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春天故事:改革最强音 交汇在“南方”

句子大全 2018-04-28 21:06:19
相关推荐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

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今后,我们要坚持走这条正确道路,这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走下去,而且要有新举措、上新水平。——习近平

特区如何继续“特”下去

作为改革宠儿,深圳经济特区更多是低头干活,屡出惊人成绩。1994年,年仅14岁的深圳一举超越老牌一哥上海,拿下全国外贸出口额的冠军宝座,震惊全国。

但就在这一年,一份报告经由新华社以内参形式上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这份不同寻常的内参署名为胡鞍钢。在报告中,他提出了特区不能再“特”了的理论。

特区风头正劲,报告石破天惊。胡鞍钢的理论和一些地方领导的不平衡情绪,正好汇成一股针对特区的议论潮流,一场特区之争自此点燃。

关于特区的论战,事实上还是反映了“特区向何处去”的深层次忧虑,这个因政策而生的城市,走过最艰苦的创业初期,也在寻找自己的定位。

就在1994年,深圳迎来了中央政治局3名常委的频繁视察。6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了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提出了经济特区的“三个不变”,给特区吃了一颗定心丸。4个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考察深圳等经济特区时,再度强调,特区基本政策不变。不久,在1994年11月9日至1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再赴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数月之间,三常委密集视察一个城市,这在共和国历史上来说并不多见。

“对于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江泽民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副主任张明杰分析,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重在“建设”,而江泽民经济特区发展思想则重在“发展”,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2000年,20岁的深圳特区风华正茂。江泽民重临南粤大地,在这次历时5天的考察和讲话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走向全国。

“科学发展”再做“排头兵”

时间将指针指向了2003年。其时的深圳,正经历着特区出路的思考和迷茫,既有发展模式已经先行遭遇瓶颈,又有政策优势弱化后的经济特区何去何从的茫然。

春末,正是岭南大地抗击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关键时期,4月10日至1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广东考察工作。在这一次的深圳之行中,胡锦涛明确提出深圳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要求经济特区要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前面,为全国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辑部副主任张贺福解读,这些重要论述,是中国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萌芽。此后,胡锦涛曾多次在特区发展的关键节点来到深圳,为特区发展明确未来之路。

同此前在1994年和1999年的深圳之行一样,胡锦涛此次考察十分关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张贺福分析,胡锦涛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格外关注以及考察期间提出的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后来他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战略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深圳特区三十而立,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在纪念大会上提出,“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这不仅是对深圳的殷切期许,更是为进一步改革凝聚人气、消除阻力杂音,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明确信号。

此前,国务院已正式批复《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从“经济特区”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深圳也在不断践行着经济特区引领中国先进发展模式的使命。

三十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实践先行、问题先遇、经验先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党的许多次重大思想解放、重大理论创新,都与广东的实践密切相关,都与广东的春天相逢相识。

张贺福认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与深圳有着很大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广东提出,其中也凝聚了深圳的探索和经验; 科学发展观在形成过程中,也与深圳有着一定的关系。

“深改组”拿出深化改革总施工图

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按照传统,新任领导人离京视察通常会在几个月后,地点一般选择在延安和西柏坡,以表达对革命传统的继承。而上任22天后,习近平将视察首站选定在深圳特区,而且路线也与22年前的那次南巡高度相似。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到深圳莲花山,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历史与未来在这里辉映。习近平的改革宣言,是时代的强音,是梦想的出发,更是一种接力传递的历史担当。

见证了两次“南巡”的88岁深圳市委老领导李灏回忆,“总书记的讲话向全世界发出了强烈信号,中国要走邓小平开辟的道路,把改革开放深入下去。”

深圳渔民村,30年前邓小平造访之地。73岁的深圳渔民村老“村长”邓志标在办公室回忆,“小平临走时,叮嘱我们不要怕,大胆地干。”

如今,习总书记的叮嘱更让他对改革充满紧迫感:“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全面深化改革”是“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只剩下硬骨头”的攻坚式改革;是“不清楚险滩和暗流”的“深水区”改革。

“改革是一场革命。”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说,“改革开放初期是以破为主,现在的改革是又破又立,难度更大,这考验着新一届领导人的智慧和魄力。”

从广东考察宣示改革决心,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全面深改,再到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拿出全面深化改革“总施工图”,改革再出发。

【时代记忆】

东方风来 满眼春

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里程碑。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邓小平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携家人乘专列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了视察并在沿途发表了许多谈话,谈话主旨都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一篇最先由《深圳特区报》记者撰写并发表在该报上的,后经新华通讯社转发全国各新闻媒体的,题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长篇通讯,披露了这一惊天动地的消息。这消息,连同紧接着的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学习和讨论如何贯彻落实南方讲话的新闻,在首都北京引发轰动。其后,各地各级立即掀起的学习、贯彻热潮,迅速地传播到了天南地北的每一个角落。宣传、贯彻声势之浩大,力度之强劲,影响之剧烈,持续时间之久长,都是空前的。

邓小平南方讲话,国内反响强烈,海外为之震动。其中所表现的对改革开放的坚定态度,更是振奋人心。在视察途中,邓小平大声疾呼:“谁不改革开放,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记者王磊)

初审编辑:宋莉 二审编辑:宋宪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