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提升中国对外“文化话语”软实力 创建多元立体化传播格局

句子大全 2017-11-14 13:44:45
相关推荐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 王雪莹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发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面对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社会体系等方面对中国形成的天然排斥、不同文明下的客观壁垒,以及西方部分媒体宣扬“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歪曲事实的舆论,中国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外“文化话语”软实力,增强国际文化传播能力、对外话语的文化感召力和公信力,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中国对外文化话语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需要创建多元立体化的传播格局。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纵深推进的当下,中国应从四个方面先行建设:深化人文项目交流、拓展图书海外流通、提高外译翻译质量和推广汉学教育事业。

一、强化国家对外文化特色项目优势,创新交流方式,传播中国声音

中国从21世纪之初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建设方针以来,推出各类对外文化项目。其中以1995年的“大中华文库”国家重大出版项目、自2004年开始设立的“孔子学院”项目以及2010年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为代表,至今已形成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交流传播平台。中国对外文化传播,通过发挥平台的文化、学术、语言交流等各自优势,把中华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念传播给世界,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话语”软实力。

一. 在对外交流的发展方面,“大中华文库”项目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视角。自1995年开始,该项目将先秦至近代的大量中华经典文献,如中国医药、科学、人文等典籍,以不同语言和文本形式推送给世界读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在此平台的影响下,典籍外译的专业性学术组织及研究中心相继建立,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在学术对外交流方面,“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作为传播中国价值和主张的学术思想平台,发挥着对外推广中国学术的作用。中国各界学者以学术成果形式向海外传播当代中国哲学、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社会等领域的新发展、新思想,让世界读懂中国,提高中国学术在世界学术界的话语地位。第三,海外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窗口,具有中国直接同各国学界尤其是海外汉学界合作与交流的国际交流优势。孔子学院的对外影响范围最为广泛,面对海外500余所孔子学院及1000余所孔子课堂,需要推出更多形式的语言和文化项目。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语言交流模式,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体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塑造良好的中国文明形象,为提高中国对外文化话语软实力作出贡献。

二、综合运用媒体资源,提高中国图书海外发行力度,传播中国声音

中国主动参与世界图书舞台的“对话”,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最为有效的方式。目前,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着“话语逆差”的问题,能够影响世界价值观的话语力量仍然不够。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在遇到西方文化的排斥和阻力时,中国表层文化活动,如中国熊猫、中国影视文化等不足以消解西方媒体的敌意和恶意排斥,需要把真正反映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成就的优秀作品推向世界。因此中国译者、出版机构和对外宣传三方要使命在肩,共同协作,通过“中国图书海外推广计划”,推动中国的图书文化进入世界人文舞台。

首先,外译图书海外流通模式应寻求多元的传播途径,做好中国图书的输出工作,提升电子书刊对海外汉语文化的影响。当前,综合运用大众传媒,建构互联网空间的图书网络成为国际上新兴运营模式,应加大力度将电子图书按照关键词检索、标签化分类,通过界面友好、操作便利的优质媒体,纳入海外网络渠道,并辅以图书节译、摘译、编译等主题化、片段化的信息。创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电子图书阅览模式,更能有效针对读者群,如以浅显易懂的青少年版语言讲述典籍故事,利于吸引海外青年受众。

此外,实体空间也是重要的图书对外传播途径。开拓中国图书与国外权威出版机构的市场合作是外宣工作中的一项巨大工程。中国的外宣出版机构需要加强与国际知名传媒集团合作,拓展图书出版在海外图书市场的发行渠道,使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具有文化价值的图书顺利进入国外图书市场。为此,中国图书应加强在国际图书市场的宣传推介力度,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利用移动社交媒体,加强与海外图书平台的合作,参与国际书展、文化交流节等店面实体活动,扩大中国图书在海外实体市场的影响力。中国图书只有进入国际主流发行渠道,文化软实力才能提升,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地位才能增强。

三、建立“译者共同体”人才基地,以优质翻译力量,传播中国声音

“译者共同体”,即是来自不同专业知识领域,能熟练掌握外语,通晓国外社会与文化语境的翻译人士。从外译项目的趋势来讲,单靠译者个体翻译个别作品的散点式的文化传播方式,在规模和内容上难以适应当前的国际形势。着眼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中国应该建立若干“译者共同体”翻译人才基地,发挥翻译人才的合力作用,保障翻译质量,为构筑强有力的对外话语体系精准助力。

结合中国文化外译项目的实践,“译者共同体”翻译人才基地可优化“选择文本-翻译文本-输出文本”各个环节。译前,基地部门应做好他文化的市场调研,了解他文化读者的阅读期待,筛选出适合的著作,确保中国外译作品的传播有的放矢。由于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中国话语对其他文化读者的影响力,翻译过程中,基地应与译者有效沟通,确保译者的翻译技能和翻译素养,尤其注重译者对专业知识的积累,最终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在翻译输出阶段,基地应做整体规划,缩短外译后期各个流程的耗时。

四、推广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增设汉语访学项目,传播中国声音

对外汉语教学是全世界汉语教学的“后方基地”,也是国际对话中确保中国语言地位的重要渠道。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汉语教学也正处于国际语言格局的变化时代,中国应着重积极探索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建设,提升汉语的国际化地位。

首先,中国高校在扩大招收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留学生的同时,应该多渠道向世界推广汉语教学。高校可与国内外有资质的民间教育机构联合承办汉学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平台举办汉文化语言培训,扩大中国与世界舞台的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其次,国内大学应该增设汉语访学项目和海外汉学研究所,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访学渠道,吸引目的语国家的汉学家尤其是青年汉学家参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工作,培养更多的对华友好人士,以提高汉学在国际上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教育学界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研究,通过对国别化教学和教材研究、孔子学院教学和评估研究等,探索更加适合国外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法,把“中国教学方案”推向世界汉语教学,以提升中国对外汉学文化的软实力。

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底蕴,中国一直秉承“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思想。在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地位上,中国要做出有具体针对性、具体路径和具体方式的规划,建设多元立体化“文化话语”的传播格局,以西方受众可以接纳的方式,走入西方文化之中,最终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传播中国声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