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四位司令员与腾格里沙漠的约定:将荒漠变绿洲

句子大全 2018-06-10 06:06:18
相关推荐

当春风又起,春到内蒙古阿拉善的时候,一条喜讯传来:在一项国际性生态奖首届评选中,阿拉善生态建设荣膺“十佳”。颁奖理由是:走军民融合之路,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荒漠化治理的绿色行动,在推动生态扶贫、造林治沙中成效显著。

对于获奖,生态建设牵头人李旦生惊喜之余,回忆起多年前的一幕:本世纪初,时任一家交易所理事长的老兵陈东征带领首批员工志愿者,深入黄沙漫天的腾格里沙漠,与阿拉善军分区官兵携手植树,并采取军民融合的创新方式组织协调阿拉善生态建设。从此,带动社会各界关注阿拉善、绿化阿拉善。15年的艰辛与汗水播洒在这片戈壁荒漠,蓦然回首,身后已经是6.6万亩的葱茏绿色。

草原礼赞

草原上的一棵草,就是一个文字,它们经过千万年的磨合,组成篇篇文章,使得草原成为馆藏丰富的图书馆。草原上的一棵草,就是一名战士,它们是经过千万年严酷环境考验的幸存者,是捍卫祖国生态屏障的最后一班岗。

——摘自刘书润草原生态和文化专著《这里的草原静悄悄》

植树老兵:从左至右依次为退休后植绿治沙的老兵李旦生、黄高成、张新华

1、茫茫沙海中,

老兵种树的身影

“一旦种活一棵树,你就很难不去种第二棵!”

黄胶鞋鞋底磨得发秃,鞋里灌满了沙,汗水裹着沙尘在脸颊上恣意流淌,他们却毫不觉苦。

每当春到腾格里沙漠的时候,4位老兵总是带着一支队伍,扛着铁锹,背着树苗,置身漫漫沙海,埋头种树。他们每个人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眼前一株株树苗上。有时跪在地上,挖到湿润的沙土,小心翼翼地把那比草粗不了多少的树苗用湿沙包好。谁都不怕扛水管累,一定要在水管能及的范围内一个坑、一个坑地把新栽的树坑浇透。

看上去,4位身着旧迷彩军装的老兵,与常年在沙漠里劳作的农牧民没啥两样,娴熟的动作甚至比得上专业林木工人。周围群众都熟悉他们的身份:4人中年龄最长的黄高成今年67岁,曾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66岁的李旦生、63岁的张新华都曾任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今年55岁的李德海,现任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

4位老兵曾常年戍守边防,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疾病:黄高成患高频耳鸣,李旦生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张新华患严重的糖尿病,李德海腰肌劳损。 他们本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养花打拳、写字拍片,或者天南地北游山玩水,安享惬意的黄昏时光。究竟是什么吸引着他们一个接着一个,一头扎在这浩瀚无边的沙漠,面朝黄沙背朝天地与沙漠较劲?

这一切都源于最早退休、进沙漠年头最久的李旦生。

新世纪初年,他在担任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期间,见到了小学同学陈东征。这位证券专家也曾当过兵,他来西部考察时,正值沙尘暴肆虐,黄沙蔽日,白昼如同黑夜。阿拉善军分区官兵正投入“绿化大沙漠、遏制沙尘暴”的生态保卫战,当地军民有着在沙漠边缘植起一道“绿色长城”的强烈愿望,可技术和资金成为制约瓶颈。陈东征深受触动,他握住老同学的手,当即恳请:“我们一起合作吧!”很快,军地双方签订了一份“共建青年世纪林”的合作意向书。

从那时起直到卸任,李旦生一直为沙海里的绿色梦想奔走呼号。退休后,他把军分区几位退役官兵召集在一起,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四处募集生态建设资金,决心在阿拉善盟3个旗建立3个大型种植基地,完成万亩绿化。

黄高成被李旦生这份执著感动了,退下来后与老伴一年从北京往沙漠里跑四五趟,吃住在沙漠,跟着大家一起一棵一棵地植下树苗,再费尽心血看护它们存活。他还利用各种机会了解沙漠治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每年春、秋两季植树时,都要亲任教员,为边防军民传授“容器植树”和“高压水冲植树”等新方法。

时光如梭,接替李旦生担任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的张新华,4年后也退休了。没几天,李旦生找到他:“在家里待着干啥?到沙漠一起种树吧!”张新华早就有难解的种树情结,他担任司令员期间没少为改善沙漠生态的事情操心费力,老司令员留下的沙漠绿化带,在他任期内又延长了七八公里。那天,两人相视一笑,刚脱下军装的张新华奔向了沙漠。从那以后,每年春季植树时,他都要带着老伴,从呼和浩特自驾私家车,花一天时间赶700多公里的路,来这里种树。来一趟,一呆就是个把月。 今年面临退休的李德海,没等3位老司令员张口,自己主动找上门:“等我退休后,在沙漠里种树,算我一个!”与几位老领导走到一块儿,他说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在这儿工作这么些年,对这片土地已有了深深的感情。染绿沙漠是个长期的工程,看着自己的努力年年有变化,真舍不得撒手离开,退休了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种树。”

4位老兵的家乡分别是北京、江苏、山东、内蒙古。他们口音不同,却有个共同感受:“一旦种活一棵树,你就很难不去种第二棵!”

退休后的老兵满脑子装的都是跟种树有关的事:雇工人植树,挖个坑要2角7分钱,1棵树苗要1角钱,还要打井、管理、培育树苗,样样得精打细算,每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上。说话间,他们对高压喷水打孔一体植树法作了示范,拿一根特制的水枪扎进栽着树苗的沙坑,将水注入树苗根部,原来通过漫灌种活一棵树需要15公升水,现在只需注入8公升水,就能保证树苗存活。

“种一棵树、绿一块地、固一方沙、净一片天”。茫茫沙海中,老兵种树的身影让人感动。他们正一点点改变着沙漠——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沙丘被成片的梭梭、花棒、沙棘、沙柳等绿色植被所阻隔,腾格里沙漠边缘形成了一条几十公里长的绿色屏障。

应者云集:军分区官兵、上百家上市企业员工与当地农牧民一起植树治沙。

2、志愿者行动,

跟着老兵去种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绿洲终有一天会让荒漠停步!”

4位老兵出面牵头,沉寂已久的沙漠戈壁顿时热闹了起来:由陈东征所在的证券交易所发起,上百家上市企业、数千人共同涌进腾格里沙漠,植树治沙,为绿色梦想接力耕耘。

“一棵树就可以解决4平方米的荒漠化问题。”一家证券交易所的员工郑南磊说,“只有当自己的脚踩在沙漠里,才会对绿色有最真切的渴盼!”

被种树老兵所吸引而走进沙漠的人群中,有一位女士名叫易解放,她的儿子杨睿哲在国外留学时,看到电视里有关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和当地军民沙漠植树的报道,于是打电话对妈妈说:“我大学毕业后要回国为沙漠种树,种一片森林。”两周后,杨睿哲车祸身亡,易解放两年多痛不欲生,可她一直惦着儿子说过的话,慢慢地重新找到了生活目标:种一片森林。

易解放花了十几天时间踏访内蒙古沙漠地区,目睹沙尘飞扬,感受风沙刺脸的疼痛,或许更能体会绿色究竟意味着什么。她说:“这是隔着电视屏幕和网络所不能体会到的!”易解放回家与丈夫一合计,毅然变卖房产,投入全部积蓄,将儿子的“生命保险金和事故赔偿金”作为启动资金,创建名为“绿色生命”的公益性组织。10多年间,这位67岁的母亲完成了在科尔沁沙漠1万亩沙地上种植110万棵树的计划后,又把目光投向阿拉善——她要再造万亩树林!

沙漠里水贵如油,一家节水企业的老总王冲带着省水省电的滴灌主管道来了。他说:“阿拉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跟以色列相似,以色列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中打造花园,打造冬季果园,我们也行!”王冲认为,治理沙漠要科技化、信息化,现在他们研发的一套灌溉系统省水可达50%。

被种树老兵吸引而来的,还有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刘钢。他在第四届“生态文明·阿拉善对话”研讨活动中发言说,共青团“志愿中国”有一项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8000人,每次年限为1年或3年。试想,这么多怀揣绿色梦想的青年才俊,该会给沙漠带来多么巨大的变化!

“你我徒步走、绿化阿拉善”,越来越多的人正以不同方式参与治理沙漠的绿色行动,积极参与正在筹划的“纪念长征·徒步阿拉善和半程马拉松活动”。4位老兵坚信:“尽管几万亩的生态建设与十几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只要把杯水车薪、铁杵磨针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绿洲终有一天会让荒漠停步!”

3、生态阿拉善,

老兵种树种希望

“畅想2049年的时候,沙漠中40万亩绿色,该是多么壮观!”

春天到来的时候,倘若走进腾格里沙漠,你一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浩瀚的沙漠边缘逐渐形成的绿色长廊,已通过验收,达到林业部规定的成林标准。军民联手治沙造林,影响带动了阿拉善周边地区的生态治理,目前已形成数千万平方米的防沙固沙林带。

黄高成说,军地共同促进阿拉善生态建设作为一种创新实践,意义在于军地双方既有战略目标的协作联手,又有历史跨度的持久合作,更有实质收获的效益承载。

今年3月刚刚结束的阿拉善生态建设发展部署会上,公布了新的规划目标:建党100周年时建成生态公益林20万亩,建军100周年时建成生态公益林30万亩,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生态公益林40万亩。这意味着,将形成巴彦浩特以西横宽10公里、纵长60公里的T字形防风固沙林带和集中连片的绿色屏障。

“畅想2049年的时候,沙漠中40万亩绿色,该是多么壮观!”66岁的李旦生激动得两眼放光。

种树就是种希望!居住在通古勒格淖尔嘎查的牧民巴依尔,对悄然而至的变化早有体会:“雨水一年比一年多。”在阿拉善军分区驻地巴彦浩特,各族群众过去主要以贺兰山泉水为第一水源,近年来供水量已无法满足日常用水需求。阿拉善盟邀请水利、地质、气象等专家考察评估发现,腾格里沙漠边缘的“青年世纪林”所涵养的近8700万平方米地下水源,已达到作为水源地的水质标准。

惊喜还在后面!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紧邻“青年世纪林”50公里范围内的3个50公顷左右的沙漠湖泊,水量明显增加。其中一个湖泊的面积增长到300公顷,周围的梭梭、沙棘、花棒、刺槐、沙柳、杨柴等9个树种已成规模,郁郁葱葱,蔚为壮观。可喜的是,伴随当地小环境的改善,植被覆盖率已经由不足1%上升到38%。

阿拉善军分区战士王金龙,跟“青年世纪林”共同成长,与地方人员一起连续种树四五年。他对绿色奇迹由衷赞叹:“2009年刚到阿拉善时,风沙刮得连眼睛都睁不开;现在的阿拉善风沙明显少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宜居小城。”

生态阿拉善前景广阔。“如今,我们正在开发林下经济,要让治理沙漠的农牧民得实惠!”李旦生解释说,军地双方已经细化了行动路线图:由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军分区、盟林业局、生态建设专业组织牵头统筹整合,规划建设“五个基地”——梭梭苁蓉产业基地、沙生灌木采种基地、沙生灌木育苗基地、防风固沙示范基地和沙漠生态旅游基地;“一条通道”——从阿拉善到甘肃民勤县,穿越腾格里沙漠的新公路变成生态绿色通道。

今天,这是个绿色的梦。明天,必将是阿拉善人眼中的美丽风景……

本版摄影/马德荣

图片合成/方 汉

军地时评:从生存到生态 军人责无旁贷

■董 强

生态环境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每个人健康发展。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习主席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投身生态建设,同样是我军新形势下一项重要使命。

爱护一草一木,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两位元帅与两棵槐树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东堡头村那棵槐树,今年68岁了。1948年春临汾战役前,徐向前的前敌指挥部设在东堡头村的杨家。有一天,徐向前在村子里散步,看到一棵被人拔出来的小槐树苗,便对警卫员说:“这里的土地太荒凉了,绿树太少了,应该多栽些树才好!”他同警卫员一起,将这棵小槐树苗栽到杨家的院子里。许多年后,人们感念徐帅,为这棵槐树取名“元帅槐”。

湖南省湘潭县黄荆坪村那棵老槐树,树龄超过了500年。1958年底,全国“大炼钢铁”的时候,各地大量砍伐树木当柴烧。黄荆坪村人动手砍伐这棵古槐时,到基层调研的彭德怀恰好路过。当时,树根已经被砍出一个深窝,雪白的木渣飞满一地,彭德怀像在战场上看到了流血倒地的士兵一样,心疼不已,连忙上前制止:“这么好的树,长成这个样子不容易啊!你们舍得砍掉它?让它留下来,在这桥边给过路人遮点荫凉不好吗?”古槐被幸运地保留下来。现在,人们给这棵古槐冠名“元帅树”。

栽下一棵幼苗,保护一棵古树,在两位元帅波澜起伏的人生履历中,只能算一个“小插曲”。可正是这一个个“小插曲”,才构成了元帅大气磅礴的壮阔人生和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怀。

关爱民生,爱护环境,正是许多革命前辈的人生底色。

在生存艰难的战争年代,自然界一草一木对中国革命都有过大贡献。

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阳镇毛贵村有一棵酸豆树,树高30多米,冠幅近30米,树龄200 多年。1947年春,我党政军琼崖领导机关进驻这里,琼崖纵队司令员冯白驹的临时办公室,就结茅在这棵酸豆树下。那时候,黎族同胞经常采摘酸豆果犒劳指战员。而今,当地群众恭称这棵酸豆树为“琼崖革命树”。

在鲁西南的沂蒙山区,更有一段令人动容的往事。孟良崮战役后,我军官兵缴获了许多匹已经饿得发疯的战马,从哪里弄到饲养战马的草料呢?大义大爱在民间!草料就在草房顶上:当地群众主动把自家屋顶拆掉,喂养战马,期待它奔腾战场、杀敌立功。

回望战争年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更加热爱这片国土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兵事以民为本”“用兵以得民为先”。一支军队为谁而战,就一定会得到谁的拥护。我军从成立至今,服务人民的真情源远流长,服务人民的行动一脉相承,服务人民的理念不断升华。过去,子弟兵为人民群众“求生存”“盼温饱”而战;今天,也一定会一如既往地为人民群众“求生态”“盼环保”而战。成果可喜可贺,截至2015年,解放军青年林和解放军绿色家园总面积已逾19.2万亩,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退伍老兵开荒山、植绿树,更是大有人在。

从为大众求生存到为人民护生态,这也意味着,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我军服务人民的理念、路径乃至细节务必与时俱进,尽快随之而“变”,发动更多人争当生态建设尖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