限于收藏与历史相关的油画。随着自己的阅读,从自身的角度来讲,对于那些采用新的表现方法、新的媒介和有新的内涵的艺术更感兴趣,像是李华生的“黑格子”,王冬龄的“乱书”,杨诘苍的《千层墨》以及朱金石的厚绘画抽象等等。这些作品都不是表现中国历史重大事件或社会变革的,而是体现了艺术观念的转变、艺术趣味的变化以及艺术家艺术探索的作品。

我仍然对此保持极大的兴趣,一直在看,希望遇到令人眼亮的作品。水墨是具有潜力的艺术表达形式,对西方艺术家而言已经尝试了各种表达方式,但是对水墨的涉及很少,理解也非常有限。中国的水墨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仅仅是画画、写字,更是涉及运笔的功力、墨色的感觉和对纸张与墨的关系的理解。我觉得在水墨这方面,中国艺术家是应该有所作为的。因为水墨的底蕴和话语权在中国。如果寻找艺术创作的突破口的话,水墨有很大潜力。

杨诘苍 《千层墨》 66×66cm 水墨宣纸 1990

王冬龄《赠汪伦》180×97cm 2016

2016年11月6日王冬龄在故宫太庙“乱书”艺术表演

他们眼中的收藏家刘钢

田军 收藏家

田军:藏家可以分很多种,博览会藏家、慈善夜藏家、样板间藏家,大家全世界飞来飞去,害怕错过任何一个艺术事件,担心被这个炫耀品味和财富的艺术圈遗忘,但是“时光收藏者”很诚恳地告诉我们,还有一种藏家是不焦虑的,那就是只收藏和自己有关的故事和历史,没有任何对国际化的主动迎合和向标准名单紧密靠拢的焦虑,我想这是这本书能带给我的最大福利。

赵半狄 艺术家

赵半狄:刘钢给我的感觉非常温暖,是一个有温度的男人,有情怀,心胸大。他的书里倾注了很深的感情,这是别的美术史里读不到的,所以我说这是一部有温度的油画史,不一样的中国艺术史。

赵半狄笔下刘钢的肖像(作品局部)

田霏宇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田霏宇:我总觉得他没有当总理国家非常亏,他有非常强烈的道德观,包括对历史的认识、对社会的关注。他有学问、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很认真地把这些东西写下来,想分享自己热爱的东西,做一些贡献。我觉得中国艺术圈再有十个这样的藏家可能整个局面都会不一样。

伍劲 Hi艺术中心负责人

伍劲:十多年前,当刘大律师在拍卖场攻城掠地时,我还是刚入行的年轻人。他300多万买《赶火车》的时候,我也在现场惊叹“价格疯狂”,这个价格那时候可以买很多东西,而且几年后会变得成倍的贵。当代艺术市场最疯狂的时候,我觉得刘律师也许错过了什么……十多年后,他的收藏及他的心得都收集在这本书里,让我们可以一窥北京最具分量的私人收藏。这幅用作海报的《赶火车》,论市场价格一定在3000万之上了,可是十年前市场上最火爆的艺术家,有的人却不见踪影。不得不承认,作为亚洲资本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律师,刘钢对于艺术价值的判断还是经受住了考验。

高小华《赶火车》(作品细节)

房方 星空间负责人

房方:刘钢律师的藏品,在关注艺术品“美学价值”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其在中国社会转型史中的独特意义,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他的书里,不仅涉及到他的收藏经历、对藏品的看法和感受,还收录了与艺术家面对面的对谈,形成了十分珍贵的第一手文献。通过《时光收藏者》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艺术、反思时代,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收藏者本人的个性与观念,这也许是“私人收藏”最值得玩味的看点。

李宜霖 亚洲艺术中心负责人

李宜霖:我跟刘律师本人没有交流,但通过在发布会和讲座的感受,我觉得他是一个很真诚的收藏家。包括他所提到的英国作家毛姆的“没有记录的生活就不算活过”和卡耐基的“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些都是他对自身收藏的期许,反映了他自己的收藏与艺术追求。在现场有嘉宾说到这样的收藏放在语境下的问题,我觉得每个收藏家都在真诚地建构自己的系统,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收藏家,也应该是这样的。要是国内再多一些这样的藏家,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会更好。

如果你喜欢微信的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你喜欢Hi艺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关注

官方微信ID:hiart308309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