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在河南 在浚县 一抔泥土可以做什么?来听一听“泥咕咕”的故事

句子大全 2017-12-05 06:26:49
相关推荐

泥咕咕是鹤壁市浚县杨玘屯的一项民间传统泥玩具。泥咕咕浚县泥塑的统称,是供孩子玩耍的玩具,传统浚县泥咕咕的个头比较小,因为浚县泥塑的尾部有气孔,用嘴吹可以发出“咕咕”的声音,所以叫“泥咕咕”。

泥咕咕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在史书中并没有完整的记载。但在当地很多的民间传说中很多内容都与泥咕咕有着相关的联系。颛顼帝教族人制陶大概是历史上最早关于泥器制作的记载。在民间,还一直流传着颛顼教部族百姓挖泥捏制各种动物形象,人民也争相模仿,用黄河岸边的黄胶泥捏制各种吉祥动物形象放在家里,用来辟邪驱鬼,祈福纳祥。可以看的出浚县泥塑玩具产生和发展是相当久远的。

泥咕咕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的?

浚县位于鹤壁市的东南部,曾经是黄河故道,也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非常优越的地理条件,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黄河冲击带来肥饶的土壤,是此地农耕发展的基础。雨水丰富,使得农耕文明优先发展,同时黄河故道形成的丰厚的泥土也是浚县泥塑产生的基本材料。

浚县是处于黄河故道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远在六千多年前,中原人民们就在此地生活,自盘庚迁殷之后,此地更名黎阳,汉初设立黎阳县,宋朝开始更名为浚州,明朝降州为县,史称浚县。

大伾山矗立于浚县县城东部,当地人称之为东山。大伾山是文字记载中最早的历史文化名山之一,山上有中国最早开凿的大石佛,此石佛是中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石佛。大佛有八丈高,依山而建,因为在一个七丈高的楼内,所以又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为世界佛屋景观之唯一。

由于那时候黄河时常洪水泛滥,所以雕此石佛的初衷是为了镇压水患。明朝时候在大伾山对面的浮丘山建立碧霞行宫,气势宏大。系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在碧霞行宫供奉有“送子娘娘”碧霞元君而扬名四方。自建立之日起,香火旺盛,庙会会期的时候,一天之内来祭拜的香客十万有余。浚县庙会也居于我国华北四大古庙会之首。

泥咕咕产生来源于史前先民的鸟信仰,古代的人民生产生活离不开翱翔的飞鸟,劳动人民与鸟结缘,同时对于会飞的鸟产生强烈的崇拜与敬仰之情,逐步形成了平原地区鸟信仰文化特征。在靠土地生产粮食的中原人心中,是飞鸟衔来了种子,农耕文明才得以开展。倪宝诚的见解独到,许多史论民俗也证明的这一观点,“浚县泥咕咕是远古先民鸟图腾的存世物征”。浚县处于古代社会的鸟图腾信仰地区,劳动人民的民间信仰肯定会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反映出来,所以在他们的民间艺术作品之中才会出现鸟图腾题材。咕咕鸟就是鸟图腾的最好例证。

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下,人们希望大地丰收,而燕子、斑鸠、布谷鸟等都是播种收获的象征性动物,得到农耕人民内心的认同,用这些形象来祈祷农事,祈祷风调雨顺。浚县地处中原文明的腹地,千百年来历经了无数次历史变革与战争,残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当战争的硝烟散去,人民还要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活,人民期望得到和平宁静的生活,用泥巴捏出他们生前的样子,缅怀战争中故去的亲人,祈愿美好的生活。

浚县泥咕咕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的?

据史书《资治通鉴》中记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

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这是有史料记载的泥咕咕的起源。

唐朝初年,崇佛之风日盛。唐玄宗时期重新修缮大伾山大石佛,又在其南侧建立兴国寺,来大伾山烧香拜佛的人不计其数,浚县的古庙会也已经初具规模。有一次庙会上一个杨玘屯村人因生活所迫,拿着自己捏制的一批“泥咕咕”到庙会上试着售卖,刚一出摊那些泥玩具就被好奇的香客一抢而空。逐渐地,他的日子好过起来。后来杨玘屯有手艺的人都拿出自己的绝活儿,捏制了大量的泥玩具拿到庙会上售卖,再后来形成了全村都从事泥咕咕捏制出售,在庙会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明朝以后,浚县的庙会扩大了规模,同时,泥咕咕的市场也随之增大。这一时期的杨玘屯,每家每户都从事“泥咕咕”生产和销售。泥咕咕的制作销售量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清朝时候,随着庙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浚县泥咕咕的生产也更为红火,村里老老少少一齐动手捏制泥咕咕,其中泥咕咕的种类,样式等也有了新的发展,销量也大大增长。

民国时期浚县泥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开始进入全年不间断生产、销售时段,泥咕咕也不只在本地销售,人们开始把泥咕咕拿到外地,走街串巷的销售自己的手艺活儿,泥咕咕的市场进一步扩大。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日渐稳定,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庙会的规模也达到全盛的时期。

庙会上的人流量剧增,五十年代浚县古庙会客流量已不下十万,热闹的庙会同时带动了泥咕咕的销量,泥咕咕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文革时代的到来,浚县泥咕咕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泥咕咕被列为“四旧”成为了“封建迷信”,浚县的古庙会也被强制取消,泥咕咕的捏制也被禁止,很多老作坊被破坏,捏制好的泥咕咕被销毁,老一辈传下来的模具也遭到破坏,人们东躲西藏才保存下祖上传下的模具。也有大胆的村民偷偷的捏一点拿出去卖,换一点生活必需品,维持生计。文革的破坏使得浚县泥咕咕一度停滞。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泥咕咕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较好的恢复的时期。随着政策的改变,庙会又重新焕发生机,泥咕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浚县泥咕咕走出低谷,开始焕发新的青春。改革开放伊始,杨玘屯全村七百多户人家中就有六百多户从事泥咕咕制作与销售。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浚县泥咕咕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2006 年,浚县泥咕咕经过国务院审批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泥咕咕再不是只能供孩子玩的泥玩具,而是逐步转变为民间文化艺术品,而且已经成为河南浚县地区的名片,泥咕咕也开始走出浚县,走向全国。

浚县泥咕咕不但受到国家重视,也同时得到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对其做专门研究。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庙会的玩具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许多人选择放弃这一不挣钱的行当,泥咕咕新时期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泥咕咕是怎么制作的?

浚县泥咕咕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取土、晒土、加水和泥、捶泥、捏制、晾晒、窑烧、着色、刷漆等。

取土

千百年前黄河曾经流经浚县地区,在浚县大伾山东部山脚下蜿蜒而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也几经改道,现在的黄河已经不再流经浚县,但河道中留下的肥沃土壤正是捏制泥咕咕的上等材料,当地人称“黄胶泥”。

土质较其他泥土细腻、柔软而且可塑性极强,是天然的泥塑材料,在当地的农田里到处都可以取到这种资源。艺人捏制泥咕咕用土一般都会选取地下一米多的优质泥土,因为农田耕种的原因在地表一米之内的泥土里会存在许多诸如柴草和植物根须等杂物,妨碍泥塑的捏制。基本上在一米以下的泥土土质会相对纯净,捏制成泥塑之后不容易开裂。在取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所取泥土的质量,不能有杂物,才不会影响以后作品的质量。

晒土

晒土也是一个必要的步骤,泥咕咕艺人人将刨伐下的黄胶泥块运到家,铺在地上晒干,为什么要晒土呢?首先,泥土刚从不见天日的地底取出来,都是比较湿的,而且土块僵硬,和泥的时候不容易弄均匀。将取回的泥块在太阳下晒,并用工具将其打成碎颗粒状,为和出柔软均匀的泥提供前提。晒土的时间没有要求,要根据泥土干湿程度而定,一般情况下泥土晒到黄白色就可以了。

加水和泥

和泥的时候把晒好的土平铺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不要弄得太厚,用手蘸水浇洒,或者用浇花的花洒把水均匀的淋在土里,一次不要洒太多水,最好多洒几次水,用铁铲来回翻动,这样有利于泥土均匀受潮,更易和出粘合度高的泥巴,在和泥的过程中根据干湿程度湿水,直至和出满意湿度的泥巴。

捶泥

加水和好的泥,以往都是用木棍反复捶打,捶打的的过程也是让泥巴充分吸水充分粘合的过程,经过捶打的泥巴会变得更加细腻光滑有韧性,以往都是人力捶打,如今工业社会高度发展,泥咕咕艺人也引进了机器来代替人力劳动,现在捏制泥咕咕的大作坊都有了专业的电动捶泥机器,大大的解放了人力。完成之后将泥拍成一个立方体,为了防止水分蒸发,要用塑料布包裹起来放置在阴凉的地方,以备以后使用时候不会干掉。

捏制

泥咕咕的原料泥巴弄好了接下来就是重要的动手捏制了。手工捏制塑型是泥塑制作中很重要的一步,浚县泥咕咕有两种制作方法,一种是用制作好的模具印刻,第二种是纯手工捏制。传统的泥咕咕手工制作比较多,所以艺术水平也高,模具制作的泥咕咕对手艺的要求就低多了,不要求什么手法造型,把泥塞进模子里基本上就能完成一件,模具制作的泥咕咕千篇一律,整齐划一,适用于批量生产。

相比之下手工捏制的泥咕咕作品则对艺人的手上功夫要求很高,需要捏制泥咕咕的手艺人加入自己的主观创作思维,随意捏制表现自己对于这件作品的理解,虽然手法大同小异,但每件作品都有独特的形态,以往泥咕咕的制作都是在农闲的时候,从庄家劳动中得到休息的人民闲来无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捏制泥咕咕也成了家庭聚会,一家几代在一起互相交流捏制技术,闲话家长。把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融入自己手里的泥疙瘩当中,随意捏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也逐渐形成了泥咕咕这种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

在创作泥咕咕的过程中还要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像小木棍竹签,小竹筒等简单的工具。泥咕咕的气孔就是用一头尖的木棍扎出来的,竹签竹筒的使用主要针对所塑形象比较细致的部位来塑性。随着新一代泥咕咕艺人的创新和发展,现在泥咕咕的制作工具也是五花八门,他们加入和很多自己用的顺手的东西来塑造泥咕咕,如木梳、剪刀、刮刀等工具。

晾晒

泥咕咕捏制完成后还是比较湿的,所以要晾置,晾干之后才能拿进窑中去烧制。在晾晒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空气的干湿程度,阳光的强烈程度,一般夏天是不能放在太阳下暴晒的,那样容易崩裂,把它放在阴凉处自然阴干既可。冬天的时候就要放置在太阳下面晒干了,不然也容易冻裂。晾晒的时间由作品的干湿度来决定,一般小型的作品只需要一周左右既可晾干,较大的作品则需要二十天甚至一个月。

窑烧

以往拿到庙会上买给孩子的小玩具是不进行烧制步骤的,因为售价太低小孩子拿着吹吹响就满足了。后来为了更好的保存泥咕咕,艺人在上彩前加入了一道烧制工序,经过烧制的泥咕咕更为坚固、结实,重量也会变轻不少,方便于运输。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泥咕咕焕发新生,随着制作数量的大大增多,杨玘屯做泥咕咕的艺人大都建立的小型的专业烧泥咕咕的土窑,开始有规模的专业烧制。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一些专业生产泥咕咕的作坊引进了高科技的电窑和液化气窑,使泥咕咕的烧制更加便捷。而且可以显示窑内温度和烧制泥塑品在烧制中的状态。在窑烧的时候温度大致应该控制在六七百摄氏度左右,如果温度达不到要求,烧出来的泥咕咕质量就差,容易裂,时间就是一天一夜,在烧制的时候人不能离开,要随时控制温度。天工开物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火既济而土合”。如此一来,泥咕咕也就烧制好了。

着色

以前的泥咕咕用的颜色都是民间艺人自己制作的,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调和而成,劳动人民发挥自己的智慧,用锅底灰、灯油烟、松香等打底色,用各种有颜色的植物汁液搭配明矾矿物等混合成颜色。这些颜色虽然价格低廉,但民间艺人对其搭配特别讲究,制作各种颜色的工序也比较繁琐,这也是老一代艺人根据自己经验摸索出的,现在大多失传了。

近代以来,洋颜色的使用代替了老一辈的自制颜色,使得浚县泥咕咕的彩绘色彩也更为多样化。到了现代,价格低廉,色彩鲜艳的广告画颜料成了主导,市场上流行的水粉、水彩和丙烯颜料成了艺人们的最爱,这些颜料颜色鲜艳还不易褪色,受到人们青睐。但工业化颜色的使用也让传统泥咕咕失去了原有的土味,显得更加现代化、商品化。

泥咕咕的上彩步骤,第一是上底色,一般是用刷子均匀刷一遍底色,艺人们向我们展示了更方便快捷的上底色步骤,把泥咕咕直接放在调制好的黑色颜色中再拿出,底色就上好了。拿出来后放置几分钟等颜色干了之后就可以上色了。浚县泥咕咕的彩绘中有水草、花纹、火焰等。绘制用笔基本上是毛笔,绘制风格方面跟中国画的笔法雷同,艺人随心勾勒,如写意画一般。

绘制纹样的笔法主要有四种:顿、拉、点、扫。

顿笔。笔法主要用来画泥塑身上的羽毛、花瓣和树叶等,出笔要求轻快,用笔尖轻轻拖按而后收笔,漂亮的花瓣树叶就画出来了。

拉笔。笔法主要用来草和比较常的枝叶,用笔尖中锋轻轻用力,随着泥咕咕的形体拖出弧线,这也是绘制笔法中最优美的笔法之一。

点笔。笔法主要用来点泥塑作品的眼睛和点缀花心,用法简单使用不多。

扫笔。笔法难度很大,主要用来绘制花蕊,在绘制的时候讲究一次成功,扫笔的笔法对艺人绘制技艺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技艺非常娴熟才能一气呵成。

诚然,泥咕咕在施色赋彩方面没有什么刻意的要求和必须遵守的规则,一切的彩绘花纹也是按泥塑艺人自己的想法描绘而出,他们借鉴其他形式作品的东西,如剪纸、年画里面的花纹,大胆的绘制在泥咕咕身上。

刷漆。刷漆也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新加入的一道泥咕咕制作工序,以往的泥咕咕制作是没有这道工序的。由于近年来泥咕咕产业的不断发展,销售市场也延伸到全国各省市乃至世界各地。给做好的泥咕咕罩一层透明清漆,外表显得美观透亮,更有利于它的保存和运输。刷漆的时候根据泥咕咕的大小,选用不同大小的刷子平刷,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平刷一两层清漆既可。经过刷漆的泥咕咕显得平整、光滑、整体性好,而且不易掉色。

其实,在河南,不止在浚县有泥咕咕,在周口市淮阳也有泥狗狗,不管是“泥狗狗”还是“泥咕咕”,其实都是浚县和淮阳几千年来结合了先民的古老崇拜和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但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都是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展。

让我们一起来守护我们的家乡,守护属于我们的遗产,有你有我。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