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民国第一奇女子吕碧城:“绛帷独拥人争羡 到处咸推吕碧城”

句子大全 2018-03-20 16:12:57
相关推荐

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除了那些男性大师外,还涌现出众多的才女,比如我们熟悉的林徽因、陆小曼、萧红、张爱玲等人。实际上,在当时,还有一位名头不输他人的才女,她就是“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吕碧城。

吕碧城(1883年—1943年),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晚年号宝莲居士,出身于安徽旌德的书香门第。

吕碧城一生获得多个头衔,她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后一位女词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校长(北洋女子公学)、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她还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政府的机要秘书,是当时女子参政的最高级官员。

后来,吕碧城对政局失望,她又携母移居上海,打拼商海,短短数年便积累可观的财富。

吕碧城既是词人,又是女性官员,还是教育家、商人、新闻政论家、社会活动家,她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恣意精彩,风生水起,她堪称是近代中国第一位奇女子。

吕碧城的青春岁月

吕碧城的父亲吕凤歧是光绪三年(1877年)的进士,官运也算亨通,只是吕凤歧不满清末年间的官场黑暗,乃辞官归乡。

吕碧城就出生在了故乡安徽旌德县,她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第三个女儿。父亲将心思全部用在了陪伴子女上,每日教导她们读书识字,研墨作画。后来的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未及豆蔻之年,便写出“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法曲献仙音·题女郎看剑引杯图》)这样豪气冲天的词,被当时的“评论大家”樊增详(与父亲吕凤歧同年进士及第)所推崇。

吕碧城10岁时,在父亲的属意下,与同城一户大族汪姓订婚,然而,命运对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似乎总是充满着不公。

12岁时, 吕凤岐不小心从山上跌落,不久就撒手人寰。由于早在此前,吕家的两个儿子也先后离世。利欲熏心的族人见吕家再无男丁,便前来争夺财产,甚至勾结土匪将母亲严氏绑架,扬言如果不交出遗产就撕票。

此时的吕碧城虽然幼小,但并没有被吓傻,年幼的她想到向父亲生前好友樊增祥写信求助,时任两江总督的樊增祥立即从南京派兵,将土匪一网打尽,“碧城救母”的故事在家乡一时传为佳话。

然而,谁能想到,吕碧城救了母亲,却失去了自己的婚姻。此事让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起了戒心,理由竟然是:小小年纪的姑娘家就能呼风唤雨,嫁进门后还不反了天!

在旧时,女子若被退婚,被视是奇耻大辱,此事让吕碧城对日后婚姻的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导致她终身未婚。

家道中落,婚约又被解除,吕碧城不得不随同母亲远走娘家,吕碧城的母亲带着四个尚未成人的女儿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就职《大公报》社,在文坛崭露头角

天津作为最早开发的商阜之一,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塘沽的6年时间,吕碧城不仅出落得亭亭玉立,也接受了许多自由思想的感染,更加有智慧,也更加独立。

20岁时,吕碧城打算“探究女学”,却遭到舅父的反对,这位恣意洒脱的才女不再打算度过苟且度日的生活,第二天就只身逃出了家门,竟然连行装都不要,登上了北上的火车。

在当时,一个富家女子独自出门,绝对算得上是惊世骇俗之举。而此次出走,正是吕碧城登上文坛的开始,也是她与各界名人交往的开始。

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吕碧城,在赴津的列车上,幸遇好心人佛照楼的老板娘,并将其带回家中安顿下来。

当得知舅父署中方秘书的夫人住在《大公报》社,吕碧城便给方太太写了封长信求助。此信巧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所见,英敛之一看信,为吕碧城的文采连连称许。

当晚,英敛之夫妇登门探访了吕碧城,带她品尝天津的美食,观赏京剧演出,还邀请她搬去报馆同住。

慧眼识珠的英敛之,决定让吕碧城加入到《大公报》的编辑工作中来,这本旨在打破封建势力的禁锢、用西方文明启迪读者的报纸,吸引了吕碧城,她决定留下来,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编辑”。

1904年,吕碧城升任《大公报》主笔,其诗词作品及文章频频见诸报端,不论文采还是气度,皆轰动京城。

提倡女权,首办女校

吕碧城连续撰写鼓吹女子解放与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等,在这些文章中,吕碧城指出:“民者,国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凡人娶妇以成家,即积家以成国”,“有贤女而后有贤母,有贤母而后有贤子,古之魁儒俊彦受赐于母教”等等。

吕碧城的这些观点在社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吕碧城在诗文中流露的刚直率真的性情以及横刀立马的气概,深为时人尤其新女性们所向往和倾慕。一时间,出现了“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

吕碧城一方面在《大公报》积极宣扬女权,一方面作为妇女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又积极筹办北洋女子公学。

在积淀千年的“三从四德”、“女戒女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礼教环境下,办女校并非易事。

但已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吕碧城活跃于天津,结识了严修、傅增湘、杨士骧、唐绍仪、梁士诒、卢木斋等在津的社会名流,开始着手筹资、选址、建校等工作。

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学”成立,11月7日,在天津河北二马路正式开学。年仅21岁的吕碧城担任总教习,负责全校事务,并兼任国文教习。

吕碧城执掌女子学校总教习一事,在社会上轰动一时。后来任总统府秘书的沈祖宪,曾称赞吕碧城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夸其“功绩名誉,百口皆碑”。

才貌双全却与爱无缘

吕碧城的美貌也让人惊艳,民国另一位才女苏雪林一生自视甚高,却称吕碧城“美艳如仙子”,并且随身携带着一张吕碧城身穿孔雀装的相片。

面对这样一位才情惊艳、美貌动人的才女,哪个豪门贵胄公子能不动心?彼时,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之子李经义等人纷纷投诗迎合,推崇备至,一时间,京津文坛,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

吕碧城以女儿之身,大方地与众多男子交游,唱和诗词,赏玩琴棋,自由出入自古男性主宰的社交场所,谈笑风生,成为清末社会的一道奇谈。

但是,这么多的贵胄公子最终也未能与吕碧城携手一生。心高气傲的吕碧城却将感情世界看得很淡,当身边人纷纷劝说她趁年轻时嫁人,她却总是微笑着不以为去。

十分关心吕碧城的前辈严复,也忍不住对吕碧城提前婚姻大事时,吕碧城却回答:“至今自由结婚之人,往往皆少年无学问、无知识之男女。当其相亲相爱、切定婚嫁之时,虽旁人冷眼明明见其不对,然如此之事何人敢相参与,于是苟合,谓之自由结婚。转眼不出三年,情境毕见,此时无可诿过,其悔恨烦恼,比之父兄主婚尤甚,并且无人为之怜悯。此时除自杀之外,几无路走。”

当时,人们传说吕碧城与“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关系暧昧,而风流潇洒的袁克文也确实为吕碧城的风采着迷,但吕碧城却不为所动。有人询问此事,吕碧城却微笑着回了一句:“袁属公子哥,只许在欢场中偎红倚翠耳!”

事实证明,吕碧城的眼光是正确的,几年后,袁世凯去世,袁家树倒猢狲散,袁克文沉溺于吸食大麻,流落在上海的烟街柳巷里。

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当吕碧城打听到袁克文的住处后,曾登门拜访,袁克文听到通报的那一刻,沉默许久,说:“告诉她我睡下了,不方便见客。”从此二人再未相见。

据说吕碧城最心仪三位男性:梁启超,汪精卫,汪荣宝(清末民初的外交官、诗人、学者)。然而,他们要么已婚,要么年少,没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这是莫大的遗憾。

秋瑾

与秋瑾的交往

吕碧城还和民国女侠秋瑾有过一段交往,当时,秋瑾正与丈夫王廷钧住在北京,闲居无聊之时,常常用“碧城”的笔名发布诗文,一次偶然的机会,秋瑾在报上看到了吕碧城发表的文章,觉得这位另一个“碧城”才华更胜自己,非常仰慕,便前往求见。

那一天,吕碧城正伏案创作,馆役举着一封刺有“秋闺瑾” 三字的信笺跑进来说道:“ 来了一位梳头的爷们!”

吕碧城迎出一看,只见是一位身着男装,长身玉立,双眼炯炯有神的女子,这便是秋瑾。

就这样,一身男装的秋瑾与青春貌美的吕碧城相见了,秋瑾见到对方比自己小9岁,且如此貌美,惊叹不已。

两人遂促膝长叹,相见恨晚,秋瑾在吕碧城住处停留了三日,她们畅谈理想,谈论女性解放,短短几天,彼此之间就奠定了坚实的友情。

这次相见之后,秋瑾惊叹于吕碧城的才学,便不再用“碧城”为笔名写作了,“鉴湖女侠”则成为秋瑾更为人所知的名号,而“碧城”一号从此则为吕碧城专用。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遇难,无人敢为其收尸,中国报馆“皆失声”,吕碧城设法与人将其遗体偷出掩埋,又在灵前祭奠。

后来,吕碧城南游杭州,又拜谒了秋瑾墓,感慨之余,作了一首《西泠过秋女侠祠次寒山韵》,追怀这位志同道合的挚友。之后,吕碧城又用英文写了《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引起颇大反响。

晚年游历

1918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为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她在求学的同时,还将看到的美国之种种情形发回中国,让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后学成归国。

1926年,吕碧城再度只身出国,漫游欧美,此次走的时间更长,达7年之久。期间,吕碧城还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欧美漫游录》(又名《鸿雪因缘》),先后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

1928年,吕碧城参加了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决计创办中国保护动物会,她又成为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

1929年5月,吕碧城应邀参加在维也纳举办的国际保护动物大会,并盛装穿着印有孔雀开屏图案的丝绸长袍,额间佩戴一顶精致的头冠,站在演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讲述着动物保护的理念,让与会代表惊叹不已。

1943年1月24日,惊艳一生的吕碧城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临终遗命:“骨灰和面为丸,投诸海中,结缘水族。”

本文参考自:《佳人难再得——中国古代才女的诗情画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