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潍坊趣史:中国海盐之都与三皇五帝传说

句子大全 2018-05-29 23:03:29
相关推荐

【摘要】山东昌邑,齐国盐都,春秋时称鄑邑,鄑通“缙”,从汉字造字法来看,该字与纺织有关,从潍坊昌邑附近出土的大汶口陶罐“火云山”刻符来看,鄑邑得名又与《易经》火地晋卦有关,根据《左传》、《史记》等典籍记载,潍坊昌邑很可能是炎帝缙云氏或缙云黄帝氏族部落创建的以纺织丝绸和制作海盐为产业集群的古城邦,且昌邑地区崇拜的盐神(盐宗夙沙氏),也可能是炎帝部落的一支。

【关键词】昌邑 鄑邑 炎帝 黄帝 图腾崇拜 盐神 盐宗

山东昌邑,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北邻渤海,自古凭借渔盐之利,文明肇兴,是上古太昊伏羲氏和少昊金天氏领地,属东夷部落,春秋时属纪国,后并入齐国,称鄑邑。昌邑历史悠久,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侨乡,中国海盐之都——潍坊的有效组成部分。

01鄑邑由来与炎黄二帝

昌邑,古名鄑邑,史书记载,鄑通“缙”,是上古姓氏之一“缙云氏”的简称。

而缙云氏与炎帝、黄帝有关。

《左传》、《史记》都有缙云氏的记载。

《史记正义》云: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及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

由此可见,缙云氏是黄帝一支(姓氏的氏,是分支的意思),而且缙云黄帝早于我们熟知的轩辕黄帝(帝轩氏)。

《集解》引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

由此可见,缙云氏属上古八大姓之一“姜”姓,属炎帝部落。

姜姓的缙云氏与神农氏都为炎帝后裔,或称炎帝缙云氏,根据《史记正义》的记载推断,其晚于黄帝有熊氏而早于黄帝轩辕氏。

《史记·律书》也说“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官。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

黄帝以云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

可见昌邑历史之悠久。

而山东昌邑潍河两岸的姜姓为昌邑望族,据史书记载,“姜氏受姓于姜水,著于营丘,大于齐之桓景,而后繁衍于滨海诸郡”,昌邑姜氏是齐国开创者姜太公姜尚的后裔。

康熙皇帝的奶妈文氏之子,后来成为苏州织造的李煦,即是昌邑姜姓后人(其父从军改姓李)。

根据红学专家周汝昌等人的研究,李煦不仅是康熙亲信,他还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舅姥爷、史湘云(或脂砚斋)的亲爷爷。

青州博物馆《李煦行乐图》

02《易经》解读鄑字本意

鄑,这个字由《易经》的第35卦——火地晋卦和代表城邦的右耳旁组成。

显然,这个部落是火神、炎帝崇拜,或者太阳神崇拜,也佐证了鄑邑是炎帝缙云氏建立的城邦,其图腾就是山东潍坊、莒县陵阳河、安徽省蒙城尉迟寺等地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图象文字”符号,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汉字符号。

1960年,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罐上刻有“日云山”图像文字,属距今6000年大汶口文化中期,文字学家唐兰依据对这些陶器文字的研究也提出"中国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的观点。

莒县,周时称“莒国”,“莒”为少昊之后,东夷部落重要的一支属。

莒县的屋楼崮,是《史记 封禅书》称之为“四时主”或“日月之所出”的琅琊诸山之一。

根据莒县博物馆原馆长苏兆庆老人的介绍,屋楼崮是莒地先民“山头纪历”,确定“春分”、“秋分”节气的测日点。

而刻在的陶罐上的“日云山”符号,已具备了汉字音、形、义的因素,被于省吾先生释为“旦”字,笔者认为是缙云氏图腾,《易经》晋卦的卦象。

《易经》晋卦原文: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离火,离为日;下卦为坤土,坤为地。太阳照大地,万物沐光辉”,是晋卦的卦象。

东方红,太阳升,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大地,一片繁荣昌盛,这种蒸蒸日上的盛况不正是这个陶罐符号描绘的壮丽景象!

“晋”字符号加上绞丝旁,成为“缙云氏”的“缙”字,说明该部落氏族擅长缫丝。而黄帝的夫人嫘祖,恰巧就是缫丝鼻祖,可见炎帝缙云氏和缙云黄帝、轩辕黄帝的关联。

03潍坊与东夷

昌邑的母亲河潍河,也是潍坊的重要河流之一。

《尚书·夏书·禹贡》说,“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贡盐絺,海物惟错……莱夷作牧……浮于汶,达于济。”

这段描述九州之一青州的话,信息量非常大,说明潍坊、昌邑都属于上古东夷部落,而且至少自夏朝以来,潍水、渤海地区,有海盐、缫丝、渔业、游牧的传统,物产极为丰富,交通相当便利。

事实上昌邑的海盐和纺织业一度是其支柱产业,而昌邑柳疃丝绸全球文明,昌邑还是有名的侨乡,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种种迹象表明,昌邑(鄑邑)与炎帝缙云氏的关系非常。

“潍”字,由水、丝、隹(鸟)三部分组成,水即发源于莒县流入渤海的潍水;丝,代表纺织、养蚕缫丝;隹,是一种短尾巴鸟,进一步说明潍水两岸上古是“鸟”图腾崇拜的东夷少昊金天氏领地。

“鸟官人皇”说的就是少昊,少昊还是嬴姓始祖,也就是秦始皇的祖先,笔者此前论证过秦始皇祖上为东夷人,其祖居地除了曲阜还有潍河流域的莒县。

综合史料记载,与潍坊有关,在潍水两岸生活过的东夷名人至少有太昊伏羲氏、少昊金天氏、炎帝、黄帝、尧、舜、禹、姜子牙、秦始皇等。

潍水流域上古名人传说,体现了东夷部落渔牧与农耕社会的变迁。

历史记载少昊多次迁都,其原因与“莱夷作牧”有关,也就是当时所处的社会为游牧社会,虽然农耕产生,而游牧民族的特性也决定了会有频繁的迁徙。

从全国各地的发掘的太昊、伏羲、黄帝、炎帝不同遗址来看,夏朝以前的氏族部落迁徙是常态,直到商朝还有盘庚迁都的案例,到了周朝,周天子分封天下,姜尚被派往齐国定都营邱,这个营邱虽然在潍坊,但还有昌乐和寿光两种说法,所以大家也不必纠结于到底哪里才是某一名人的故里或都城,人是活的,在当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匮乏的时代,先人们肯定逐水草而居,逐地利而居,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

而故乡故土对于古人来说,又是神性的。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说,“‘土’是他们的命根……‘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喝。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对故乡故土的神性崇拜,产生了地名随人走,姓氏随地名变的习俗。

比如“诸葛”这个姓氏,其实就是来自“诸城”的“葛”氏,相传,夏朝时,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今潍坊诸城)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地名和姓氏组合成一个新的姓氏,体现了古人迁徙,不忘故土的传统。

04东夷与中华文明起源

昌邑及潍水流域的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显示了山东半岛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之一。

“文明”二字的概念,源于《易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现象学。”

孔子修订的《周易》中,至少六个卦卦辞中体现了“文明”,分别是:

1、乾为天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2、天火同人卦(文明以健,中正而应);

3、火天大有卦(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4、山火贲卦(天文也,文明以止);

5、地火明夷卦(内文明而外柔顺);

6、泽火革卦(文明以说,大亨以正)。

而关于《易经》的传说,历史记载至少有三种不同体系。

战国典籍《周礼·太卜》中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古者烈山氏(炎帝)之王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之王得《河图》,周人曰《周易》。”

由此可见,文明,与火有关,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而中华文明的肇兴,起于伏羲、炎帝等“三皇五帝”时期。

东汉班固《白虎通》说,“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

《礼记》曰:“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

传说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式,人类开始摆脱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开始进入烧烤、蒸煮时代,而伏羲又称“庖牺氏”,庖,即厨师,显然伏羲餐饮美食的鼻祖,他可能是那位从让百姓吃饱到让百姓吃好的餐饮家、美食家,这是物质生活方面,关键伏羲还是《易经》八卦的祖师爷,他一画开天,成为人文初祖,渔猎、婚姻制度,甚至文字都是起源于伏羲,神农炎帝是农业和医药始祖,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丰富。

从上面的推论我们得出,至少伏羲和炎帝都曾在潍坊和昌邑生活过,甚至炎帝,很肯能就是海盐始祖——盐帝

无论昌邑古称是“鄑”还是“缙”,核心字根都是“晋”,《易经》火地晋卦,反应了文明肇始,以及古人“刀耕火种”习俗的,这与伏羲、炎帝都是有关联的,可见潍坊昌邑及其所在的东夷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同时,晋,甲骨文通“箭”,两支箭射向太阳,又与后羿射日的传说有关联。

有意思的是,鄑邑(昌邑)所在区域与夏代古寒国(广寒宫,今潍坊寒亭)毗邻,而寒国也正是击败后羿,俘获嫦娥的寒浞建立的国家,研究夏朝历史的朋友,后羿、寒浞是两位绕不开的人物,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发生在潍坊寒亭这里。

寒浞(前2013年—前1933年),妘姓,夏朝君主。寒浞曾经是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的相,后来他杀死后羿,夺取有穷氏大权,随后消灭了夏后相,使自太康失国以来分裂了54年的天下重新统一,成为一代雄主,再后来少康复国,取代了寒浞。

沿着昌邑潍河往南,一直溯源到莒县,这里是姜太公姜子牙的老家。

太公姜尚,又称吕望,是周文王聘请的国师,姜太公渭水垂钓遇文王,而在山东潍坊潍河两岸,一直流传着姜太公潍水垂钓遇文王的传说。从姜太公的出生地是莒县潍水附近,后者传说更可信,后来姜太公协助武王伐纣,取代商朝,被分封到祖居地山东半岛,建立齐国,尊贤尚功,至其后人公子小白任用天下第一相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是后话。

05 盐神与炎帝

沿潍河北上,进入昌北,到达下营、龙池两镇,2018年以来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等部门的推进下,目前发现了周代至金元盐业遗址211处,被列入“全国三普百大新发现”。

首次探明了昌邑鄑邑故城城墙、城壕、城门以及城内设施,并发现该区域东侧大片窑址存在,初步推测与汉代在都昌设置的国家盐业官署有关。

《左传》中称盐为“国之宝”。

宋应星言:“食盐,生人所必需,国家大利存焉。”

盐,人类饮食的必须品,自从人类发现了火和盐,饮食质量才取得了质的变化,富含蛋白质等微量元素的肉类和海鲜进入食谱,人类的智力和体力得以大幅提升,可以说火和盐,是人类文明的助推器。

盐的英文单词为“salt”,而潍坊地区流传的盐神名字为“夙沙氏”,正是“盐”这个单词的音译。

夙沙氏,又作宿沙氏,是炎帝之臣,亦是一方诸候。

《吕氏春秋·用民》说:“ 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炎帝) 。”

《世本·作篇》记载他首开以“作煮海盐”之先河,成为盐业的始祖。

《中国盐政史》也说,“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此海盐所由此。煎盐之法,尽始于此。”

根据考古发掘和史料比对,夙沙氏的势力范围正是潍坊北部寿光、寒亭、昌邑濒临渤海湾地区,一直延伸至胶东半岛。

前面说过,炎帝缙云氏的官职是司夏,夏天的英文单词是“summer”;

古人观测天象,以北斗星斗柄的指向确定季节,而战国典籍《鹖冠子》记载,“斗柄南指,天下皆夏”,南的英文单词是“South”。

而“S”这个字母,发音与中文“巳”、“己”相似。“巳”是12地支中的第六个,代表“蛇”,“S”的造型不正是蛇弯曲身子行走的样子吗?同时“S”也是北斗七星连接的样子,是“太极”图的分割线,是DNA螺旋结构的表现,而伏羲的造型为“人首蛇身”,也是“S”造型。

昌邑西北及东南地区,在周代分别有杞国(姒姓,黄帝后裔,夏朝国姓)、纪国(姜姓,炎帝后裔),显然也与“S”这个神秘字母有关。

《孔子家语》说“太皞(伏羲)配木,炎帝配火”。

而“夏”的五行属性为火,火神炎帝、夏、夙沙氏、盐帝,有没有发现这种关联。

综上所述,盐神夙沙氏当为火神炎帝的一支,而他们的生活区域正是山东半岛,尤其以潍坊滨海为主。

借助近年来潍坊北部沿海寿光、昌邑等地商周盐业遗址的发掘及考古,组织政府部门、高校专家、考古团队、旅游团体、民俗学会等组织进一步调研、论证盐宗、盐神与炎帝、黄帝、伏羲等三皇五帝、文化名人的关系,探讨盐业文化对人类文明和身体素质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本地区的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

(文/麒名哥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