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董群:药师信仰与当代人生佛教—基于太虚法师相关观点的思考

句子大全 2018-02-09 17:12:00
相关推荐

编者按:首届东海药师文化论坛在浙江宁波伏龙寺圆满举行9月17日,参加论坛学者: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金陵图书馆馆长董群教授发表了题为“药师信仰与当代人生佛教—基于太虚法师相关观点的思考”的论文

药师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弥陀信仰相比,药师信仰表面上是延生的,其实是追求的世现之乐,而弥陀信仰表面上是度亡的,实际上是追求来世的快乐[印顺:《药师经讲记》。]。药师信仰在当代汉传佛教中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这有其现实的原因,现实生活中有灾病的,要消灾病,于是要找药师佛,现实生活中幸福如意的,要延续这种状况,要健康延寿,于是要找药师佛。这种现世幸福的追求,和太虚法师提出的人生佛教的精神有相通之处,或者说,药师法门的修行,要和人生佛教的实践结合起来,人生佛教的深入,也可以和药师信仰结合起来。以现实的人生境界的提升,健康的现实,来建设东方净琉璃世界般的现实生活中的净土。人生佛教是佛陀的本怀,也是太虚法师在近代系统提出的,在今天落实人生佛教,结合时代的背景,也可以有新的内容,这种人生佛教,可以称为“当代人生佛教”,是在传统的人生佛教基础上的并按探索,而这种探索,可以和药师信仰结合起来。如何结合?受太虚法师的启发,可以这样说:依东方琉璃净土而建设人间佛教,依药师十二大愿而建设当代人生佛教。

一、太虚提出的人生佛教的含义

对于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的研究,成果已经是非常多了,但是,基于行文完整性的需要,此处还要再根据太虚的表述,再描述一下人生佛教的基本内容。

人生佛教是佛陀的本怀,但提出人生佛教概念和系统的理论的则是太虚法师,提出的原因之一是,针对清末民初佛教的一些做法,这一期的佛教把原本是人本的、重视人生、人间的佛教,演变成为偏重于鬼和死的佛教。人们的信仰心理,偏重于鬼,是希望落入鬼道的亲人,能够少受苦,早解脱,重视死,是希望亲人或自己死的时候能够没有或少受痛苦,好好地死去,基于这种心理,佛教所做的,更多地是“叮叮当当”,太虚法师描述说:“向来之佛法,可分为’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向来学佛法的,以为只要死的时候死得好,同时也要死了之后好。”[太虚:《人生佛教开题》。]其实,这种倾向并不始自明清,唐代之后就已经出现了,“唐宋后之中国佛教,遍于度亡方面,信而有征矣。由此之故,社会人民往往有认佛教为度死人之所用,死后方觉需要,而非人生之所须,是甚昧于佛教之全体大用。”[太虚:《药师经讲记》。]太虚认为,如果认为佛教只是用来处理与死后的超度相关的,与现实的人生没有多大关系,这并不是佛法的真义。

佛教是讲因果的,太虚法师认为,人们要达到好死,要使鬼道众生解脱,必须从因地着手,“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作好鬼,只要作好人,所以與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太虚:《人生佛教开题》。]要达到人们祈盼的“死得好”“做好鬼”的目标,必须从现世努力完善现世的人生着手。

所以,人生佛教,有兩个核心概念,一是“人”,而不是鬼等恶道的众生,二是“生”,活生生的,而不是已死的人。这种人生佛教可以从兩个方面理解,一是人本的佛教,二是进化的佛教。

所谓人本的佛教,是从人出发的佛教,而不是从超人的神出发的宗教,太虚法师曾经比较人本和神本的宗教之异,“昔之宗教,皆以一理想之超人、神物为教本,或以古帝王、贤圣为标准,而有所谓圣道、王道者,今则降一切神圣于吾人之身,非超物之思想而为人本之思想。所谓人本主义者,言吾人生命之存在,就其生活上言之,即谓之神、即谓之圣。以人生为起点,以生存为准则。”太虚:《人生佛学的说明》]这说得非常清楚,人本的佛教,也就是以人生为起点的佛教。

所谓进化的佛教,是指人生佛教并不等同于人乘的佛教,并不认为,其终极目标是只停留在能上升、能沉沦,既能行善也能行恶的人的层次,而是要从人的层次不断向上完善,越过天的层次,超越小乘的层次,向大乘菩萨道提升,直至成佛。太虚曾说:“依人乘而趣菩薩行者,名人生佛教。”[《太虚大师全书》光碟版序。]“人生佛教,即由人乘进趣大乘的佛法。”[太虚:《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依着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由此向上增进,进趣大乘行或即菩萨行[太虚:《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今倡人生佛教,旨在从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太虚:《人生佛教之目的》。]这种进化的特点,是太虚法师一再强调的。

“佛教人乘正法”的修行内容,即是三皈和五戒十善。“三皈”是在信乐佛法的基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无论在家、出家,都必须遵行,不经过这种皈依,就称不上是佛教徒。

在此基础上,依五戒为修行的准则,不残杀而仁爱,不偷盗而义利,不邪淫而礼节,不欺妄而诚信,不服乱性情品而调善身心[太虚:《佛教人乘正法论》。]。这五种戒的每一条,上半截是禁止的内容,是“不应当”,下半截是鼓励的内容,是“应当”。其中,对于第五条概括,是太虚独特的现代表达。

在五戒的进一步细化,就有十善,太虚也将此纳入佛教人乘正法的内容,“以佛法中的人乘正法──五戒十善等──化导人民。”[太虚:《怎样发心报恩》。]十善是:五善中的三条身善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五戒中的口善业的不妄语再增加不绮语、不兩舌、不恶口三条,成四条口善行;五戒中的意善行中的不饮酒,发展为不悭贪、不嗔恚、不愚痴三条。在此一层次的修行基础上,改善人生,净化人生,养成良好的人格,进一步修行大乘菩萨道,发菩提心,修四摄、六度,成就菩萨果,进而至于佛果。

二、依药师信仰建设人生佛教

人生佛教与药师信仰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太虚法师在讨论人生佛教的时候,涉及了丰富的佛教思想资源,其中就包括药师信仰的资源。他提出过依药师净土建设人间净土的看法,这个观点,其实也包括了依药师信仰建设人生佛教的看法。太虚的这个思路,也是我们今天思考药师信仰与人生佛教之关系的重要启示。

太虚法师专门有对于《药师经》的宣讲,他觉得,讲这个经,非常有必要,因为,从民国时期太虚这个时代,汉地的佛教已经从重死后世界的西方净土信仰转向同时也重视现世资生的药师东方净土的信仰,以种转向和补偏的功能,这种药师信仰尤其适合于人生佛教的建设,“过去偏重于荐魂度鬼之佛教,已一变而为资养现实人生之佛教矣。然此资生之佛教,即为释迦付托与药师之法门,而说明在此经中者。此于过去专重度亡之佛教,有补偏救弊之功能,尤合于现代人类生活相资相养之关系,故今有讲此经之需要。”[太虚:《药师经讲记》。]

体现药师信仰的《药师经》,重视济生之事,注重现世之乐,与重视度亡之事、注重后世之乐的西方净土经典体现的特点不同,在人间佛教的建设方面,太虚法师也提到,要依药师信仰中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模式和内容建设人间净土,“依药师琉璃世界建立新中国及人间净土。”[太虚:《药师经讲记》。]这个东方净土世界,引用人间,引入中国,可以看作也是人世间的一个理想国,“近摄之为东震旦土,即可视为现今中国人民之理想国。”[太虚:《药师经讲记》。]那么,如何依此净土世界而建设人间净土呢?太虚法师认为,要发挥佛教的“唯心”的作用,“如何实现此理想国?到佛教中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依吾人心理中所想象之琉璃世界为模型,如工程师之先有计划图样,依之而施建筑工作,则此东震旦土亦即可成为琉璃世界。”[太虚:《药师经讲记》。]

这种人间佛教的建设思路,也包括了人生佛教的建设思路,也就是说,也可以依东方琉璃净土的方案来建设人生佛教,太虚法师也谈到了这相观点,人生佛教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生”,人的现实生活,有各种问题需要解决,而此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依《药师经》提出的方案,“生时即有父母、妻子、朋友、家族、社会,种种关系,若能依此消灾延寿之法门,作种种资生之事业,则生之问题解决矣。”[太虚:《药师经讲记》。]

还有没有更为具体的方法呢?太虚法师说:“依药师之本愿而发愿。”[太虚:《药师经讲记》。]这个方法说明,建设药师净土模型下的人生佛教,既是依靠他力,即药师佛的愿力,也要依靠众人的自力,即依药师愿力而发愿。药师信仰应该属于他力的,人们“南无”药师佛,是希望药师佛帮助自己消灾延寿,但是,对于今天的药师信仰秘人生佛教的关系来说,不仅仅是他(药师佛)力的,也应当是自力的。

太虚法师的这个思路,印顺法师也谈到了,他在讲解《药师经》的时候,特别提到了太虚法师的这个看法,“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即侧重生活的改善、解决。这并非说专重吃饭穿衣的事,而是提示我们,要在现实人生乐的基础上,发大乘心。菩萨的精神便是为众生服务。修学佛法的,能依菩萨的精神去躬行实践,即是菩萨。大家想想,果然都遵照药师如来十二大愿的开导,和大师人生佛教的提示去做,这世界不就是净土,不就是康乐的国家,理想的社会了吗?”[印顺:《药师经讲记》。]

因此,在今天落实人生佛教的建设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沿着太虚法师的这个思路,依药师佛的东方琉璃净土为理想,依药师愿力为标准,发愿修行。

三、依药师愿力推进人生佛教的现代深化

在确立了依太虚法师的观点,依药师信仰建设人生佛教的原则之后,如何具体落实当代的人生佛教建设呢?依药师佛的大愿,发愿修行,人人发愿,众人修行,不但是药师佛的他力,也依众生的自力。依药师十二大愿,当代人生佛教的建设当在诸方面努力。

第一,人生的根本改善。这种改善,即成佛,当代人生佛教同样也是以成佛为目标,而是不简单理解为停留在消灾延寿层面,药师十二大愿的第一大愿,就是当药师成佛之后,也要让众生“如我无异”,也以下化众生的利他之行,引导众生成佛。人生佛教的修行,一方面,依药师佛有他力的觉他,另一方面,有情众生也当以自力的努力走在成佛之路上。当代人生佛教应当依此建设推行人生佛教的成佛之道。

第二,人生的光明事业。这是指人生佛教应当发展的内心光明显发基础上的社会事业。药师的第二大愿,是将来成佛之后,能够让处于幽冥中的有情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依此愿的启示,人生佛教并不反对现世生活的诸种事业,但是这种事业应当是“正业”,远离邪妄,是开晓基础上,即人生觉悟之后的事业,这是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当代人生佛教应当依此建设人生佛教的正业指导。

第三,人生的智慧资生。这是指人生佛教应当发展以智慧指导的物质文明。依药师的第三大愿,成佛之后,将以智慧和方便,令有情众生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太虚称此愿是“智慧资生”。依据这一愿,当代人生佛教必将推进物质文明的建设,保障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当代人生佛教应当依此建设人生佛教的资生学。

第四,人生的大乘趣向。这是人生佛教建设的超越性,超越人天小乘,以大乘为归趣。药师的第四大愿,是以大乘道安立众生。依此愿体现的精神,当代人生佛教的建设,不能停留在消灾延寿和资生的满足,而是要有大乘菩萨道的利他、觉他精神为人生的导向,依此导向,如同净慧法师所说,奉献人生。当代人生佛教应当依此建设人生佛教的菩萨行。

第五,人生的持戒清净。这是人生佛教建设中的制度、规则的层面,依此,人们都能够遵守制度,自觉意识到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禁止的,从而养成内心的清净,导向为善去恶行为的自觉。药师的第五大愿,是愿众生不缺戒,得清净。依此精神,人生佛教将重视持戒,以此作为日常修行的基本方法。当代人生佛教应当依此建设人生佛教的戒律学。

第六,人生的色身康健。人生佛教当重视和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包括身体的完整无残、肉身的健康无病。药师的第六大愿,是愿众生都能够“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这涉及到优生优育、医疗卫生、个人的养生保健、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当代人生佛教应当依此建设以色身健康为核心的佛教的健康学。

第七,人生的身心安乐。人生佛教不但重视人们的色身健康,也重视人们的心理健康。药师的第七大愿,是愿众生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在此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证得无上菩萨。依此精神,人生佛教的建设,也重视人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既重身安乐,更重心安乐。当代人生佛教应当依此建设以心理健康为核心的佛教的健康学。

第八,人生的女性关怀。人生佛教的建设,必须对于女性的解脱予以特别的关注,由此可以发展出人生佛教的女性关怀主题。药师的第八大愿,愿那些希望舍掉女身的女性,转女成男,直到证得无上菩提。佛教中的女性“转身”议题,从当代人生佛教的建设来说,应当关注女性的解脱,由此,建设“人生佛教的妇女学”,其中的主题,包括佛教的妇女伦理、性别平等、女性健康、妇女与儿童、女性与爱、女性与生态文明,如此等等。

第九,人生的转邪为正。对于落入邪见、邪行中的众生,人生佛教当发挥其教化的功能,将其从邪道转为正道。药师的第九大愿,愿落入邪道的众生,引入正见,并渐渐修行菩萨行,证得无上菩提。依此愿的精神,当代人生佛教应当依此建设人生佛教的教正学,提供对于众生的正见教育,特别是对于入邪者的扶正教育,包括佛教的监狱教正学(对于监狱服刑人员的教正)、少年教正学(对于向邪少年的教正)、职场教正学(对于职场中入邪者的教正)、妇女教正学(对于失足女性的教正),如此等等。

第十,人生的转苦为乐。对于落入各种痛苦中的有情众生,人生佛教将提供解脱痛苦的方法。依药师的第十大愿,愿遭受痛苦的众生,包括陷入牢狱、具有各种身心痛苦的众生,都能解脱忧苦。依此精神,当代人生佛教当建构佛教的以解除身心痛苦的解脱学,针对处于不同类型痛苦中的众生,能够提供具体的离苦得乐的指导。

第十一,人生的妙食法味。对于贫苦无食的众生,人生佛教应当在消除贫困的基础上,施以对众生的思想教育。药师的第十一大愿,愿因为贫穷饥渴,为了求饮食而作恶业的众生,能够饮食充足,是为妙食,再施以佛法的教育,是为法味。依此精神,当代人生佛教当建构佛教的扶贫学,其基本原则如同孔子所说的,富之,教之。第一步是让其富起来,有饭吃,而且充足。第二步,加强教育。这不仅仅是物质扶贫,也包括精神扶贫,在第一步完成之后,第二步就是更重要的。

第十二,人生的妙衣法服。对于贫苦无衣的众生,人生佛教同样应当在消除贫困的基础上,施以对众生的思想教育。药师的第十二大愿,愿因为贫穷无衣,因而受蚊虻寒热逼恼的众生,能够衣服充足,是为妙衣,再施以佛法的熏陶,是为法味。依此精神,当代人生佛教建构的佛教的扶贫学,其基本原则,同上一条所谈的是相同的。

结语

人生佛教自太虚提出来之后,在当代的中国佛教被融入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实践体系之中,自然,也可以单独加以探讨,在太虚的体系中,其实也涉及到有关“人间佛教”的内容。当代中国佛教在讨论人生佛教这一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是复述太虚的观点,更在在太虚法师的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地。如何落地?在方法层面,太虚法师也提出了可以依药师大愿的精神而行,如何具体地依此十二大愿而建设当代的人生佛教呢?笔者想到的人生佛教的成佛之道等十二条,无非是试图将药师十二愿的内容加以转化,这种转化还有诸多的具体内容可以讨论,也有许多的经验可以总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