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王博:银行是很难做的 亏损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 这些话都是谁说的?

句子大全 2018-04-28 10:46:25
相关推荐

金融是服务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荣辱与共。离开实业,服务业无法生存与发展。2016年,国内实现IPO上市248家,直接融资约为1633亿元,间接融资规模为16951亿元,共融资近1.9万亿元,这大大的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全年从增量来看,2016年比2015年增加了十几万亿的资金,资本市场的融资额达1.9万亿,体量还是不大。那么如何让金融脱虚向实,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如何让金融投资和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如何让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发展增添动能,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些困难摆在了各大金融机构面前。

12月10日,在由《中国企业家》杂志主办,一汽-大众奥迪作为首席战略合作伙伴的2017(第十六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一场特别的尖峰论坛上——金融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银行家、新金融创业家,投资公司的大佬们在激烈的讨论中回答了这些问题——参加本次论坛的企业家为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杜平、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伏安、华软资本创始人董事长王广宇、融360联合创始人CEO叶大清、安心保险董事长黄胜、凤凰金融总裁张震。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如何做到可持续?

李伏安:今年夏天的金融工作会议,就是强调金融的本质还是要支持实体经济,但我认为,应该是两个层面的,对于金融不发达的地区要加大支持力度,对于金融过度发展的要适当抑制和调节。

宏观上调控很重要,第一如果社会资金很多,而有充足资金的实体经济发展却并不需要,那么大量资金在社会上过量的流动就会到处寻找机会,形成对实体经济的一种冲击。 另一方面,金融的平均利润高于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也会导致资金由实体走向金融领域。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有教训了,中国绝对不能再走这一步,中央是抓住了中国经济运行当中非常核心的一个问题,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经过这大半年的调整,大家都感受到了压力。昨天中央开的政治局的会议讨论经济工作,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了,这种调整将会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长期的基本政策。我们不要以为调整一年半年就过去了。把金融领域的利润,金融领域的成本过度向金融领域倾斜的导向要彻底调过来。不调过来,大家都会办金融,任何企业稍微成型一点,大的如企业集团,小的如刚刚有三五百万的盘子就搞金融,谁干实体。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到哪儿赚钱,导向必须得过来。

中国经济体系十九大以后应该是往这个方向走。银行在里面一定想有一个商业可持续性的,但是如果整个社会不把秩序建立起来,银行是很难做的。因为一些很不正规的机构,会不计成本,不以损失、破产为代价,降价倾销,这样就会影响正常的风险管控,这是非常危险的。把环境净化好了以后,基本的竞争规则有了以后,我们才能有一个真正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运行环境,这个非常重要。

王广宇:我从实体企业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全社会都要关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40年的改革开放,传统统实体企业用比较低的成本发展起来的制造业已经走到头了,能够简单使用土地资源、原材料、释放人口红利,这样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到头了,所以在当下,我们看到的情况就是传统的实体经济没有一家特别好的。为什么金融不去服务于实体经济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实体经济的利润率是不够的。如果实体经济总资产回报率到相当高的水平,怎么会没有资金不进实体经济。所以,现在的实体经济,如果不走补短板这条路,不能够转型升级,不能走科技转化的这条路线,不能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的发展,不能转变商业模式,成为一个新型的实体经济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迟早都会遇到跟金融的对立关系。

我们总说硅谷好,硅谷的背后有华尔街,那么多风险投资机构和成熟的资本市场、银行的支持。日本、欧洲的金融业发达,因为他们有非常丰富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在支持。我们一方面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要避免对立的关系,把这两个对立起来,以打压某一个的方式获取另外一个的发展,可能不是正确的逻辑。

叶大清: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金融系统从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到银监会到所有的金融机构,可以说是血管,跟人的身体是一样的,不光我们的大脑、心脏、肌肉甚至是需要我们的细胞都是需要血液的,中国的确金融结构性失衡,可能资金去了一些重要的器官,那些不重要的器官,我的脚底等等,需要的时候是不够的。一个健康的人的身体,是每个细胞都需要血液的。

广义讲很大一部分实体经济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与老百姓消费相关的,如你去吃饭、看电影、买东西,旅游、接受教育和培训,这些和消费者或者是零售金融这一块相关的,中国和美国、英国,这些金融行业强国的差距,我们忽视了。尤其最近也是因为消费金融很小的细分领域——现金贷的领域受到了一些影响,大家就把零售金融、消费金融当成了洪水猛兽。有一个比喻,一个县城一个人得了癌症,让所有县里面的人都去化疗。

杜平:关于这一点,我对叶先生的观点是认同的。资本市场应该扶持企业发展,既包括现状也包括对未来的预期,股票的好坏我们往往不是看它的今年或者是当前的盈利情况,而是对未来的预期,超过你预期的股票往往给你带来更大的收益。未必眼前亏损的公司不是好公司,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

很多收益最好的公司是高科技公司,从美国到中国,腾讯在亚洲是第一大市值的企业,要说是不是一上市就是赚大钱的公司,未必。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其实也带来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很多中小企业是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但是眼前可能会遇到财务上的困难,甚至市场上经营上的困难,作为金融企业怎么支持它。这个问题,去年我的看法和今年的看法有不同,不同的银行对不同的金融企业的支持其实是有定位和阶段性目标任务的,企业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支持的金融机构性质不一样,如果说一个纯粹创业公司,银行来支持它,难度比较大,你不能怨银行。

我做了十几年银行,银行拿的是储户的钱,对存款投资者负责任,不是风投机构,初创阶段或者是初创之后的阶段,没有形成固定的盈利模式的中小企业,更多的资金来自于民间,来自于VC或是其他的基金公司和私募。有高风险承受能力和高回报投资偏好的人,投资于初创公司应该更加合理;第二,是不是完全不支持,这和银行转变观点也有一定的关系。银行的理念还是传统偏多一点,抵押、担保甚至其他的保证形式。从国外看,多年前,很多业务完全没有担保也没有抵押,你参不参与市场的竞争?如果不参与你出局,你要参与就得提高你的管理水平,转变观念和把这个结合起来,没有担保就没有风险吗?取决于怎么博弈。

黄胜:保险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当中,我有两个很深的感受:第一,中国的金融业总体来讲是落后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意思就是说中国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供给是不足的,所以才造成了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赋能金融才是正道,它才是基础,为什么变成了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最本质的原因就是中国的金融业是滞后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的华为、小米等,很多优秀企业都走向世界了,把爱立信打败了,但是中国的金融业能拍着胸脯这样说吗?中国的金融业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保险业。

第二,造成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和老百姓的稳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把金融风险兜底了,所以造成了我国老百姓包括部分金融企业的风险意识单薄。金融风险这么大,大家为什么都搞金融?金融搞得好就好,搞不好卖牌照也挣大钱,国家兜底金融风险,债券刚性兑付,实业从业人员,包括老百姓都觉得要搞金融业,这样必不能长久。

那么未来,金融怎样实现飞速发展?不忘初心,老老实实为实体经济服务,用先进的金融技术吧。

张震:金融是非常严肃的,其实没有窍门(但技术却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传统金融机构以前服务一个客户可能要增加一个人,我们服务1万用户和服务600万用户,边际成本增加是比较少的,只是增加了一定的IT人员和服务器。便利性也很明显,以前如果想做一个金融服务,可能要去一个物理网点、坐公交,现在通过APP,24小时全世界各个范围内都可以享受到这个服务。

以前很多经营性小额贷款银行批不下来,因为没有完整的征信,现在通过大量的数据,如非标准化的数据以及互联网的社交行为等来做风控,对真正有需要的人群进行放款,这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在支持实体经济。

如何防范金融风险?

黄胜:中国保险业发展有一直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传统的保险公司是什么理念呢?通俗点就是坏人理念,你在我这儿理赔,假设你是个坏人,你要骗我的钱,你拿证明材料证明你爸是你爸,你要拿很多证明,这就是所谓的理赔难。而现在互联网保险是用科技手段,创新的模式把所有人当好人的,所有的业务流程、核心制度设计,怎么方便,怎么少跑一趟,保险不用等。四个一:一分钟不用等,一趟不用跑,一部手机全搞定,一分钱不用垫,点点滴滴从理念的革新开始,当然这里面要提到一点,大量的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伏安:现在金融服务跟实体经济发展比还是相对落后的,这个是一直存在的。是因为前几年这个行业太挣钱了,大家都来做,对这个行业并不是件好事,(太多人做)不会把行业做的更好,只会做的更乱。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参加金融工作一辈子,参加工作的前5年,主要任务是把不学金融,不懂金融而在做金融的人给排除出去,那时候搞金融从业资格认证考试,当地方政府官员,没做过金融工作5年以上,别想到金融机构当领导。最近这20多年,金融业开始不一样了。直接20个亿扔给房地产大佬,一下子5个亿的利润就回来了。而来金融从业人员中真正能够跟上实体经济的新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发展有很大创造力和推动力的能力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有很好的想法,另一方面怎么也弄不着钱,因为金融人看不懂也没时间去看,也懒得去看,这个是大矛盾。一方面金融太多太乱,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和深化专业化还有很大的挑战。对这些问题要充分认识,也要抱有信心,这还是中国金融很好发展的时代,值得做更深更细的东西。

杜平:关于风险问题,现在的创新怎么应对带来的风险,先举一些数据,这两年大家蜂拥而至,都觉得金融好干,我只说两个数据,是不是很好干不好说。第一金融业主体是银行,银行的资产盈利能力,也就是资产收益率到现在为止平均也就1%,这是很低的,经济周期是逐步下降的,前几年将近1.5%,世界上比较好应该是1.7、1.8以上,我们现在只有1%,融资成本再增加一点,坏账率提高一点,银行赚什么钱,大家说银行赚钱,我应该为银行呼吁一下,我是第三方,银行并不那么赚钱。

为什么看起来每年占资本市场收益率那么高呢?资产规模大。这一点大家不要搞错了,到你做银行的时候发现银行不那么赚钱。银行是资产消耗型的,虽然业务规模的扩张要不断补充资本金不断往里面填钱的,很多人觉得银行好做,投100亿不动了,不对的,放几年不动的话股权就被稀释掉了。

我们可能对银行这个行业分析不够,大家觉得这两年赚钱,没有分析赚钱的结构是什么,盈利能力到底有多强,我们可能缺乏认识。

第二,去年在清华,和老师交流的时候,全国清华状元80%学金融去了。清华是工科为主的,80%的学生都跑到前院去了,赚钱,出来工作好找,有点急功近利,如果说全国全在做金融,实业没有人才了,金融钱从哪儿来?服务对象都没有了,服务亏损企业,银行将来怎么生存,其他的金融企业怎么生存,趋之若鹜不是好现象。

从资本市场的风险来看,资本市场总觉得和经济周期是一个逆周期的关系,或者是说没有晴雨表的作用,上市公司质量是不一样的,上市之前全是好的上市公司一上市就变凉,做假的东西太多了。上市公司的主体如果是好的话持续发展,我觉得资本市场就会健康,第二从中介来说,要对企业确实要有专业的人才进行分析,我们自身也应该有专业自人才,对行业的分析,对企业发展的分析,一家公司或者上市公司的好和坏,从初始阶段应该有判断标准,这家公司治理是不是完善,管理团队是不是专业,财务是不是挣钱,内控是不是严厉等,对企业来说应该有基本的判断。

第三,监管上来说,也需要有一种变强的监管的意识,最后强调一点,亏损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 但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证监会对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有盈利性要求,是希望对投资者负责任,初衷还是对的。这与我们的投资者对风险的判断和风险的厌恶程度以及回报的预期等都相关。随着市场的发展未来会不断完善,这是一个过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