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史桂芳: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与历史地位

句子大全 2018-03-26 13:47:33
相关推荐

2014年09月22日17:01来源:

原标题: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与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结束已经整整69年了,战争硝烟早已散去,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却没有因岁月远去而淡化,抗战中彰显的爱国主义、万众一心、牺牲奉献、与强敌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经历史长河洗礼和积淀,愈加清晰而厚重。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争取独立解放、追求富强光明的道路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强敌入侵,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列强控制的半殖民地。在百余年的近代历史上,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过不懈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始终未能改变受压迫被侵略的地位。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唯一强国。日本效仿西方制定了对外扩张政策,通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战争,在中国获得大量侵略利益,扩张野心不断膨胀,不仅要成为列强俱乐部中的一员,还要独霸东亚,20世纪30年代发动了侵华战争。

全面侵华战争之初,由于中日双方国力对比悬殊,中国的政治动员力、社会组织力、重工业产值、军队训练和武器装备等等,皆处于劣势。日本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企图“一击”使中国屈服。面对强敌,国共两党都认识到唯有持久抗战,发挥中国人力与领土广大的优势,消耗敌人力量,方能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克敌制胜。毛泽东《论持久战》在全面分析中日两国基本国情、中日战争时的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中国抗战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依据。国共两党的持久战略思想虽然有差异,但是,都认识到中国抗战的长期性、艰苦性。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以一国之力单独抵抗东方法西斯强国。在经历了初期的战略防御、艰苦的战略相持,终于迎来了对日战略反攻,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日战争中,中国人经过艰苦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中国被日本侵略、受压迫的历史,为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奠定了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彻底挫败了日本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企图,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实现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梦想。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明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起点。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典范,鼓舞了亚洲各国摆脱殖民统治、实现独立解放的斗争,是对人类和平、正义事业的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持正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彻底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扶植傀儡政权并不断向华北进攻,造成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机。全国掀起抗日救亡浪潮,中国共产党顺应抗日救亡的形势,调整了对国民党的政策,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国民党对日本扩大侵略保持高度警惕,逐渐改变内外政策,在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抗战准备工作。国民党还通过多种渠道与中国共产党人秘密谈判接触,酝酿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共御外侮奠定了基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团结意识,迅速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与中国近代任何一次反抗侵略不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解放战争,中国各民族、阶级、政党,在抗日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中国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挽救民族危亡抗争不歇,形成了气势磅礴的抗日洪流。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牵制和打击日军,其中不乏国共领导军队配合作战的范例。全面抗战开始后,第一个歼灭战平型关战役,就是国共军队协同作战的结果。此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国人士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巨大力量。

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民族觉悟空前提高,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凝聚力迅速提升,精神面貌为之一新,连日本政府的智囊们都惊叹:“中国以低下的经济力、不完全的政治体制、劣弱的军队抵抗至今,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哀叹要征服中国仅靠军事进攻难以奏效,必须重视中国民族主义的作用,企图以民族协同、东亚新秩序拉拢中国政府,泯灭中国人的抗战意志。然而,日本的图谋始终未能得逞。中国的持久抗战,打乱了日本的战略部署,戳穿了其“建设东亚新秩序”的骗局,维护了中华民族主权、独立和尊严。诚然,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很大的包容性,各阶级、政党、团体的抗战方针、政策、利益诉求差异较大,造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复杂的矛盾、斗争,甚至演化为国共军队的军事摩擦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抗日力量。然而,即使发生严重的矛盾、冲突,国共两党领导人最终都能够客观分析形势,以民族大义为重,比较妥善地处理了矛盾和摩擦,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大局,坚持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历史,再次证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民族团结是战胜强敌的巨大力量。

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族意识的增强还体现在国内各民族、海内外中华儿女一道为抗战而奉献、牺牲。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各民族人民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除汉族外,有40多个少数民族民众直接参加了抗战斗争。东北抗联队伍中,有朝鲜、满、鄂伦春、赫哲、达斡尔、蒙古等少数民族战士,冀中的回民支队、海南岛有黎族、苗族的琼崖抗日独立队等等,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抗日队伍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力量。旅居海外的侨胞心系祖国,以各种形式,从人力、物力上支持抗战。东南亚华侨除参加侨居地的抗日战争外,还参与募捐或者直接回祖国参战。陈嘉庚、司徒美堂、李清泉等著名侨领带头捐款,广大华侨积极响应,仅1937年—1942年,海外华侨捐款就达到7亿元,侨汇55亿元,11亿救国公债。还有4万多侨胞回国参战或者参加战时服务工作。中华民族万众一心,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抗战长城,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彰显了全民族抗战的力量,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形成了团结一致、不畏牺牲、勇于担当、维护和平正义的抗战精神,激励着海内外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而努力。

抗日战争是对人类和平正义事业的巨大贡献,证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必胜的真理。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早在1938年5月的《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就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是正义的,可以唤起中国人团结抗战,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得道多助。日本的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在国际上失道寡助。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也是对人类和平、正义的挑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既是为中华民族独立、主权而战,也是为世界和平、正义、进步而战,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同情与支持,苏、美、英、法等大国给中国以经济、军事援助,就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艰苦抗战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同情与尊重。抗战时期,中国废除了与美、英等国的不平等条约,成为国际舞台上屈指可数的大国之一,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中国人民为了民族解放、人类正义、和平付出了巨大牺牲,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死伤3500万人,财产损失6000多亿美元,战争消耗400多亿美元,无形财产不计其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活体实验等战争罪行,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灾难,也是对人类尊严的践踏,是日本留给世界的负面遗产。中国人饱受侵略战争苦难,深知和平的珍贵。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严格区分少数军国主义分子与广大日本民众,承认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在中日两国共同努力下,1972年中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合作。然而,中日关系发展并非一帆风顺,40多年来,中日两国有令人怀念的“蜜月时期”,也有过“合作摩擦”共存阶段,经历过“政冷经热”的冰冻时期。现在由于日本政府不断挑战中日关系的原则和基础,造成两国关系再度走上冰封雪冻的困难时期,历史认识问题再度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

历史早已证明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性质,但是,日本一直存在着否定侵略、歪曲历史的暗流。有人以反对一切战争为由,故意回避战争性质,模糊战争责任,甚至鼓吹“双方责任论”、双方都应反省,实际是“大东亚战争解放论”的翻版;有人以“超越国家、超越民族,宣誓和平”的名义,否认战争性质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以歪曲历史来振奋民族精神、做正常国家。少数日本政客更是以中日文化不同为名,为战争罪犯招魂。凡此种种,都是对战后和平秩序的挑战,对人类和平正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历史不容篡改,战争性质更不容否定,捍卫历史真相就是捍卫真理。战后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就是因为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日本只有正视历史,承认侵略、承认失败,承担历史责任,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取信于国际社会,得到邻国的谅解,在地区与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就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民族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我们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日两国人民的愿望。历史一再证明:违背人类进步和平的潮流,发动侵略战争害人害己,必遭失败。研究抗日战争,纪念抗战胜利,是为了汲取历史教训,避免战争悲剧重演,而不是延续仇恨,更不是搞民族复仇。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珍惜成千上万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生活,愿意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发展国与国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交往、合作、竞争,各国都有改善自身环境、不断发展的需求。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分歧不可避免,中国希望用协商、对话方式,解决国际矛盾和纠纷,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秘书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