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有电机 有电话 手机为什么不叫手话?

句子大全 2017-10-02 19:41:25
相关推荐

如今,手机早已成为了个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娱乐、工作、支付等方面都离不开手机的支持;手机也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手机带来的各种焦虑,最典型的就是电量焦虑症。

虽然手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它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人们很容易忽视一个关于手机的简单问题:在形成名称时,为什么把它叫做“手机”,为什么没有被叫做“手话”?

有一个不错的对比例子,就是同样熟悉的电机和电话,它们的叫法和用途对应的上:一个是机械设备,另一个是通讯器械,而且都和电有关。很明星,从代表的意思来看,电话更接近手机,属于同一类,那么,按照同样的规律,似乎更该把手机叫作手话。

这个问题如果要深入的研究,就属于词汇学的范畴;找到问题的答案后,就会发现,在习以为常的物体命名背后,隐藏着语言的发展规律。

除了手机,还有很多我们经常用到的词语,它们的形成也有一定的道理,它们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组合,也不是突兀的出现在社会上。

例如,对于1919-1949年间出现的新词,有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很多词语到现在也广泛使用,如果不特意了解,根本想不到它们是何时以及怎么出现的。

19 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国内出现新状况,逼迫传统中国人直面汹涌而来的新文化、新概念、新词语,造成激烈与混乱的各种乱象。直到 20世纪初叶‘五四运动’之后,与西方词语相接轨的新词语总算成为中国许多专业与通用词语的主流。

比如新华网报道的新闻,“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本周末开考。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报考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41万人,较上年增幅达17.59%,人数再创新高,而且是从2017年起连续4年两位数增长,考研热似乎成为一种常态。”

其中的研究生就是非常熟悉的用词,很多人也投身到这一队伍中,而它是一个新词,词义的组成很有道理,也符合易于理解的规律。

【研究生】词典中的释义为:“经考试录取在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关里通过研究工作进修的人,有规定的修业期限。”引用例证是 1928年的《丰子恺文集》。同时还注明了“研究生”的英文对应词是“graduate student”,经查证,“研究生”一词确是英文 graduate student 的意译。

还有一些符合使用习惯的词汇,现在也完全感觉不到过时,它们属于1919-1949 年期间出现的汉语新造词语,所谓新造词语,就是指具有新的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词语。例如:

【初恋】指第一次恋爱;刚开始恋爱。

【氧化】指物质的原子失去电子的化学反应,即物质跟氧化合的过程。

【立体】本义是确立体裁、体制,1919 年以后用以表示数学上的几何体。

【把关】原义是指把手关隘,这一时期比喻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原则,严格掌管。

【出台】在文学戏剧语域类别中表示戏曲中的人物登台表演,在社会生活语域类别中表示公开出面活动,还可指(某种方案、办法、规定等)经过酝酿准备,正式提出。

【上台】原指角色登台演出,后来也可表示出掌政权或就任要职。

这些词汇,有的在封建时代无法想象,比如“初恋”;有的和科学的发展有关。总体来说,这些词语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对新兴事物的描述,它们的形成较有道理,从而含义也易于被理解或记忆。

另外,由于日益增多的国际交流,还引入了许多外来词。

对于外来词的界定,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外来词只是存在借音的音译词,因而这种外来词也叫做借词,随后又将日语借形词划入了借词的范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凡是借用了外族语言中的形、音、义之一者,都属于外来词。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将意译词归入外来词的研究范围。

有许多词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使用频率很多,如此熟悉以至于觉得它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土词汇,而事实上,它们来自于日语。

比如借用日语创造的词,如:场合、请求;还有借用日语中的汉语词,如:文化、课程、版画、干部、训话、浪人、番号、方针、景气、化妆。

想不到吧,这么多常用词语居然都来自于日语;也不难理解,日语中有很多汉字,虽然发音不同,即使不会日文,也能看懂基本意思。

除了从日语中引入外来语,由音译而来的外来语更多,例如:

【盎司】英语“ounce”的音译,英国的重量单位。

【布丁】英语“pudding”的音译,一种用面粉、牛奶、鸡蛋等制成的甜点。

【猛犸】英语“mammoth”的音译,一种毛象。

【卡路里】法语“calorie”的音译,物理学中的热量单位。

【可卡因】英语“cocaine”的音译,一种局部麻醉药。

【阿司匹林】德语“Aspirin”的音译,一种解热止痛剂。

这些词语,拆开来看,单个字的意思和组成的成语之间没有联系,纯粹只是因为发音近似。而另有一些令人感觉精妙的翻译,不但发音相近,甚至意思也相仿,例如:

【绷带】英语“bandage”音意兼译,医用药品。用稀疏柔软的纱布裁成布带,用来包扎伤口或受伤损的地方。

【基因】英语“gene”音意兼译,存在于细胞内有自体繁殖能力的遗传的基本单位。

【图腾】英语“totem”音意兼译,亲属、标记。原始社会人们以某种自然物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称为图腾。

【浪漫】英语“romance”音意兼译,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维他命】英语“vitamin”音意兼译,维生素。

当然,还有更为经典的“可口可乐”。

按照现代汉语的理论,一些新词语的形成,是提取短语中的组成要素成为词语,如:

【保单】保险单据的简称。

【化疗】化学治疗的简称。

【社交】社会交往的简称。

【钻戒】钻石戒指的简称

【安理会】安全理事会的简称。

同样的理论,可以解释IPHOE和IPAD的叫法形成,虽然其中广告营销的理念起了更大作用。

探讨了几种新词语出现的方式后,回过头再来看看前面提出的问题:手机为什么不叫做手话?可以用上面讨论过的道理来分析“手机”这个词语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看对照的电机和电话。

对电机进行解释比较容易。作为新兴的事物,这个词语是一个新的组合。按照解释,电动机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并可再使用机械能产生动能,用来驱动其他装置的电气设备。同样类似于其他缩写的词语,由电动机到电机也易于接受。

而电话名称的形成过程却略有不同,和鲁迅先生也有很大的关系。

“電話でんわ”最开始也是由日本人发明的词汇,用来意译英文的Telephone(Phone)。当初中国人对这个英文词采取了音译,译作“德律风”。在一段时期内,“电话”和“德律风”两种叫法通用。但是后来“德律风”这种叫法终于消失。由于本世纪初年,一群在日本的绍兴籍留学生曾联名给家乡写回一封长信,其中详细介绍了日本的近代化情形,鲁迅也列名其中。信中说到“电话” 时,特意注释道:“以电器传达话语,中国人译为‘德律风’,不如电话之切。”以后就都叫“电话”了。

如果从电机和电话的概念向手机过渡,后者看上去更符合逻辑。但手机出现以及演变的过程,就导致了差异的出现。

手机刚出现时,定义是一种移动电话,最早的时候还被叫做叫“大哥大”。有一种说法,手机的叫法是从杭州开始流行起来的,这种说法难以考证,但看上去比较合理,特别是手机从“手持机”演化而来,更符合逻辑。

最早出现在杭州,杭州人“大哥大”称作“打估打”比较夸张和拗口,一些低调的高端人氏开始从“手持机”简化成手机,在小圈子里叫响,而后逐渐从西湖区扩展至都在西湖区的市府驻地和省府驻地,杭州叫做“手机”时,上海人还在叫“打估打”……97年杭州人就叫手机,特别在97年下半年普遍传往中国各地了

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和脱口而出的词语,通常不会细想它的来源,其中有一些词语,如果花一些时间研究它的来源,也是颇有趣味的探索,“手机”叫法的由来就是如此。

〈参考〉

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

“全宗”一词源流考

〈完〉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