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红楼梦》里 一场成功的“头脑风暴会”

句子大全 2017-11-15 01:42:25
相关推荐

猎云注:头脑风暴能够激发思想上的创新,有助于团队产生一些想法和解决一些问题。那么,如何开好一次“头脑风暴”会?头脑风暴每个阶段又有哪些特点?把想法逼出来,只有方法正确,团队合作才会有效,否则,灰化肥开会会挥发,黑化肥开会不发挥,不但浪费时间,还会毙掉好创意。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1、“芦雪庵联句”的另一种看法

《红楼梦》到了第五十回,作者和读者都进入了瓶颈期。钗黛和解了,宫斗戏没了;宝黛也不怎么搞别扭了,虐情戏也少了;贾府还要再风光一阵,内斗戏还未正式上演,看什么呢?

这难不倒曹公,一个相貌气质更胜钗黛一筹的薛宝琴从天而降,就好像金庸写了“东邪西毒”之后,还要再写一个“中神通”,把想像的空间打开。

随着宝琴一伙新人的加入,曹公安排了一场“联诗擂台赛”,把这些闲得发慌的公子小姐们又推进一个明争暗斗的“赛场”。

“芦雪庵联句”是《红楼梦》中的名篇,不但争强好胜的湘云、绵里藏针的宝钗、心高气傲的黛玉尽数到场,那个完美得有点不真实的薛宝琴,更让那三个人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人气更旺。

不过这里不是谈文学的地方,我还是借题发挥,讲一个比较现实的话题吧——怎么开好一场有声有色的“头脑风暴会”。

2、为什么“联句”是一种“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会议。

一般的会议,讲究目标明确,议程清晰,效率至上。而“头脑风暴”会就不一样了,它不解决问题,反而创造大量新问题;它不Care现有方案,而更关注从未出现的新点子。所以,“头脑风暴”是创意会议常用的形式。

我们知道,写诗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却有一种写诗的形式叫“联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共同完成一首长诗,这种诗结构散乱,但追求的是偶尔碰撞出的佳句。

这就很像“头脑风暴”,短时间产生大量不靠谱的想法,只要能逼出一个有新意的Idea,就是大功告成。

但实际工作中,成功的“头脑风暴会”很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会议的流程设计与控制问题,而“芦雪庵联句”就给了我们一个成功的范例。

3、“头脑风暴”是如何开场的?

“芦雪庵联句”的第一句是“一夜北风紧”,王熙凤出的。

大家都知道,王熙凤是个文盲,她写诗?还是头一句?你行不行啊?

可众人的评价呢?一个字:“好”;六个字:“会作诗的起法”。

是大家在拍马屁吗?不是,就诗句本身,是个大俗句,就像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爱用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样,但好处作者也说了,给后人留下了创作空间。

而一场头脑风暴,要的是发散思维,发散就需要人人参与,想要人人参与,开头就不能太高,主持人要是来一句:“今天我们是要寻找最创新、最合理、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大家就都不敢说话了。

一句普通的诗,打开了“芦雪庵联句”的第一阶段——必答环节。

“头脑风暴”的发明者亚历克斯·奥斯本曾总结出它的四大机制,我们就来看看这四大机制是如何在“芦雪庵联句”中发挥作用,创造佳句的。

4、“头脑风暴”的第一大机制:联想反应

“联句”的规则很简单,规定好雪景这个大主题,还有韵脚后,大家拈阄确定顺序,一个人出上一句,下一个人对下一句诗,对完后,同时还要出下一联的上句,就像成语接龙一样。

第一阶段的必答环节,所有人都要参与,包括李纨,李纹这些不太会写诗的,而且每人一句,不能多答,就算黛玉、湘云这样的高手,也没有特权。所以这一轮的12句,都是很一般的句子。

在“头脑风暴”的轮流发言阶段,出现的Idea往往都是大路货,毕竟思路没有打开,而且人人都要发言,难免良莠不齐。

但联句也有一个好处,“一人出上联,一人对下联”的形式,激发了大家的想像力。你看他们,从雪落到雪化,从城里到村里,从山水到家居……如果是一个人写诗的话,哪有那么大的跨度?

奥斯本称之为“头脑风暴”的第一个创造力机制:联想反应。

“头脑风暴”的集体讨论中,一个平常的想法可以激发出下一个人的诡异角度,而一个不靠谱的Idea,下一个人往回收一点,就变成一个不错的想法。

“头脑风暴”追求的是连锁反应,不怕不靠谱,就不怕不说话。所以第一阶段,强调的是人人发言——开会的不但有黑化肥,还有灰化肥,在黑化肥发挥之前,先要让灰化肥不挥发,你说是不是?

话说第一轮结束,又该轮到主持人李纨了,但她说了一句话,“我替你们看热酒去罢”,这主持人是要溜号吗?

不是,她做了主持人应该做的事——主动隐身,把这场“联句”推向第二阶段——抢答环节。

这到了一场“头脑风暴”的关键转折点,这个转折点转不过去,灰化肥开会会挥发,黑化肥开会不发挥,大部分“头脑风暴”都是死在这儿。

5、“头脑风暴”的第二大机制:热情传染

李纨退出后,宝钗忽然跳过了原先的顺序,直接点名让新人宝琴出句,这就是一个关键转折点。一个是出于礼数,二是知道宝琴的水平,希望借新人带来冲击力,防止“联句”活动流于平淡。

一场群策群力的“头脑风暴”为什么会陷入僵局?社会学名著《乌合之众》里有一句话,非常精辟到位: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枪打出头鸟”、“懒得多想”、“就顺着别人思路想吧”……,这些心态,造成了大部分群体讨论比个人创作要平庸。

光靠第一阶段的轮流发言,并不能打破这种“从众心理”,必须要找到敢于挑头的关键角色。

宝钗挑的是新人宝琴,但实际上跳出来的是湘云,因为她性格最直率,没有那么多大小姐的矜持。这个效果其实比宝琴还好,湘云憋出了一句气势磅礴的“龙斗阵云绡”掀起了第一个高潮。

好表现的史湘云成了这场联句的关键角色,但为什么她到这时才跳出来?

这就是奥斯本总结的“头脑风暴”的第二个创造力机制:热情感染。

一人一句的暖场表演让大家都开始进入状态,热情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那些能力强、想法多的人就不想受规则的束缚了,一旦突发了一个好想法,就忍不住要“抢戏”。

于是,湘云的热情传染了本就不服气的黛玉、早就跃跃欲试的宝琴,这场联句在也进入抢答的第二阶段的一个小高潮:三女斗湘云。

6、“头脑风暴”的第三大机制阶段:竞争意识

湘云是打破僵局的人。可如果只有她一个人冲在前面,场面热闹几下,很可能又重新冷下来。这时,“头脑风暴”的第三大机制“竞争意识”,就开始发挥作用:

竞争是要靠实力的,如果把这场联诗的11个参与者按实力分为不同档次,第一梯队无疑是黛玉、宝钗、湘云、宝琴这四个人。

我们看到,湘云接二连三的抢答,一下激起了另外三人的“存在感”,变成了“宝琴、宝钗、黛玉三人共战湘云”,

曹公这么安排情节,场面一下子好看起来。另一个角度看,这四种不同的性格,也是一场头脑风暴中,必不可少的几种关键角色。

黛玉扮演的是“不服不服就不服”的角色,不会挑头,但会挑战,对手表现越出色,越能激发她的斗志。

宝琴是这场擂台的新人,黛玉、宝钗、湘云三人是老对手了,碰撞出火花比较难度,而新人的好处是大家不熟悉她的套路,更有兴致,也比较容易“意外怀孕”。

宝钗呢,一方面自己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又代替了李纨成为“联诗”活动实际上的主持人,不停地赞赏大家蹦出的好句。

“头脑风暴”并不完全是群策群力,最大的贡献永远只属于少数人。但这少数人的贡献又常常有表演性质,想要让黑化肥发挥,就不能让灰化肥挥发。

转眼,竞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候,黛玉忽然打破了游戏规则,原本每人“对一句,出一句”,变成一人一句,“头脑风暴”节奏加快,进入了“第三阶段”:个人自由发挥阶段。

7、“头脑风暴”的第四大机制:延迟评价

规则已经完全被打破了,每个人的大脑都在高速运转,谁想到好句,脱口就说,不用举起小手,不会有老师批评你不遵守课堂纪律。

但是,最核心的那个原则却始终牢牢被每一个人执行着,这也是头脑风暴创造力的第四大机制——延迟评价。

“延迟评价”是说,只提新想法,或者延着他人的思路往下说,(在本次会议内)不对他人的想法做任何负面评价,“表情包”也不行哦。

宝钗觉得湘云的“坳垤审夷险”写得好,自己就来一句“林枝怕动摇”,把雪后暗藏的危险从大往小收;湘云说了一句极具孤独感的“石楼闲睡鹤”,黛玉就接上一句温馨十足的“锦罽(jì)暖亲猫”。

你觉得谁的句子太平淡了,你就来一句出奇的;觉得谁的太“拗造型”,你就来一句自然的。你可顺着写、也可以逆着写,但不能批评对方,这就是“联句”的原则。

“如果你觉得我的想法不好,请说出一个更好的想法,而不是告诉我为什么不好。”这个原则对于“头脑风暴”而言至关重要,否则,头脑风暴就会演变成一般意义上的讨论会。

另一种情况,很多决策者在听到一个好创意后,也喜欢停下来讨论,过早地陷入某个想法,而头脑风暴往往是越到后面越精彩。

在“芦雪庵联句”中,公认的佳句就是最后一句,由黛玉和宝琴联合贡献的“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

8、“头脑风暴”流程的几点补充

当然,“联句”只是游戏,重在参与,而“头脑风暴”是要有结果的,除了上面的四大机制外,流程上还有几点补充:

一、前期准备:作诗可以信口就来,但“头脑风暴”的所有参与者,事先都要对项目背景有所了解,第一轮的想法要事先准备好。

二、人数在8-15人比较适合,一个主持人,只主持,不参与讨论,主持人的另一个作用是在大家开始无边无际地扯蛋时,把话题拉回来;另设记录员一人,所有想法,不管多么不靠谱,都要记录在案。

三、“延迟评价”不是不评价,一般建议在第二天另开一个正式的讨论会,用于评估前一场“头脑风暴”的方案,做出决策。

你就算是再牛逼,也需要一次“头脑风暴”,把想法逼出来。但只有方法正确,团队合作才会有效,否则,灰化肥开会会挥发,黑化肥开会不发挥,不但浪费时间,还会毙掉好创意。

(本文为“人神共奋读红楼系列”第16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