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句子大全 2018-02-12 01:20:18
相关推荐

2015年08月21日10:46来源:

明末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首次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国学大师梁启超将顾炎武的话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炼警辟的八字句,其意为“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爱国情怀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奋斗献身的价值取向。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到一二?九运动中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北平爱国学生,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绵延传承。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人民迅猛觉醒,爱国精神空前高涨,中华儿女的凝聚力、战斗力空前提升,全国上下用血肉筑起一座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时代最强音。

抗日救亡的呐喊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炮击沈阳,侵占东三省,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的领导下,北平的青年学生迅速行动,发出了抗日救亡的愤怒吼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南下,到南京去,向国民政府请愿,反对不抵抗,要求出兵抗日。

1931年12月4日下午,北平大学法学院、铁道学院、辅仁大学等9所大中学校的2100余名学生,高呼着口号,向前门东站进发。北平第四批南下学生队伍形成了。

但是,车站“奉上级命令”,不给学生发车。

在南下示威中共秘密党团的领导下,学生们成立了“北平学生南下总指挥部”,与站长交涉。几经交涉,站长总是推托,就是不发车。

焦急的学生纷纷挤进站台,挤上了火车,控制了车站。

北平铁路局将车站职工全部撤走,扔给学生一个空荡荡的车站,企图阻止学生南下。

天渐渐黑下来了,南行仍然无车。学生们以卧轨的方式进行斗争,前门东站瘫痪了。南下总指挥部还派出学生,到前门西站、东便门、西直门、永定门、丰台等车站,阻止列车进入北平。至此,北宁、平汉、平绥铁路交通全部中断。

为争取通车南下,在中共秘密党团的领导下,南下总指挥部12月6日下午率各校代表,赴张学良住所顺承王府请愿。

血气方刚的学生质问:

“我们到南京去,是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出兵抗日收复失地。你作为东北军的军事长官,为什么不支持发车?你这样做,对得起东北父老和全国同胞吗?”

面对学生掷地有声的质问,张学良无言争辩,只好实情相告,表示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

12月6日下午,北平的学生不断加入南下队伍,前门东站的学生增加到4000人。

12月的北平,正值寒风呼啸、滴水成冰的季节。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学生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衣裳单薄、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顽强地在瑟瑟寒风中坚持卧轨斗争。

深夜时,冷风刺骨,同学们就一起呼口号,以壮声气。车站内外,遍书“誓死到南京去”、“自动回校者是亡国奴”等标语。

学生的行动,得到了北平市民的同情和支持。许多市民和商会送来大批饼干、开水,瑞蚨祥等商号送来成捆的毛毯,给卧轨的学生御寒。

7日,南京政府回复张学良,要他对北平卧轨学生“请就近妥为办理”。具有爱国同情心的张学良将军遂下令发车。

上午11时许,2100多名大、中学生,登上19节车厢,怀着初战胜利的喜悦心情,高呼着口号,唱着抗日救亡歌曲,在一片欢呼声中出发了。

在南京街道,在国民政府门前,在外交部,在《中央日报》馆,北平学生游行、请愿、示威。

但是,奉行对日妥协的国民政府,出动军警镇压学生,制造了“一二?一七”南京珍珠桥惨案。

12月18日清晨,北平南下示威的学生被大批军警包围,武装押解回北平。

南下示威,冲破了当时笼罩全国的沉闷气氛,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激情。

彪炳史册“一二·九”

1935年12月9日,古城北平寒凝大地,朔风凛冽。

清晨的北平街道上,行进着紧挽手臂的热血青年学生。

学生们正向新华门方向前进。队伍刚刚走到西四牌楼,一批手持棍棒、皮带、大刀等凶器的国民党军警,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二话不说,上前劈头盖脸就向学生们打来。殷红的鲜血从学生的身上流了出来。很快,顽强的学生们又重新组成队伍,在“冲啊!冲啊!”的吼声中,闯过封锁线,沿府右街跑步直奔新华门,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请愿。

新华门紧紧关闭着,门前警车、摩托车林立,荷枪实弹的军警整装待命,个个杀气腾腾。上千名愤怒的学生挥舞着小旗,振臂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在学生们的强烈要求下,北平分会答应请愿的学生派代表转达要求。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董毓华、东北大学学生代表宋黎等人进入中南海居仁堂,向北平分会递交请愿书,提出如下要求:

一、反对华北自治及其类似的组织;

二、反对一切中日间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应付目前危机的外交政策;

三、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

四、停止内战、立即准备对外的自卫战争;

五、不得任意逮捕人民;

六、立即释放被捕学生。

但是,何应钦避而不见学生。时至中午,他的秘书才出来敷衍了几句,说什么在华北成立政治组织,是国家的政策,与学生无关,学生的主要任务应是静心读书。这种答复,更加激起学生的愤怒情绪。

请愿不行,同学们决定举行示威游行。上千人的请愿队伍,立刻涌向西长安街,经西单、西四、护国寺、地安门、沙滩,向王府井大街进发。一路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此伏彼起,始终不断。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校的学生,不断加入游行的行列。游行队伍如雪球越滚越大,浩浩荡荡地向王府井大街前进。

当队伍经过王府井大街时,几条水龙突然同时向游行队伍喷过来。国民党军警揪着学生的头发狠命地往下压,用水柱冲,用大刀背砍。手无寸铁的学生一边喊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把你们的武器对向日本人”的口号,一边与军警展开了英勇的搏斗。结果,数十名学生负伤,不少同学当场被捕。

为了减少损伤,学联负责指挥的同学要求大家到北京大学三院重新集合,商议新的斗争方式。大家自觉地来到指定地点集合。经过讨论,学联宣布:从12月10日起实行全市总罢课,要求严惩破坏学生运动的肇事者,立即释放被捕同学。

罢课期间,传来了要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这不是在加紧实现“华北自治”吗?

经过研究,北平学联决定在“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12月16日,再发动一次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反对该组织的成立。

12月16日清晨6时,北平的大街小巷、通衢要道,布满了全副武装的警察、宪兵、保安队、消防队、侦缉队以及警车和水龙头。

但是,学生示威队伍仍然出发了。

中午11点左右,天桥广场人头攒动,旗帜飘扬,“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口号经久不息。市民大会通过“反对华北任何傀儡组织”、“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收复东北失地”等8项决议案。

会后,万余人组成的队伍向前门方向前进,延伸达1公里长,蔚为壮观。为了拦截游行队伍前行,军警对空鸣枪,进行威胁。前门被关上了。游行指挥部当即决定,以退为进,将队伍集结到前门外火车站广场,举行第二次市民大会,又通过了9项决议案。

几经交涉,军警勉强同意游行队伍从前门、宣武门分批进城。然而,当一部分学生刚进入内城,前门被强行关闭了。游行队伍被分成两截。军警的皮鞭和大刀,劈头盖脸地落在进入前门内学生的脸上和身上,鲜血染红了街道。

夜幕渐渐降临了。城外的学生队伍曾几次试图冲击宣武门,却因军警死死阻拦,入城没有成功。

夜色更深了,学生决定露宿一夜,次日继续再干。队伍折而南行,当行至菜市口时,街上的电灯、路灯瞬时熄灭。十几声凄厉的警笛声后,埋伏在胡同里的军警从四面八方向学生逼近,军警们的大刀、棍棒如雨点般落下来。风声、呼救声、哭声、喊杀声、吆喝声,混成一团,在寂静的夜里,传得很远、很远。

12月16日,全市共有二三十名学生被捕,近400人受伤。

一二·九运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揭露了国民党的不抵抗行径。“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延期成立。同时,一二?九运动鼓舞了全国各阶层人民。1939年春,毛泽东在评价一二·九运动的意义时说:“一二·九运动,它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这同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备一样。‘一二·九’推动了‘七七’抗战,准备了‘七七’抗战。”

爨底下村的“红色记忆”

“爨”字您可能觉得生僻。拆开来看,上面一个繁体的“兴”字头,中间是“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字音是“cuan”,含义即生火做饭是兴旺生活的基础。而说到爨底下村,大概您听说过,恐怕还能说上个一二。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是京西古道上的明清古迹山村。

爨底下村依山而建,布局巧妙,建筑精美,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村子以公路为界,恰似一幅太极图,北侧房屋的建筑群为太极图“阳鱼”的图形,村南河滩为“阴鱼”的图形。

“爨”字有“热”的意思,而古村中的所有人都姓韩。韩与“寒”谐音,取冷的意思,冷热互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

爨底下村名是因为地理位置得名的。村东有一条流水的山沟,地貌酷似一个大灶,东面是灶口,在其北侧悬崖旁边还有一条小山沟,一直向北延伸,大约5华里长,名叫“爨宝玉沟”。

据传爨底下村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明代这里是交通要道,当时有个叫李宫的人,任千户之职,在爨底下村上边的黄草梁修了一条栈道。栈道修通后,爨底下村便成了商旅必经之地,来往的行人多,货运不断,客栈、货栈林立。到了康熙年间,由于康熙皇帝信奉佛教,为了既不失皇位,又求得佛祖的保佑,于是便决定在民间书香财主之家,选出一位相貌酷似皇帝之人,到京郊“龙凤寺”替康熙皇帝出家当和尚。结果爨底下村进京赶考的后生韩守德被选中,便做了替僧。韩家也因此获得了大量财帛赏赐,并被列为皇亲。韩家出门的牲口也插上了黄旗,无论走到哪儿都会畅通无阻。做生意的人如果缺了钱,只要到北京的“八大祥”扎些货就行。韩家逐渐成为京西大财主。

抗日战争时期,爨底下村可是有名的“抗日模范村”,交军粮、做军鞋,样样走在前面。

1939年秋,日军对斋堂川“大扫荡”。当时,八路军主力已经迂回到外线作战,村里只有模范队等民兵组织。鬼子一进村,见人就杀。藏在山上的模范队员,几次要下山救乡亲,都被队长曹殿勋拦住:敌强我弱,不能硬来。大家随后占据有利地形阻击鬼子。由于南坡梁地势陡峭,鬼子的枪炮角度低了,子弹、炮弹就落到山坡前边;角度高了,子弹、炮弹就落到山坡后边。富有战斗经验的队员高喊:“一排向左,二排向右,抄鬼子的后路,别叫他跑喽!”鬼子搞不清有多少八路军,只好退了回去。

在和日本鬼子的斗争中,爨底下村人有勇有谋。当鬼子从斋堂据点出来后,村东山上的“消息树”就倒下了。于是,人们就互相喊:“坐茶壶喽!坐茶壶喽!”听到这个暗号,大家知道鬼子又来了,赶紧将“支前”的东西藏起来。鬼子进村后问:你们喊的是什么?村长就笑呵呵地说:“知道太君要来,叫大伙赶紧坐茶壶,给太君烧水喝。”鬼子听了,还蛮高兴的。

在抗日战争中,爨底下村98户村民,出去参加革命的就有70余人,他们都是当年“青救会”开会后统一参加的八路军,因而现在全村没有这个年龄段的人。在这些人中,有34人成为烈士,其余的在各省工作落户。他们中有曾任外交部外交官并出任驻巴西大使的韩晓礼,有水利部司长和将级军官韩晓洲、韩晓霞等。青年人都走了,剩下老人、小孩儿,也就没有能力再修房造屋了。这也是爨底下村保留了明清古迹风貌的一个“红色”原因。

爨底下村的“红色记忆”,昭示着爨底下村美好的未来。

(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