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出门看伙伴 伙伴皆惊忙一一“打火” “打伙”与伙伴

句子大全 2018-05-28 03:11:18
相关推荐

昨天,在单位值班查完晚休后,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于是我对同事说,“我们打伙走吧!”同事笑笑说“打伙”这个词很长时间没有听说了,没想到你也这么说。小时候在农村,大家常说“打伙”这个词,但是自从工作后,已经很少说这个词了。

但在古代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打火”一词,仅仅一部《水浒传》就至少出现了一百次。同时,“打伙”、“伙伴”也常见,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词的来源。

一、“打火”的来源

在古代,古人最早从保存“天火”开始使用火,从此开始了食用熟食。再后来,古人从钻木取火开始渐渐摆脱了懵懂状态。在没有火柴的时代,古人发明了阳燧取火,再后来开始用打火刀敲击火石摩擦起火,以此来点燃木材或者其它易燃物,达到取火的目的,这就是“打火”的词源。

从宋朝开始,人们出远门是经常的事情,短则几天,长则几十天,几个月。干粮可以自己带,但是烧热水,做热乎的饭菜,就要借助店家的贵地了。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店家就提供打火,做饭的场所和机会,满足落脚的人们的需求。

“打火”一词,最早的就是把火打着的意思,元代作品《黄粱梦》有这样一句话:“兀那打火的婆婆,央做饭与我吃。”这里面的“打火”就是指用打火刀敲击火石以取火,烧火。

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水浒传》中记录宋江军队“自有引火的药头、火刀、火等藏在身边”,其目的就是为了“打火”时使用。而《水浒传》第五三回写道:“到五更时分, 戴宗叫李逵起来打火,做些素饭吃了。”这里的“打火”就是把火打着,然后开始做饭。可见,这顿造反,李逵做的是素饭,不是荤菜,看来早饭也比较简单。

“打火”后来又演变成为旅途中做饭或者吃饭,投宿,例如元代《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天明也,喒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这里说去前面打火,自然是打火做饭的双层意思,要不只打火不做饭为何要打火呢?

《水浒传》第二回:“不妨,如今世上人,那个顶着房屋走哩!你母子二位,敢未打火?”这里的“打火”指旅途中吃饭和投宿。

到了明代,《邯郸记·入梦》:“他家往来歇脚在我店中,也有远方客商,来此打火。”也是把“打火”也是延伸为吃饭住宿。《水浒传》中“打火”一词基本涵盖了上面的几层意思。

在当代,“打火”也指把机器发动起来的意思,同时也有把森林火灾打灭的另一层意思。比如《挂起了防火旗》:

“他想起去年打火以后, 李大娘说过:‘以后风天谁弄火,非牵着他游街不行。’”

二、“打火”与“打伙”

后来,“打火”还作“打伙”用,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北魏到唐代,军中有种这样的制度就是十人为一伙,“十人为伙”,称为“火伴”,大家一起生火做饭,一起吃饭。这样一起吃饭,一起协作的过程中,关系更加亲密,情同兄弟姐妹,慢慢就成了“伙伴”。

《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你既与众人打伙不便,就到我舱里权住吧!”这里“打伙”是结伴,合伙的意思,同样的意思也体现在茅盾《右第二章》:

“你也是打伙儿谋害阿祥的!你也有份,你不要赖!”

而《红楼梦》:“只要环老三在大太太跟前那么一说,我找邢大舅再一说,太太们问起来,你们打伙说好就是了。” 这里“打伙”就是大家或者是全体的意思:如果太太们闻起来,大家一起说到一处里就行了。

在现代,打伙还有两个意思,一是结伴,二是容易相处,比如“你和我一组,我俩“打伙”一起做”,此处“打伙”就是“结伴”的意思。而“这个人是真好,非常好打伙,”此处“打伙”就是“容易相处”的意思。

三、阳燧取火与火柴的雏形

在春秋战国,古人已经懂得了利用光学原理,用阳燧这种点火工具来取火,《周礼注》中记录:“阳燧取火、鉴镜取水,莽草熏鱼,”《考工记》也记录:“今司宰有阳燧,形如圆镜,以取明火”。如今有一件阳燧就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出土自河南陕县。

古人已经懂得好好利用阳燧或者是钻木取火所产生的点点火星,把这星星之火点燃成足可以生活做饭的大火。我们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有经验,即使在用火柴点燃木块做饭的过程中,也要有引火材料,比如松软的纸片,或者是麦秸等,然后才能用小火去引燃更耐烧的木料等其它物品燃烧,最后达到大火做饭的目的。

古人会把松木弄成薄片,这种树木自身容易产生油脂,易燃。被做成薄片的松木更易燃。还有的小虫,他们的翅膀也非常易燃,捉住这种小虫后,古人会用薄薄的松木片再加上诸如“枇蚧”这种有易燃翅膀的小虫,来引燃火苗。

在已经发明了火药和硫磺的明朝,就有了火柴的雏形:那就是把松木条浸泡在硫磺里晒干备用,或者是售卖。

南宋时期,出现了出售火柴的雏形的小贩,陶宗仪《辍耕录》记载的是杭州的售卖火柴的雏形的情况:

“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鎔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烛也”。

在1852年,瑞典人距塔斯脱伦姆发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为发火物,用石蜡或松香浸泡的易燃的松木或者是白杨木,在涂上红磷等物质的火柴盒侧面上摩擦生火,安全程度提高。自此,人类取火历史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打火”延伸为“伙伴”

在当代,老百姓口中也常常提到“打伙”或者是“伙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治安不好的偏远的农村,刚结婚小媳妇在男人不在家的日子常常找人“打火”。她们会在晚上邀请一个没有出嫁的十八九岁的女子陪伴自己,给自己壮胆,在自己家过夜。

那时候,十几岁的孩子,也常常与自己的长辈打火,比如寡居的奶奶或者是姥姥,与他们一起睡,陪伴的成分居多。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靠人多力量大的年代,人们相互协作,相互帮助,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做出更多更大的成就。所以一起打火的人,慢慢就成了伙伴,且伙伴尤其显得重要。

花木兰剧照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深入人心,一个性格坚毅,孝心可嘉的不是男儿,却胜似男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木兰诗》中有这样几句话,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12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朗朗上口的几句话,表现了女子装束的木兰见到伙伴,也就是一起行军打火做饭的同伴时的戏剧性的场面。在见到木兰是女子时,木兰的伙伴表现出的是惊讶,是赞叹。

五、结语:

“伙伴”是“打火”与“打伙”的延伸,既与人有关,也与火有关,大家一起打火,做饭,一起作战,最后就成了亲密的伙伴。

参考文献:《水浒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