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政府部门何以习惯“做好事不留名”?

句子大全 2018-01-19 07:30:15
相关推荐

10日,广州中山大学两名大学生向广州市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室递交信息公开申请信,要求公开铲除“水泥锥”单位,同时追问桥底空间的管理、整改方案。学生们还一并送上感谢信和锦旗,表扬市政府“勇做好事不留名”。这已经是第三次“锥问”广州市政府了。(《南方都市报》12月11日)

类似铲锥这样的做法,在此前北京“井居者”事件中也依稀可见。据媒体报道,在“井居者”被曝光次日,11个住人井口就被工人用水泥封死。尽管有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网民认为封井是政府职能部门授意的,但市政、街道办事处等均称封井与己无关。(《中国青年报》12月10日)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讲,无论是水泥锥,还是下水井,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能影响到公共安全,政府职能部门对此有些积极的作为,应该属于一种纠错、补救之举,无可厚非。那么,既然如此,为何又一再否认,纷纷表示此事与己无关呢?这中间,究竟又是有着怎样的纠结呢?

一者,不排除其中可能存在某种问责的担心。一旦政府部门坦承后续的铲锥、封井系自己所为,则必将面临着社会公众对于此前行政管理行为的评价问题。以水泥锥而言,队列森然、尖尖向上的水泥锥,不仅体现出管理部门的冰冷、生硬,某种程度上讲,也加大社会的撕裂感。而下水井里常年住人,管理部门居然熟视无睹,显然也存在失察行为。

或者可以说,有关部门事后的补救之策,似乎并不能完全消除此前的失察。由封井、铲锥而释放出来的善意,并不能真正消弭公众的不满和愤怒,很可能还会引发更为强烈的批评和质疑。于是,回避、躲闪也就成了一种当然的选择。

再者,从危机公关的层面考虑,政府职能部门的“低调”,或许也有着刻意消弭影响的考虑。水泥锥也好,井居者也罢,可以说都是城市的耻辱,这样的“故事”,相关管理部门往往并不愿意一直讲下去,而是宁可其自生自灭。随着公众视线被新的热点事件吸引,则关注度也会淡化。

不能不说,这样的躲闪、回避策略确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此类“做好事不留名”,并不等同于惯常意义上的“只做不说”,而更像是对民意的无视。一方面,刻意否认事后的补救,不过是证实了有关职能部门对于自身的行政失策、失察缺乏直面的勇气,错了就是错了,无论如何躲闪,也不可能改变,还不如以坦诚的姿态承认这一点,取信于民。一味躲闪,只能让民众再生疑窦。

另一方面,政府也有责任、有义务公开相关信息,以负责任、有担当的态度回应民众关切。这既是公共治理的理念所决定了的,也是危机公关的基本原则,即诚信为本。“低调”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还是要完善公共服务,提高管理水平。退一步讲,即便相关部门总是习惯于“做好事不留名”,民众就不明白这里边的曲折了吗?

文/胡印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