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 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句子大全 2018-06-07 16:43:32
相关推荐

摘 要 Abstract

公元一百年前,陕北画像石作为一种丧葬艺术,随着汉代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厚葬之风的盛行而产生,又伴随着汉代的灭亡而绝迹,流行了约一个世纪。陕北汉画像石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千八百多年前陕北的社会形态和面貌,显示了陕北汉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和文明程度,不啻是一部记录陕北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世纪广场

汉画像石博物馆

“马儿踢人”汉画像石

踢的莫名傲娇可爱 榆林汉画像石知多少?展馆序厅

难以想象,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生活在陕北榆林的汉人就开始烤羊肉串、熏制腊肉。那个时候的孩子,已然也有了“滑板车”这样的玩具!而扫帚在那个年代,不但作为清洁用具,还挤身朝堂,成为古人迎接宾客的礼仪用具之一…… 馆藏汉画像石局部展示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到了位于榆林市世纪广场北侧的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

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是榆林市第一座专题性博物馆。展厅面积1619平方米,分为序厅、复原下沉汉画像石墓葬厅、汉画像石展厅、幻影成像演播室四部分。于2008年正式改建完成后对外开放。展品以神木大保当汉墓、绥德辛店汉墓、米脂官庄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为主,有灵禽瑞兽、神话故事、忠勇典故、民间生活、战争、娱乐、宗教信仰、民族融合等题材,集中反映了陕北汉代人的信仰和社会生活画面。 让我们跟随讲解员,一起亲近那些用石、斧刻画出来的历史画卷,用心体味扑面而来的一千八百多年前这一方厚土上汉族先民们铿锵前行的足音,藉此穿越时空,感受一个时代粗犷、强悍的泱泱大气和市井百姓的众生百相,解读这部石头上的史诗……

展馆序厅,借古人“天圆地方”之意,古代四大吉祥方位神镶嵌于圆形穹顶之上,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一面浓缩了汉画像石刻的浮雕墙上,雕有田里牛耕收割的农牧文化、雕刻绘画文化、车骑出行狩猎图、阁楼内宴飨宾客图、击鼓响钟的乐舞图、蒙古包内举杯畅饮图、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神话故事、灵禽瑞兽、高门望阙、世俗生活的拥彗吏,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状况。复原米脂官庄二号汉墓

及至挪移复原的米脂官庄二号汉墓,参观者可以清楚看到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壁画,其作用是加固、显赫、装饰、镇宅及留志告世。此座汉墓于2005年4月,榆林米脂银州镇官庄村村民在修建宅基时发现的,墓室内的随葬品被盗贼几乎洗劫一空,只出土少量的车马器、铁器、漆器、钱币。墓室内有少许的人骨,不辨身份,在后室发现完整的羊骨和鹿骨。这种现象在此地考古发掘中尚属首例,为研究当时的殉葬制度与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线索。 走进汉画像石陈列区即为展览的第三个部分,透过无数无名艺术家的杰作,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大汉雄风”的时代。无论是出土于绥德县辛店乡郝家沟村同一个墓葬的十六块画像石、神木大保当的彩绘画像石组合,还是出土于横山县党岔乡孙家园则村的墓室四石组合,到今天,历经风雨却依然画面完好,刻绘线条、刀痕清晰,彩绘装饰耀眼夺目。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诸多方面的情况,显示了先民们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对研究汉代社会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榆林地区气候相对干旱,出土的汉画像石从数量、内容、风格及完好程度在全国都具有特殊地位,中国乃至世界汉画学者均对榆林画像石特别关注,屡有专家亲临榆林市考察观摩、研究论证。作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汉代画像石的研究是一种直观的方式和可靠的形式,它直观地展示了汉代的政治、社会关系、生产力、精神信仰等方方面面的社会面貌,被学者看作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画卷。 画像中,我们还看到大量狩猎的图案,说明射猎是汉代一种十分盛行的娱乐活动。陕北榆林地区自古为边郡之地,东汉时期南边“冠带之室”是汉人活动的领地,北边是“引弓之区”是匈奴族的游牧地带。居住在这里的汉、匈两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生活习惯不断碰撞、融合。出于军事需要,戍边的将士以及当地居民都重视武备,因此,狩猎活动的场面反映在画像石上,画面十分精彩,气势壮观,正是汉代陕北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们还看到诸如荆轲刺秦王这样的历史故事在汉画像石上的演绎。这一切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所流行的忠勇、仁义、节孝等伦理道德。还有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及乐舞在画面中的体现,也无不说明那时人们的物质文明生活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这些画像石像一面多棱镜,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折射出一千八百多年前陕北的社会形态和面貌,涵盖了当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全部。显示了陕北汉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和文明程度,不啻是一部记录陕北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陕北汉画像石产生、盛行,追根溯源,是于公元一百年前后的东汉时期。当时,榆林地区位于上郡和西河郡的腹地,为边关重镇,农牧业昌盛,汉和帝刘肇于永元元年(89年)派窦宪出朔方,大破匈奴,二十多万的匈奴人降汉,使北部地区基本安定下来,地处黄河两岸的陕北榆林地区成为当时的通道关口,这里富豪商旅云集,戍守边关的文武官员众多,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加之汉代人们提倡孝悌、盛行厚葬、崇尚道教,从而使得陕北画像石迅速兴起和发展。

对于汉画像石,鲁迅曾给出这样的评价:“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而在著名画家吴冠中看来:“其艺术的气概与魅力,已够令人惊心动魄了。那粗犷的手法,把繁杂的生活场景与现实形态概括、升华成艺术形象,精微的细节被统一到大胆的几何形与强烈的节奏感中。其中许多关键的、基本的艺术法则与规律,正是西方后期印象派开始探求的瑰宝。”

史学家翦伯赞曾说“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而榆林市汉画石像博物馆序厅“石头上的史诗”即是最精炼的表达。 今天,无论你是学者还是一个普通人,当你走进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面对一千八百多年前先民智慧的结晶,感受驼城榆林过去的美丽生活和健康文明的秩序,感佩之余,一个民族的自豪和骄傲怎么不油然而生!

让我们走进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去触摸这段历史,浏览这部刻在石头上的动人画卷,体会学习一千多年前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存。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09:00——17:00

门票:免费开放

地址:榆林市榆阳区世纪广场北一楼来源:微信公众号“榆阳区旅游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