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黄帝内经:养生是一场修行。经络 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

句子大全 2018-04-23 02:19:28
相关推荐

早卧晚起 适度运动

冬季养生应遵照《黄帝内经》中“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原则。冬季属闭藏之季,要进行运动锻炼,但不宜运动过度。同时运动不宜出汗太过,以免损伤阳气,伤害肾精,违逆冬“藏”的养生要求。

冬季早睡晚起,起床时间、外出活动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早卧早睡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的潜藏、肾精的积蓄。晚起床、迟外出,以待日光,则能躲避严寒,避免寒邪挫伤阳气、损伤肾脏。

去寒就温 护卫阳气

寒为冬季主时之气,寒邪发病,除引起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急性发作外,常可损伤肾中阳气,引起关节疼痛痹病、四肢发凉厥病,出现小便清长、夜尿较多等情况。

冬季去寒就温、护卫阳气非常重要,除使用室内取暖设施之外,年老体弱者应特别注意背部与双脚的保暖。另外,冬季外出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户外活动时不能衣着过于单薄,更不宜在户外逗留过久,以免寒邪损伤阳气、伤害肾脏。

饮食宜温 多苦少咸

冬季气候寒冷,阳气闭藏,人体阳气与肾精亦处于蓄积的时期,饮食宜温热,应以藏热量为主。所以冬季饮食应多选含有优质蛋白质与有防寒保暖作用的食品,如鸡肉、牛肉、羊肉、狗肉、蛋类,核桃、栗子以及桂圆、红枣等甘温食材,或药食两用中药,这些都是绝好的冬季应季养生食品。

冬季肾脏当令,肾气偏旺,而肾属水、味咸,心属火、味苦,肾强则易于伤心,因此冬季饮食养生还要“多食苦,少食咸”,如坚果炒黄稍焦微微显苦,既补肾,又清火,最宜冬季食用。

冬季进补 秋冬养阴

“秋冬养阴”。如在我国许多地区就有冬季食冻梨、喝梨汤、喝百合汤等养阴的习俗。

咽唾养生 简单易行

咽唾养生是中医传统的肾虚经络养生法,简而易行,长期坚持,可使肾精充沛,气足神旺,容貌不枯,耳目聪明,从而达到老而不衰,延年益寿的养生目的。介绍几种常见的咽唾养生法:

舐腭咽唾法:轻轻闭住口唇,用舌头舐上腭,转圈舐20~40下,口中即有唾液分泌,然后慢慢咽下,每日2~3次。

鼓腮咽唾法:紧闭口唇,用力向外吹气,两腮便会鼓起,舌头在两腮部来回舐动,唾液便会很快分泌,等口中唾液多了便慢慢咽下,每日2~3次。

叩齿咽唾法:闭住口唇,上下牙齿轻轻叩打,叩齿之后,用舌头搅动口齿,一般是围绕牙齿,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先上后下,依次轻轻搅动30次,用力要柔和自然,然后舌抵上腭部以聚津液,待唾液增多时再鼓腮含漱10余次,最后分3口徐徐咽下,并以急念送到脐下丹田处为佳。

气功配合咽唾法:端坐,排除杂念,舌抵上腭,牙关紧闭,调息入静之后,唾液源源而来,待到唾液满口时,低头缓缓咽下,并以意念送到脐下丹田处。

药物养生 视体而定

肾虚体质或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辅以药物调养:

经络: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

一、经文阐释的经络

经络学说《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说:“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这些全都是人所共知,医生所遵循使用的。”所谓“全都是人所共知”,说明古人都知道“经络”是什么,就象人们对手脚与胳膊腿的了解一样,用不着多作解释。如果古代医家不知道“经络”是什么,就不会建立起完整系统的经络学说了。

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先生《奇经八脉考》指出:“阴经阳经相互贯通,如圆环一样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其流溢之气,进入奇经,相互灌溉,在内温煦脏腑,在外滋润腠理。奇经统共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称之为奇经”。

李时珍先生回答了什么是“奇经八脉”,也回答了“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但是没有告诉我们经络的起源问题,也没有告诉我们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受中医经典曾经散轶与失传的影响,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一些曲解误说。要想澄清这些误说,诠释经络的实质,就需要结合与经络相关的古代中国天文学、气科学等知识,对经文进行认真分析。

1.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环无端,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前文《中医-西医,同医不同一》介绍了中医“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命名,不是依据解剖出来的实际人体器官,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八宿这些气数。经络在内归属于脏腑,在外联络于四肢末节,是沟通人体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分支。两者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学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象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见图1十二经气血环周图)。

2.经络----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的晴雨表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在孕育之初,先由男精女血会合成精,精发育而生成脑髓,再逐渐生成人体,骨为支柱,脉为营运气血的通道,筋来约束骨骼,肉象围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出生之后,脉道内外相通,水谷入于胃,化生精微,血气开始运行不止。经脉,是用来决断死生,处治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做医生的不可以不通晓。”[3]也就是说,人体自生成之日起,就由血气、经脉维系着生命活力。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记载了经络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五脏的本质、现象与规律,全都由经脉隧道体现出来。经脉隧道运行气血,如果血气不和,百病就千变万化生发出来。所以要遵循经脉的运行规律。注文解释说:隧,是潜伏的通道。经脉潜伏运行而不显现,故称之为经隧。血与气,是人生命的活力所在。邪气侵袭它,则血气不正。血气不正,则发生变化而出现病患。然而经脉,是能够决定死生,治疗百病,调整虚实的,所以要慎重地予以对待。”[4]

《黄帝内经灵枢·脈度》分析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蹻脉、督脉、任脉的走向与尺寸,指出:“这些经脉是气血运行的大的隧道。经脉为内里,别出旁络者为络脉,由络脉再分之,别出旁络的为孙络。邪气盛而有淤血的可刺其孙络出血,人体血气盛者用泻法,人体血气虚者可以饮食汤药予以补养。”同时还强调:“经脉之气不能够不运行,如同水之流动,如同日月之运行而不能休止,阴脉荣养五脏,阳脉荣养六腑,如圆环之无端,无法计量它的环周次数,終而復始地循环往复。流溢的精氣,在內灌溉五臟,在外濡养筋骨、肌肉、皮肤。”[5]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介绍了经脉与天地之气阴阳变化相互感应,及其根据脉搏频率推断脏腑盛衰,预测患者死期的规律:“岐伯说:天地之气相互感应,寒暖之气相互推移,阴阳之气相互变化,哪一个少哪一个多?阴气是偶数(--),阳气是奇数(一)。如果发病在春夏,是阴气少,阳气多的季节……如果发病于秋冬,是阳气少,阴气多的季节,……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不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则无从谈起。……人体经脉气血,一昼一夜五十环周的次数,以运行五脏之精气,不与此数相应的称为‘狂生’。所谓能够达到五十环周次数的,五脏就能够全都禀受精气的灌注与营养,这可以诊察寸口的脉博,计算其脉动次数。如果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五脏全都禀受精气。四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一脏气衰。三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两脏气衰。二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三脏气衰。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四脏气衰。不满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是五脏之气都已亏虚。其主要内容在《终始》篇中。所谓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就是正常,由此可以知道五脏的盛衰。如果脉搏忽快忽慢,是五脏之气衰败,可以预测出病人的死期将不会太远了。”

以上可知,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经络就象预测天气的晴雨表一样。

3.经络:运行气血与二十八宿同度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详细介绍了“饮食进入胃”而生成的精气,“清轻者为营气,重浊者为卫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周流不休,各运行五十周次,而后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圆环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卫气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度,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划分为昼与夜,故气运行至阳分为开始,运行到阴分为终止。所以说,正中午时阳气隆盛为‘重阳’,夜半时阴气隆盛为‘重阴’。故太阴主宰人体内里,太阳主宰人体外表,各自运行二十五度,以昼夜来划分。夜半为阴气隆盛,夜半以后而为阴气衰减,到早晨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行于阳分之气开始。正中午时阳气龙盛,日西斜时行于阳分之气衰减,日落时行于阳分之气尽而阴分开始受气。夜半时阴阳之气大会合,万民全都睡卧,称为‘合阴’。早晨行于阴分之气尽而阳分开始受气,如此无休无止,与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一致。中焦亦并列于胃中,在上焦之后。它的功能是吸收精气,泌去糟粕,蒸腾津液,化成精微,上注于肺,再化为血液,以奉养全身,这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所以能够独行于经脉之中。血与气,是异名同类,营气卫气,都是精气。血,是有活力的气。”[7]

所谓气血“异名同类”,是指在人体内,气靠血而存在,血靠气来运行。没有血,气就不能出入升降于人体;没有气,血在人体就失去活力。《难经·二十二难》:“气主养育,血主滋润。”“夫荣养人体者,是阴血,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肺宣发施布血,输泄在肾,灌溉于全身,滋养百脉,所有经络由此而生养。然而血由气所统帅,所以说气主养育,血主滋润,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8]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说:“黄帝问岐伯说:我听您讲授针刺方法,从不离开营卫血气。十二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您能够将十二经与四海相应合吗?岐伯回答说: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全都注入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统共这四者以与四海相应。”[9]这段引文中所讲的“四海”,实质上是指分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这四个方位的整个天地。即营卫血气十二经脉与天地之气相应和。比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10]通常中医学界虽然也知道“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是天文历法知识。但是却因为当时已经不清楚这些知识的空间背景是指整个天地,而把“十二经水”解释成“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这就又把中医学所讲的“天地”局限在了中华大地。如此是无法正确诠释经络实质的。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运用地球自转一周,反映在天球上,是天球大圆二十八宿绕大地旋转一周的规律,来说明营气在人体二十八脉的周流往复,同时以铜壶滴漏的方法来合和经脉长度。“天球大圆二十八宿,每宿占三十六分,共计一千零八分。人气运行一周,经脉上下前后左右二十八脉,总长一十六丈二尺,直接对应天之二十八宿。铜壶滴漏以一百刻计算,用来划分白天与黑夜。人一呼,脉搏跳动两次,营气在脉中运行三寸;一吸,脉搏也跳动两次,营气在脉中也运行三寸。一呼一吸,称为“息”,营气运行六寸。每日营气运行五十周次,则能保证身体健康。”

这四段引文的意思是,人体由饮食入胃而生成气血,气血即是营气与卫气,营气与卫气在经脉之内、之外同时运行。气血运行的通道----换句话说,人体经脉的长短,包括每一条经脉的长短,是根据一呼一吸----“息”的时段来进行测定,而且,由“息”测定的气血在人体二十八脉的周流往复,与天球大圆二十八宿所代表的周天度数是相同的。

4. 经络的测定与命名是根据气的阴消阳长,阳长阴消

中医学不仅把十二正经与一年十二个月直接对应,而且把十二正经与一日十二个时辰直接对应。这种对应的原理是根据天地之气的阴消阳长,阳长阴消(见表1)。

表1 十二支所纪一日十二时辰与十二正经对应表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指出:“一岁有十二个月,一日有十二个时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将周天二十八宿等分为四,一个方向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宿、昂宿为纬,虚宿张宿为经。从房宿至毕宿为阳,从昂宿至心宿为阴,阳主宰昼,阴主宰夜。卫气之运行,一日一夜五十环周于全身。昼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周遍五脏。”[12]

这段引文的意思是,十二支所纪一日十二时辰与十二正经直接对应;十二支所纪一年十二个月份与十二正经直接对应,二者的直接对应原理是相同的。因为十二支所纪一日十二时辰同十二支所纪一年十二个月份,都是在天地框架之中,对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的节制。

十二支所纪一日十二个时辰是一日之内,地体在自转一周过程中,天气下降入地体,地气上升到空中这种反复运动的时段划分;十二支所纪一年十二个月份是地体运行一回归年过程中,天气下降入地体,地气上升到空中这种反复运动的时段划分。比如,地体上的特定地域北京地区的午时,是一日之中阳气极盛阴气初生的时刻;午月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极盛阴气初生的时刻。子时则是阴气极盛阳气初生的时刻;子月也是阴气极盛阳气初生的时刻。

《黄帝内经素问·金归匮真言》说:“阴气中有阴气,阳气中有阳气,从早晨至正中午,是天之阳,阳中之阳;从正中午至黄昏,是天之阳,阳中之阴;入夜至鸡鸣,是天之阴,阴中之阴;鸡鸣至早晨,是天之阴,阴中之阳。人也与此相应。”[13]这就是古人将一日分为春夏秋冬,即寅时(3点-5点)到辰时(7点-9点)为春;巳时(9点-11点)到未时(13点-15点)为夏;申时(15-17点)到戌时(19点-21点)为秋;亥时(21点-23点)到丑时(1点-3点)为冬的依据。即古代中国人将一昼一夜划分阴阳的原理,与前文分析过的十二壁卦(十二消息卦)将一年划分阴阳的原理,是依据气对有形质物体的阴入与释出,释出与隐入程度,即依据阴与阳各自所占比例的多少是一致的。

《难经·第七难·论旺脉》阐释的“天时有季节气候的不同,脉象亦有大小阴阳的变异,就是说当令之时应得当令之脉方为正常的现象。”将人体三阴经、三阳经的脉象,与十二支所纪一年十二月划分的六个季节,与寒、暑、燥、湿、风、火这六气直接对应,与卦气的少阳、阳明、太阳、太阴、少阴、厥阴直接对应(有关“三阴三阳”具体内涵有另文分析)。与十二支直接对应的十二正经则为: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一一衔接,构成一个按照十二支顺序循环往复的完整系统。十二正经与十二支所表示的十二时、十二月直接对应,就是《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即前文《说地:“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中,所讲的整个天地十二条经线直接对应。

无论自转一周的一日,还是公转一周的一年,都是整个天地框架之内的气在运动之中。人体气血在经络的运行则系于时时刻刻天地之气的运行。十二支所纪十二月、十二时辰都是对天地之气的阴消阳长规律,阳长阴消规律所作的标示。人体十二正经与十二支直接对应,则证明人体气血在经脉的运行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

二、庞大的科研群体,昂贵的仪器设备,无法揭示“经络实质”之迷

明代 李延《医学入门》说:“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中医认为经络是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的一个复杂系统,十二正经和督脉经、任脉经(属奇经八脉)统称十四经,人体大部份穴位主要分别在十四经上,它们是针灸、推拿治疗的着眼点,另外还有一些小经脉,基本没有穴位分布,而一些特殊穴位不在十四经上,但又有奇效,叫做“经线奇穴”,还有一类以痛为腧穴位置,称“阿是穴”。故有“人身无处不经络”,即人体没有不是经络的地方之说法。

尽管人身无处不经络,但是在人体解剖之后,却无法找到经络的实体!要回答“经络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虚幻的?”首先要分析经络理论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经络的发现是否有客观而科学的依据。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一个庞大的科研群体进行了锲而不舍,却又是代价昂贵的研究工作。这个 “庞大群体”的参与者,不仅包括国内众多高等中西医学院校、医院和科研单位,以及中国科学院和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大量临床和科研人员,而且美国、俄国、法国、日本、罗马尼亚和朝鲜等国的学者和针灸爱好者们也参与其中。

1.这些研究仅仅肯定了经络是客观存在的

研究发现,循经感传是指中医运用经络理论进行治疗所说的“气至病所”,这是常见的经络现象。但循感实质并不是感觉的传导,因为感觉信息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组织内完成的,循感传导过程因速度之快而不能主观感知。循经感传是针灸等刺激引起的效应在经络线上扩延的过程。这种效应包括经脉上的组织与相关脏腑功能的多种变化,它是周围与中枢共同参于,相互影响,借助神经,体液的双重调节完成的。中医学称其为广义的“气”、“血”。实验测得:――人体内有特殊物质和信息,循经典经络路线沿一方向传播。――人为注入的放射性粒子,主要沿经络流注的方向运动,其方向和速度与经典经络一致。――被标记的化合物沿经络运行时,其强度不是单调、平滑的变化,而是有规律的波动状态,即有确定的周期、振幅、波长。科学家们提出的经络系统理论模型:经络存在于肌肉之间,以包围肌肉的筋膜为界,在血管、神经之外的经络则以包围血管、神经的管道状包膜为界,在充满体液及毛细血管的地方。――经络实体,主要为体液、毛细血管及结缔组织构成的筋膜。

2.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医经络理论的诞生有三个来源

在充分证明了经络确实存在的基础上,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医经络理论的诞生有三个来源:一是古人通过人体解剖发现的;二是把逐渐发现和增加的针灸穴位连贯起来而形成的;三是从“针灸感传”现象的启迪而设定的。然而,这“三个来源”却是站不住脚的!

①解剖学的依据:有些学者依据《内经》中的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触摸)循(追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断言:“经络这一概念的产生,无疑主要是从我国古代大量的人体解剖中获得的一项重大的医学实践成果。”

果真如此的话,经络系统理论应该诞生于古埃及和罗马的解剖学所发现和叙述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但是,在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之中却无法找到经络的踪迹!因此,经络的发现不完全取决于古代中国医家的解剖实践。经络与解剖出来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对不上号,尤其不属于现代科学的解剖学范畴。

②穴位的依据:用通俗的话说,穴位就是人体表面的一些“敏感点”。许多穴位的作用并不限于局部,而是可以达到身体的远处。当患者牙痛时,可以用力按压手上的“虎口”(拇指和食指间的肌肉处)的“合谷”穴,就能够达到止痛的作用。针灸教科书上就有“四总穴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当古人发现了更多的穴位以后,试图把作用相似的穴位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线,便于记忆和运用,也是一种很自然的总结经验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总结出来的经络数目与性质功能,为什么不是别的数目,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直接对应的数目?而且人体气血循环往复十二经的顺序也与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直接对应?分布杂乱的穴位能够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对应得如此系统与严整吗?

③针刺感传现象的依据:有经验的针灸医师都能把针刺引起的皮肤疼痛减小到最低程度。进针后,通过提、插、捻、转等“行气”手法产生酸、麻、胀等“得气”的感觉,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一部分病人中,这种“得气”的感觉可以沿肢体的长轴放射出一段距离,被称为“针刺感传”。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针刺感传”现象也是古人提出经络的一个重要依据。

应该说,以上三个依据只能对经络理论的诞生会有一些影响。它们都是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事物和现象。然而,这种“依据”又都是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现象。即①解剖学依据无法找到解剖出来的经络实体;②穴位依据与③针刺感传现象,依据这两者的随意性、无法确定性,也不可能使经络理论如此井然有序!

3.关键是,以上三个“来源”都不能揭示经络的实质!

尽管经络实质研究被国家例为十二项自然科学项目以来,我国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经络实质,成立了经络的专门研究机构。七十年代以来,此项目也引起中国科学界的极大关注,一些相关学科的学者参与研究,他们从解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多方面对经络进行了探讨。于是“神经说”、“血管神经说”、“神经体液说”、“控制论说”、“生物电场说”、“经络二重反射说”、“第三平衡系统论”、“电磁传导通路说”等三四十种假说纷纷出现。针灸界也有人提出了“经络本体经气说”,但是都与经络实质毫不相干。至今经络实质仍然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千古之谜。

三、揭秘经络实质应该首先弄清楚经络理论是从哪里来的?

要揭秘经络的实质,首先应该弄清楚经络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大家都清楚,《黄帝内经》对十二条经脉“如环无端”的描述,证明这样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系统之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古人是怎样发现经络的呢?我们可以从经络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1.活的机体经络无处不在,死的尸体经络荡然无存

尽管各种研究都没有揭秘经络的实质,但是毕竟认同了经络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在活的机体内经络无处不在,死的尸体解剖后经络荡然无存呢?

根据中医学不是以解剖实物来命名脏腑、经络,而是将人体内的脏腑经络与四时五行、干支八卦直接对应原理,与“人身无处不经络”一样,由五脏主宰的筋、血脉、肉、皮毛、骨这些物质在整个人体是无处不在的。五脏之气系于天地之气,经络自然也是系于天地之气。而且这种“系”于天地之气是以有呼有吸即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体现的,无呼无吸失去生命活力的人体是无法体现经络实存的。这就是在活的机体内经络无处不在,死的尸体解剖经络荡然无存的原理!

2.与经络数目直接对应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是表示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的

阴阳五行八卦与四时八节含义相通。四时八节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主要节气:二分、二至、四立(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将一回归年的天地之气依据阴消阳长规律划分为八个节气,也称八种卦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都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对天地之气运行时段、规律进行的划分与标识。十干纪十日、十二支纪十二月这两套历法与阴阳五行、八卦在二十四节气中融为一体。由此可知,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经络数目直接对应,是因为经络“系”于天地之气运行,具有气数所标示的规律性。

3.经络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划分的

中医学“子午流注理论”,将五脏五腑十经与十天干、五脏六腑十二正经与十二地支直接对应,十天干、十二支与阴阳五行直接对应,阴阳五行与春、夏、长夏、秋、冬直接对应(见表2、表3)。

表2 五脏六腑十二经与十天干阴阳五行、五季直接对应

与中医学不是以解剖出来的实物来命名脏腑一样,经络也不是以解剖出来的实物而命名的。经络的命名及其功能作用的理论来自“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

四、经络的特点---“引力”功能

经络与治疗的关系体现在中医的用药、针灸、按摩等很多方面。这诸多方面都体现着经络的特点----引力功能。

1.经络与中药治疗的“归经”

“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比如某种药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产生明显作用。归经的理论基础,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的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以药物的特性和药物的疗效为确定依据。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比如,人参:甘、苦、微温、归脾、肺经;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麻黄: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尤其是中医在给病人服用中药时,常常会嘱咐患者配点药引子。药引子是中药药剂中另加的一些药物,多是既可药用又可食用的物质,如:大枣、生姜、葱白、酒、醋等。中成药由于处方组成是固定的,而不同患者因体质、并发病等因素的影响,在用药疗效上各有差异。换句话说,就是药引子既能够起到将所用药物引到患病的脏腑经脉,也能够控制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脉的毒副作用。

2.经络与年、月、日、时

经络与年,月,日、时的关系,是人体气血运行规律与地体自身运动规律的关系。一岁的十二月,一日的十二时辰,都是依据将地球赤道等分十二条经线的十二支划分的。这种划分是以地球自身面向太空运动的过程为空间依据的[13]。中医学认定“五脏之病与四时之气相应,故刺穴亦当从时。”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则清楚展示了用于纪年、月、日、时的十二支与十二正经直接对应(见表1),认为,气血在人体内循环往复就好比水在经脉中,随十二时辰阴阳消长规律川流不息地灌注。人体各种功能随之发生周期性变化。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复始,是为天地之纪也……” 营气是营养全身之气,在内营养五脏六腑,在外润泽筋骨皮毛。人体营气由食入的谷气所化生,专门运行于经脉之中,按时辰流行灌注,一日一夜流遍十二正经一周,此为天地之气运行规律所系。其开始由胃化生,依次传入各经。

气血流行灌注周而复始,象海洋潮汐,有涨有落,流行注入各经都有一定的时间。古人将气血流注某经比喻为潮汐之涨,离开某经比喻为潮汐之落。中医时辰治疗学子午流注理论则按照干支60一周所纪的年,月,日、时,来选取针刺治疗的经穴,比如人体的胃经患了病,就在气血流注到足阳明胃经的辰时(7-9时)进行治疗,相对于其他时段来讲则疗效显著。

以生活在北京地区的人体为例,此地的子时(23时-凌晨1时),是北京人气血流入胆经的时段;北京人脚底下的阿根廷人则处于午时(11时到13时)的时段,是阿根廷人气血流注入心经的时段。就空间而言,则是北京人所在的地球“子”经线直面太阳的时段;阿根廷人所在的地球“午”经线直面太阳的时段。由此也可以证实,中医所讲的天地之气规律是以整个地球自身的运动为主导的。天地之气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与地球在空间的运动规律性是同步的。刺灸治疗与地球在空间的运动规律----主要是“气”的阴阳运动规律同步,是提高疗效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有实实在在的科学依据,并已经得到充分验证。

3.经络与气血

.与“人身无处不经络”一样,气血于人体也是到处都存在着的。没有了气血,经络亦便不复存在。中医的气血理论与脏腑、经络理论一样,都与天地之气相参相应。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综合分析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骨髓等人体器官的作用,以及按照经络循环往复的理论进行针灸、按摩,中药的活血化淤、扶正祛邪、理气行气、养血安神等进行治疗的方法。而这些治疗方法的关键,都是通过经络来调整气血。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说:“人体之所能够有的,不过是血与气罢了。”[14]

明代张介宾先生的《景岳全书·诸气·总论气》指出,人的有生命,无非是受天地之气化所支撑。等到生长成形体,虽然有五行、五志、五脏六腑之分辩,但是都离不开气血的作用。血没有气不能够运行,气没有血不能够生化[15]。

清代薛己先生的《保婴撮要·吐血》说,荣养全身的是阴血,由心所主宰,由脾统领运化,由肝贮藏,由肺宣布散播,由肾输泄,灌溉全身,滋养百脉,诸经由此而受到养育。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与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力[16]。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说∶“人的血气精神,是奉养生命的;经脉,是运行血气而营运阴阳,濡润筋骨,通利关节的。”[17]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18]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19]

《医学真传·气血》曰:“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历代医家很早认识到,如果经络畅通,气血就能够正常运行,人体就康健;如果气血淤滞,经络也会阻塞,人体就会出现病患。

4.经络的传导功能

经络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与肢体关节等,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将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运行全身,内溉脏腑,外濡肌腠,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经络还有传导信息,协调阴阳,调节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使机体保持活力的作用。在病理方面,经络是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外邪侵犯人体,会通过经络而内传脏腑,脏腑之间的病变转化,亦通过经络。如肝病可犯脾胃,心火可下移小肠等。内脏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如胃火可见牙龈肿痛,肝火可见目赤肿痛等。因此,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所表现于外的症状,结合经络的循行部位,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患;牙龈红肿,多属胃中有火。由于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同样是治头痛,白芷入阳明经,治阳明经(胃、大肠)病的头痛;柴胡入少阳经,治少阳经(胆、三焦)病的头痛,所以,经络理论也有指导治疗用药的作用。此外,针灸取穴、按摩等,也都依据经络的传导理论。这一理论的术语称为“得气”与“行气”。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指出:“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说明针刺得气后要行气,使气到达病痛的处所,惟有气至才疗效显著。医者施术时,要集中精力,全部意念集中在针,停留片刻以逼使经气运行。按摩时也是根据患者酸麻胀的感觉来确定得气与否。《席弘赋》指出:“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说明施用行气手法时要配合呼吸补泻进行。《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病所,是指针刺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到达病痛部位。比如针刺足三里,会使腹部的胃痛迅速缓解甚至疼痛消失。针刺臀部的环跳,经常是触电的感觉直达脚趾或上传至腰。这也是现代研究者所公认的循经感传。

循经感传还能够让细菌病毒消失得无影无踪。进行或者接受过针刺治疗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比如诸多的痢疾病例,被现代医学认为,是“属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分为许多种,常见的有弗氏痢疾杆菌(Sh. flexneri)宋氏痢疾杆菌(Sh. sonnei)和舒氏痢疾杆菌(Sh. schmitzti)等”,都需要抗生素来治疗。然而针刺足三里、曲池、合谷等穴,在很多情况下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取代抗生素而速见疗效。现代医学的研究似乎总也赶不上细菌病毒的“花样翻新”,而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却常会将细菌病毒控制于股掌之中。还有大家熟悉的一氧化碳中毒(煤气中毒)出现的头晕、头痛;呕吐等症状,同样能够用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予以消除。

可知经络的传导功能不仅能够调理人体诸器官的失调,而且能够解除疼痛、消灭病毒!五、经络的实质

经络的实质,无论对古代中国人,还是对现代中国人来讲,几乎是尽人皆知的知识。比如某人患了肢体障碍,很多人会自然地想到是经脉不通。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医被政府强行取缔的“科学主义”盛行,80年代以来的全盘西化才使得对中医学的研究,一味用西方科学研究方法割裂拆解。昂贵的仪器设备根本无法测出经络的实质,数十种假说与经络实质的真说相比更是风马牛而无法相及。这种舍本求末的研究方法,使众多科技精英象邯郸学步一样,越来越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中国自己的学问,进而更无法找到“经络的实质”了。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古代中国天文科学知识的散轶,使得传世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书的丰富内容,不能够被习中医者正确予以理解。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都不能够把“中医是从哪里来的”之具体内容----五脏五腑十经与十天干、五脏六腑十二正经与十二地支直接对应,十天干、十二支与阴阳五行直接对应,阴阳五行与春、夏、长夏、秋、冬直接对应,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的天文学原理展现给世人。

以上分析可知,是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奠定了经络学说理论基础。经络有现象无形质,化而无迹,虽然是客观存在,但是却找不到实体。只有全面展示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来分析中药的“归经””、气血在经络的运行与年、月、日、时直接对应、经络与气血的相互依存与支撑、.经络的传导功能等方面体现出的经络特点---“引力”功能,在经络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关系中,才能诠释经络的实质,解开经络之迷。

中华先哲们认为,“气”是化生万物的本原!而中华先哲们所讲的“气”,是涵概了现代科学所定义的天气、大气、引力、辐射、风化、风蚀等多项内容。要想让今天的读者比较容易理解经络的实质,必须加上“引力”二字,即经络是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这条“通道”就好象地球运行的轨道,只是气(包括引力),很难被抓住实体。故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着,抓也抓不住。但是,只要地球运行着,地球运行的轨道就存在着;同理,只要人体具有生命活力,经络就存在着。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就是经络的实质。

阴阳五行----美丽优雅的普世真理

还原到“彝族十月历”的阴阳五行准确含义科研成果[1],尽管已经奉献给学术界20多年了!但是却迟迟无法得到科学文化知识精英们的公认。不肯也不敢认定阴阳五行的科学性,导致即使是专事中医科学性研究的学者,也不敢象西医学将本学科知识还原到分子生物学那样,将中医学科知识还原到阴阳五行学说。要想吃透古老的本真中医学术理论,就必须将中医学,中华文明的科学物质生成观念----阴阳五行所具备的功能与作用阐释清楚。

一、阴阳五行与四时五季的区别

应该明确指出的是:阴阳五行与四时五季的含义只是“相通”,不是“相同”,即阴阳五行是指天地之气的内在功能与性质,四时五季(寒、温、湿、冷、暖)是指天地之气的外在表露与现象。在古代文献中,虽然经常将四时五行这两个概念合并使用,如《春秋繁露·五刑相生》: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

但是,两者各自所蕴涵的意义却是有区别的。四季的相递循环,是具备五种属性的天地之气逐时出现在天地之中的特定地域。比如南半球的春夏,是北半球的秋冬;北半球的春夏,是南半球的秋冬。南半球从夏到冬,与北半球从冬到夏,正好是半年。赤道则一年到头都很热,没有冬。两极与赤道正好相反,虽然半年为昼,半年为夜,但是冰雪终年不化,没有春、夏和秋。

然而,我们却不能说没有冬,或没有春、夏、秋的赤道和两极,就不存在天地之气(阴阳五行)。如果单纯强调中医学的人体五脏与五季相通,那麽没有冬的赤道、没有春、夏和秋的两极,就不适用中医;但是,就中医学的人体五脏与五行相通而言,没有冬的赤道、没有春、夏、秋的两极,却都适用中医。春夏秋冬是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天地之气现象,阴阳五行则是从这些现象中推理出来的天地之气的五种根本属性。换句话说,就是地球上没有春、夏、秋现象的地域比如北极、南极、赤道,同样有人与动物的生、长、壮、老、已与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即阴阳五行在天地之中无处不在。

古人主张,昼夜与春夏秋冬同时并存于天地这个整体之中。并将一年分春夏秋冬,一日也分春夏秋冬,依据的就是这一原理。“行”字的本义是四通八达,见古文字“行”:“ ”[2]。阴阳五行时时刻刻充塞于天地之中的各个角落。而某一特定地域如北半球逐时的春或夏,秋或冬,只是具备五种属性的天地之气周天运行着的一部分,而且是天地之气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因此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是指天地之气的五种本质属性,四时五季则是指天地之气运行的外在表面现象。

与五行所代表的五个时节直接对应,古代中国天文学在制订二十四节气历法时,需要观察测定一回归年内北斗七星绕北天极做周年旋转的规律,还要观察测定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在一回归年内按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相继出现在北极天空的顺序,以及与此直接对应的横亘在二十八宿之间五种颜色的天气。“红色的天气,横亘在牛宿与女宿之间由戊划分;黄色的天气,横亘在心宿与尾宿之间由己划分;苍色的天气,横亘在危宿、室宿与柳宿、鬼宿之间;白色的天气,横亘在亢宿、氐宿与昴宿、毕宿之间;黑色的天气,横亘在张宿、翼宿与娄宿、胃宿之间。所谓由戊己划分,是指奎宿、璧宿与角宿、轸宿是天与地的门户。”[3]

应该提请注意的是:尽管阴阳五行与五大行星运动有直接的内在联系,但是,由于西方天文学与古代中国天文学在空间取向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即古代中国天文学是测定五大行星的平均运动规律,西方天文学则是测定五大行星中每一星体运行的精确数据。二者对被测定物体的着眼点,及其各自所使用的坐标系都是不一致的(见后文《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的归宿》)。所以局限于现代天文学太阳系的五大行星运行规律,比如五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规律进行研究,是不能够揭示阴阳五行准确内涵的!

二、阴阳五行----中医学,中华文明的科学物质生成观念

阴阳五行学说是对天地之气本质属性的科学认知。这是从人与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等现象中探究出来的,展现万物化生之本原的科学理论体系。换句话说,就是阴阳五行是中医学,中华文明的科学物质生成观念。试想一下,我们所能够接触到的有形质物体,又有哪一样不是存在于天地之气的化育生成与化灭消亡之中呢?!

1.阴阳五行学说与基本粒子学说都是美丽优雅的普世真理

现代科学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大至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小至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都是科学认识的对象。不仅要认识其宏观和微观,而且还要认识其内部各个层次上的精细结构,运动特点及运动规律。

就阴阳五行是对天地之气化生化灭世间万物规律的揭示而言,与现代科学所认定的“科学是为了认识自然,……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之内涵并无二致。只不过是两者在认识物质时的着眼点上有区别而已。现代科学着眼于“基本粒子”,中国传统科学着眼于“气”。“基本粒子”与“气”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物质。恐怕“基本粒子”也需要有“气”来维持,“气”也必须依靠“基本粒子”的支撑才能存在吧!现代科学认为是基本粒子组成了一切物质;中国传统科学则认为“气”大到无边无缘,小到无孔不入(“大之无外,细入无间”),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尽管两者的着眼点不一样,但是原理却是共通的----都是在对世间存在着的物质之本原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

《伪科学是科学的敌人》(简称《伪》文)[4]中提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认为中医的核心理论阴阳五行是玄学。是“以假作真,以无为有”的伪科学!是“科学发展观”的敌人!认为“阴阳五行”完全不具备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可证伪性”。所谓“可证伪性”,就是可以证明“阴阳五行”不是子虚乌有的事物。换句话说,就是《伪》文断定“阴阳五行”不具备可以证明自身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应该说,《伪》文作者并没有对阴阳五行原本含义进行过深入的考证与研究!而是仅仅局限于命相学将木火土金水释义为五种元素的道听途说!要想知道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必须首先弄清楚这一学说是依据对什么事物的认知而建立起来的!与“彝族十月历”息息相通的阴阳五行,以及古代文献中对阴阳五行的诸多阐释,说明“阴阳五行”是古代中国人依据对天文、气象、物象、物候等事物的认知而建立起来的!这一学说完全具备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可证伪性”!

中国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的五种特点与性质。这五种特点与性质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的寒来暑往。有谁能够说这人人看得到、摸得着,时时刻刻感受着的气化作用是子虚乌有呢?!而且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早已为世界所公认,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五也是轻而易举,再对应人体脉象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有谁还能够否认阴阳五行的客观存在呢?

2007.1013-15日在北京召开的“科学探索与人类福祉”国际研讨会上,1969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默里·盖尔曼说:“牛顿说:‘如果大自然是和谐的,那它本身就是自适应的简单原则的运用,就可以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它。’科学探索方法就像包葱头,要弄清楚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将万物遵循的基本法则用非常简单的方式,尤其是数学法则表述出来,就是美丽优雅的普世真理。”

默里·盖尔曼还说:“基本粒子组成宇宙中的万物,他们的特点与自然界中四种力的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我们通过观察,对这四种种力的相互作用已经非常熟悉:引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弱作用力。”

本真中华文明知识就是将“万物遵循的基本法则”,从我们身边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中,一点一点,一层一层剥包开来,找出引起其变化的本原,捕捉到其内在的支配规律,用阴阳五行、十干、十二支、干支60一周的数学公式表达出来的,而且阴阳五行生成万物的学说,已经将默里·盖尔曼谈到的基本粒子学说“四种力”全部包容其中!具有准确含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与西方科学基本粒子学说一样,都是“美丽优雅的普世真理”!

2.澄清特异功能与“气功”之间的区别,摘掉阴阳五行头顶上的伪科学紧箍咒

方舟子等人为了消灭中医,说1988年“国际探索中心”(CSICOP组织)判定中医是伪科学。网上一些热爱中医的人则说CSICOP组织是国际学术警察。笔者也很想亲自去了解一下CSICOP组织究竟为什么会把中医说成是伪科学。适逢2007.1013-15日在北京召开的“科学探索与人类福祉”国际研讨会(中国探索中心)邀请笔者去演讲。原以为这次组织会议的人可能像方舟子一样仇视本真中华文明。听了大会的发言,再同CSICOP组织的美国学者弗雷泽、法国学者吉恩-克劳德·佩克(国际天文学会秘书长)等几位外国学者接触与沟通,发现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本真中华文明知识。而且不了解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很多中国学者,的确像巩汉林饰演的用西方舞蹈糟改中国传统评剧的“总监“一样,糟改了本真中华文明知识。然而,只要正确传播本真中华文明知识,外国学者也是很容易予以认同的!

笔者在分会场发言讲解了《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的“三种天球坐标系”之后,法国学者吉恩-克劳德·佩克对笔者说:“我听懂了您讲的占星术!”笔者告诉他:“我讲的不是命相学所讲的占星术。‘占’,在古代中国天文学中,是观察与测算的意思。是观察天体运行位置,测算天体运行的速度与角度。” 佩克先生一听就明白了。

倒是咱们中国的几位科学文化知识精英,原本对“三种天球坐标系”之间区别的内容听得神情专注,但是,在听笔者讲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科学依据,就存身于古代中国天文学的赤道坐标系之中”时,竟然大光其火,厉声训斥说:这是在宣扬虚幻迷信的东西!“科学探索与人类福祉”国际研讨会组委会,对这类精英的专横跋扈却无能为力!因为组委会成员官小职微,惹不起这类学术大员!可见阴阳五行这类知识蒙冤受屈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久了!以致于在近现代大多数科学文化知识精英的心目中,已经根本没有平反的必要了!但是,据笔者了解,国际上的学者们并不像国内这些学者这样狭隘与封闭,他们对这类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2005年笔者去澳门参加“世界文明新动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时讲到彝族十月历等问题,一位教授历史的德国学者米塔尔对笔者说:“您讲得真好!我们很感兴趣。只是这类知识要想翻译成外文,相当困难!”他哪里知道,不是翻译“困难”,而是咱们国内的科学文化知识精英根本不允许展示这类知识,这才叫真正的“困难”!不运用中华先哲的思维方式来深入探讨、展示出本真中国学问之内容,要想复兴中华文明,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不客气地说:当20世纪80年代特异功能比如耳朵听字,肚子说话之类、心灵感应等声称出笼的时候,是很有一些科学文化知识精英推波助澜,一些媒体故意渲染炒作的。直到今天一些科学文化知识精英的“告别中医”闹剧,还有一些反对“告别中医”的科学文化知识精英,他们运用西方物理、生物、化学知识来言说中医的科学性,反而越说越让人无法相信中医的科学性。关键问题是这些运用西方思维方式的精英,虽然具备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但是,仅仅依靠“心灵是中国的”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注重中国传统自然科学思想文化知识的探究与实证,发掘、整理出来的中华文明累累硕果就会如同一盘散沙,不能形成一个鲜明、完整的体系,不仅无法展示其价值所在,也无法将有争议的问题予以澄清、验证。这样阐释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是缺乏可信度、缺乏感召力、缺乏吸引力、缺乏凝聚力的。如果不会运用中华民族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东方文化与科学,就会连特异功能与“气功”之间的区别都弄不清楚。前者是犏人的把戏;后者是真正的科学,比如中华科学文化的“气功”融入太极拳的练习中,就是运用意念指导每一节拳式,这是与西医所讲的神经支配人体活动同样原理的人体科学!

说到“气功”,其实不仅只有人类会,就是很多动物也会。比如,非洲的赞比亚有一种奇特的老鼠,体重为0.5千克,如果有人踩在它的身上想致其于死地,这种老鼠便以锁骨抵地,拱背鼓气,发起硬气功。即使60千克的人踩在背上,它也丝纹不动;阿尔卑斯山有一一种野猴,其体形如野兔,堪称“气功高手”。每当寒冬冰雪封山时,它们为了尽快出山觅食,都是先运好气,然后即向山下滚去,不管山坡如何陡峻,也伤不了他们一根筋骨;大西洋深海中的磨球豚,也会气功。尽管它们身上长满了刺,但庞大的斜齿鲨似乎不可一世,一次可以吞下五十条磨球豚。殊不知,当豚一旦进入斜齿鲨的胃部后,立即运气发功,使腹部急速膨胀,竖齐全身的尖刺,扎得斜齿鲨痛死过去。然后磨球豚再从斜齿鲨体内钻出,反而啄食其肉,饱餐一顿[5]。中医的“气功”理论丰富多彩,则证明了中医所具备的生而俱来的天地自然、人类自然的属性。这也正是当前整个人类希望回归自然医学所热切追求的方向与目标!

国内科学文化知识精英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严重缺陷,把能够养身、健身的与“气功”有关的中医、太极八卦之类全部打入伪科学!真是岂有此理!他们既然已经向国际科学文化知识精英传播了错误的信息,就应该努力学会运用中华民族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明,责无旁贷地纠正这些国际科学文化知识精英对中医所抱有的错误观念,摘掉阴阳五行头顶上的伪科学紧箍咒。不然的话,国内的科学文化知识精英如果抱定对本真中华文明知识的偏见不放,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毁灭本真中华文明的千古罪人!恐怕,这种状况是所有中国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三、科学体系不会只有一种,客观真理也不会只有一个

自身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的精英认定,科学共同体有着统一的共同目标,必须用统一的共同“尺度”,来规范不同科学工作者的共同行动。……客观真理只有一个。并说:总结起来,可以将科学精神概括为如下四个特征:

特征之一是毛泽东所一贯提倡的“主张实事求是”。认识要从“实事”,而不是从“虚事”出发。“求是”是说从真实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找出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经得起实践和时间考验的真实规律,绝不是没有任何证据,没有严密证明,想象中的伪规律。

特征之二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所认识到的真理,是可再现的,可检验的,而不是由少数人所体验、所认可的主观真理。

特征之三是 “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它提倡凡事要问一个“为什么”,问一个其理由何在,其根据何在。

特征之四是“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6]。

1.共同的尺度从哪里来?

我们可以好好想一想,仅就中国而言,科学共同体也只是在近现代,引进西方学术体制的基础之上才建立起来的。“中国的现代科学,不是对中国传统科学的传承,而是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的结果,中国的现代科学组织也不是由传统的社会组织演化而来的。……1949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的大致情况是:以中央研究院(成立于1928年)为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下设若干研究所承担各种学术领域的研究,……(今天)作为中国现代国家组织中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是中央研究院的继承者。……”[7]

中国的白话文,也是模仿西语的语法构成模式,填充的汉语名词!一些相同的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与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有很大不同,甚至正好相反。很多读者并不清楚这些,经常是运用现代汉语的解释方法来释义古代汉语的内容,很多文化科学知识精英也不例外!其结果,自然适得其反!比如,“究天人之际”的“际”字,明明是“关系”的意思,很多科学文化知识精英,却理解为“实际”。类似的实例附拾皆是。而这句话的正确含义则是“穷究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中医学所讲的人体气血运行与天地之气运行相互感应关系。解释为“实际”的读者则牵强附会地将这句话理解为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有关这一问题的误区见后文《天地-自然界,貌合而神离》)。“中国人翻译西医学著作借用大量中医学概念和术语,又运用已经变成西医学概念的词汇来解释和套用中医学,并以此来编写中医教材,进行中医教学和科研的历史性的学术混乱”,这是导致诸多精英自身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的万恶之源!

就本真中华文明知识而言,自近现代以来,从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到基层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大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这种误解,使本真中华文明知识的展示与传播,经常遭遇如同“都都平丈我,大家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大家都逃散”(见《中医-西医,同医不同一》注文[28])故事一样的尴尬。比如,只要一提到阴阳五行,就被认为是在宣传封建迷信;一提到中医,就被认为是在搞伪科学;一提到气功,就会被认作是特异功能;一提到按摩,就被联想到色情服务。关键是,相当一部分精英所认定的“共同的尺度”,是从西方科学文化中硬性照搬过来的教条。用这些教条来规范本真中华文明的学科知识与科学研究是优还是劣,就好比用面包优与劣的标准,来判定水饺是优还是劣,也就是说,评价不同的事物应该选用不同的评判标准!可悲的是,自身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的精英所认定的标准,根本没有规范本真中华文明知识是优还是劣的功力!

2.教条主义必败于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主客观真理

历史上的中国天文学,需要观察测定一回归年内北斗七星绕北天极做周年旋转的规律,还要观察测定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在一回归年内按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的顺序相继出现在北极天空的规律。同时还要用律管测定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等规律,来制订十月历、十二月历、二十四节气等历法(见后诸文)。诸如此类与西方天文学毫不相干的科学行动,如果运用刚刚引进了不到一百年的科学共同体之共同“尺度”,比如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的公历(现行阳历)来规范,只能是驴唇不对马嘴!

在科学共同体所认可的现代天文学中,在地球与五大行星绕着太阳旋转,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太阳系绕着银河系旋转的知识体系中,根本无法找到北斗七星绕北天极做周年旋转的空间背景,也无法找到彝族十月历的真实空间背景!因此无法验证天体运转与阴阳五行有内在联系!

然而,阴阳五行的空间背景却能够在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的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见后文《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的归宿》)中全部找到。现代天文学的确是综合、包容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赤道坐标系、希腊的黄道坐标系、埃及的地平坐标系等知识而建立起来的。但是在人类对时空变化规律的认识中,这三种坐标系各有自身的科学性,各有自身的体系与标准,各有自身的客观真理,却是无法否认的!

阴阳五行就是从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的“实事求是”----人与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规律及其所直接对应的天体运行规律出发:

①不是从根本没有的“虚事”出发,而是从客观存在的实事出发;求出的是真实事物变化发展中隐藏在事物内里的,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有形质物体生成与化灭规律”;

② 主张的是客观真理,阴阳五行真理,是可再现的,可检验的,每个人都时刻在体验着的,并都能够认可的客观真理。而不是由少数人所体验、所认可的主观真理;

③是能够为所有人服务的科学思想,而不是只为巩固皇权而服务的封建迷信思想;

④有充足证据,有严密证明,阴阳五行这一规律年复一年地再现着,其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谁都否认不了的主客观真理。

可见,阴阳五行学说完全符合《伪》文所讲“科学精神”的四个特征。

自身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的精英说阴阳五行是“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其理由、其根据就是因为只相信命相学对阴阳五行的歪解与滥用!试想,如果只相信命相学说教,道听途说而不求甚解,会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会有真正的科研成果吗?!

3.中国母语对“科学”一词的准确定义

西方天文学可以在希腊黄道坐标系中捕捉一回归年分为四季的规律,古代中国天文学同样可以在赤道坐标系中测定四时五行的规律。无论是四季还是五季,只要这两种规律年复一年地再现着、被验证着,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就不能说其中的哪一套理论是伪科学!因此,科学体系不会只有一种,客观真理也不会只有一个!关键是对“科学”一词怎样定义与怎样理解![MSOffice3]

词典对“科学”的解释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吴国盛先生在《究竟什么是科学?》中说:“所谓的科学,从最广泛意义上讲,是指导人与外部事物之间打交道的理论知识,通常首先是指导人与自然界之间打交道的理论知识。这种知识的最原始的形态是博物学。从我们人类的远古开始,从我们的农耕文化开始,人类就开始辨认周围的动物、植物,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有药用,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动物可以用来驯化,哪些动物是驯化不了的、肯定对我们有害的,这就是基本的博物学知识。”并认为博物学知识“是要领悟自然,沟通自然,这是人类对待外部世界最原始的动机。这样的知识无论哪种文明都有,西方文明、中国文明、非洲文明、美洲文明都有。”

笔者提醒读者:全世界都有的“博物学”知识,惟有中华民族用文字记载的没有断裂地承传至今!而且中华传统科学的博物学,决不是直观感性,而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完美结合建立起来的博物学!

吴先生还说:“一门真正的科学应该有两个要素,一个就是数学,必须是可以数学化的,量化的,可以进行计算的,可以预测,因而可以控制,第二个是实验,它必须能够诉诸实验。这种说法描述的就是近代西方科学的特征。近代科学现在是主流科学,我们理解人也好,理解万事万物,有机的无机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我们都会认为一种科学的方式就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研究,如果没有经过实验的处理,被认为是不可靠的,不牢靠的,总而言之,是不‘科学’的。

以这个‘科学’标准来看,应该说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严格说来西方的古代也没有科学,只有近代才诞生出这么一个数学加实验的数理实验科学。”

笔者提醒读者:“数学加实验的数理实验科学”,在中华民族的“博物学”中,是实实在在地运用着的!只不过“数学”是看似非常简单扼要的“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二十四”节气、干支“六十”一周等;实验室是天地这个大框架;实验对象是天地之中天体、气象、物象、物候及其中的万事万物!然而这非常简单扼要的数学,却是从相当复杂多变的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庞大数学知识中抽象出来!它们反映的是人类生存其中的物质世界之“理”!吴先生说得好:“什么是理性科学呢?理性科学就是那种单纯通过头脑中的思维和思辨,构造出一套逻辑严密的推理体系,它认为“理”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讲理”“推理”是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恰当方式。”[8]

中华先哲就是通过头脑中的思维和思辨,用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二十四节气、干支六十一周把天地自然、人体自然构造出一套逻辑严密的推理体系,认为这一系统的“理”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讲这一系统的“理”,推理这一系统的“理”,是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恰当方式!

只不过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二十四节气、干支六十一周这些气数,除了通过头脑中的思维和思辨,还必须要求得到实际天体、气象、物象、物候及其中的万事万物,尤其是人体自身变化规律的反复验证!而且即使是在今天,只要我们根据古人所创理论的指导与验证方法去实践,仍然能够充分证实中华民族“博物学”所蕴涵的,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完美结合的灵性思维方式之无比正确性与科学性!

中国的赤道坐标系、希腊的黄道坐标系、埃及的地平坐标系,都是在特定的空间背景内,反映天体运行规律的理性知识体系。尽管现代天文学承传了中国的赤道坐标系,但是却没有把与之相关的北斗、二十八宿等知识全部保留下来。因此而导致现代大多数人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将二十八宿这条圆形天道等分二十四;不清楚四象八卦是由二十八宿所代表的星象中划分来;不了解十干、十二支、干支六十一周的深远时空背景,以及由此类知识代表的博物学,就潜存于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之中(见后文《天地-宇宙,两个不应该混淆的时空概念》),故与这些天文学知识密不可分的阴阳五行才被现代大多数人看成是谶纬与迷信!

尤其是“科学主义”盛行以来,学术界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大多是以西方现代科学的马首是瞻。并把现代科学称之为“狭义科学”,把现代科学与传统科学合称为“广义科学”。难道这样的定义之中就没有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在作祟吗?!如果学术界能够坚持公平、主持公正的话,刘明武先生“由一物求得一物之理,即为‘狭义科学’;由万物求得万物之理,即为‘广义科学’”,应该说是比较通俗、比较准确、比较全面、比较公平、比较公正的用中国母语对“科学”一词的准确定义。

阴阳五行所反映的,正是古代中国天文学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中“天地之气”的客观规律,这即是伏羲仰观俯察,远求近取所画“太极八卦图”的“天地论系统图示”知识体系,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读者如果实事求是的思考一番,恐怕不难认同这一结论!

可以这么说,,除了种族歧视之外,国际国内学术界对本真中华文明知识存在着很多误解。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在学术界被看不起,主要是国内学者没有能力将本真中华文明知识展示给国际国内的学术界与人民大众!而相当一部分科学文化知识精英,则是展示本真中华文明知识的绊脚石与拦路虎!

四、以阴阳五行为基点立论的“天道”与“人道”

在延续了万年以上历史的中华文明中,阴阳五行不是指五种物质元素,而是指天地之气的特点与性质。中华民族的先哲们正是以此为指导思想,立论了“仁义”是天地赋予人的本性,行仁义之道,则符合天道。将人道释义为“仁义”,则是从人文角度来认识天地与人体的关系。

1.不通晓阴阳五行原理,就没有资格言说人性

易学中的“人道”就是指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承传了伏羲之学的《周易》,“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两条重要的道理:一是理性地做人,二是智慧地做事。做人做在‘自强不息’上,做事做在创新与发明创造上。”[9]

《皇极经世书》则依据天道阐释了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比如中医学的养身之道主张养心即能养身,《皇极经世书》则具体阐释为:

“言语发于真诚则不劳心而安逸长久。做事符合天理者不只滋润身体,亦能滋润心田,以至于滋润性命。能够进行运筹策划的人是有才力,能够明辨是非的人是有智识,宽宏大度的人是有德器,三者不可缺一。” [10]

考据学家孙星衍的《原性篇》,对先哲们的这一主张做了详细论述:“不通晓阴阳五行原理的人,没有资格言说人性。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故《神农经》说:保养身家性命顺应天道,修养品格性情顺应人道。天先成为形体,地后确定位置,五运六气在天地之中相互合和,人的品性有五常,情感有六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六欲,是喜怒哀乐好恶。”与孙星衍同时代的阮元先生评论《原性篇》说:“《原性篇》言说人性本于天道阴阳五行,这实属周朝、汉朝以来的定论。人的本性依附在什么物质之上呢?汉代人言说性与五常,全都分别应合于五脏,非常确切。这些都应该加以说明。”[11]

这些理论与中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五时之气相互感应,而且人的怒、喜、思、悲、恐这五种情志直接与五脏相通,比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故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诚信豁达。控制不良的心境与情绪,顺应天地之气赋予人的本来品性----仁义礼智信而养生,都是息息相通的。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则将人道与天道的关系归纳为:人类符合天地之道的道德规范为“仁义礼智信”。

2. 通晓四时五行原理以教化百姓是为王者摄天子政的最高责职

中国先哲掌握了天地之气运行规律---阴阳五行八卦原理以后,在安排农事、制定法度时,都是效法天地。《太史公自序》指出:“维昔黄帝,法则天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而“效法天地”就是因为万物无法逃脱天地之气的化生与化灭规律。通晓四时五行的原理以教化百姓是为王者统摄天子政治的最高责职。

法则天地,首先是效法五行。依五定制,分五事、五纪、五福。反映在天文历法中,则认为“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解放前彝族十月历中,一年被分为土、铜、水、木、火五季,五行作五个季节。自然地理上定五岳;农艺上分五谷;生理上分五脏;医学上有五色诊。社会也多以五定制。《历书》记载:“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古代中国伦理道德标准就是法则天地。天有天极,人有皇极,星空天道绕北极,百姓人道绕帝王,极为轴心,为最高规范。西汉董仲舒则定三纲五常作为伦理准则,成为历代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12]。

阮元先生评论《原性篇》还说:“其实祭祀等事宜,全都在京城之中,这些虽然(表面看来)是依凭虚幻臆断,然而博览综合分析大量古籍,探究其实际却真是如此。此是明堂之说,封禅,也还是最古老的礼仪。自汉、唐、宋三个朝代以来,全都被腐儒说坏了。元以为所谓封,就是在南郊祭祀天,所谓禅,就是在北郊祭祀地。唐元宗、宋真宗等帝王,仍然是汉武帝原本的才智。目光如豆之儒,张口就骂封禅,是怎么能够知道‘司马子长(司马迁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而仗义执言)与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虽才华出众,又颇有政治谋略,可是却只能以介优滑稽的方式才能够在朝庭立足)是秉性完全不同的两类学者啊。”[13]即司马迁与司马相如都是为汉王朝服务,但是司马迁服务的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汉王朝;司马相如服务的却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悦汉武帝本人的汉王朝!可知是自汉代以来的腐儒,就已经象今天的很多“科学文化知识精英”一样,因为不懂得作为科学的阴阳五行与作为谶纬的阴阳五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根本不懂得自己的老祖宗为什么要崇尚阴阳五行,为什么要尊奉“天地”了!

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十分清楚,中国与西方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神的权威是丝毫不容侵犯的,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只因为想获得一些智慧与幸福,偷吃了上帝的智慧之果,便被上帝驱逐出了伊甸园,剥夺了他们永生的权利,令他们到人间去饱受痛苦与煎熬,而且祸及子孙,让子孙们世世代代都背着“原罪”的包袱,没完没了的赎罪。一位胆敢将天火偷盗给人类的太阳神阿波罗,就受到了宙斯永远绑在岩山上暴晒及派饿鹰每天啄食心肝的残酷惩罚,人们只能屈从于上帝的绝对权威诚惶诚恐地生活。而在中国,原始神灵与人类的关系,却是平等互爱、相互依存、无私奉献的关系,神灵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刀兵不犯,人们便用美酒佳肴、轻歌曼舞酬谢神灵。如果求雨不应、祈福不灵,人们还可以将大神放到太阳下去晒、大雨中去淋,甚至还可以放到烈火中去烧。中国的原始神灵都有一颗无私奉献、造福人民的慈悲心肠。如盘古神为人类开天辟地,奠定了天地乾坤,死后还将左目化成太阳、右目化为月亮、四肢化为四极五岳、血液化为江河,筋脉化为地理、肌肉化为田土……只见他的无私奉献,不见他的半点私心。抟土造人的女娲神,为她造出的人类炼石补天、杀黑龙、止淫水,对人类不辞辛劳、爱护备至,却不要人类的半点报酬。这样的神灵在西方是打起锣都找不到的。”[14]遗憾的是,在探询中国与西方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人文差异时,大多数学者却只是就差异而论差异,说不出产生差异的真正根源。

大多数学者不了解,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无私奉献精神,就植根于以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医学为亮点的,非常发达的存在了万年以上的中华传统科学思想文化之中,这万年以上的传统科学思想文化,成就了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成就了汉唐盛世,成就了宋元明清的继续繁荣,成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空前强盛,成就了任何力量也摧不毁打不散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更成就了中华优秀文化即将在21世纪的复兴!而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相互交融为特色的本真中华文明,就是由阴阳五行思想贯而通之的,

尽管一些学者主张“以中国解释中国”,把西方化了的中国文化还原为“中国的中国文化”。提倡用中国文化的解释系统去了解六千五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伏羲画卦至今约6500年)这一思路是相当正确的。但是因为不注重对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知识进行探讨与发掘,所以对本真中华文明的认知程度却是相当肤浅的。应该提请注意的是,就现今国际国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阐释、研究与评论而言,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是既混乱,又荒谬的。尤其是中国的学术界,诸多精英对本真中华文明所知甚少,对中华文化的内容、价值和意义还没有一个共识,对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什么还说不清楚!只有尽可能把中华文明的本真面貌展现出来,才能真正把握中华文化的真精神、真价值与活的生命力!

3.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稍微想一想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无论是壁画、绘画、建筑装饰,还是民间传说、故事、习俗,尤其是戏曲与四大名著,比如《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南天门、北天门、天兵天将、太白金星等内容,《三国演义》中《借东风》等内容,《水浒传》中与天数相等的一百单八将等内容,《红楼梦》中“顽石补天”等内容,就不难理解阴阳五行八卦、二十八宿、北斗、干支四柱等知识,为什么会如此深入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不难认可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体系曾经是相当完整与相当成熟!以此为底本的创新科学文化产品、在今天中医学术严重委琐,空前低靡的现状中,一定会成为吸引众多国内国外读者与观众的畅销文化产品,具有相当宽广的文化市场。

比如,中国福娃的设计者韩美林先生以“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摸索相互融合的途径”为指导思想,“要设计出一种形象,表现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表达出中国人民的热情,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里,要让福娃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揉进‘中国’这两个字。”他从50件作品里看到了一张五个小人儿的作品,突然找到了灵感,他说,“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对待宇宙万物一个非常精辟的总结,是国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值得骄傲的一个文化因素,为什么不把它融合到吉祥物之中呢。”韩美林先生随即设计出“五行”福娃,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一设计的确表现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每一个细胞里都揉进了‘中国’这两个字,渗透着相当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而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中,人文奥运是最为核心的理念,是北京奥运理念的灵魂。2008北京奥运会,让世界来到中国,让北京触摸世界,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文化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伟大握手,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雄伟交汇。多元创造、对话交往,是新世纪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

如果能够按照韩先生的初衷,定名为木娃、火娃、土娃、金娃、水娃,再将五行是气的五种本质属性、与五大行星有无法分割的内在联系等内容镶嵌进创意之中,自然会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灌输给当今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但是由于不全面深刻地了解“五行”所代表的人与自然有机联系,在2005年11月11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倒计时1000天的日子里,面向全球正式发布吉祥物时,代表“五行”的吉祥物又被“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京燕”为创意的叫做“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中国福娃”名字所替代。而“欢欢”、“迎迎”之类,曾经是一些大熊猫的名字。故仅从福娃的命名来看,就平庸俗气,缺乏新鲜高雅的气息。自然也就降低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如果韩先生及奥组委的先生们真正通晓了“五行”思想的实际内容,就很可能会为后来的修改结果而感到懊悔。

修改后的福娃,虽然几加粉饰,但是因为不具备中华文明原生态的科学文化、人文细胞,这就让相当一部分中国老百姓,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农村老百姓,很难记住他们的名字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人文思想,失掉一定的市场空间自然难以避免。由此可见,不了解万年以上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实践、知识、理论、经验、智慧为一体的相当系统、相当完整、相当成熟的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体系;不了解阴阳五行与五大行星、北斗七星、二十八宿,与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关系,与历史、民俗、文字、历代典章制度等中华文明的关系,就无法生产出文化底蕴真正深厚的文化、科学、技术、艺术产品。即使有了中华文化揉进每一个细胞的文化产品,也会“中途变卦”而无法很好地实现其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正如邹牧仑先生在《道德经旁说》中所说:“今日之世界,几乎是2500年前春秋时代的翻版,世界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跨越国家、民族、种族、集团及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思想来扭转或改变500年来弱肉强食、人欲横流所造成的扭曲局面。”1988年74位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一致宣称:“人类要想永远和平,需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学说中寻求和平共处的方案。在不久的将来,儒家学说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的中心。”而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对人的深切关怀思想,则是来自万年以之久世界上惟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天道与人道之相互感应原理”。所以,阴阳五行思想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不可企及也无法再造的世界文明的辉煌顶峰之一。

只有大力开发中华传统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宝库,以中华文明原生态知识来释义中华人文理念,来释义中医学,中华文化、中医文化产品,才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创意、新资源,才会得到尽可能多的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喜爱与关注。

五、莫把精华当糟粕

长期以来对阴阳五行学说生成的误解,使学术界的主流意识不仅一直把阴阳五行当作比垃圾还要有害的糟粕,而且将西方近年来淘汰的很多比垃圾还要有害的糟粕当作宝贝来兼收并蓄。比如,在2007.1013-15日在北京召开的“科学探索与人类福祉”国际研讨会上,自身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的科学文化知识精英,就把十多年以前就已经被唾弃的“地球上资源枯竭了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去生活”的陈词滥调重新弹奏在闭幕式上!再比如,许多发达国家的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用化学合成药物,而愿意使用天然药物。而中国,却在“中西结合”的旗帜下竭力把“天然药物”转变成“化学合成药物”!

1.不要将“还原论”与“整体论”对立起来!

因为阴阳五行学说的名声欠佳,。中医学界对自身的研究,将“还原论”与“整体论”对立起来。认为,“中医药比较强调宏观和整体,西医强调微观和局部,两个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更全面。”[15]岂知,中医与西医根本无法进行对比,更无法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中医[r4]与西医各自与生俱来的差异,在于中国与西方对于物质生成本原的认识不同!在于中国与西方观察事物的着眼点不同!在于中国与西方在认识天文现象时的空取向不同!比如,中国人认为,生成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之气。认为植物的生长是气化作用使然;西方人认为,生成万物的本原是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认为“万物生长靠太阳”,即植物的生长是光合作用使然。再比如,中医学认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西方人则认为,冷热空气相互感应才会下雨;中国天文学以地体作为天地的球心来测定五大行星及其他天体的“周日、周年”平均运动规律;西方天文学则以太阳为中心来测定地球与五大行星这些天体各自的真实、精确运动规律。中国人重整体、重平均、重各种事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与西方人重个体、重精确、重真实。两者在天文学方面的差异则潜存于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差异之中。因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可以通融互惠的东西,所以不会有哪一个之中的长,可以补哪一个之中的短。

运用还到本原的阴阳五行准确含义来分析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各科理论,就会非常容易理解中医人体器官的命名,为什么不是以实物为根据,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直接对应;中医诊断脉象的虚实寒热、治疗的扶正祛邪为什么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药的四性五味、升降沉浮为什么与化学药品毫无共同之处;针灸、按摩,为什么以气血的畅通为目的竟会有神奇的疗效。也只有允许把中国先哲所认定的阴阳五行之“气是从哪里来”的知识展示给学术界(见后文《气,一个相当古老的话题!》),阴阳五行的科学性才不会遭到质疑!

时至今日,相当一部分科学文化知识精英还搞不清楚本真中华文明的“阴阳五行”,与被命相学歪曲的“阴阳五行”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还原论”的方法并没有错,关键是能否还到真正的本原上去!因为相当一部分科学文化知识精英只是承袭了梁启超先生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仅仅把阴阳五行还原到了命相学的望文生义,所以才误以为“阴阳五行是封建迷信的大本营”!遗憾的是,梁启超先生并不知道,在阴阳五行思想形成的时代,封建社会还没有到来呢!可见,只有按照古代中华先哲们的思维方式,在中华文明各学科知识中探讨阴阳五行的生成原理,并验证其准确含义,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还原论”方法,将被篡改成谶纬迷信的阴阳五行纠正为原本客观科学的阴阳五行,才能更全面地展示本真中医的科学整体论!

2.虚假学术的危害

然而,今天的学术界,大量假的科研成果被冒充作真的,真正的科研成果却因为一些饱受西学浸淫的专家学者,不肯花费时间了解这类成果的科学性,惧怕在审阅这类成果时白白浪费了精力,而把中华文化的很多精华当作糟粕而垃圾掉!中医学、中华传统科学受虚假学术主导,相当一部分科研课题严重滞后于已经出现的科学研究成果。尤其是民间科学研究成果,不仅无法得到科研基金的支持,而且即使被邀请到国际研讨会去展示,还会遭受科学文化知识精英的百般阻拦与无情打压!

正是本真中华文明的失传与变质导致了学术界“告别中医”的逆流躁动!正是这些自欺欺人的虚假学术蒙蔽了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至平民百姓、众多学生。进而导致国民在对待本真中华文明知识时,失去了辨别是非与真假的能力。

学术界不仅没有能力展示中医学的真正科学性,而且也不允许民间科学研究者展示中医学的真正科学性。在有些时候诚如《王澄医生写给中医学院和中医药大学青年学生的一封信》(网上发表)所说:“我和中国大陆的大学校长们,以及比他们更大的官都有过接触。我发现他们心里好明白。他们与国际社会打交道多,接触广泛,很容易接受我的种种意见,和我很能谈到一起。但是他们告诉我,他们在中国大陆只能做不能说,只能暗中给中医下绊子,不能公开反对中医。因为中国的旧文化势力太大。”王澄先生的话有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不可全信,但似乎说明了一点:中国政府官员中有一部分人要消灭中医,尽管这种人只是少数,但是却给中医造成了很难挣脱的桎梏。根本原因就是从政府官员、文化科学知识精英到平民百姓,都无法了解中医的科学性。即使有介绍中医学科学性的科研成果,也会被传媒控制者,因为对“暗中下绊子”政府官员意旨的心领神会,死死地挡在传媒场地之外。

受一百年多来中学西化影响的中国政府领导者,与“搞不清楚本真中华文明的‘阴阳五行’,与被命相学歪曲的‘阴阳五行’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科学文化知识精英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其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也是整体性的。他们对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知识的分辨与判断能力,不足以正确辨别什么是好什么是差,这就使得一些文化资源的控制者可以用自己东拼西凑来的自欺欺人垃圾学术,为政府领导者提供参考。以致于政府决策往往会不自觉地捆绑中医发展。尤其是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方面的科研课题,严重滞后于已经出现的真正科研成果,大量有价值的民间中医科研成果因为没有资金支持而无法面世,即使有的能够在网上与读者见面,也被阻挡在正规科研教育传媒空间之外。这使得中医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步履维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弄不好还会被当作腐朽文化而被焚毁掉;中医行业的各项服务也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弄不好还会被当作非法行医而绳之以法!而科学文化部门的制度改革和产业改革相对封闭,往往是在行业和部门内翻来覆去,自我修补,很难抛弃中学西范的陋习,走出开创性的大思路,大手笔。

相信中国政府官员在通晓中医科学性之后,一定会改变以往不利于发展中医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方式,打破专业界限,建立能够评价出真正高水平中医科研成果、疗效水平的机构,打破被西学同化了的中医专家一统中医学术的封闭评价系统,组织各学科相关人员共同重建本真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允许中医学界广开言路,虚心吸收并大力展示民间中医科研成果,大力支持与宣传民间保留的中医诊断治疗方法与成就,吸收与中医有关的中华传统科学各学科具备真才实学者,以及一定比例的民间中医加入到评价机构中来,尽快地把中医学的真正科学性展示给学术界,给本真中医以真正的支持与扶助!并以此作为政府官员建立真正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科学化整体框架的指南。

相信中国政府官员一定有能力组织起学术界天文、医学、哲学、文学、艺术、文字、民俗、考古等各相关学科学者,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民族科学、文化、物质、人力资源,开创出无穷无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成果。有了政府的实质性支持,一定会迎来有能力策划与投资中医行业的有识之士,为复兴中医大业而尽心尽力!本真中医的复兴,将会改变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健康观念、道德观念、生活观念与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中医学与中华传统科学与思想文化,也将会成为提升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身体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建立和谐社会之原动力。

3.“科学发展观”的真正敌人是虚假学术

现代科学对“技术”的看法是,技术侧重于利用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去向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标准生活的需要。虽然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比科学的历史久远得多,但是技术上的重大进步总体来说是基于科学的发展而前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各学科诸如天文、医学、农学、堪舆等学科体系,都与阴阳五行息息相通,就是因为这些既含有博大精深科学思想,又含有精湛技术的学科,都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这一从宏观到微观对物质世界本原科学认知的思想基础之上。而且,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主张的“顺应自然”,与现代科学主张的“向自然索取”相比,不仅在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要高出一筹,而且与当今中国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并行不悖的。

无论是孔子的伦理思想、老子的道法自然,还是庄子的阴阳无处不在等等观念,抑或诸子百家那精湛、深邃、对当时存在的各学科知识无所不包的争鸣——其中蕴涵的哲学基本问题:对世界本原的认知思想,都一脉相承于伏羲氏的天地论系统图示——阴阳五行八卦思想体系。只有打通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医学、文字学、堪舆学、羲学、易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才会相当容易地发现,中医学被现代人觉得玄奥艰深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诸多知识,原本是古人耳熟能详且时刻不能离开的历法。远古中国先哲在制订、使用这些历法的过程之中,就已经对物质世界本原有了相当科学的认知能力与高超水准。风水、算命、巫术也讲阴阳五行,他们那些相生相克的说教,则从根本上曲解、误传了阴阳五行原本含义,既不能让人听明白,又不切合实际,且不合情理,阴阳五行也因此而无法得到准确释义。

人的正确思想与观念是从生活、生产、科学实验中产生的, “观天”、“观地”、“观鸟兽之文”,是古人所认识的个体事物之特殊规律,“万物共通的内在属性——秉承天地之气(阴阳五行)”,是古人所认识的所有事物之一般规律。只有抛弃长期以来被割裂拆解得支离破碎中华文明知识,从七千年以前一直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历法中,确认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使看似玄奥飘渺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被客观存在的事物予以验证。能够得到验证的中国哲学思想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只有这样的精华才能为我们当前的中国社会提供文化、身份和血缘认同的标底。只有在此标底之上建立起来的道德伦理观念,才能够使流淌着中华民族血液的中国人欲信、欲求、欲行!

一些饱受西学浸淫的专家学者,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审定出来的权威刊物,却时常出现令人笑掉大牙的纰漏,“歪批三国”的垃圾文论、书刊比比皆是。正因为此类对本真中华文明所知甚少的学者、专家垄断、操控着传媒工具,与阴阳五行密切相关的本真中华文明各学科,诸如天文、地理、考古、文字、民俗、堪舆、易学、中医等各学科知识才无法得到展示,致使读者无法知道阴阳五行学说,根本不是被用作算命而建立起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物质资源的不会枯竭与科学文化精神资源的质量优秀。要保证物质资源的不会枯竭就必须合理开发与节约使用物质材料;要保证科学文化精神资源的质量优秀,就必须有真正科学的优质文化精神主导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可持续发展”需要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及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阴阳五行为基点立论的中医人体生命科学,其医疗保健方式,既节省人力物力,又节省资源能源,还能避免大量的化学污染与白色污染;以阴阳五行为基点立论的“天道”与“人道”,则潜存着指导当今人类社会自身和谐及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并为绝大多数人所容易接受的巨大精神力量。这一精神力量释放出来将会产生不可低估的物质文明成就!因此,不肯认可本真中华文明知识的价值,才是“科学发展观”的真正敌人!

4.西方有史以来首次对医药界的大革命,激发了学术界对传统中医中药的重新认识

以“向自然索取”的现代科学为主导思想的现代医学(西医),已经进入高度发展的危机。张绪通先生在《中医战略》(序七)[16]介绍了美国名医,曾任美国知名大医院的院长,著名研究所的研究员,医学院教授,伊利诺州医师执照局的局长,美国医学会(AMA-America Medical Association一个具有超强政治力量的工会组织-美国医师工会)的领袖----曼戴尔松医学博士(Robert S Mendelson MD)(以下简称:曼博士)1980年出版的巨著:《一个医学叛逆者的自白 Confession of a Medial Heretic》。这本书再版过无数次,他忠实的读者们纷纷站出来,组织成立一个叫做:全国健康联盟 National Health Federation,公举曼博士为会长,美国大城小镇都有分会,定期举行集会,并邀请名人演讲,还有定期会刊。这些举动成为西方有史以来首次对医药界的大革命。

曼博士书的副题是:如何捍卫自己的生命,不受医生、化学药物和医院的坑害。封面上列出六个重点:

①医院的年度身体检查是一个陷井。

②医院是患者的险地和死所。

③大多数的外科手术给患者的伤害过于益处。手术每次必定都是非常成功的,但病人伤了或死了。

④所谓疾病化验或检验,检验的体系和过程不合理,简直是腐败一团,即使是科学仪器,也是错误百出,完全不可信任。

⑤最大多数的化学药物不但没有治疗的真实效果,抑且是致病、添病的缘由。

⑥X光的检验是诊断程序的重点和特色,“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它不但辐射线对人十分危险,而且检验结果错误频出。

书中对以上六点,作了详细的说理和举证,使行家读后,觉得:一点也不错,他替我把我心里的话都说出来了;使外行人读后,如恶梦初醒,觉得:是他替我说明我生病时所受到的万般委屈和无辜的灾难。所以曼博士的书一出来,就轰动全美国。……

或许是今天的中国“对抗疗法医学”(也就是专以化学和器械检验,化学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为本的医学。即中国人习惯称谓的西医)还没有发展到象美国那样的高水平,曼博士的言论可能会让中国的读者觉得危言耸听。但是,《财经文摘》[17]所刊登的《危险的医治》:“越来越多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对医疗主体抱有成见和忧虑。医疗主体也被进一步丑化。人们总是担心医疗主体不仅不能够使自己的健康更有保障,反而会伤害到自己。”“50来岁的北京学者田南雁则打开他的手机,逐字逐句地向《财经文摘》念他收到的一些短信,其中有两句令人记忆深刻,他说,‘医生见死不救,草菅人命,越来越像杀手;杀手出手麻利,不留后患,越来越像医生。’”《有多少人被医疗拖累?》:一个小小的阑尾炎手术就要花费4000元!“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的主要官员说,有超过40%的城乡居民有病不去就诊,29%应住院而不住院。过高的医疗花费使人们对医疗服务望而却步,2003年单次住院的平均花费将近4000元,相当于平均收入的43%。”《白衣天使还是人民公敌》:“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大处方、过度医疗、见死不救、医疗纠纷、天价赔偿等词汇以超高频率在媒体和公众中传播。”

“近期调查显示:94%的人认为医生的声望比10年前下降,41%的人认为声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对81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进行排名,医生排在第29位,低于机关科长、政工干部、银行出纳员和警察。”以上可见大力发展现代医学(西医)的中国医疗现状,其负面效应几乎可以和美国平分秋色!这里应该说明的是,指出西医的弊病,并不是全盘否定西医在内、外科治疗中比如西医断指、断骨再植手术的成功等所具备的优势。希望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

5.以牺牲温情为代价的现代医学迫使医学界与中国传统医学接轨

《白衣天使还是人民公敌》:有人预言,(现代)医学的发展可能是以牺牲温情为代价的。医学的飞速发展导致现代医学分工日益细化,其后果是使得几千年前一个医生面对一个病人的对话氛围,在短短几十年内切换成“一个医生面对一个器官”,甚至是“几个医生面对一个病人。”当医生面对病人的时候,在他们的眼中很容易将对象分割成系统、器官,试图通过纯粹的技术手段消灭病原。当然技术的手段是必要的,但技术主义逻辑往往会忽视人际关系,将人视为由一个个零部件组成的机器,而不是具有情感依赖的社会化的人。如果这种预言成为现实,那么,作为保卫人体健康的“医学”将失去医学的意义!

曼博士指出,因服用化学药品而受到伤残、致死的美国人,每年至少150万人,这是政府公布的数字。美国不仅用这套制度危害本国的无数哀黎,而且用这套制度作为对外的战略武器。美国威逼利诱使别国在医疗制度上必须与它接轨。富豪大佬常公开地说:“这比正式掠夺人家的政权更实际,更权威,更没有风险。”因此,当“富豪”要征服一个地方,就去那里“行慈善”、“做好事”,去“捐赠”“药品”、“疫苗”,办一个或多所“医院”!

以曼博士为会长的《全国健康联盟》最主要纲领是,唤醒民众:生命权是天赋的,维持健康也是人民天赋的权利。人民有权选择对自己最合适及最有利的治疗方针与方法。美国人民有权利在各种现有的医学中,选择一种或多种的治疗法。其次,《全国健康联盟》的宗旨是鼓励人民认清情况,真正的医疗,应该着重于“预防医学”,所谓“一个盎司的预防胜过一镑的(对抗)治疗”。

由于曼博士领导人民团结起来,坚决抗争,迫使美国政策逐渐放宽,逐步准许各种疗法合法化,或是采取不干涉主义,准许他们自由发展。后来针灸疗法由尼克松总统从中国带回美国,也享受合法化的待遇。在美国准许办中国医学医学院及各种训练班,这是美国向中国接轨。《全国健康同盟》是在美国对中国医学心向往之的一群体力量。这个力量还正在茁壮、稳定地成长中。不仅仅是美国,全世界以牺牲温情为代价的现代医学也正在迫使整个医学界与中国传统医学接轨!

6.美丽优雅的普世真理----阴阳五行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阴阳五行不仅能够充分证明中医的科学性,而且能够充分证明中华文明的合理性,同时还能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真正核心价值。运用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去解读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解读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程朱的心性理学,解读中华思想文化史,与运用西学理解方式相比,所学所悟自是别有一番崭新天地!比如通常学术界认为,董仲舒认为:天是最尊贵的“百神之君”,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18]。这些“配合”与“推论”,实在不是迷信无知的谬论,而是基于整个天地的东、南、西、北、中这五个方位,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确实存在着无法分割的、有机的息息相通关系(参见后文《“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是对还是错?》)。而且,“神”字在易学、中医学、古代中国天文学中,从来不是指“人格”神,而是指润物细无声,无法用斤两、尺寸来称量的天地之“气”,是《易》所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即阴阳之气无法测量称之为“神”。不了解古人赋予“气”、“神”、“天地”、“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这些知识的准确内涵,就不能真正读懂董仲舒主张的正确含义。恐怕也很难体会到诸子百家“皆出于救时之弊”,总是面对现实的人际社会,力图从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矛盾冲突所提出的迫切现实问题出发,寻找出“经邦纬国,济世安民”之道中,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经世致用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是儒学的专利,更不应该用僵化的、被曲解了的儒学来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道学、墨学、易学、中医学、农学、堪舆学、天文学等学科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不应该忽略的是建立这些学科所依据的中华文明深厚底蕴。这底蕴自然是发展到相当高超水平的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离开中国先哲们具体的认识、总结、验证、推理等科学实践,空谈诸子百家的名言警句,冥思苦想这些理论的准确含义,用后世人尤其是中学西解的方式、现代汉语的修辞方法、望文生义甚至断章取义,就很可能会将中华经典释义得荒诞不经。尤其是由这类荒诞不经的说教熏染出来的一些学者,几乎个个象“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尽管口中念诵着“热爱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文化”,但是一旦本真中华文明知识摆在他们眼前,比如一沾“阴阳五行”字眼的边,他们就会象遭遇洪水猛兽一般,非要把这类知识打入十八层地狱之后才会有他们自身的安全感!

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做一棵大树,那么与中医学一样,阴阳五行也是这棵大树的根,这根深深扎在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自强不息、实事求是的实践与精神,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沃野之中。只有展示这些非凡成就,体验古人在栽种、培育、维护、保养这棵大树时的快乐与艰辛,才能进入古人那崇高的思想境界,真正认知中华文明那千古不移的真善美。如果迷信“科学技术一体化”,不敢正视中、西方在自然科学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在中华民族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沃野之中吸取养分,中华文明就会失去发展、创新的原动力,也很难与“传统以前的历史连在一起”。

天文学的建立与发展直接反映着人类文明的程度。远古灿烂辉煌的中国天文学体现着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高度文明!在此高度文明之中诞生的,中华先哲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科学认知思想体系----阴阳五行,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根据天地之气赋予人的本性来确立人类应该遵循的道德伦理标准,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只有在此基点之上建立起来的中华文化新体系,才能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有稳固的连续性;只有在此精华中生发出来的中华文化新体系,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这样的中华文化新体系,才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真正核心价值。

现今相当一部分学人受中学西解的误导,把阴阳五行释义为五种元素,并以此为根据来阐发中华文明知识,进而把中华文化的累累硕果,看成是腐朽没落的恼人垃圾,使大批中华文明的瑰宝被毁损、被涂炭。在相当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科学思想文化名存实亡的重要关头,今天的文化人真应该好好想一想,您所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是僵尸味儿的,奶油面包味儿的,还是清新香甜,爽人耳目,生灵活现,饺子馒头味儿的?您是用本真中华文明的治学方法,还是懵懵懂懂未识中华文明真面貌,受缚于西学浸淫的国学、汉学、儒学、道学却无法自知,自觉或不自觉地扛着“中学西解”枷锁来认知、阐发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相关知识的?!

真切希望所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精英,耐心通读拙作的全部文字,消除将阴阳五行看作是玄学的误解!为洗净阴阳五行所蒙受的伪科学冤屈而尽其所能,为促进本真中华文明诸多科研成果尽快面世而不再充当绊脚石与拦路虎!

[MSOffice1]这一节与上节可以合并改造成一个完整的单元。题目之可以叫“古天文学是中医理论的根”之类。

上一篇题名还是用《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原因是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中医学术理论直接对应,这些事物也是中华传统科学体系中所有学科如天文、农学、冶炼、堪舆、建筑等学科的根;分而论之主要是为了突出阴阳五行是“普世真理“,即各民族人民都能够理解并认可的科学物质生成观念,以及据此为基点而建立的中华民族道德规范。即意在强调“阴阳五行”自然科学价值的基础上,突出其人文价值。

这个表述不够准确。——是语法模仿了西语语法的构成模式,但架构还是不同的。

吴国盛有一篇文章谈到过四种科学类型,大致是观察科学(博物学)、数理科学、实验科学……还有一个是什么我记不清了。观察始终是科学的基础。我觉得可以把这个认识放在这里展开一下。

中医与西医各自与生俱来的差异,在于中国与西方的三个不同!

《中国软科学》编者按:三十九年前,德国学者满晰博(Manfred Porkert) 在对中西方认识论、方法论和术语学进行深入研究之后,用现代精确科学的标准,论证了中医是一门精确科学,一门成熟的科学。五年后,他的论著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使西方科学界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并使作者赢得世界范围内的承认。他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它对于中国医学、中国科学的复兴有什么意义?我们希望通过以下对话引起人们的关注、思考、讨论和争鸣。

中医是一门成熟科学——晰博(Manfred Porkert) 先生谈中医

满晰博(Manfred Porkert) 周建平

建平:晰博先生,早在1991年,《马奎斯世界名人录》就把您称为“医学科学教育家(诸科医学改革家)”,这一称呼的含义是什么呢?

晰博:20世纪中叶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所有医疗实践的功效都陷入了危机。50多年来,我的工作就是围绕着处理这一危机的方法论而开展的。在这一背景下,《马奎斯世界名人录》的编辑们认为把我称为“诸科医学改革家”,或者更具诗意的“医学科学教育家”比较合适。

建平:坦率地说,您宣称在世界范围内所有医疗实践都发生了危机,我对此感到很吃惊。在中国,自从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具有行医证书的西医医生增加了20倍;据估计,在过去25年期间,传统中草药的年产量大大增加,大约是上世纪70年代的20-30倍。今天,我们的政府非常认真地考虑,用发达国家的标准,通过逐渐推广全民的医疗保险,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人民的卫生保健水平。而且,在您提及的这段期间内,在国际上称为“传统中医”的中医,在所有大陆赢得了广泛认可和亿万拥护者。考虑到几十年前,您本人对这一发展并无什么贡献,今天您怎么可以做出这样悲观的评价呢?

晰博:首先,让我说明一下,我说的并不是“任何或所有医疗活动的危机”,而是“所有医疗实践的功效的危机”。正如你所知道的,我的著作论述的是生命科学的方法论。随机信息、统计数据对于确定正面的、精确的数据几乎毫无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相当不愿意用统计数据来论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忽略甚至轻视统计证据。

让我仅仅列举一部份证据吧:

在过去的这些年,在许多第一世界国家,人们的平均寿命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在下降;对医生来说,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收入、他们的地位、他们的健康水平都在下降;对病人来说,解除痛苦或治愈的可能性在下降,可以获得的医疗资源在持续减少;对经济来说,研发和投资成本飞涨,而投资利润却大大降低;对于社会,从整体上说,卫生保健对经济造成的压力越大,失业、失意、萧条、社会动荡对经济的影响也越大。

所有这些事实和现象都说明,医疗活动、医学研究、医学科学的功效已大大地降低。

在上述列举的事实和现象中,对于卫生和文化领域里最大的丑闻——中医在中国本土上遭到的各种蓄意的、彻头彻尾的破坏行为——我还一字未提呢。

人们无需具有专业的历史知识就会感觉到,这种恶意破坏、荒唐自毁的极端行为,在人类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建平:对不起,在这里我要打断您一下。对于您的观点我不仅感到困惑,而且有点吃惊。在您出版第一部著作的几十年前,就发生了反对废止中医的运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是毛泽东主席本人,在1958年发布了合理发展中医和西医的政策纲领。今天,如果您随便步入某个中国的药店,您都可以看到人们对于中医的喜好绝无消减。如果您说中医在其发源地都已毁灭,那么您如何解释遍及全世界的中医热?难道中国人民对于这样的发展没有一点贡献吗?不值得他们骄傲吗?

当然,如果外国医生和科学家感到中医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他们在自己的国家,用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经费,尽可以去做这些事。

晰博:让我先来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然后再讨论第一个。让我做一个假设:假如中国境内的某个疯子为了减少中国的人口,向中国所有上千万人口的城市投放了核武器(当然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假设)。这种行为,按所有过去和现有的国际准则,将被视为“中国的内部事务”。外国甚至邻国,都没有什么理由去批评,更谈不上去干涉了;它们只能在自己的领土上来应付这一“不可抗力”的后果。那么,在仅仅50年内,中医在中国就几乎被毁之殆尽,这种事实可不可以和我上述荒唐的假设相比呢?完全可以,而且大有过之——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灾难,它对这个地球上所有国家和社会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不仅是几个月、几年,而是几代、几个世纪。为什么会是这样?让我们首先考虑一下诸科医学的目的:治愈或减轻疾病。我们看看以下疾病:

确实造成痛苦的、延续的、不断广泛传播的流行病;偏头痛、头痛、残废;便秘;腰疼;视力下降;肥胖症;月经失调;糖尿病;烟酒、毒品成瘾;关节炎;癌症;骨质疏松症;艾滋病;过敏;病毒感染;传染病。

所有上述疾病,或多或少几乎要影响到每一个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其社会地位或贫富如何,只是早晚的事。而对于这些疾病,西医至多也就能减轻某些症状,绝不会根治,有时甚至任何治疗手段都没有。

相比之下,中医在上个世纪时,就已能够减轻所有这些疾病,并能有效预防或完全治愈其中大部分疾病。

建平:对不起,我要再一次打断您:全世界的医生、全中国的西医恐怕都要反驳您,说您所说的是一些未经证明的论点。即使是我所认识的一些著名中医,也很难提供可靠的证据来支持您的主张。再说,如果西医和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相比是如此的不行,那么它是怎样获得今天它在中国的地位的呢?

晰博:认识到我的论点是教育上的问题,而提出和实现我的主张则是方法论上的问题。我们先说教育。从1840年起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基本处于一个痛苦、动乱和巨变的时期。实际上,没有任何教学活动能够保持其规范和传统,连孔夫子、儒学也未能幸免,更不要说中医了。1978年,当我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德国(西德)官方医学代表团成员访问中国时,我甚至还遇到过连脉搏位置都找不准的中医实习生;一些“专家”,在自己的名下出版了中医药典的宏篇巨著,却连最重要、最常用的中药都认不出;很多“中医”,在他们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从未接触过中医曾经拥有,并且现在和将来还能拥有的辉煌。……

所有这些使我认识到,中医的教育,甚至在最高、最权威的级别上,都处于崩溃的边缘。所以,我立刻撰写了《中医在当今中国》一文。这篇文章产生了一定影响,促动了某些表面的调整,但没有产生深刻的变革。

我们再来谈谈方法论。方法论是对可以产生预定结果的过程的连贯一致的描述。因此,方法论学家的作用截然不同于理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让我们打个“司机和乘客”的比喻吧:在一个汽车旅程中,司机必须时刻关注汽车前进的方向,他要保障汽车安全行驶,保障所有乘客及时到达目的地;而乘客可以随意从各个角度、向各个方向观望浏览,因为他们没有这种责任。方法论学家的作用就如同司机,他需要掌握系统和准确的数据资料,以指引当今和未来的行动。

作为一个方法论学家,我对中医理论基础作了史无前例的论述,并出版了史无前例的中医方法论教科书。

建平:对不起,这里有点不清楚,人们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说您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撰写中医方法论的学者?换言之,您的著作比起从古至今众多中国学者的论著有什么显著的不同吗?

晰博:这很容易解释清楚。我的中医方法论观点没有一个是我自己发明的。所有观点毫无例外地全部源于中医古籍经典,并被实际的医疗实践所证实。我的论述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我将现代精确科学的标准应用于中医理论的描述。通过这种方法,中医理论产生了连贯一致的诊断陈述和预后,中医被证明是一门精确科学,对应于一切生命科学的范式。建平:这听上去很好,但是一个外行人还是难于理解您的论述和目前通常应用的论述有什么不同。而且,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的学者就没有一个得出相同的结论呢?

晰博:这更容易解释了。首先,许多中国人,包括知识分子和19世纪末、辛亥革命前的那些自认为“受过教育”和“现代”的人,都在急切地脱离和传统沾点边的思想和观点。早在我在巴黎的学生年代,我曾遇到过一些七老八十的中国人,他们自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骄傲成员,但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见解却是那样的肤浅和幼稚。而外国人,以及在外国接受了教育的中国人,在1912年以后在中国陆续建立了大规模的教育机构(如北大、清华),在中国似乎定下了这样的基调,他们的灵感和启发主要来自那“美丽的国家”。而美国一直是不同于欧洲的,美国的技术很发达,但科学很少,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最高层次的研究。(你想想,美国的所有关键的基础发明和先期研究,如原子能、航天器、喷气式飞机、计算机、IT技术等,都是在1933年以后从欧洲移植而来,1945年以后这样的移植就更多了。)因此在中国,中医的基础研究并没有得到重视。

第二,在1949年以后,这种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科学的贬低甚至全面的拒绝和否定并没有被扭转,相反,更为严重地升级了。1958年对于汉字的简化对汲取和研究古籍的价值毫无帮助,反倒使其更困难,甚至完全无法进行了。

第三,基础方法论研究上的空白并不能用现代智能工具所填补或补偿。欧洲哲学、认识论、基础启发论等学科,乃至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海森伯、冯•布劳恩等人的思想基础,从来就没有能够进入现代中国。

所有这些解释了为什么在上世纪末,一些中国人突然意识到,旨在领导中医现代化和中医复兴的中医研究机构,经过了半个世纪之久,拿不出一件像样的、和中医现代化有密切关系的、本质的、重要的创新。更糟糕的是,研究机构的成员、合作者和研究生,完全失去了启发式标准和创新精神,在这样的创新摆在他们面前时,也毫无反应。

建平:我明白您所指出的中国教育和中医教育上的缺陷,但我还是不明白这为什么会使人们完全无法理解中医方法论的精髓呢?您能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吗?

晰博:让我们谈谈“阴阳五行”吧。“阴阳五行”的术语贯穿于中国的各个传统学科之中,也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经典文献和现代教科书中。但是,任何了解中医经典的人都知道,从来就没有过什么“阴阳五行学说”之类的说法。这种“学说”是20世纪一些学者的新近发明。其实,阴阳五行只是一种标准。

我们知道,标准的存在与持续的应用,是真科学的基本特征和必不可少的属性。没有应用标准、规范、规范术语,就没有精确、普遍有效和整体的表述,也就没有科学的交流。定量的方法描述过去的、也就是物化的效果,这就要求有定量的标准,如公制;这是今天最常用的西方科学的定量标准。而定性的方法描述现在的方向性,这就要求有方向性的即定性的标准;在中国科学和中医里,阴阳五行所起的作用就是一种定性标准的作用,它类似于在西方科学中,公制的定量标准的作用。

“阴阳”这一术语甚至在其古代的原意上就意味着方向性。阴阳的原意是指山坡的两面,即阴面与阳面。阴阳暗示了太阳运动的方向。当人们谈及医学里的阴阳时,同一个个人,同一个个体,其功能的各个方面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所以当用阴阳来描述循环变化时,就隐含了方向的性质。

在现代科学中,物理学在19世纪对物理现象引入了像阳性和阴性、右旋和左旋这样尽管粗糙,然而却相当妥贴的定性标准;今天在对基本粒子、夸克的研究中,还引用了一整套抽象的定性标准。而中国科学,尤其是中医学,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已成熟地应用阴阳五行及其在各个专门领域和不同层次等级上的衍生物这种定性的标准,以高度的精确性,绝无歧义地解释了活动的、现存的生命现象。

正如我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中医的贬降》,以及我以往的通信中多次陈述的那样:两个或以上个体之间的交流依赖于他们(它们)之间通用的符号、语言和标准;所有理性的、明晰的、连贯的科学,即“精确”科学,都符合“单义性约定标准”。在所有中国古代科学中,有哪些其他约定标准比“五行”这一方向性标准被更为连贯一致地遵循了呢?我还需补充一点的是,在过去25年中,出于各种目的,不少中国学者都多次引用我提出的“中医是一门成熟科学”的观点,但却全然不知如何证明这一观点,好像他们忘了这样一个对于任何核物理学家都显而易见的事实——所有动态现象(中医所讨论都是动态现象)都可以排他地应用方向性来解释(用更为接近西方的约定术语来说,就是定性说明)。

建平:您能否再解释一下什么是“约定标准(conventional standard)”?

晰博:这些标准之所以被称为约定标准,是因为它的应用唯一地建立在所有科学工作者默认的或者明确的约定(协议)之上,对于所有发现将参考这些标准来进行描述。换句话来讲,标准本身并不是任何发现或发明的产物,甚至更不是自然规律或需要的表达。反过来,它们要符合它们为之服务的科学方法论和技术的要求。

了解了这些,你就会明白,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中国开展的关于保留还是废除这一方向性标准(特别是五行)的讨论毫无意义,它只说明人们不仅全然遗忘了中医的经典论述,而且对于理性科学的构成也浑然不知。

建平:听了您的解释确实很受启发。理解这些就能解决中医的存亡和复兴的问题吗?

晰博:仅仅理解这些当然是不够的。为了使中医复兴,我认为目前在诸多因素中,有两点是最主要的:第一是为未来的中医从业人员提供适宜的教育培训;第二是为中药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药理和制药标准。

建平:您的“创新性措施”是一个很大的计划,需要五、六十名高级人才和相关的财力、物力资源才行吧?

晰博:要实现中医的复兴,最终的确需要几十万中国的医务工作者、上百万世界各地的医务工作者的参与才行。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一开始时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试验,并不需要很多资源,等取得经验后再逐渐推广。

当前阻碍中医复苏的原因绝对不是缺乏财力资源,而是管理层本身对于中医的意见长期不一致造成的。让我们回顾一件往事吧:

当我的老朋友费迪南•波兰内,第一台喷气发动机的首席设计师,在前苏联工作了8年、埃及工作了1年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受到毛泽东政府的邀请来到中国,中国政府立刻为他安排了40名口译和笔译人员,100多名工程师,唯恐他的传述漏掉半个字。在1955年那个困难的时刻,中国及其政府确信:喷气发动机、喷气式飞机对于其政治生存是必不可少的。

在涉及军事方针和战略方面,从1955年直到今日,如同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一直表现出一种说一不二的决心。因此,它的关于研发喷气发动机的决策,必然地受到成千上万国防技术人员和举国上下的一致支持。

对比之下,在有关中医方针和战略方面,管理层却显得动摇不定、优柔寡断。因此,不仅普通公众关于中医的意识和知识是模糊不清、相互矛盾的,就是那些屈指可数的专家和辩护士,其观点也表现出很大的分歧。这样,自然就很难有连贯一致、协调统一的行动了。建平:您怎样看待中医的发展前景?

晰博:我在十几岁时,就认识到中国文化必将在解决人类现今和未来问题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二十几岁时,我逐渐确定了以传播中国医学、中国科学和中国文明为终生的工作目标。

三十多年前我问我的恩师,一个成功的医生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他回答说是“大气”。我热切地希望中国人民及其政府能“大气”地克服不必要的畏惧和担心,以勇敢的创新精神,果断处理中医的危机。完成这一伟大使命,不仅意味着人类最荣耀、最宝贵的遗产的复兴,而且表明中国从一个多世纪的创伤中全面恢复,回到其令人信服的、真实的重心。(本文登载在《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期156-160页)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关于这一观点,则一条例证也没有找到。用一句传统的理解来说,就是:这些“天”,都是“主宰之天”。(有关资料详见:《什么叫天人合一——资料与说明》,载新语丝网2004.12.25, 见第二页)

依据这些材料,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是天的“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再后,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学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来了;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古代其他经典的基本思想,在对于其他经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来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意义。然而这些意义都是今人附加的,不是天人合一的本义。

什么叫“天人合一”——资料与说明

《东方国际易学论坛·易学与科技》发言(2004年12月18日于钓鱼台)

李申

说 明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本人现在把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供关心此事者研究、讨论。需要说明的是:1,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标点,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为研究者都有相当的古文水平,也用不着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重复的,或是观点已经明确、无须再重复引证的。好在《四库全书》现在不是难找的书,如对这个资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再后,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学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来了;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古代其他经典的基本思想,在对于其他经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来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意义。

《周易》在历史上和自然科学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纠葛。和天文、数学,和物理学的分支“音律学”,和医学、生物学,和古代化学,都有过纠葛。然而就本人所见的材料,则是应受批评着居多。在正史的天文律历志中,就可以找到不少用所谓“易数”去掩盖历法数据的真正来源的事例,也有用阳动阴静的所谓“易理”去否定天文学对日月视运动的观测数据的事例。而借助《周易》推动某项科学成就的诞生,或者推动某类科学发展的情况,则没有见到。近二十年来,所谓“科学易”的研究,其成果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但未见这项研究能提出那怕一项确切的根据,说明中国古代某项科学成就的出现,某门新的学科或者分支的诞生,是由于《周易》介入的结果。或许,在“科学易”的研究者看来,中国古代这些成就是不足道的。所以他们从《周易》中,从河图、洛书中,从太极图中所找到的,都是外国人所发明的成就。比如二进制,比如相对论、互补原理等等。在某些“科学易”的研究者看来,凡是科学已经发现的一切,《周易》中早就有了。科学尚未发现的,《周易》中也早就有了,只等着我们去发现。因此,有人宣称,依赖《周易》,中国将称霸世界;依赖《周易》,将使二十一世纪成为中国的世纪。

“科学易”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周易》中的算命术也成了科学:预测学。于是,算命术就堂而皇之的混进了科学殿堂。而那位造谣说“党中央肯定了他”的所谓“易学泰斗”、实际不过是算命先生的邵伟华,他的代表作就叫做“周易与预测学”。可以说,“科学易”的研究,对科学的发展没见什么成效,倒是为算命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学术保护。

“科学易”的研究者之中,有人认为用《周易》可以预测地震。十多年过去了,不见他们的研究有什么进展?也有的“科学易”研究者宣称,中医师必须懂得《周易》。也是十多年过去了,不知是否有中医师借助《周易》获得了新的成就。本人不懂地震学,也不是中医师。但对《周易》略知一二,深知《周易》没有这样的功能,也深信这样的所谓研究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

1999年以前,“周易热”和“科学易”的研究,和伪气功,和特异功能热的发展,是同步的。一些特异功能或者伪气功大师,纷纷自称或被称为易学大师。一些所谓易学大师,也纷纷自称或被称为特异功能或者气功大师。这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杨振宁教授讲话了。他说,不,不是这样的。《周易》中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些科学成果,《周易》也不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甚至还起到了一种阻碍的作用。这对于长期沉溺于“《周易》热”、“科学易”氛围中的人们,无疑于石破天惊。于是引来了迅速而激烈的反对。有人甚至不无轻蔑地说,杨教授缺乏易学的基本常识。杨教授是物理学家,缺乏易学常识是非常可能的。然而许多自称为易学专家的人们,几乎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天人合一,但是他们是否弄清了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值得怀疑。因此,他们不仅缺乏易学常识,更缺乏杨教授对于科学和《周易》相互关系的清醒意识,缺乏一个学者对待科学问题的那份真诚。

《周易》是促进还是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是个可以争论的问题。然而杨教授的讲话,对于二十年来的“《周易》热”,无疑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他促使更多的人去思考,去反思:《周易》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天人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在传统文化中又究竟处于什么地位?进而,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对待《周易》和我们的传统文化。

资 料

《春秋繁露·阴阳义》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四库提要·周易口义》

瑗生于北宋盛时,学问最为笃实。故其说惟发明天人合一之旨,不务新奇。如谓天锡洪范为锡自帝尧,不取神龟负文之瑞。(可以赐人以洪范之天)

《大易粹言》卷65引《正蒙》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童溪易传》卷30

圣人以天道人事本无二理,故其兴易也,即人事以明天道,非舍人事别有所谓天道也。上系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是也。故于此而曰变化云为,一天人也。夫天下之吉凶,与天下之亹亹者,即人事也。而圣人定之成之,则以天道律人事也。人有言而云,有动而为,无往而非天道。则得圣人所以兴易之意矣。且夫人之事有得夫易之吉事欤,则必有上天所降之祥。人之事有得夫易之象事欤,则必知圣人所制之器。人之事有得夫易之占事欤,则又知远近幽深之来物。凡此皆天道也。孰谓天道人事之为二乎。夫惟天道人事之无有二也,故天地设位于上下,而圣人成能于两间。此乾坤之德所以全尽于圣人也。所谓人谋,即成天下之亹亹者是也。所谓鬼谋,即定天下之吉凶是也。天人合一,幽显无遗,则百姓……(赋人吉凶之天)

《大易集说》卷10

圣人以易简之道成能于两间。人谋者,天下之亹亹是也。鬼谋者,天下之吉凶是也。天人合一,幽显无遗。(录上文)

《易经蒙引》卷一上

至微之理,如乾元亨利贞,便是从乾道大通而至正上来。坤利牝马之贞,便是从阳全阴半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上来。干岂不是性命耶。是以学须见到天人合一处。(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周易辨录卷四

人道必本于天道。天道之外无所谓人道也。率性之谓道,而性则命于天。天人合一之理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易像钞,卷四

邵子曰,时有否泰,事有损益。圣人不知随时阴阳之道,奚由知变之所为乎。圣人不知随事损益之道,奚由知权之所为乎。此损益否泰相通序杂天人合一之义。(赋人吉凶之天)

《易经通注》卷七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朱子谓此节在此无所属。今详绎之,当与下六节共为一章。盖易独此爻直说天祐,而所以祐者不言,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形上形下,天人合一。故为神明默成者顺也。(赋人吉凶之天)

日讲易经解义,卷一

卦辞不徒曰元亨利贞,而必首之以乾者,诚以天道惟干,故四德属于天。圣人之法天亦惟干,故四德归于圣。天人合一之道,一干之至健而已。(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十一

君子体之以鼎,乃天下之重器。犹人君所居之位,乃天下之重宝。鼎不正则所受之实无以聚,位不正则所受之命何以凝。故敬慎以正其内而存于心者,戏渝之必袪。端庄以正其外而持诸躬者,跛倚之必戒。则所发皆正言,所行皆正道。于以上凝天命,自然巩固而无倾危之患矣。按,正位凝命,乃身世交尽之功,天人合一之道。(天命之天)

周易象辞卷一

上九时潜而潜,时见而见,时惕而惕,时跃而跃,时飞而飞,时亢而亢。天人合一,动静随宜,乘此六龙以御于天。 五以阳刚中正有孚之至德,化邦如养子,应天如信心。天人合一而群,归之诚中形外,可谓盛矣。(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卷七十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正蒙)

周易函书约存?序

周易非占卜之书也。浅之则格物穷理之资,深之则博文约礼之具。精之则天人合一之旨,体之则参赞位育之能。是全体大用之要归。

又:卷首上

易象所阐,乃天人合一之旨。春秋所著,乃天人感应之机。故言圣道者,未有不体用流通而无间,天人合一而不分,而可谓一以贯之者也。

又卷首中

又以圣人作易,无非发明天人合一之道。故遂合天道人事而两拟其象,使知上下二语,果能见得相通道理,果能通于卦德,果能不执于卦德,则天人合一之旨当即在是。

又卷二

故曰,周易为天人合一之书。(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周易函书约存?注卷一

圣人之道,尽在易象春秋。易象则大本大用全具无遗,天人合一之道尽在其中。春秋全显大用,天人感应之机尽在其中。读易而不达天人浑一之道,读春秋而不达天人感应之机,乌识一贯之道哉。夫道之大原出于天,则天之所生,自应与天同此性命。然蚩蚩之氓未能尽喻精深,是则体天立极继天宣化,将圣人是赖矣。至其间生生不息之机,天人合一之秘,藏于至深至隐之地,寓于未开未辟之先,此大道之真源,非可意识测度。

又:别集(多条)

(大意同上,故略)(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又(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尚书疑义,卷四

古之圣人,知天人合一之理。故于人事不敢不尽,而于天之道亦不敢不谨。尧之羲和,舜之七政,洪范之五纪,周官之保章氏,皆所以致谨于此。盖一以敬授人时,一以敬天而不敢忽也。(使人敬事之天)

尚书日记卷一

马端临谓陶唐氏以前之官,所治者天事。以后之官,所治者民事。太皞勾芒数圣人者,生则知四时之事,殁则为四时之神。成周六官,系以天地四时。盖于民事之中,犹寓以治天事之意。所论太皞成周得之,至谓天事民事古今之官有异治,则不知天人合一之理也。略于天事,自后世不知财成辅相之道而失之尔。(使人敬事之天)

书经衷论,卷三

召诰首言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此言天命之不可恃也。下即举夏商而畅言之,归重于顾畏民碞。末乃结之曰,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此以諴民为永命之本,示以天人合一之理也。(天命之天)

诗经通释卷十一

夫为政不平以召祸乱者,人也。而诗人以为天实为之者,盖无所归咎而归之天也。抑有以见君臣隐讳之义焉,有以见天人合一之理焉。后皆放此。(赋人吉凶之天)

诗经疏义会通,卷十一

抑有以见君臣隐讳之义焉,有以见天人合一之理焉,后皆放此。(同上)

辑录辅氏曰,初言天而后止言人者,天人一理,人心说则天意解矣。先生?明有以见君臣隐讳之义,有以见天人合一之理之说。(赋人吉凶之天)

又见《诗经大全》、《钦定诗经传说会纂》。

读诗质疑,卷十九

朱注,为政不平以召祸乱者,人也。而诗人归之于天,见君臣隐讳之义焉。见天人合一之理焉。(以上注实际是朱熹的意思,所以影响深远。)

朱氏曰,国之危亡,以为人事欤,则日月剥蚀、山崩川竭未可尽责之人也。以为天意欤,则武丁因桑榖而复成汤之业,宣王因云汉而继文武之功,未可尽归之天也。君子以人合天,不诿于天。以义制命,不诿于命。是以转祸为福,转乱为治。天也,有人焉。使王能平其心以任尹氏,尹氏能平其心以用君子而不以小人间之,则岂至于危亡而不可救哉。(赋人吉凶之天)

周礼全经释原,卷六

然天人之际,幽明之理,未尝不相感通。其召变致祥,捷于影响。人所难知。惟圣人洞于幽明之故,制为天神地示人鬼之三礼,以祀以祭以享而感格之。作为声乐以感召之。其始也以人而事天,其终也天亦不违乎人。至于天人合一,精神流通,而三才各得其所矣。故五官所掌皆人也,而宗伯之三礼,所以理天下之幽者,礼乐鬼神幽明得所。此设立宗伯之本意,是皆出于天叙天秩感应自然,而非出于人为者也。(赋人吉凶之天)

大学疏义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传之此章释新民耳。而引其命维新之诗,以常情观之,似不切者。无他,不过以天命别作一件符瑞休征之应耳。却不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所谓天人合一之理。夫民之新与天命之新,非二事也。盖自文王新其德于上,而天下之民自然被服其化,无不新者。则是举天下之民皆新于圣德之下,而无一人自外者,此即天命之维新也。(天命之天)

日讲四书解义卷二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此一章书是子思正道统之旨,以明天人合一之理。首节乃先言道之所自来也。子思曰,学问之理莫精于性命,圣贤之功莫大于道教。世亦知性道教之名,果何谓哉。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即赋之理以成性。故在天则为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则为仁义礼智,而四端五典万事万物之理无不统于其间。其禀受赋畀,即如天之命令,所谓性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二十五孟子

性固当知,而又贵有以养之。性之纯然不杂,宜常顺而不悖。勿忘勿助,不使违乎自然之则。心与性皆天之付于我者。存飬如此,则天理常存,即所以奉承乎天而无违也。君子事天之学如此。然使知天事天,犹不能不惑于夭寿之故,而修身之学怠焉。非仁智之尽也,惟尽心知性至于洞彻之极,而夭寿不以贰其心。存心养性以修其身,而俟夫命之自至,则天所付于我之理,毫无亏欠。而命自我立矣。岂非知天事天之全功乎。人主继天立极,时与天命相陟降。惟当格物致知以穷理,存心养性以修身。与天地合其德,又何天之不可知,何天之不可事,何命之不可立哉。故禨祥祸福,数也。而知天不在乎是。郊坛享祀,文也。而事天不尽乎是。祷祀鬼神,妄也。而立命不系乎是。夫亦求之于身心性命之实,天人合一之理而已矣。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三十七

或有意祈福而为行法谋,则假法之心便是衡命要命之心,即属弃法。岂君子天人合一之学,又而已矣。(天命之天)

大学衍义补卷九十二

五星不失其次,吾德政之修于此可见矣。日月之或有薄蚀,五星之或有变动,则吾德政之阙于此可见矣。因在器之天而观在天之天,因在天之天而循在人之天,则天人合一,七政不在天而在人矣。(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格物通卷七

盖一德者,天民一者也。人君具此一德,而上下应之者何邪。以一体故也。故人君者,一念一则天人合一,念二三则天人离。天人相与之际,可不畏哉。(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又卷二十

洪武十九年正月,上坐东阁。因与侍臣论仁智。上曰,圣人笃于仁,贤者不舞智。若姑息之仁,不为爱物。奸欺之智,足以祸身。又论天人相与之际。上曰,天人之理无二,人当以心为天。论俭。上曰,不可俭者祭祀,然祭不可渎。不可俭者赏赉,然赏不可滥。

臣若水通曰,天地之□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人与天本一理也。人茍体认天理于心,无私蔽之累。则一念之爱足以利物,而不为姑息之小仁。一念之明足以周身,而不为奸欺之私制。一念之节制,时丰而丰,时俭而俭,而不为违道之丰俭,皆天理之流行矣。天理流行,与天心合矣。皇祖与侍臣之论及此,其天人合一之心乎。仰惟圣明体皇祖之心,则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家国天下永荷其无疆之休矣。(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刘子遗书卷二

有显微合一之说,鬼神之为德是也。有天人合一之说,闇然而日章,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是也。然约之则曰慎独而已。

天命一日未绝,则为君臣。一日既绝,则为独夫。(天命之天)

御定孝经衍义卷六

诚者,天之所以为元亨利贞,人之所以为仁义礼智。天人合一之理也。(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四十三

真德秀曰,舜受终之初,察玑衡以揆七政之运。正如人子之事亲,伺候颜色,惟恐一毫少咈于亲心。此大舜事天之敬也。

……若昊天敬授人时,舜典首言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天人合一之理,二帝之所见者同也。(敬事之天)

御览经史讲义卷一

诗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行健之谓也。文王之德之纯,不息之谓也。斯天人合一之学,圣人首于乾象著之与。

又卷十二

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诚于静,斯神于动。而天下之理,胥浑化于何思何虑之天。斯则圣学之极功。人君宪天而出治,至此乃为天人合一之道矣。

又卷三十

谨按,此言天人合一之致,而父天母地者,当修其养气尽性之功也。(敬事之天)(天命之天)

思辨录集要卷一

人初生时,本自天人合一。其岐而二之者,气禀物欲害之也。圣人能赞化育参天地,只是全受全归。(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二十三

中庸一部书,句句言人道,却句句言天道。能如中庸,方始是天人合一。问博厚高明悠久,是单言天道。曰,此正是言天人合一处,言圣人与天地同一博厚高明悠久。而末举文王以为证。?得此意,则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总是圣人与天地同之也。不是天人合一,如何能尽已性尽人性尽物性。(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榕村语录卷二

如前人解,若放意大胆皆合天。则此岂似圣人语。不逾,原是刚刚的能不过乎矩而已。然至此才是形神相应,天人合一,道器一贯,理气浑融。知到行即到,目到足便到也。

又卷七

鬼神若说向造化便无著,即祭祀之鬼神也。圣人说道理,天人合一。若行事不能通神明,不谓之尽性。

又卷八

是申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以下是说天人合一,而以文王结之。大哉圣人之道。至至道不凝,说圣人,是对唯天下至诚节。尊德性节对致曲节,居上不骄节对前知节。是学圣人愚而好自用。至不信民弗从,是申待其人而后行。其人要得德位兼隆,方能修德凝道。夲诸身,照尊德性。征诸庶民以下,照道问学。此节及知天知人节,是申尊德性。道问学节,世道世法世则及有誉节,是申居上不骄节,言其不止于保身,而且为万世法。以下亦是说天人合一,而以孔子终之。(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十二

常疑卜筮不过一事,系辞如何那样神奇其说。看来古人无事不用稽疑。马必卜,御必卜,葬必卜,迁国必卜,疾病必卜,祭日必卜。盖人刻刻与神相通,天人合一。后世信邪尚?,而敬天尊神之事,反置不讲。此阴阳所以不和而灾害所以时至。(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赤水元珠凡例 一采用经史国典群书诸杂家言,统计二百六十五种。非徒骋博洽资口吻也。以为不广搜远引,不足发明天人合一之旨,与圣贤立功立命之意。

皇极经世书解卷十一

补注,若复言七日来复,是辟之于未然。临言至于八月有凶,是阖之于未然也。黄氏畿曰,君子之于小人常有以养之,未尝不合为一。小人之于君子常有以害之,未尝不判为二。与其使小人伤君子,宁使君子养小人。圣人于君子则长之,于小人则消之。其消长也不骤,则其阖辟也无迹。使天下被君子之泽,而小人亦与受其赐焉。此圣人之妙用也。以上发明后天理数辞象变占,皆天人合一之义。而先天象数亦因以见焉。(赋人吉凶之天)

天原发微总目

曰变化。言天有天之变化,人有人之变化。而以朱子主敬之说终之。深有见于天人合一之理。(敬事之天)

卜法详考卷一

一坼之微,有首足中外之辨,有俯仰开合舒敛之分。而无穷之妙义具焉。是天人合一之机缄,隐显流通之妙谛也。(赋人吉凶之天)

三命通会卷一

不思人立而天从之,人感而天应之,即天象立名分野之义,天人合一之道也。(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图书编卷八

读洪范者,当知天人合一至理。圣人严感应之机,详著五事修废与五行征应之论,特其理微妙,不可迹拘耳。刘向作洪范五行传,其言某事致某灾,某灾应某事,捷若形影,破碎分析。世以灾异之学病之,而遂疑念用之畴或未可尽信。夫人君事天如孝子事亲,日候其颜色喜怒以为己之悖顺。此所谓念也征而休焉。修之当如是。(可以与人感应之天)(敬事之天)

又卷九

尝庄诵大雅之诗,而深有信于天人合一之学,非徒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相感通己也。盖惟天人之合一也,其生也神与天俱,其亡也神与天游。无生死存亡,无古今终始也。 可见文王之与天也,昭事默顺,存天神合天德,已非一朝一夕之故。则其亡也,于昭陟降。神即天之神也,德即天之德也。又何生死存亡之间哉。观武王陈师牧野,三千人惟一心矣。犹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天人合一,兹益明矣。或曰文王天人合一,诚哉无死生无终始也。

以下六卷中之天人合一……[略]。

重编琼台稿,卷九

虽然,君之所以为此者,非君之自为也,承天之意也。能承天之意,则能受天之命矣。受天命者必奉天焉,奉天者必大报天焉。君秉诚以事天,天垂象以示君。必致乎精禋感格之诚,必谨夫象纬灾祥之故。如是则天人合一。天不在天而在君矣。天之心则仁爱人君,君之心则仁爱生民。民之生也,性天之理以为其心,形天之气以为其身。(敬事之天)(可以与人感应之天)(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一峰文集卷五大中书院记

物不交于我矣。物不交于我则我之所以为我者,非人也,天也。天人合一,则天地自我而定,万物自我而遂,中自我而大矣。(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升庵集卷四十五

张子曰,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又曰天人合一,已是剩一合字。其言妙得孟子配字之旨。(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杨忠介集卷十三

和人韵四首。能从定里息奔驰,即是天人合一时。往哲藩篱吾剖破,动无方所静无私。

荆川集卷一廷试策

立法以任人,任人以安民,则人心和而天地之和亦应矣。于此见上下交修之责焉,见天人合一之理焉。盖自古帝王敬天勤民以致天下之治者,其要端在乎此而不可易也。我皇帝陛下上畏天变,下究民隐,临轩一诏,于知人安民二者拳拳焉。(敬事之天)(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少墟集卷十二

立命合知天事天言之,即易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至此则天人合一,而造化在我矣。

仰节堂集卷八

随其人之根基引之入道。或直与天通,或以人合天,或直臻悟境,或以修求悟。夫天人合一,修悟非二。舍天而言人,舍悟而言修,则浅矣。

世宗选皇帝御制文集卷十四

朕惟天人合一之理,莫大于诚。而幽明昭格之几,莫先于敬。传曰,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曰,民和而神降之福。朕爱养元元,惟恐一物失所,致阴阳之沴而干天地之和。(同前)

兼济堂文集卷三

诚有如考亭所谓俗儒异端之者,若果知博文约礼之为仁,明善诚身之为豫,立戒惧慎独之为勿自欺,存心养性之为事天。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宁外此而他求乎。(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九

庙堂之上,随时调燮。天人合一,固难以预定也。

又卷十四

夫天人合一之大原,而不忽其用力之方。于是乎穷理之学,乃以有功于天下。

铁庐外集卷一溧阳潘天成撰

勿庵梅先生训言,汤世调先生之学,学人道而合天道。梅定九先生之学,学天道而合人道。两先生皆天人合一之学也。先生讳文鼎,字定九。宣城人。

气质之性不齐,故戒惧慎独,变化有形有声之气质,以复无声无臭之天载。观中庸首章与末章可见矣。天人合一,方是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也。

盖古人举其要,后人尽其详。然终不能出尧典乃命羲和数节也。天成深察先生议论,处处要天人合一元善之气畅满于中,庶?有康节之遗风焉。

如洛下闳鲜于妄人李淳风之流,止能明其数而不能得其所以然之理。终非天人合一之学也。至宋濂溪著太极通书,明天人合一之旨,二程张邵继其绪,朱子集其成。 又外集卷二

此图天人合一,乃汤世调梅定九两先生心法之传也。桐城方明善公子廷尉大镇公孙中丞孔昭曾孙学士以智元孙田伯位伯素伯有怀及南丰汤惕庵建昌揭子宣诸先生皆如是说。凡我同人,须熟玩焉。刘母杨孺人六十寿序,甚矣哉。贞烈之性,感天地鬼神,天地鬼神佑贞烈者,至奇也。非仅佑贞烈也,将以风感百世矣。天地鬼神之佑贞烈多矣,有必死而不死有死而如不死……(赋人吉凶之天)

吴都文粹续集卷十

新建太仓州碑记略,桑悦凡事天蛰其机而人启之。天无为而无不为,人为而实无为。事之顺天,犹纳履赤趾,畀裘粟肌,骋途之夷,应以车舆。人心恬愉,悠久永宜。设若违天而行,强以智力为之。在人为赘疣,在木为寄生。人欲去之惟恐不速,果能坚凝于无期邪。天机之,人成之。人之所为即天之为。故曰天无不为而人无为,天人合一之道也。

文章辨体汇选卷六百四十一明贺复征编

日记三

诏狱惨言。善言天者必验之于人。人事而不能征实于天,则七政亦具文矣。客少嗜象纬之学,长而弥笃。披霜沐露,几历分至。遂能于浑盖二家会其微眇。乙丑春冬,旅泊都下,目击天人之异,为记其本末,以征天人合一之符。使后之言灾祥者采而择焉。(天启乙丑杨左六君子事)(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钦定四书文—本朝四书文卷八

天命之谓性一节,张瑗中庸明天人合一之旨,即性道教而申其义焉。

(原载《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第6期)

让文化自信成为中国教育的自觉行动。

《黄帝内经》一再告诫人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

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便会造成脏腑气血功能的失调,

成为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

舌头有齿痕是怎么回事 舌头有齿痕要如何调理

人体背部对应的五脏六腑图示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10:20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13:19

有人会发现舌头之上出现齿痕,不知到这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这是因为身体内部出现了问题所导致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舌头有齿痕是怎么回事,舌头有齿痕怎么调理,导致舌头有齿痕的疾病有哪些。

舌头有齿痕是怎么回事

照镜子是发现舌头之上有齿痕,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说齿痕是脾虚所致,真的如此吗?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中医临证备要·舌边锯痕》中写到:“舌边缘凹凸不齐如锯齿状,为肝脏气血郁滞。”还有研究发现与正常淡红舌比较,齿痕舌的微循环改变首先为供血障碍,其次为局部缺氧及营养不足,最后才是组织水肿。这些多说明齿痕舌患者多有瘀血的病机存在。齿痕舌以气虚、湿盛、瘀血而兼夹他证者为多,故应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辨证治疗。

齿痕舌主病

舌头淡白湿润有齿印,这是寒湿过盛的现象;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气虚型

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伴有面色白或萎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或先干后溏,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湿盛型

舌质很淡,舌头之上十分湿润,津液很多,或者舌面水滑,舌苔厚或者厚腻,舌头胖大,边缘有齿痕,经常出现四肢无力或者下肢水肿,小便不畅,肠鸣、腹泻等情况的。治则:依据病机不同可采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健脾祛湿等法。

瘀血型

舌质老,有瘀点、瘀斑,舌苔厚或剥或腻,舌色青、紫、绛、晦暗,舌下有瘀点、瘀丝、瘀斑,舌下脉络怒张甚至迂曲。常见疼痛、肿块、出血、皮肤青紫或肌肤甲错等,脉象细涩,或结代,或无脉。治则:活血化瘀。

一、脾胃调理五个养生方。

1.要健脾养胃,先养心情

脾胃是有“感情”的,“情志养生”也是养脾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时,会茶饭不思,而放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则会使你胃口大开。

研究发现,在胃病患者中约七成跟情绪有关,而胃功能失调者,患抑郁症等各类情绪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由于“情绪”变化常可引发胃肠功能的改变,所以胃被称为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伤胃”,古代先贤对于胃病的治疗多重“调节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情绪对脾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养脾胃,先养心情。

2.五谷饮食,健脾胃

脾胃者,仓廪之官也,饮食养生从养脾胃开始。

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所以养脾胃最好的莫过于五谷。《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辅助,发挥补益作用。

养脾胃不仅要多吃五谷糙米,还要注意饮食有节和多样化,顺应四时,各种美味食物:如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饭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马铃薯、芋头、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等。

3.多动脚趾,增强脾胃

同时,脾主四肢,适当的体育锻炼,就是健脾胃。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故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强。

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强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较发达,而对女性来说,脾胃健康的人胸部通常比较丰满,因为胃经的循行路线即经过乳头,脾胃功能强健,胃经经气充足,对胸部的发育和丰满曲线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尤其是腿部,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研究显示,多动脚趾可以养脾胃。

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5.灸法补气健脾滋肾

爱喘的人多是由于肾阳亏虚,不能纳气,所以容易出现喘息气短,呼多吸少的症状。要想改善动则气喘的状况,可以通过灸法、食疗等方法助力,以提升运动能力。

艾灸是不少人常用的保健方法,可以用艾灸盒、随身灸等来灸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定喘穴(第7颈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厘米)、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脾俞(11胸椎棘突旁开1.5寸)、肾俞(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这些穴位或要定喘顺气的要穴,或为补脾益肺健肾的强壮穴,以艾灸之可振奋阳气,改善虚劳气喘的症状。

总结:舌头上面有齿痕大多是因为脾虚所导致的,而脾虚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对于脾虚一定要重视起来,通过正确的方式调理能够轻松减少脾虚带来的危害。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解释辞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第十五集情绪与生命(下)

【提要】七情异常,伤害五脏,这是两千五百年前,祖先向我们发出的警告。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黄帝内经》指出,许多疾病,是因为情感型气机失调而发生的。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人的五脏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循一定的规律和次序,因此,五脏有病也会按一定的规律相互影响。一旦人的情绪异常,这种异常的情绪,可以打断五脏原有的规律和次序,所以导致人发生大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洪图先生:“情志,一般的情况下,它不会得病。人嘛,都会有七情,(对不对?)七情,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人体无害,正常的。七情,如果太过,太剧烈,或者持续太久,(那)它就成为病了。(那么)《内经》里面讲过,叫做‘生病起于过用’。不管是什么,吃的也好,喝的也好,玩的也好,什么东西都可能是正常的,但是超过了,它就是病因。”

(字幕: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

正常的心理活动,有利于脏腑功能活动,对于防御疾病,保持健康是有益的。可是一旦精神受刺激,情绪波动过于剧烈,过于持久,势必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机能紊乱。

王教授继续说:“大怒之下就可以使人死亡。见过吗?没见过,也听过的。脑溢血,一生气,怒气上升。(那么)中医说,气上冲,血也上冲,中风了,脑溢血死亡的。这种病例不少啊。当然,太高兴的时候也有。高兴以后,气血一紊乱,也有死亡的。所以笑死的也有,怒死的也有,哭死的也有,这都是情绪太过,直接伤害了内脏,伤害了气血,导致了死亡的也有。当然,导致疾病的更不少。”

《黄帝内经》一再告诫人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便会造成脏腑气血功能的失调,成为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比如,抑郁症,可以直接引发脾胃等脏腑疾病。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危及生命。下面是几个有情绪引发五脏疾病的医案。

(字幕:《朱丹溪医案》)

一位年长的妇人,性格内向,脾气大,易发怒,大便带血十多年了,饭量减少,不爱活动,感到四肢疲乏。有时,早上起床后,脸部微微浮肿。如果一天不便血,精神就会安稳一些。但只要有谁不小心触犯了她,她又会老病复发。多年来,医生想尽了办法也无能为力。一天,家人请来了大名医朱丹溪。朱丹溪诊断后,说,她这是气郁生涎,涎郁胸中。就是说,是因为她时常发怒,而致使涎郁结在胸中,导致了心气不升,血脉如堵住一般,使血向下运行受阻,所以人的自我调节,以及抵抗疾病的机能失调。

明朝名医张景岳说:“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于针药,行药在于神气。”说的是,治病在于用针药,而行药则在于人的神气。治病如果光用针药,而人的神气已去,那时,不管再用多好的药,都不会有疗效。

(字幕:《刘炳凡医案》)

对这个论述,当代名医刘炳凡先生记录了这样一个医案:一个食道癌患者,医院剖腹探查时,发现肿瘤有粘连,因此未做切除手术,重新缝合切口。术后告诉病人,病灶已经切除,可以回家休养去。病人如释重负,高兴不已。出院后到中医院刘教授处看病,刘老诊断后开出中药,病人服药后,饮食通畅无阻,食量渐渐增加,八个月后,日食一斤,面色转红,体重竟增加了十斤。可有一天,他的小外甥告诉他,医生说你的肿瘤没有切除。病人一听如雷轰顶,认为小孩子不会说假话,从此不眠不食,仅仅一个月便死了。对这个医案,刘老写道,人如果“精神越,志意散”,虽然用药,但没有精神上的支持,药也不能发挥效力。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严和骎先生说:“各种情感,对内脏方面的反应啊,它实际上都有一定联系的,实际上,(这个)现代医学中间很多这个方面(论述)。我们古代实际上已经发现了这些规律性的问题。”

(字幕: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怒太过就伤肝。两胁疼痛,或者头晕眼花,气血上冲,不就头晕吗,按现在说是血压高。生气,血压高的人一生气,保证更高。当然在这个前提下,血压高了以后,除了头晕,心烦,急躁,大眼睛(也)瞪起来了,很快就会出现消化不好,胃疼了,大便拉稀了,或者是大便秘结了,肚子胀起来了,是接着出现的。这个道理,就又是木克土了。肠胃消化属于脾土,木,肝木太过,木克土。”

(字幕:怒伤肝

《齐秉慧医案》)

这是一个因怒治病的医案。永宁的陈秀才,因打官司输了,一怒之下,大口吐血,昏倒在地。这时正好齐医生游经此地,被家人急匆匆请来诊治。病人的哥哥略懂一些医术。他问齐医生,用止血药可以吗?齐医生说,不可。如果这时候强行止血,会引起气闷,病人会更加不安。病人的哥哥又问,用补血药可以吗?齐医生说,不可。如果此时用补血药,会引起胸痛,病人会因疼痛无法忍受。病人的哥哥说,补血也不行,止血也不行,敢问先生将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齐医生说,病人因怒气伤肝,怒气结在胸中,引起吐血,治疗应当用散血平气汤,以舒散肝木的郁气,这样病人才能痊愈。

(字幕:喜伤心)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严和骎先生说:“喜伤心,(是说)过分的喜悦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我们也碰到一个例子。(一个)因为心身疾病都是跟情绪有关系的。(那么)有一个病人,他也是一个教授,他同(一)时间碰到五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他升了教授,儿子出国,他得了一个什么奖,就是在同一个时间,过分的喜悦之后,他的心脏病突然发作,抢救也来不及了。”

(字幕:思伤脾)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思就伤脾,思,本来属脾的,但是思虑太过就伤脾了。不管念书念太多了,老思也好,不管是思考什么事情,思考太多也好,都可以影响脾,都可以影响消化不好,影响脾胃。逐渐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乏力,当然精神也就不足了。”

倪孝廉,向来刻苦读书,以致思虑过度而伤了脾。他时常呕吐,只要是劳累过度一点便会发病。在夏季末的一天,因为连日与人交际,导致心脾过劳,随之引发了吐血,便血,血块大如手掌,或紫或红,多得令人生畏。家人请来张医生为他诊治。张医生说,这是因为过于劳累,而心脾上火,加上夏季天热,二火相济,所以才会吐血,便血。

(字幕:悲伤肺

《周慎斋医案》)

这是一个因悲伤过度,导致生病的医案。有一个人因儿子死去,心中十分悲哀,哭泣不止,导致两眼肿痛,疼痛难忍。家人请来周医生为她诊治。周医生说,病人是因为悲哀过度而伤了肺。肺气弱,意味着金虚,所以不能发挥金作用木的功能,于是肝木之火上逆,致使双目肿痛。周慎斋医生以独参汤将其治疗。因为人参补肺,可增肺气,令肺功能正常,而(使)肝火不再上逆侵扰双目。服药后,病人痊愈。

(字幕:恐伤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严和骎教授说:“恐伤肾,害怕,担心,我们有很多焦虑症。从中医的角度看它是和肾有联系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洪图教授说:“至于恐伤肾,这个病例可多了。中医叫伤肾,有几个方面。比如说,大小便失禁,这也可以说伤肾,因为叫‘肾司二便’。”

惊恐也能令人生病,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高逢的表侄,有一天到惠山去游玩。因山色秀丽而留连忘返,直到天黑了才下山回家。途经一座寺院,暮色朦胧之中,他猛然发现,似有一巨神卧在寺院的大门旁边,他大吃一惊,十分害怕,惊慌逃跑。回到家后,就感到尿频,一日小便五、六十次,无法控制。为他治病的周医生说,惊,则心无所倚,恐,则伤肾。他是因为受了惊恐的刺激,水火不交,二脏俱病,导致与之直接相关联的膀胱等器官功能失调,于是小便失禁。

(字幕:《王孟英医案》)

一人名叫苏仲,乡试后,总觉得在考场上发挥得不好,心中郁闷。数日后,竟然发起烧来。医生以暑天热病治,无效。病人日觉身体困倦,不愿意说话,神情恍惚,一合眼就看见自己的文章有写得不妥之处,想着如何应试等等。服用凉性的牛黄、犀角等都没见效。家人请王医生前来诊治。王医生看病人多汗,没有食欲,而且小便少。舌苔绛红,口干,脉虚软且数,认为病人心火外浮,且心阳过扰,虚证实证兼有。王医生认为,病人功名心切,焦虑乡试会不会名落孙山。这个病属内伤,但症状就像外感。对这样的症状切忌用发表的药,更不能吃寒凉的药物,也不属于补中益气之类,怪不得其他医生没有办法。

今天,人类社会对肉体疾病防治的重视程度,远远强于精神疾病防治的重视程度。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指出,全世界饱受精神疾病痛苦的人口有3~4亿人。抑郁症,在世界十大常见疾病中排行第四。专家们预测,在今后的20年内,该并将上升为第二大常见疾病。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精神科李舜伟先生说:“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医学模式,本来是属于生物医学模式。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慢慢地要逐步的转变,转变成为所谓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那么)大家可以想到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话,就多了社会、心理的问题的因素在里头。也就是说,我们要非常非常重视社会方面的因素、心理方面的因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性。”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洪图教授说:“中医甚至于强调,情绪、精神因素导致的疾病是第一位的,叫做内因。”

据中国卫生部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精神障碍,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发病率已由50年代的2.7%,上升到90年代的13.47%,病人总数达到1600万,患者多死于自杀。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而中国每年约有20万人自绝其命,占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尤其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增多,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精神疾病,是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生命问题,尤其在大都市表现突出。(广州市精神病医院)喧嚣的车流,拥挤的人群,生活的快速,竞争的激烈,工作压力的无法承受,凡此种种,为精神疾病的诞生准备了极佳的温床。

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院长马崔说:“现在,整个社会发展得比较快。社会发展快的话(呢),它的整个生活节奏加快(了)。都市化以后,社会发展竞争比较激烈,跟情绪有关的病,就会明显地增加,特别是忧郁症。世界上前十五位的疾病里面,其中有关精神疾病占了五位,占了三分之一。比方说这个忧郁症,这种病在一些都市里面,发病率相对是比较高(的),在一些白领阶层里面,发病率应该是比较高(的)。”

美国综合医院的随机调查表明,患高科技产业病的病人,有65%与社会造成的逆境有关。如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被快速淘汰,更新;日夜连续加班,长期处于超精神负荷,超生理强度状态;创造发明失败或挫折;失业的威胁,人际关系的紧张等等。美国心理健康资料中心统计,美国企业界因高技术病导致的生产力损失,每年平均达170亿美元。对美国筑波科学城一万名科技人员进行综合调查显示,40%的人处于心神不宁,精神紧张、空虚的状态中。有些人感到异常的压抑或绝望,随时都会产生厌世的自杀念头。在筑波和硅谷,服毒、沉海、跳楼事件时有发生。

日本企业界调查,35~59岁的男性职工自杀的人数,1957年为4429人,1984年,上升至10123人。离家出走的人数,从6527人增至12339人。1982年,日本对46000家大企业、大公司调查,发现5%的职工因精神高度紧张而患有胃溃疡,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等疾病,并有上升的趋势。

上海市精神病医院副院长肖泽萍女士:“在社会发展以后,我们整个社会的应激程度是提高了,竞争、压力,还有求变,还有本身生活环境的变化不稳定,这都是我们术语上假设的一种应激的状况。所以说,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心理应对方面,如果要是不及时,或者不恰当的话,就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李舜伟教授:“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到了二十亿世纪,抑郁症将上升为第二大疾病。(那么)这个第二大疾病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呢?它是按照所谓残疾调整的寿命年,它有一个名字叫DALY,根据这个统计出来。(那么)第一位是心血管病。心血管病得了以后,人就会残疾了,就是不好再继续工作了,就这个意思,失去了工作的能力。抑郁症是第二位,那就是相当的重视。”

据有关方面调查,由于生活节奏过于紧张,竞争压力日益增大,我国精神病发病率为0.5%,而经济发达地区则高达2%。据统计,每一千名中国人中就有15人患有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曾指出,目前在中国,精神疾病占所有疾病的14.3%,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17.4%。我们直面当下的严峻,冷静之中却夹杂着些许负疚和不安。因为2500年前,《黄帝内经》的谆谆教导多少倍我们忽略了。我们甚至莫名其妙地不敢大力张扬她的心里学思想。我们是否在学术的困惑中迷失了最珍贵的东西?《黄帝内经》脏腑病变导致精神病变,和精神因素,导致脏腑病变的天才论述,透出对人类生命的深切关怀。今天,当我们无法躲避的精神问题,如潮水般汹涌而至时,我们才能真正感悟《黄帝内经》的伟大,才能真正读懂那颗仁爱之心,才能真正体验那份海洋一般深远的感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