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影响中国画欣赏的三大要素

句子大全 2018-07-09 14:31:00
相关推荐

影响中国画欣赏的第三大因素,是时代的文化语境。所谓语境,指的是语言环境。众所周知,每句话都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改变了,话的意思也往往会随之发生改变,例如人们所熟知的“脑筋急转弯”,便是这种利用偷换语境手法来进行的语言游戏。而时代的文化语境,则是指的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尚、文化环境、物质条件等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语境。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可能不受到他所置身的那个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所以同一幅作品,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意义是并不相同的。虽然这种影响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由于各自本身情况的不同,所受到影响的程度与具体表现也千差万别,但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这一点上,则是并无区别的。这正如郭象在《庄子注》中之所谓:“夫礼义,当其时而用之,则西施也;时过而不弃,则丑人也。”

关于时代文化语境对中国欣赏的复杂影响,需要着重讨论者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文化语境影响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生存需要,包括中国画在内的各种艺术,是人类寄托情感,倾吐心曲,抒写怀抱的精神园圆。从表面上看,我们现在生活在充分开放的多元化时代,昔日的那种政治钳制艺术,庸俗社会学定于一尊的不正常的文化环境,已为今天多元、开放、宽松、活跃的文化环境所取代。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都是充分自由的,不但每一位中国画的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性之所好,对绘画的内容、观念、风格和样式,作出自己的自由选择,而且每一位中国画的欣赏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之所好,对绘画的优劣、高下和价值,作出自己的自由评判。然而实际上,由于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和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中,必然要受到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制约,因此,如果从客观上看,从本质上看,这种主观上的自由又是非常有限度的,或者说是并不自由的。这种不自由若换一句话来说,便是每个人都不可能摆脱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

因为人的价值取向、美学趣味和欣赏水平,是由来自先天的和来自后天的两部分所组成的。不论是来自先天的,还是来自后天的,都是历史和现实的产物。这其中,不但后天环境的熏染和影响,是历史和现实的投影,而且即使是先天的,来自于遗传基因和生命密码的指令,也是此前人类历史上文化心理和审美体验所留下的记忆遗痕,也不是人可以自由选择的,而是在人能够对其作出自由选择之前,便已经或多或少地被事先规定了的。这是其一,而其二更重要的是,人是有社会性的。马克思兑:“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关系”必然会对人的艺术选择和价值判断作出种种虽不见其形然而却又无处不在的复杂影响。尤其是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时代,科学极其发达、物质异常丰富、交通空前便捷、信息无比畅通,昔日中国画相付封闭的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以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为代表的各种新的艺术思潮,不可能不对中国画原有的艺术评判标准有所冲击,不可能不使得一部分中国欣赏者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趣味有所改变;而另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又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商品化时代和消费主义时代,绘画的商品化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也不可能不对中国画的欣赏产生某种影响,并从而使一部分中国画欣赏者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判断发生改变。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时代文化语境对包括中国画在内的艺术欣赏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深刻、强烈和显著。

不过,以上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还有着另一个方面,即文化语境对中国画欣赏的影响不但有着母庸置疑的普遍性,而且还有着不容忽视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具体表现为,首先,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虽然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从总体上讲,或者说从根本上讲,存在决定意识,然而意识一经形成,却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的独立性有时能构成对于存在的反作用。按照这一观点,人在对中国画进行欣赏时,虽然从客观上讲是不自由的,要受到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制约;然而若从主观上讲却又是有着相对自由的,这种自由便是人们在对待历史和现实的制约上有着不同的主观态度。这其中既有积极顺应者,也有被动妥协者;既测反抗者,也有努力超越者。而这种顺应、妥协、反抗、超越的不同态度,使得文业语境对中国画欣赏的影响因人而异,极其复杂而微妙。

其次,所谓时代,是一个涵靠范围极为广泛的历史概念,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双重意义。生活于同一时代的人,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遭际、处境和感受是相差很大的。官员和百姓、富人和穷人、由堂之高和江湖之远、贵青之尊和草民之微,不膏有天壤之别。这里所涉及到的是整个时代社会的大环境和个人处身承受的小气候。这种“小气候”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每每较之“大环境”更具体和更深刻,因此也显得更重要。前面所说的鲁迅夏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即是对这种审美现象的形象化概括,最后于人的地位、处境和阅历是有阶段性的,而作为这种地位、处境、阅历之折射的思想感情也是有阶段性的,故而人的欣赏趣味和审美心理也是有阶段性的。

例如一幅作品,我们原来可能觉得它很好,既很美,也很有意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看法却改变了,忽而觉得它不好了,既不美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原来的看法只是一种浅薄的歧见。反之亦然,一幅作品,我们原来可能觉得它不好,既不美,也没有什么意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看法却改变了,忽而发现它的好了,既很美,也很有意思,而这种“美”和“意思”是过去所未曾察觉的。凡此种种,都说明了文化语境对包括中国画在内的艺术欣赏的影响是千差万别的,既有普遍性的一面,又有复杂性的另一面。

二、主流文化的审美取向及其话语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和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欣赏一样,中国画欣赏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或者说其欣赏标准有着主观上和客观上的两重性:一方面美由心裁,欣赏是主观的,对一幅中国画作品优劣高下的评判因人而异,在客观上缺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认可的通约性标准,甚至可以说,画的好坏有时不是由画的本身所决定的,而是由欣赏者的审美取向决定的;另一方面又心由物生,这种主观上的因人而异又是客观条件,包括社会心理、生活环境、时代风尚、文化积淀和审美经验等等所造成的,是客观的折射,并受客观的制约。在对中国画欣赏和评判的活动中,人们之所以常常会出现分歧,产生争论,以至每次中国画大展评奖结果公布之日,都是各种批评和话病蜂拥而起之时,正是这种主观与客观既相互矛盾、相互抵中,又相互支持、相互印证的特殊性所造成的。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有主观标准,又有客观标准,这在理论上是可以讲清楚的,而在实践中却常常很难统一。因为我们每个人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欣赏中国画的,其结果必然是以自己的观点为是,而以别人的观点为非,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只有主观标准而无客观标准,从而陷入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无是非境地。这无疑是不可取的。因为事实上有时却是需要有“是非”的,或者说需要有评判作品优劣高下立客观标准的,如展览和评奖。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呢?这就要取决于主流文化的审美取向了。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中,都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分。主流文化掌握着评判是非的话语权(所谓话语权,指的是发表话语的机会及其影响力),而非主流文化则每每处于边缘状态。虽然从本质上说,主流文化掌握着话语权,并不意味着便掌握了真理,更不意味着可以垄断真理;非主流文化处于边缘状态,也不意味着便没有价值,更不意味一无可取,然而由于现实中评判和选择的需要,由主流文化所代表的审美取向还最常常充当裁判的角色,而被当做客观标准来使用。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美,既由心裁,又由主流文化的审美取向裁。关于这一点,不论在传统中国画的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现实中皆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在中国画的早期(晋唐时(),为皇家扶持的院体画风居于主流的地位,画家们审物不苟,焕烂求备,以“神温“为宗,而为文人画滥筋的“逸品”则被视为“非画之本法”,握弃于诸品之外;但到来元以降,文人阶层崛起,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为旗帜的文人画后来居上,一摩夺得了画坛的主流地位,原来的较为细腻工致的画法,却被视作“为造物役”的习者之流,非吾曹当学也”。同样,在当代的画坛上也是如此,如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提倡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因之以素描为基础的,造型坚实有着具体宣教内容的人物画,和将自然风光与建设成就融为一体的山水画便大行其道,表现风花雪月、钓徒高士的写意画则一涎不振,但到了八十年代之后,伴随着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和回归传统呼声的高涨,各种现代水墨、现代写意和所谓的“新文人面”却风靡一时,成了近二三十年来画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景观。凡此种种,无非表明了以下两个事实:

其一、虽然在中国画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存在着人的主观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却常常要服从于主流文化的审美取向。

其二、主流文化的审美取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流变转换的,这种流变转换的过程,与中国画发展演变的轨迹相表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主流文化的审美取向,代表了多数人的审美取向;主流文化审美取向的流变转换,也反映了多数人审美取向的流变转换。这种流变转换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既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心理等因素有关,又与人的喜新旧天性有关(人有喜新厌旧的天性,又有从众心理和审美情性,二者并行不惊)。然而人的审美心理毕竟是各不相同的,或者如我们所说是有主观差异性的,主流文化的审美取向及其流变转换,虽然反映了多数人的审美取向及其流变转换,但却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审美取向及其流变转换,这在今天多元化时代主流文化日趋模糊,日趋失去权威性和号召力的大背景下尤为如此。故而我们又可以这样说,主流文化的审美取向虽然掌握着话语权,常常能够充当裁判者的角色,作为衡量中国画优劣高下的标准,但这种话语权的拥有和裁判者的身份却也常常会受到非主流文化审美取向的质疑和挑战。而当这种质疑和挑战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尖锐,越来越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时候,一个新的流变转换的过程又将拉开了大幕。当然,这不过是被极度简化了的概述,现实中的情形往往要比这复杂百倍。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