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圆桌对话——论创业者品质与改革者勇气

句子大全 2018-07-19 15:16:38
相关推荐

1月18日,由深圳市南山区经济促进局指导、国内领先的服务平台亿欧主办的“致敬改革者——庆祝暨GIIS 2018全球产业创新峰会”在深圳圆满结束。与会嘉宾有招商局创投投资管理部总经理李忠桦、彩生活副总裁段斐钦、璀璨资本创始合伙人罗挺霞、捷停车CEO李民、TCL十分到家总裁魏永刚、东方富海合伙人周绍军、招商银行深圳分行战略客户二部总经理朱建武、贝壳派创始人蒋磊、雨本创始人张勃、最生活创始人朱志军等。

在主题为“论创业者品质与改革者勇气”的中,招商银行深圳分行战略客户二部总经理朱建武、贝壳派创始人蒋磊、雨本创始人张勃、最生活创始人朱志军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本次圆桌主持人为亿欧公司合伙人兼华南内容负责人梁主持人。

以下是“论创业者品质与改革者勇气”圆桌论坛的现场实录(部分有删减):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亿欧公司的合伙人兼华南内容主编,非常感谢各位亿欧的好朋友来参加这个活动。下面陆续请出圆桌的四位嘉宾,他们中有创业者,也有大企业的中流砥柱。有请雨本创始人张勃、最生活创始人朱志军、贝壳派的创始人蒋磊博士、招商银行深圳分行战略客户二部总经理朱建武。

深圳是一个创业氛围非常浓厚的城市,创业者的热情也非常高。第一个环节是有请几位嘉宾做比较简单的介绍,先从张总开始。

张勃:感谢亿欧给我们这样一个见老朋友,认识新朋友的机会。雨本智库主要是做精品智库的专业产业服务,主要是连接创新科技的创新企业和有成熟应用场景的传统企业,我们也是初创的企业,还在摸索中。

朱志军:大家好,我是小米生态链最生活毛巾的创始人,我们只做一条毛巾,还在创业的路上,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

蒋磊:我们最早期创业的时候和亿欧在一个办公室,现在大家都分开了。我是贝壳派的创始人蒋磊,我们公司主要专注于泛皮肤病的治疗和护理领域,我们应该算是一个皮肤病人群的产品系列,当然我们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及创新来做消费升级的,我们做的这条路更艰苦,更辛苦一些。谢谢大家。

朱建武:感谢亿欧的邀请。今天这个会场基本上都是创业者,我是招商银行战略二部的,我们作为一个金融服务提供者,这几年在不断的变革、发展。战略二部主要是服务于深圳的新兴行业和新经济,主要下设三个团队:TMT、大健康、大消费。我们的客群主要是深圳的新经济或新的发展动力的企业。当然也包含了像今天这些新领域的创业型企业。谢谢大家。

主持人:通常到深圳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来深圳多久了?”,第二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来深圳?”,请各位嘉宾分别回答下这两个问题。

张勃:我来深圳很偶然,因为之前的12年,一直在上海生活。虽然我是一个北方人,但是我的生活习惯差不多是上海人了,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深圳。也是因为我的上家公司业务发展的需求。来之前是觉得待几年就回去了,来了之后却在这里扎了根,回不去了。深圳给我更多的感觉是开放、包容、务实。

朱志军:我是湖南人。一毕业就来到深圳了,没有很多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来深圳找工作,所以我也到了深圳。到了深圳以后我又去了很多其他的城市,发现深圳来对了。因为来这里工作,后来买车,买房,生孩子,创业,运气又特别好。总之我觉得这个城市很包容,不管是在这里工作还是作为创业者,都能感受到这种幸福感。

蒋磊:在座各位中,来深圳时间最短的应该是我了,三年多一个月。我是2014年回深圳的,我在日本待了很长时间,回来深圳创业。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带一个技术回来,希望把这个技术变成钱,后来发现这条路的坑太多了。创业很艰苦,但是在深圳的环境里,我平均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出差,我面对的几乎是医生。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特点,最后深圳这个城市,让我每次下了飞机都会觉得,嗯,我好像又轻松了一点。因为这个城市很务实,很开放,很包容,他会让你有很多想法能够变成现实。所以我觉得可能我这一辈子都不会离开深圳了。

朱建武:我可能是来深圳时间最长的,我来深圳快19年了。我大学在上海读的,记得当年大学毕业,要留上海,上海的本地生源要拿一个蓝表,上海以外的学生要进上海是拿一个黄表,我记得我当时拿到了蓝表,是可以留上海的,但是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深圳。当时很多同班同学以及老乡都觉得难以理解,留上海那么难,为什么要放弃上海,而选择深圳?我的同学、朋友都说,上海多好,你是学金融的,上海是国际金融城市,又这么漂亮,有外滩,有东方明珠……但是我当时跟我的朋友、同学说:因为我来过深圳,虽然深圳没有上海那么漂亮,没有那么现代化,但是我在这个城市能找到归属感,我是这个城市的一员。我可以在这个城市找到我发挥的地方,所以我当时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上海,放弃了上海,到了深圳。19年来,我自己感受我的选择是对的,我在深圳找到了我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在金融领域。伴随着深圳的发展,伴随着招商银行的成长,我自己也在一步步往前。

主持人:听起来来深圳都是对的,因为台上还没有找到一个离开深圳的案例。我的下一个问题是问创业公司的,因为我对前三位创业者的历程都非常清晰,我就直点痛点了。前三位创业者在早期都定了方向,后面发现好像不太对劲,就要改。有些可能一次改成功了,有些可能改两次都还没有改成功,有些还在改的路上。非常艰辛的过程。这种断舍离应该是很揪心的。

三位创业者请分享一下你们在创业的过程中,改方向的过程中的那种揪心和里面的故事。

蒋磊:我不知道主持人是不是在讲我。因为你对我是比较熟的,因为我们以前是一个办公室的,当时我在做研发,杰民做记者,很不搭的两个行业居然坐在一个办公室里。我大概讲一下我在做什么。

我是一个科研人员,做了17年的生物学研究。回来的时候是带着光辉,当时是孔雀计划引进的人才,以为有一项技术在手里,一下子就可以通天。结果没想到天没通,还摔到了一个坑里。这是很正常的,就是对于产业,对于市场,对于产品的认知。

最早改方向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因为我们对于一个技术的理解,仅仅是在技术层面的理解,并没有理解到市场的需求和痛点。

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大概有多少次的转变和转身?正确的说应该是一次。但是不准确来说是两次,在不同的市场里寻求定位。最后我才把这个市场定位在泛皮肤病的日常护理和治疗的领域。

以前做两个行业,那两个行业都很坑爹,不管是哪个合作方,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都有很多问题。直到我最后一次改方向,定位在这个方向的时候,基本上跟人讲一句话,所有人都会吸引过来。以至于现在在中国皮肤病的行业,在中国最顶级的医院,短短的三个月已经得到了他们非常大的认可。同时在明年,整个中国皮肤病所有学术以及所有临床的革新,可能就会由我们公司开始做起。

说实话皮肤病也是一种消费。皮肤病一百多年的研发历史了,但是所有的产品都很同质化,唯独从我开始,做了颠覆性的技术来替代之前的所有产品治疗。在抓到了这个痛点后,所有专业领域的人才认可了我。当然很多消费者也是很喜欢我们的产品,只不过现在还小,品牌力和传播力还不够足够强大,但是我们会走得更快、更远。

朱志军:我来深圳15年了,是2003年非典那年来的,大家都南下,跟着火车就一起来了。讲一下我的创业经历,概括的说就是四个字:从1000到1。原来我做了1000个产品,现在我只做一条毛巾。

创业之前我在深圳天虹商场工作,主要是做招商和采购,每天跟品牌打交道。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对品牌比较感兴趣。在那个时间点就有一个想法,未来我要创业,要做一个品牌。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因为线下创业的成本太高,门槛很高。一直等到2009年,公司把我调到了电商部,负责电子商务。我们都知道线上做品牌是非常容易的,只需要注册一个品牌,交一个保证金就可以做。所以我在2011年3月就辞职出来了,当时刚好小孩出生,压力也很大。但是有梦想,所以就辞职了,所有人都反对,但是我还是辞职出来创业了。

赶上两个机会,我是国内第一个做生活方式品牌的,今天看到的淘宝、天猫等所有大品牌做的生活方式,我是国内第一个做的,尤其是在互联网上。第二个是刚好赶上了京东、唯品会这些B2C平台的红利。当年我做这个牌子,第一年就有一个多亿的销售,两年下来做了1000多个产品,挣了2000多万。所以我运气很好,也觉得自己很牛逼。因为当时从国企性质的企业出来,一出来就很顺,我算是比较特殊的。

到了2012年年底,我的公司在国内已经是第一了。当然也看到了整个行业红利的消失,很自然的想到线上线下的做,在那个阶段其实国内没有人提O2O这个概念,因为我是在这个行业里面,所以想到了这一点。当时我们线上已经做得比较不错了,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服务的打通,线上每一个定单在线下都有位置,这样就可以跟经销商或者是加盟商进行服务的打通。另外是利益的分享,这些东西在传统品牌上是解决不了的。在那个阶段,很多传统品牌很难往前发展了,因为加盟商不跟他们玩了。

到2013年年初,准备大干一场。跟同事说我们未来要做3000家店,3年30个亿,要上市。开完会以后大家都受了鼓舞,认为我们未来确实可以做这么大,因为我们前面两个是成功的。这个时候雷军(小米公司创始人)找我了,他们的投资经理找到我,说有意向投资我。大概跟我聊了半个小时就回去了,雷军的合伙人叫Tiger,第二天就过来找我了,聊了两个小时,基本上是我在讲,未来要怎么做,要做多大。回去以后晚上给我打电话,说雷军想见我两兄弟,因为我们当时是两兄弟创业,我弟是做设计的。

我记得是5月11日晚上就见到了雷总,聊了3个多小时,主要是讲了两件事。一个是产品要有产品思维。不能像原来的渠道,因为渠道做多最后还是会被制约的,像苹果公司的(产品思维),放在今天可以理解,但是在那个时间点上很少有人提,只有互联网圈提。

第二个是互联网思维。就是雷军所说的“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决。希望我按照他的模式来做生活方式。当时两个行业差得很远,而且我又是做传统行业的,所以我就不理解。当时并没有打算转型,我们内部团队讨论到底是按照原来的方式还是按照小米的模式走?PK了很久,后来发现我们的产品上确实做得不好,因为有10%的投诉率。当时我们的产品很简单,就是从阿里、淘宝上买回来,贴个牌就卖出去,用工厂的资源做这个事情。

8月份的时候转型,因为我们认为我们的产品不行。一转型就转了两年,亏了1000多万。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没有及时裁员;二是花了很多钱买样品;三是学小米,把产品做到极致。总之两年下来亏了很多钱。我就很痛苦,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包括身边的朋友。

2015年年初,快到春节的时候跑到北京找雷军,问雷军说我的产品做得怎么样,他第一句话是说我的产品做得非常好,他买了所有我做的产品。第二句是,你是做什么的?当时我就突然明白了,把产品做到极致还不行,重要的是你要打出去。所以当时我又接触了定位,回来复盘。发现50款产品里面毛巾是卖得最好的。所以我们就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只做一条毛巾呢?

就这样,把这个想法——做毛巾——告诉了雷军,拿到了他们的投资。花了一年把毛巾做出来。前年的5月24日上了小米众筹,7天卖出了15万条毛巾,成为小米众筹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

第二个月又拿到了京东的投资,去年9月份成为G20峰会的指定毛巾品牌,现在每个月大概有1千多万的销售,现在的估值大概是3亿。

一路创业走来,很多坑是没办法避免的,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讲,这种折腾,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们前行,就像深圳一样。

张勃:在过去几年的从业经验里,我更多的是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因为我之前在中科院工作,后来因为自己一直有媒体情怀,就不顾一切,顺着新媒体那一波跳到了媒体这个行业。也经历了智能硬件的媒体从兴起到成熟的过程。在这里接触了很多,前天一家我们服务过的大数据公司也IPO了,非常有幸的见证了这波人从小作坊做到上市,包括遇到了股权、投资人、团队内部、产品流水线的问题。

看了差不多有小一万的团队,因为那个时候我在媒体工作非常疯狂,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概念,每天当我看到好的新闻,我们的记者PUSH出来的时候,我就非常有激情的研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一个什么样的模式,一个什么样的新点子。在过去的几年里,确实是看到了很多创业者的历程。

因为之前在媒体工作的原因,我们也会跟他们合作。因为我一直担任新产品线的拓展。作为一个拓新的角色,肯定是要跟最前沿的创新媒体深度接触的,我会跟他们做深度专访,虽然我自己很久没有做内容的东西,但是其实我做的专访笔录,在我创业之后整理了一下,大概有几百家的创始人的实例访谈。因为2018年整个公司的发展还需要很多务实的产品打磨,2019年会有一个计划,会推出一本类似于记录的书籍,就是想记载这些公司过去做得好的、不好的,以观察者的身份来见证。这是题外话。

回到我创业的故事,后来我在媒体呆了很久,我觉得媒体确实能给企业带来很多的好处,不管是曝光品牌还是交互的机会,包括亿欧本身,他们定位的是“创新产业服务平台”。目前亿欧网是做得非常好的一家媒体,也是全国性的媒体。在这样的以技术驱动的一波里面,不像前一波的创业,有很多草根的创业,创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了,对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媒体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服务行业,帮这些创业企业找到他们想要的资源,同时,他们也需要表达自己的机会。这样的理解或许不是很全面,但是这个服务精神,比如怎样让服务更专业,用专业的团队、专业的人、专业的模式给创新项目团队带来更专业的服务,同时把创新团队的先进技术成果、产业成果和有成熟应用场景的传统企业衔接起来,这是产业上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

现在国家政策也很好,政府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非常大,很多地方政府都推出了非常好的政策补贴,包括产业扶持。不论是人才还是政府引导基金,相对于上一个时代都是做得非常务实的。

基于这个大的背景,我们团队有一半的人都是从中科院出来的,另外一半是媒体出来的,我们是一个很好玩的团队。每次开会的时候,大家一定会强调一个词,就是我们讨论问题的逻辑是怎么样。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出身背景的人在一起做这个事情。我们现在是想把专业的产业服务做到细分,去摸索出能够标准化的东西。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的人才服务、产业对接、政策对接,我说的政策不是让你拿到一笔补贴这么简单的事,有很多技术驱动或者是产业驱动的企业,如果在早期能够对这个区域政策有一个更宏观的认知,并且能够得到专业的产学研支持,那么在后续的市场、产品的过程中,就可以省很多弯路,并且能够跟国家政策有利结合。

另外是培训支付方面也有一些尝试,知识付费和培训得到了腾讯的授权。小程序火的时候,国内第一本关于小程序的书就是我们智库的几个导师和我写的。去年春节的时候,觉得这个东西来了,应该有一个科普性的刊物,我们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写了一本小程序的书。第一版写得不是那么全面,那么深刻,就是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推出来,让大家看到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它的原理是怎么样的,后来销量还不错。更重要的是这个尝试让我们看到,用社群化的运作,可以让我们把看起来离我们很远的、很高高在上的知识,以及服务,更亲民地为身边真正对技术有崇尚的,帮助他们完成这个事情。

前天我跟杰民聊的时候,我说产业服务这个事情很难讲清楚,他不是媒体,也不仅仅是所谓的精品智库,更多的是一个连接的作用。把这几个要素联结在一起,帮助他们提高效率。重要的是要把“为创新企业做专业的产业服务”的价值观深入到每一个产品模块,打磨出一个可复制的模式,同时体现出它的商业价值。

去年一年虽然起步得不是很早,但是营收状况,包括会员企业的发展还是非常顺利的。整个团队的充盈也很快地做起来了。

今天在创业故事中讲了这么多,我更想说的是,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时代,如果你有想法,能够聚集一帮有想法的人,并且踏踏实实的干,那这个idea就可以变成现实。以前在媒体工作的时候,更多的是观察者,看到别人的商业模式、团队内部的管理,以及销售渠道各种问题。今天,我从媒体跳到了创业的洪流中,也很想用这些年的见解和自己的感悟,去为更多的技术驱动型的企业和有丰富应用场景、致力于转型的传统企业做点事情。亿欧是我们在行业中很好的合作伙伴,我觉得我们在研究同一个课题。

主持人:刚才几位创业者的心路历程都听过了。

您(招商银行朱建武)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如何给他们帮助?或者是剖析一下,在您进入招行之后,是怎样通过金融的形式为创业者提供价值服务的?

朱建武:在这四位里面,只有我不是创业者,但是我对创业者的勇气是表示钦佩的。因为这几年,尤其是近五年是中国金融大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大资管的时代。在这五年中我也面临很多选择,因为有很多朋友拉我出去自己创业,但是我还是勇气不够。所以我对创业者的勇气是非常钦佩的。

在这近十年里,我见证了很多创业者的成功,当然也见证了创业者的失败,更多的是见证成功。因为我们在十几年的银行工作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南山区域,南山又是深圳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一个区。一个企业如果发展壮大,离不开几点:

首先是技术。你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南山区,我见证了很多企业,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尤其是世界级的企业,首先是有技术。基于这个技术,就有了市场,把技术和市场结合起来,或者是结合得比较好的,就是企业的管理能力。尤其是管理者,管理团队的特征体现得尤为明显。基于技术、市场和管理,一个企业要做大,今天很多企业要发展为世界性企业,从2010年以后,很多企业应该借助国内的中小板或者是创业板的资本力量,不断的补充资本。

比如说现在的一个团队,我现在的TMT团队里面,除了腾讯、华为、中信以外,还有一个团队是专门做手机产业链的,专门给手机供应零部件的。深耕这个行业就发现,过去主要是在台湾、韩国、日本。但是到今天为止,这个产业已经逐步转移到了中国。跟很多投行聊,跟很多创业者聊,跟很多企业老板聊,以及跟终端的客户聊,包括跟台湾的企业进行交流,发现一个现象,为什么这个产业能够从台湾转移到国内来?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是创业者是很拼的。尤其是在这个领域,创业者的拼搏精神是第一个。第二点,相对于台湾来讲,这几年国内的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应该是助推了企业的快速成长。

朱总(最生活创始人朱志军)刚才讲到小米的投资,招商银行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的战略定位是一体两翼。我们走的是投商行一体化的道路,这两年我们也做了非常有名的投资,比如说招商银行领投的时代新能源,在时代新能源200多亿(编者注:销售额)的时候,我们招商银行投了30多亿。所有的投资里面,尤其是金融机构里面,我们是唯一有董事会席位的。摩拜刚开始在上海市场兴起的时候,招商银行直接投了500万美金。

我们这个团队在深圳招商银行,是最新的一个团队,是去年9月份才开始成立的。成立才9个月,现在已经在某两个企业中签署了总行的直投平台,招银国际已经在对某些企业进行尽调和直投。传统的商业银行是我们应该做好的,而在新的发展中,招商银行要有先发优势,要有持续的竞争力,我们一定要走投商行一体化。

市场为什么会给招商银行高估值?第一个是我们的投商行一体化的战略。第二个是招商银行进入了新的经营格局,我们在去年年中的工作会议上,总行重新定位了招商银行的发展:公司。每年总行会拿出大量的资金做这个项目,顺应了互联网的变化,顺应了时代的变化。我相信基于招商银行新一轮的发展战略,在创新型企业里面的服务能力会更强。我们也期待跟一些新型的创新型的企业紧密合作,体现招商银行差异化的能力,体现我们的竞争能力。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欧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