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题“育儿观与文化”阅卷反馈(下)

句子大全 2018-02-24 16:49:59
相关推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续前文)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题“育儿观与文化”阅卷反馈(上)

(三)逻辑思维能力普遍偏弱,“貌似讲理,其实无理”的作文不少

下面结合抽查到的几篇优秀考生的例文来谈谈这类问题。

例文六、家族观下的独立性培养

《弟子规》中有一言:“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延续千年的宗法制度、传统文化的多年浸润,支撑着孝道的绵延。而中国固有的家族观点,则是这种文化制度的基石。

如此来看,西方家长与中国父母的争论情有可原:西方的小家庭单位让父母与子女的联系减弱。如雏鹰的父母,要让子女冒着死亡的危险滚落山崖,学会飞行一样,西方的教育中十分注重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因为孩子们终有一天要离开旧巢,飞向远方。

然而,中国家族观下的教育观念强调父母与子女的血缘纽带,强调家庭的支持与互相帮助,于是出现了有别于西方的教育观念:营造家人间的温情,弱化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为了让孩子们拥有“羊羔跪乳”的思想认知,中国的家长们便想要面面俱到地庇护着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更怕的是——弄出一个不念家、不感恩、不尽孝的冷漠孩子,有一天远走高飞,血缘的纽带“啪”地一声断了。

家族观下的父母不能“冷漠”,正是害怕孩子因为这份“冷漠”抛弃家族。

可是孩子能够独挡一面,一定意味着对父母的冷漠吗?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人能如此笃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的父母,又何尝不希望孩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非阴暗昏沉的“家里蹲”?可见,独立性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反观中国现状,中国高材生在独立生活方面遇到的种种窘境屡见不鲜。更有“啃老族”“家里蹲”,他们不具备独立生活,照顾自己的生活技能,只好待在父母的羽翼下,默然地看待父母的日渐老去。这些现状,难道不正是家族观与独立性不相容的误区所致?温情包裹的“糖衣”,下面正是让孩子失去独立能力的“枪弹”。

抛弃这样的误区,让家族观与独立性培养走在一起,再看孩子摔倒这件事,中国的家长大可以通过言语,鼓励孩子自行站起,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爱,不是港湾,而是灯塔,指引了他穿过波涛汹涌的人生之海,走向独立与坚强。

我们不求中国的孩子像瑞典男孩一样能够独自建造房屋,但我们希望孩子既有赡养父母,善待家人宝贵的家族观,又能够长成一颗昂扬的高山榕,傲视风雨,四季常青。

那便让我们以家族观的温情,引导着孩子们走向独立吧!

【南头中学李静老师点评】

作为任务驱动型作文,作者通过对作文材料的分析,明确作文的任务指令,抓住了中西方育儿观念背后的文化因素加以解析,能够联系现实,找到背景原因,是值得肯定的。本文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它的语言。干净而生动。有引用,有比喻,有反问,有借代。长短句兼用,句式整齐。如:“‘温情’包裹的‘糖衣’,下面正是让孩子失去独立能力的‘炮弹’”。如:“雏鹰的父母,要让子女冒着死亡的危险滚落山崖,学会飞行一样,西方的……”如:“中国的父母又何尝不希望孩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非阴暗昏沉的‘家里蹲’”。很多生动的句子在议论文的文本中呈现,值得一赞!

但个人感觉本文论证思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作者将中西方育儿观念的不同归因家族观。但什么是家族观?作者在文本中并没有进行界定。家族和家庭不是同一概念,家族观和家庭教育也不是一回事。具有中方的家族观就一定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吗?家族观只是影响育儿观念的一个因素。并且家族观是如果影响育儿理念的,利弊都在哪里?文本也没有交代清楚。

作者在议论时观点倾向一面倒。完全否定了中方的育儿方式。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是不可取的。可以明确自己的观点,赞成西方的育儿理念,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中方的教育方式。应该从事物的两面去着手,而不能只关注问题的一个方面,这样的论证显然太片面。

文中的句间逻辑关系很难经得起推敲。例如文章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逻辑关系不够严密。

有的原因并不能导致结果,有的太绝对化,有些片面。

【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师点评】

本文的优点李静老师做了详细点评,不再赘言。下面仅就逻辑思维方面的问题做一个简评。其一,作者标题为“家族观下的独立性培养”,其中“家族观”一说尽管很新颖,但因诠释缺位,缺少清晰概念内涵,导致全文的议论显得乏力、空虚。如果提出了一个关乎全篇的核心概念,宜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孔子《论语·子路》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清晰、准确的概念界定是逻辑思维的第一步。其二,行文要符合逻辑。“讲理”要一步步、一层层拓展,尤其要理顺观点的来路。本文缺少了对材料的概述与转引,行文的逻辑“掉了链子”。

例文七、对冲突持兼容之态

几千年前,古老的中国孕育了大河文明,这里的人们伴河流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智慧而保守。而海洋文明的诞生之地,人们遥望辽阔的海洋,变得独立与开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浩浩汤汤,两地的人们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与理念。

当中国夫妇与外国夫妇的小孩同时摔倒而哭起来,外国夫妇无动于衷,而中国夫妇则会轻言安慰。外国夫妇谓中国夫妇之做法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而中国夫妇谓外国夫妇太冷漠。两种不同的育儿理念实则是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很多西方国家,父母会刻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他们的孩子往往很小就会有很高的办事能力,而材料中外国夫妇的做法也就印证了这一理念。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即使富有如特朗普,伊万卡从高中开始就与家里断绝了经济往来,凭一己之力养活自己,有了极高的自主能力。所以在西方国家,家长们会更倾向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而在中国,多年孔孟之道的盛行,也造就了我们尊老爱幼思想的根深蒂固,我们批判对幼鸟不负责任的杜鹃,歌颂父爱与母爱的伟大。我国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无微不至:“跌倒了就扶”也是很多中国家长的理念。

若是看过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那么中西方育儿理念的差异就可见一斑了。龙应台对安德烈的“中式关心”被他演变成“滔滔不绝的母爱”列入最不喜欢的榜单之一。但随着两人一封一封书信的沟通,两人也逐渐了解彼此。所以说中西方育儿理念的差异也不是不可兼容的。从过往的经验来看,若对孩子太“放手”,孩子可能会因缺乏父母的指导而误入歧途;若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也可能终究变成“扶不起的阿斗”,一生碌碌无为。可能有时候,我们要两者兼有,既然“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合理容纳中西理念,方能找到培养孩子的最佳理念。

也许在面对中西育儿理念冲突之时,我们不需要像那两对夫妇那般争执孰对孰错,秉承兼容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能才是最佳选择。

【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师点评】

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于甲”。同学们没有学习过逻辑,但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议论文说理过程中,所谈及的概念、所作出的判断必须一致。本文材料要求考生就“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的育儿冲突及其深层文化因素”谈谈自己的思考,这个考生用“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引入外国、中国不同的文化背景,虽然大气,但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其一,“海洋文明的诞生之地”与“外国”这一概念不一致。在世界历史上,“海洋文明的诞生之地”的是古希腊,后来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充其量是海洋大国,都称不上具备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

其二,前、后文推断不一致。作者这样谈“大河文明”:古老的中国孕育了大河文明,这里的人们伴河流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智慧而保守——强调的重点为“智慧而保守”。谈“海洋文明”强调的是“独立与开放”。“独立”这一点与外国夫妇育儿理念背后深层文化因素尚有一致之处,而“智慧而保守”则与中国夫妇育儿背后的文化因素无法圆合。

议论文强调“守一”,即围绕核心观点做文章。我们援引概念、事例,进行分析论证,要学会审视是否紧扣了核心观点。

例文八、刚柔并济,健康成人

面对孩子因摔倒而哭泣,外国父母恍若未闻,中国父母扶起他们并轻言安慰,一刚一柔,一“硬”一“软”。而我认为,孩子的教育刚柔并济,才能使孩子健康成人。

育儿的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百年千年文化传统的沉淀累积。因而,无论中外其必有一定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子不教,父之过”,讲究母慈子孝,因为形成了用爱呵护孩子的“柔式”教育理念。而在外国的观念中,人都是独立的,护其一时必不能一世,从而产生了让孩子独立的“刚式”教育理念。不可否认的是,两种的背后都是爱,目的都是使子成龙、龙成凤,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同。

然而,两种教育方式一旦越线,便会过犹不及,太过于柔情只会让雏鹰安于巢穴。“大学生上学迷路哭泣”已不是罕见的新闻,温室的花朵终经不起年月风雨。太过于刚硬却又会让孩子对世界冷漠,甚至会造成他对社会的抵触畏惧心理。因此,只有在两种教育方式间折中,刚柔并济,才能让树苗茁壮成长,让孩子健康成人。

刚柔并济式的教育能使孩子走得更高更远。人的成长如同汪洋上航行的小船,顺风让其扬帆起航,而逆风让其学会掌控方向。当孩子失败时,给他爱的鼓励与勉励,让他不对生活失去信心;当孩子成功时,给他警醒,让他不至于沉湎于喜悦中不知前进。刚式教育让孩子学会独立,柔式教育使得孩子学会关爱,一刚一柔,刚柔并济才是爱的真谛。

可观其社会,柔式教育的父母不在少数,刚式教育也越来越多,重视刚柔并济的家庭却寥寥无几。“虎妈猫爸”神受追捧时,我们还需要更多麦家式的父母,既能给孩子最长情的爱——陪伴,又能写道,“我爱你,因为希望我能化作吉星于你上空......可我不能,正因为我爱你。”当社会上刚柔并济的爱越来越多时,下一代也便能鹰击长空。

中国文化讲究阴阳相融,诗歌的美感来自虚实结合,大自然的神奇在于动中有静,充实的生活需自光自影,孩子的教育更应刚柔并济。只经历过顺风的小船必不能远航,只经历过逆风的小船却无法扬帆,只有在顺风和逆风之中才能到达彼岸。所以,我认为教育应有外国父母的刚,也有中国父母的柔,刚柔并济,才能换来孩子的春天!

【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师点评】

作者的观点是:刚柔并济,才能使孩子健康成人。前面4个自然段的论述能紧扣中心论点,倒数第2自然段部分内容与原文观点不一致。

我们看看作者这一段的行文逻辑:

第一层:柔式教育的父母不在少数,刚式教育也越来越多

——“不在少数”“越来越多”强调“刚柔并济”育儿观的紧迫性、重要性。与中心论点一致。

第二层:重视刚柔并济的家庭却寥寥无几,“虎妈猫爸”神受追捧

——“虎妈猫爸” 神受追捧,证明“刚柔并济”育儿观得到大众青睐。与中心论点一致。

第三层:我们还需要更多麦家式的父母,既能给孩子最长情的爱——陪伴,又能写道,“我爱你,因为希望我能化作吉星于你上空......可我不能,正因为我爱你。”当社会上刚柔并济的爱越来越多时,下一代也便能鹰击长空。

——“还需要更多麦家式的父母......”这一旁逸斜出的内容,违反了同一律,按这句话的逻辑,还有比“刚柔并济”这一“育儿观”更好的,“麦家式的父母”与作者提及的“刚柔并济”不能圆和,揣摩考生意图,可能想借此展示自己的阅读面,但弄巧反拙,所写内容与全文表达的观点不能“和平共处”。

例文九:你孤单吗?

①这一场偶然发生的育儿理念之冲突看似平常——中外理念不同是众所周知的,可细细想来,实令人感慨万千。

②育儿理念的不同只是表象不同,其实质,是中外文化追求的不同。

③为什么要扶?又为什么不扶?

④扶,是呵护他,疼爱他,更是在告诉他:你尽管去走,摔倒无妨,始终有一双手在你身后帮你。不扶,是锻炼他,敲打他,更是在告诉他:你尽管去走,摔倒无妨,但你要坚强要自主,没有人能帮你。

⑤扶,是因你不孤单;不扶,是因你很孤单,一个人的战斗只能靠自己,能说孰对孰错吗?不能。

⑥在中国,家庭观念相当浓重,这源自于上古周代的宗法制,两千多年来,它已成了中华魂之一部分。在家里,特别是大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间互帮互助极其常见。即使在独生子女家里,也可能与堂表兄弟联系密切。强助弱,长扶幼,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关系,更所谓“兄弟于墙,外御其侮”,危难时机团结一心才能共渡难关,这一切教会我们不孤单地生活,对上孝敬父母,对下呵护弱小,是中国孝悌的体现。我们都拥有家人帮助。

⑦在中国,“朋友”的分量重于千金。我们都听过梁山好汉的故事,他们的会议厅名为“聚义堂”。正是为了这个“义”字,从古至今流传了多少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佳话!落魄时,不必惊慌,因为我们都拥有朋友的相助。

⑧在中国,从不缺乏大爱无疆的人,我们坚信“一方有难,八方来援”,国内如此,国际亦如此。因为追求“仁”,国内一直开展扶贫工作,我们追求的不是某个人的飞黄腾达,而是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生活。“达则兼济天下”,我们救济他国于困难之中,我们的发展为落后国家带去机遇。中国,从不自私,从未孤单,中国更要让世界也不再孤单。我们的背后,始终有一双手。

⑨反观外国,孩子18岁成年便须自力更生,父母不再提供帮助。他们要让孩子独立闯荡,苦乐自知。外国人眼中,大家都是朋友,也就不强调所谓义气,当然也可好聚好散。外国的贫民窟里聚积着大量社会最底层人。谁来救济他们?在财富论英雄的社会里,没能凭自己努力挣到钱,并没有值得可怜之处。国外强调个人主义,正是因为他们笃信一切由自己开创,一切因我而生,我的独立,无须帮助。

⑩中国的孝悌仁义与外国的独立打拼实无可比性。我们自古以来便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外国强调个性,但二者无高下之分,正所谓“求同存异”,文化追求不同,出发点却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育儿理念不同,各有所长,但都为了孩子好,有此足矣!

⑪你孤单吗?无论是与否?请坚信我们都会有别样的精彩人生!

【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师点评】

这篇作文文面一流,优点突出,作文得分也很高,但争议也不少。大家可参阅网上相关文章。我侧重从逻辑思维角度谈谈这篇作文的美中不足。

其一,概念失当。与形象思维不同,逻辑思维以抽象为特征,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物质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本文的问题是,作者在对作文感性材料分析思考后,形成的概念无法揭示材料的本质,导致其立论的根基不稳,无法自圆其说。——尽管作者一直试图让读者认同自己的观点。

材料陈述的事实为: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作者据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扶,是因你不孤单;不扶,是因你很孤单,一个人的战斗只能靠自己。并以“你孤单吗”作为全篇文眼。

揣摩作者的心思,其内在的文脉走向是——

孩子摔倒了,中国父母马上扶起孩子,孩子不孤单;中国文化强调互相帮助,“义”字当先,中国人不孤单;中国救济他国,强调与其他国家共享、共荣,和谐相处,中国不孤单。

孩子摔倒了,外国父母不扶,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孤单;西方文化强调自力更生,独立,个人奋斗,因而孤单。

但这位考生忽略了一点,命题者提出的任务是: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其关注点是“育儿理念及其背后的文化”,而“孤单”这一概念显然无法与“育儿理念”达成“和谐”。

作者行文过程中之所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酣畅淋漓地一展才情,症结就在于“名不正”——提出的概念有悖命题旨意。同学们可以比较一下:同是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形成概念,“中国式育儿”,用“保姆式”、“猫妈”式 、“呵护式”好,还是用“不孤单”好?“西方式育儿”,用“自主自立式”、“虎爸式”“冷血式”好,还是用“孤单”好?

其二,缺少统摄全文的核心观点,导致逻辑层次不够清晰。“名不正则言不顺”,作者作茧自缚,提出了“孤单”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又与“育儿理念”相去甚远,导致全文文脉“梗阻”。

例文十、扶他向东,不扶向西

扶与不扶,并没有孰优孰劣,孰对孰错之辩,但其中体现的,却确实是两种思维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的差异。

西方重个人,因此强调个人能力的提高,才有“让孩子自己爬起”,进而提升其面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而我们恰好相反,我们强调集体中的互帮互助,共渡难关,若要追根溯源,这两种理念的差异则要归于海洋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有人或许会认为外国家长无情,或者认为中国家长溺爱,这实际上都受到其文化立场的影响。而当一种批判本身都带有立场的因素时,这种批判是难以成立且无意义的。因此,无论是中国家长的生气还是外国家长的懊恼,都是没有必要的了。但可哀的是,当今的互联网上,总有人认为我们的教育不如西方自由开明,我们的文化压抑个人天性等等,这是偏见。文化之间不能比较孰优孰劣。即使是面对非洲某一部落的风俗,我们也不应将我们的不理解换成对之“野蛮”的论断。当我们进行批判时,这种批判便罩上了我们自身文化的影响。

相反,世界的精彩纷呈正是因为其文化的多元性。被扶起后长大的孩子们与自己爬起后长大的孩子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这一多元文化主体。因此,不同文化间需要的是尊重与理解,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观点有几分相似。因此我想,《战狼2》和《红海行动》等电影诚然都是近年来国产电影的佳作,因为其突破了好莱坞的孤胆英雄的套路,体现的正是我们的集体主义与家国情怀,但我们因此而贬低《钢铁侠》、《蝙蝠侠》等同样优秀的作品的行为怕便是带着愚昧与偏见的成分了。如果我们只认为自己的文化最优,而其他文化皆为下品,因此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我们必须推动“天下大同”,那么我们的世界则不得不说是危险的了。而事实是,这种思想曾经,甚至如今,在一些文化体系中恰恰存在。

“同则不继,和实生物”,如果文化间能相互尊重并理解,再有选择的交融,那么辉煌的人类文明,必将由东方和西方共有,由那个爬起的孩子与那个被扶起的孩子共同创造!

【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在逻辑上有以下毛病:其一,核心概念没有界定。作文题目为“扶他向东,不扶向西”,其中“向东”“向西”应作必要的诠释。其二,没有根据命题人的任务指令行文,有“问东答西”之嫌。命题者要求考生谈一谈对“育儿理念及其背后文化因素”的看法,而作者大量的篇幅谈“文化冲突”,丢掉了限定语“育儿理念”。

下面这篇作文与上一篇文章问题相同:

例文十一、让文化冲突变成文化交流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见许多碰撞与摩擦。当你和你的同学解题思路截然相反,你们可能会争论不休。当你喜欢吃辣而别人喜欢吃甜,你们可能无法共用一张餐桌。但当我们遇见了最火花四溅的摩擦——文化冲突时,它又会引起什么新的化学反应呢?

一对中国夫妇和一对外国夫妇在某一景点游玩时,他们的孩子在一旁玩耍,忽然间两个小朋友都摔倒并哭了起来。而这时这两对夫妇的反应却是天差地别。中国夫妇立马走到孩子面前并将两个孩子一同扶了起来轻声细语地安慰着他们。可是这对外国夫妇不但一开始丝毫不关心两个孩子的状态,甚至在中国夫妇将孩子们扶起来之后很是不满。表面上这对外国夫妇的做法太过冷漠又不近人情,可是他们也只是希望孩子不要总依赖于他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让这两对父母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故此,我们也无法定性的去说这两对夫妇的是非与否。

不仅仅在国内外我们时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就连在国内这种现象也不少见。南方人一日三餐都少不了米饭的陪伴,而北方人而可以连着三天都吃面食,这无疑对南方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并且不能理解。就好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环境与文化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故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强硬的去改变和碰撞,而是学会在摩擦的过程中交融。

文化冲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了,但我们却可以做到如何正确地面对文化冲突。就像前文提到的那两对夫妇。当意见不统一,想法上有激烈的撞击时,他们最不应该选择的就是在公共场合争执,这不仅仅给孩子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而且行为十分地不雅。当面对文化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做到冷静地对待,在坚持自己意见的情况下也不要对他人进行言语上的中伤。毕竟所受的教育不同,文化背景也因人而异,在明确自己想法的情况我们也可以聆听他人的想法,在交流中共同进步。当你见识过许多来自不同地方人,接收过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文化后,我相信,你也一定会有所改变。当文化冲突变成文化交流,激烈的碰撞变成温柔的轻抚,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的友善,我们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强盛。

【梅林中学陈亭旭老师点评】

1.审题立意方面:题目要求就“冲突”谈谈理解和感悟,或联想与思考,而不是探讨如何对待这个“冲突”。文中作者把标题拟为“让文化冲突变为文化交流”有些偏离主旨,最后一段为了扣住标题,对两夫妇的恰当做法作出倡导,这明显就与题目要求不够吻合了。

2.论据论证方面:文章论点是从材料中得出,但应是对材料的提炼概括,而不应该是对材料的照搬照抄。文中第二段照抄原文比第三段自己的论证字数还多,一则看出作者考场慌乱较少思绪,二则也有凑字数的嫌疑。

3.第三段的南北方人对口味习惯的不同要求确实源于南北方不同的地域和生活习俗,有文化因素,但这个论证显得浅了、薄了,不足以和材料中所提的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国夫妇和外国夫妇对亲情、对教育的观点差异形成同等的类比关系,论证力度不强也不够准确。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环境与文化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观点是中肯的。

4.在行文细节方面,文中几处出现病句、用词重复、句读号不分的情况,还请在平时写作中注意。文章的逻辑层次、文章的段落划分还可以进步提升。但整体卷面整洁大方,看着比较舒服。

下面提供一篇较好体现议论文逻辑思维特征的例文,供老师们作文讲评用。

例文十二:合理对待文化差异

孩子摔倒该不该扶?外国夫妇与中国夫妇的争执,引发了新的教育命题。

扶不扶孩子,表面上是一场育儿理论的正面冲突,实际上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提来的必然矛盾。这种差异离不开历史遗留的痕迹。

西方夫妇主张“不扶”,来源于西方国家对一个人“独立”“自主”能力的重视。不管是美国的《独立宣言》,英国的议会制,体现的都是群众对民主、独立自强的需求。西方学校不同于中国式“家长陪读”教育,很多时候孩子要自己面对学习及生活上遇到的麻烦,他们很少会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找老师、父母帮忙,而是等自己无法处理时才寻求帮助。西方孩子对朋友的依赖性往往不低于父母,他们乐于与同伴互助共度难关。这也为他们未来就业提供团队合作的训练,老板欣赏有自己想法的员工,社会要求的是独立性强的人才。

东方夫妇主张的“扶”,来源于“父慈子孝”的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我们讲究尊老爱幼,老人和儿童群体是重点保护对象,不关爱老人和儿童的人被视为“不孝”“不爱”。而对儿童的呵护,于计划生育开展后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那还不宝贝呀?另外,在“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理念被教育专家否决之后,中国夫妇们纷纷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爱的教育下,孩子仿佛成了一个家庭的核心,父母通通围着他转。

西方嘲笑东方“温室教育”,东方看不起西方“冷血对待”。其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民情不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文化冲突决定了不同的价值理念和育儿取向。西方的“独立论”也好,东方的“慈爱教”也好,都代表着一方的传承文化底蕴和精神品质。无所谓对与错。“扶”与“不扶”只是教育的一个片段,文化的一个侧面,但并不是起教育决定性因素。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并不像“扶”还是“不扶”一般不可折中,两者其实相互交错,都是秉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满怀着父母的爱与关怀。对待文化差异,最好的方式是“求同存异,以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必强求对方同意自己的观念,防止属于本国国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寻找文化融合的交错平衡点,为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喝彩。

【南头中学陈媛老师点评】

文章没有肯定或否定某一种育儿观念,而是从“深层文化因素”着手,准确分析了两种育儿观念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对待文化差异”的主张,切合题意。考生还辩证分析了“扶与不扶”的现象和“文化差异”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指出其文化共性,提出辩证看待的方法,逻辑清晰,颇具说服力。

【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茹清平点评】

考场作文,有些适合欣赏,如例文(二);而有些适合借鉴模仿,如本篇作文。我把这篇作文转换成“问答式”的形式,以便同学们能清晰地了解这位考生的逻辑思维流程。这篇作文回答了以下六个问题。

问题一(叩问作文任务)、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回答一(题目):育儿冲突背后尽管有着深层文化因素,体现文化差异,要合理对待(有关育儿冲突的)文化差异。

问题二(叩问材料)、材料中所述的外国夫妇与中国夫妇主要争执点是什么?命题者让你谈什么?请简要概述。

回答二(第一段):孩子摔倒该不该扶?外国夫妇与中国夫妇的争执,引发了新的教育命题。

问题三(叩问文化因素)、育儿冲突背后是否有着深层文化因素?你能简单谈谈你对文化因素的理解吗?

回答三(第二段):是有着文化因素。扶不扶孩子,表面上是一场育儿理论的正面冲突,实际上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提来的必然矛盾。谈“文化因素”,应该围绕“历史遗留的痕迹”进行。

问题四(叩问西方夫妇)、西方夫妇主张“不扶”,你认为有着怎样的文化因素?

回答四(第三段):

其一,西方国家重视“独立”“自主”能力培养。如美国的《独立宣言》,英国的议会制,

其二,西方学校强调同伴互助共度难关。

其三,西方老板欣赏有自己想法的员工,欣赏独立性强的人才。

问题五(叩问东方夫妇)、东方夫妇主张“扶”,你认为有着怎样的文化因素?

回答五(第四段):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父慈子孝”,讲究尊老爱幼。

其二,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个个视孩子为宝贝。

其三,“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被“爱的教育”取代。

问题六(总结)、综合前面几个问题,你得出怎样的结论?

回答六(第五段):

其一,对东方的“温室教育”“慈爱教”以及西方的“冷血对待”“独立论”应辩证看待。它们都代表着一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品质,无所谓对与错。

其二,“扶”与“不扶”殊途同归,都是秉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满怀着父母的爱与关怀。

其三,对待文化差异,最好的方式是“求同存异,以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必强求对方同意自己的观念,防止属于本国国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寻找文化融合的交错平衡点,为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喝彩。

善于围绕题目提出一串有逻辑联系的问题并回答好这些问题,写出一篇有逻辑思辩力的作文并非难事。

下面这篇作文,也适合同学们借鉴模仿。

例文十三、和而不同 温暖人间

对待孩子,父母们一向是毫不保留地用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而凝结成的甘露来浇灌的。因此,中国父母与外国父母的不同育儿理念,本质上是不同的文化心理与人生观的体现。中西文化虽有差异,却殊途同归,在不同角度促进人的成长。

四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文化向来注重人际,注重情感,所以,中国父母扶起孩子时,希望他体会到父母之爱。

中国文化是人与人在交往时创造的。儒学入世应世,向往兼济天下,与众仁人同治天下太平;中庸之道圆滑处世,为得人与我间和平友好;君子则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的至人形象;中国文学巅峰造极之作《红楼梦》则是在人情错杂却又规矩运转的四大家族背景下的巨作。其中宝钗得以赢得众人的喜爱而甚于黛玉,根源就在中国人心理对和众友好相处,对世界给与爱,对他人的重要性的关注上的认同与追求。

因此,中国文化潜移默化下的育儿理念,向孩子灌输了丰富的对他人的情感,使他们对他人力量有尊重与重视。

一骑绝尘长啸去,单刀直入是英雄。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的价值,独立自主则是英雄。孩子跌倒,西方父母默立远视,对哭声充耳不闻,是希望孩子能反求诸己,培养独立精神。

西方对独立精神的推崇在其文学与电影作品上多有体现。《堂吉诃德》中塑造了一位孤独的末世骑士形象,他的所作所为看似荒诞无比,却体现了一种独立精神及对征服世界而不是融入世界的精神。当下许多英雄电影,最后的结局是英雄自己拯救了世界。

因此,西方文化下的育儿理念,培养了孩子对自我能力的自信,对独立解决困难的精神。中西文化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只要不走向任何一个极端,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两种人生观价值观也能互相认可。西方独立精神并非“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而且合作团队精神也一直重点强调;中国处世精神不是对他人依赖,而是和而不同,温和不犯的独立。

泾渭似分流,同源在东海。中西文化合理适当交融,殊途同归,美好人生,温暖人间。

【南山外国语集团滨海中学刘焕翠老师点评】

本篇文章立意精准,作者能够透过这场中外父母育儿理念的冲突,挖掘出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差异,提出和而不同,互相交融,尊重文化差异的这一观点。全文思路清晰完整,将中外文化因素差异放在典型的实例中进行解读,化大为小,论证精辟透彻,理性十足。而《红楼梦》《堂吉诃德》等中外文学作品内容的恰当化用,又为本文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中西文化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作者宕开一笔,转向写中西文化可互相交融,殊途同归,使文章论证水到渠成。整篇文章中心观点突出,议论深刻有力,语言凝练流畅。只是标题中的“温暖人间”在全文的论述中没有得以充分体现,还可再行推敲。瑕不掩瑜,本文仍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四)追求创新,可惜对任务驱动型作文隐含的要求关注不够

例文十四、教育,文化

花园泥土里的尸体,是懦弱的种子;园丁剪子下的残骸,是娇纵的侧枝。而阳光与露珠的爱,永远无私地吻在稳扎稳打的主茎叶上。

你若是材料中的中国孩子,就该在泥土的滋养与束缚下冲出泥泞,否则,泥土将是你将来的墓地。

你若是材料中的外国孩子,就该稳扎稳打,爬起,并上进,不要让你的父母成为切割你未来的园丁。

胡适在《包容与自由》中说道:教育背景中,中国近代的主旋律是“饲喂”,外国则是“放养”。

我想对外国夫妇说:“你主张让孩子自己爬起,行!但你们却在孩子爬起后——最需要语言开导的时候,在一旁聊天,坚决不行!”

我想对中国夫妇说:“扶得起孩子,没错你们很爱孩子们,但你们扶得起孩子的未来么?你们不含告诫的安慰,能让社会像你们一样爱孩子们吗?”

我想说,无论中西之育儿理念,皆不可出现两极分化。调查显示,美国身价上亿美金的成功人士略高于中国,但精神病与抑郁症患者,远远高于中国。想来,美国伟大科学家多于中国,似乎也可同理而论。我认为,两种育儿理念皆非初衷就有错;人必须有血有肉,还必须有“魂”;这个“魂”正好比父母对孩子的哲理输出。也就是说:对于初衷正确的教育方式,无论中西,哲理的输出,绝对不可获缺。

在深层的中西文化因素上,引南开教授申泮文一句话:文化底蕴是民族特有的,但文化交流是无国界的。

接纳与尊重。

这两个现代国际文化交流的代名词,还适用在教育上。西方是张扬的,他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铿锵有力的,中国是内敛的。我们传统教育理念是富含爱与诗意的。文化底蕴对教育理念的缔造早已潜移默化。

但是,我们打不必以本国教育理念存在的弊端为耻;更重要的,即使我们不能完完全全接纳西方的,至少我们应该真诚地尊重西方的教育理念,筛选出其中的可取之处。

龙应台说:“我们之所以为孩子们输出人生哲理,是要让下一代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无惧地发出自己正确的声音。”

孙中山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身为父母的你们,可否愿意做那泥土或园丁,断送孩子的未来?

身为孩子的你我,可甘成为那泥土里的尸体,或是那园丁手下的残枝?

(本文由华侨城中学金伦华老师根据考生作文扫描件整理)

【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师点评】

这位孩子语言功底很好,本次评分视为优秀作文,但我要提醒的是,最近几年各地制定作文评分细则时,对这种“议论性散文”评判标准并不一致,总趋势是褒扬少,贬责多,特善意提醒考生:选择“议论性散文”这种文体行文时需谨慎。

例文十五、给爸妈的一封信

——其实我可以很坚强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女儿。(此句似乎多余)我写下这封信是想告诉你们,其实我可以很坚强,请给我机会长出翅膀!(开篇明旨点题)

知道吗?你们每一次的叮嘱都会锐减我一份勇敢;你们每一次的阻挡都会剧增我一分恐惧;你们好心的喋喋不休会扰乱我前进的方向;你们关怀的无微不至会让我停滞成长。我明白,这是你们的爱,但或许你们没有发现这竟变成了我前行路上无法卸下的沉重。你们说外国家长太冷漠,殊不知也许“苦口才是良药”,而你们用“温柔”浇灌,却忘记“宠溺是毒药”。

小时候,你不知道,我每次摔跤流的泪不只是因为疼痛,还掺杂着想要撒娇的娇嗔。如果你们不在我身边,你们一定想象不到,我只会吸两下鼻子忍着眼泪,自己从地上爬起来,然后又开心地去寻找别的小朋友,你们一直都是我的依赖,直到我离开你们才发现,世界上没有太多的善意温柔,关怀包容。我离开你们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躲避在你们保护伞下的我,从没有努力的想长出自己的翅膀,有一天可以自己飞翔。而现在,必须独自的我却没有“冷漠”家长管教下的小孩子如鱼得水。(分析中国式育儿弊端)

爸爸妈妈,你们一定知道,小鹰在学会飞之前,经受的是几千米高空的恐惧与翅膀撕扯的剧痛。蝴蝶在伸展美丽的翅膀前,是千辛万苦突独(此为“破”)重茧,才成为炫丽的蝴蝶的。而屈原承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为此态”的耻辱;李白高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此处句号可去掉)中国女排十几年来未获佳绩,而他们最后都收获了各自的成功。我也想写下自己的《离骚》,也想走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人生,也想像中国女排一样,“失败不失态”,无论失败还是成功,我一直都在向成功坚持努力。(此段运用类比和引用古今事例来表明自己心志,但屈原李白事例与材料主题联系并不紧密。)

虽然以前,你们的牵挂就像细绳一样束缚着我,但是现在,我想对你们说,请放心!请给我一个机会长出自己的翅膀!

“世界上没有平坦的路,只有在追求的路上前仆后继的人们。”如果说,我必须要摔倒,那么请让我自己体悟这一份人生的味道,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翩翩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而我知道起舞并非一帆风顺的,我期待用最优美的姿态展开自己的双翅,我更期待用我的羽翼在将来的某天,能够为你们遮风挡雨。(再次引用名言呼告主题)

祝你们身体健康!

爱你们的女儿

2018年3月1日

【南头中学占洁老师点评】

文章成功之处有三:

1.化虚为实。本次作文任务指向性明确:"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怎样的深层文化因素,似乎很难诠释清晰全面,但作者却转化为一个曾经经历过儿时摔跤的"过来人",向父母吐露心声:我可以很坚强,给我机会长出翅膀!向中国式育儿说不,提出自已的独立成长见解,旗帜鲜明。

2.以情动人。作者巧妙地采取书信体,运用“局中人”的身份,采用第二人称,在抒发感情上更真挚亲切,富有感染力。尤其是日益电子化的今天,标准的传统书信格式更显珍贵。试问哪位父母不会为“期待用我的羽翼在将来的某天,能够为你们遮风挡雨”这份真情实意所打动呢?

3.以理服人。任务型驱动作文,还应在理上做文章。作者先不着痕迹地点明中国式育儿的弊端,又运用大量的类比论证引用论证表明“唯有父母放手,才能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才能应对社会发展”,做到破立有度,有理有据。

【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师点评】

阅卷老师评卷时,给了这篇作文不错的分数,获得高分的原因可参阅占洁老师的点评。

但我个人觉得这篇作文不宜评高分。

其一,作者没有很好地按命题者提出的“驱动任务”行文。命卷人指令是: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从上文看,作者没有关注中西方家长的“育儿理念冲突”,对西方家长的“不扶”主张及其文化因素没有涉及,只谈及中方家长的育儿理念及其文化因素,有顾此失彼之嫌。其二,以材料中提及的中方夫妇的“女儿”的身份写信,来谈“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不是明智的选择。

如果我评分,应该在40分上下。

抽查了近2000份试卷,书信体作文约20篇。其中,题目为“给中外家长的一封信”的,大多切题;题目为“给中方(西方)孩子家长的一封信”,如果不兼及中西双方的育儿理念及文化因素,大多没有很好地完成命题人下达的任务指令。

(五)语言表达不够严谨(说“过头话”,说“绝对化”的话)

例文十六、莫让花朵在温室中生长

“你们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不能让他们对周围人依赖”。“你们这样太冷漠,会伤者孩子们的心”。当面对如此教育冲突,有人不免会问:“哪一种才是更好的呢?”

巴尔扎克曾有言:“不幸,是成功者进步的阶梯,教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尽深渊。”我认为,孩子们的成长,也是需要经历“不幸”,需要经历挫折,只有如此,才不会成为弱者,跌入无底深渊。(病例1)

那么,为什么中国家长并不希望自己孩子遭受挫折呢?原因无非有三个方面。于家庭而言,孩子是家长的“掌中宝”、“心头肉”,当孩子遇到困难之时,家长就会“自觉”地挺身而出,为孩子铺平道路;于社会而言,在如此竞争激励的当今,倘若家长不为孩子挡下困难,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吃亏”了,竞争力就下降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民族文化因素,自古有言“子不教,父之过”,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至当今,此观念似乎已经变味了,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他们的事情;甚至于孩子的事便是家长的事。如此的“关心”,试问,孩子们能获得失败的教训吗?之后他们能经历起挫折吗?

当今中国社会,“富二代”开豪车比赛,“炫富”之类的事件已屡见不鲜(病例2),而反观国外的富豪,绝大部分都是让自己孩子自己创业,不提供任何帮助,从而达到培养他们能力的目的。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近年来国内的不好现象已经有所改观了,但还有一部分亟待我们解决。

卡尔维诺曾经说:“要想将地面上的人看清楚,就要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纵观全局,我们首先要为民族文化注入“新活力”,不让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等观念影响人心。其次,家长们应该“解放”孩子们,让孩子们勇于面对挫折,在一次次失败中重新站起,让失败成为通向成功的阶梯。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新生代青年的我们,要自己学会独立自主,直面困难,勇于挑战。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扑鼻梅花香?”花儿尚须在凛冽的寒风中坚强,才有那一刹那最美的绽放,而那“祖国的花朵们”,不也是如此吗?

例文十七、思想文化的碰撞

①材料说道:“一外国夫妇及一对中国夫妇因孩子摔倒应不应该扶起来而产生了争执。”我认为双方说得都很有道理,我想他们的育儿理念冲突背后与其国家的思想文化有关。(开篇概述材料,紧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行文干脆利落,语言简洁,为合理地引出全文总论点做铺垫。)

②中国与外国的思想文化无好坏优劣之分,各有其闪光点和特色。(提出总论点,观点明确,阐述中国与外国对“扶不扶小孩”的态度在于思想文化的不同)

③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之间发展了许多文化,其中儒家文化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影响并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分论点一)“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从小熟习的《三字经》就蕴含着大大的道理。中国父母之所以把摔倒的小孩扶起来,是因为他们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良的,扶人起来是善良的举动,而且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性情、性格的培养影响深刻,更具教育意义。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中国父母的“扶”,正体现了这一道德准则。可见,“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行动延续,是“善”“仁”的传承。

(该段以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善”“仁”对中国思想行为的影响作为分论点,从正面阐明中国父母的“扶”是一种优秀道德的传承。)

④除此之外,中国父母如此做也是被现实所影响。(观点二,与现实生活贴近。)当代中国常出现如老人摔倒无人扶现象,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逐渐扩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逐渐被砌上了一堵“冷漠”的墙。因此家长们希望自己不要成为一个冷漠的人,且孩子在这个年龄模仿能力极强,如此做也是为了让孩子效仿自己做一个热心友善的人。

⑤外国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影响,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独立,所以孩子摔倒了就应自己爬起来。听说外国的小孩十八岁成年后父母就不再束缚他,放任其自由发展。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独立自主,不要依赖他人。

⑥思想文化的不同影响影响了他们的育儿观理念,中外两者的育儿理念无优劣之分,甚至各有各的好处。中国式教育孩子变得热情、友善、乐于助人;外国式教育孩子变得独立自主。(病例3)总之他们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小结概括影响中国与外国育儿观的原因,点明不同育儿观带来的不同结果,都是为了小孩的更好发展,紧扣并深化了“各有其闪光点和特色”。)

⑦生活中如此常见的对话激发了如此大的火花。这种育儿观的冲突并无好坏之分,只是各自的思想文化背景不同而已。在日常生活中,以小见大,也能看出各自思想文化的不同。

⑧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思想文化的碰撞,也期待着它们可以碰撞出更加色彩斑斓的火花!

【北师大南山附属学校林秋艳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审题正确,思路清晰,能结合不同国家背景分析育儿观养成的原因,写出了层次感,观点突出。开头概括材料,言简意赅,提出自己的想法,亮出观点,强调中国与外国的思想文化无好坏优劣之分,各有其闪光点和特色。然后通过两个分论点论述了影响中国家长育儿观养成的原因,一是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善”与“仁”,二是现实生活风气的影响,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能紧扣材料,还能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能够看出作者的眼界和见识的高远。但是,第二个观点的内容与第一个观点中的“善”有重复之处,应略加修改。接着写西方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影响才形成与中国不同的育儿观,观点清晰明确,只是论述内容稍单薄。最后,小结了中外两者的育儿理念无优劣之分,甚至各有各的好处,点明了不同的育儿观有什么样的结果,中国是教育孩子变得热情、友善、乐于助人;外国则是教育孩子变得独立自主,深化了主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最后结尾还提到期待更多的思想文化碰撞,点材料点题并强化观点。从以上可见,该生平时有一定的读书积累,也比较熟悉考场作文的格式,作文思路严谨,这些都值得考生学习。但文章个别段落的语言与逻辑可再推敲斟酌。

【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师点评】

议论文是由一连串概念、判断与推理组成的,而判断是其核心部分。正确的判断可使说理清晰准确,有利于阐明作者的观点。然而在同学们的作文中,常能见到一些不正确的判断,最明显的是说“过头话”,说“绝对化”的话。

下面结合例文十六、十七(没有专门搜集这类问题的例文)的几个句子简要点评,希望同学们写作时注意。

例文十六(病例1)、孩子们的成长,也是需要经历“不幸”,需要经历挫折,只有如此,才不会成为弱者,跌入无底深渊。

点评: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不幸”,需要经历挫折——判断正确。“只有如此,才不会成为弱者,跌入无底深渊”——推理失当,过于绝对。试想,“成为弱者,跌入无底深渊”的,哪一位不是因为经历了“不幸”“挫折”?

怎样让语言表达更严谨?一是在判断与推理之间加上限定语:“不幸”与挫折面前,不低头,不放弃,化“不幸”与挫折为动力,昂然前行,只有如此,才不会成为弱者,跌入无底深渊。二是变肯定性推断为或然性推断:孩子们的成长,也是需要经历“不幸”,需要经历挫折,只有如此,孩子才有可能由笼中鸟变为暴风雨中的海燕,才有可能远离弱者之群,不至于一遇到不幸,就仿佛跌入了无底深渊。

例文十六(病例2)、当今中国社会,“富二代”开豪车比赛,“炫富”之类的事件已屡见不鲜。

点评:“屡见不鲜”属于“过头话”,“已屡见不鲜”可以改为“曾一度被媒体炒作”。

例文十七(病例3):中国式教育孩子变得热情、友善、乐于助人;外国式教育孩子变得独立自主。

点评:对中西方教育的评价过于绝对化,“中国式教育孩子变得热情、友善、乐于助人;外国式教育孩子变得独立自主”可以改为“中国式教育在让孩子变得热情、友善、乐于助人方面别具特色;而外国式教育在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意识方面略胜一筹”。

(六)出现不少缺少标题的作文

就“是否拟题”这一专项随机抽样100份试卷,没有拟题的作文9篇,这一比例比以往要高(前些年就“是否拟题”抽样100份试卷,不拟题大多不超过5篇)。不拟题,按评分标准只扣2分,但实际扣分要高于2分。这一问题单列一项,其目的是以引起考生的特别关注。

安徽省A10联盟2018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语文(戳此)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全归作者,阅读量大另有稿酬。

投稿邮箱:120156131@qq.com,请注明“原创”字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