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马丁.伊登》:穷小子爱上富家女 从热烈浪漫到萎靡沉沦

句子大全 2017-09-08 04:22:23
相关推荐

今天来谈一谈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马丁.伊登》。

《马丁·伊登》由意大利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执导,卢卡·马里内利、杰西卡·塞西主演。影片入围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终主演卢卡·马里内利拿下了最佳男演员奖。

影片根据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同名半自传体小说改编,讲述了水手马丁爱上了上流社会的小姐伊琳娜,在爱情的鼓励下努力写作,最后成为知名作家的故事。

如果把《马丁.伊登》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那么上半部分是浪漫的,下半部分则是现实的。

片中男主马丁.伊登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水手,他的人生原本波澜不兴,或许像其他水手一样,平淡地过完一生。

直到他一次偶然出手,在码头搭救了一名上层社会的青年。后来呢,马丁接受了青年家长的答谢,与一家人共进晚餐,并邂逅了改变他一生的女人——被救青年的姐姐,美丽的富家小姐伊琳娜。伊琳娜家境优渥,优雅漂亮,谈吐不凡,就像个闪闪发光的精灵,堪称是所有男人心目中的完美女神,马丁.伊登对她一见倾心。初次见面,伊琳娜的心弦便被马丁的粗犷和热情所拨动。

面对两人间如此巨大的身份悬殊,马丁.伊登反而被激发了斗志,有了更为坚定的奋斗目标:他想成为伊琳娜那样的人,像她一样说话和思考,进而配得上她,赢得她征服她。他尽管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伊琳娜依然给予了马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

马丁开始努力读书,拼命挣钱,用挣来的钱给自己买各种书籍,并且开始了写作。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使他对文学有极高的领悟力,他的文学水平突飞猛进。工作闲暇之余,他还尝试动笔写诗。在不断练习中,马丁感受到了创作的激情。

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最为大胆的决定:当一名作家,成为世人的眼睛,带领世人观察这个世界。然而,世间所有的事情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马丁向杂志社投稿,却遭到一次又一次退稿。他的努力并没有带来转机,打击,倒是一个紧接一个。

伊琳娜多次劝说他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写作上,不如找一份有前途的工作先养活自己,甚至建议他去她父亲的公司上班,结果被马丁一口回绝了。平日里马丁寄居在姐姐家,因为横下一条心坚持写作,经济上入不敷出,粗鲁的姐夫竟将他撵出家门。 面对旁人的不解以及冷嘲热讽也就罢了,马丁最痛苦的是与恋人伊琳娜的渐行渐远。

机缘巧合之下,他结识了一位贵人——社会党人布里森登。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很快便成为了忘年之交。布里森登是个富有的出版商。但与其他富人不同,他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专门报道社会主义者的新闻。在布里森登的熏陶下,马丁开始对社会主义哲学有所了解,并将写作的目光聚焦于下层群体。

然而,伊琳娜却对马丁的写作风格颇有微辞:作品中充斥着太多死亡和痛苦,读者看不到希望,你这样写会拿不到一分钱的。因为此事,两人爆发了第一次争吵。

然而,在此之后,幸运女神开始眷顾马丁。他的小说首次刊登在杂志上,第一笔稿酬不期而至。兴奋无比的他将自己的作品拿去给好友鉴赏。布里森登赞叹他的作品就像迎面而来的一拳,直冲心脏的一击。不过,他告诉马丁,他不应该为了爱情才去写作,应该为那些身居低层的蒙昧无知的穷苦人民写作。布里森登还带他去社会主义者的集会。在一次集会上,在布里森登鼓励下,马丁登台演说,初次登台的他竟毫不怯场,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叩击人心。场下的记者自然的把马丁发表的这番关于工人运动的演讲大肆报道在报纸上,这引发了轩然大波。

新闻一出,身为资本家的伊琳娜一家开始对马丁十分排斥。由于阶级观念的不同,再加上父母的授意,伊琳娜选择了分手。

紧接着,挚友布里森登也因肺结核离世。

遭遇爱情与知己的双重打击,马丁陷入无尽的伤悲中,对生活也越来越沮丧。不过,他的文学梦想反倒是终于实现了。越来越多的杂志刊登了他的作品,他成了街知巷闻的大文豪。出版商争相出版他的作品,他彻底红了,发言和文字被人追捧和解读,名气和金钱滚滚而来。他终于凭借写作实现阶层跨越、跻身上流,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可是,没有了爱情和知己,马丁感受不到任何快乐,只感到无尽的空虚与对生活的的绝望。

不久后,在母亲的怂恿下,伊琳娜竟然登门恳求与他再续前情。 昔日的恋人曾经因为他没有身份地位而毫不留情的抛弃他,现在又因为他的身份地位显赫而回来。马丁发现最可悲的是,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信念和人生的意义,到头来都变成了一场笑话,他已然看穿了这个虚伪的世界,对生活的热情早已随着爱情的破灭而消失殆尽。失而复得的“爱情”,使一切都变了味儿,理智与尊严令他果断地拒绝了伊琳娜的复合请求。

在登上上流社会的顶峰之后,马丁忽然发现一切都是空虚,精神上的痛苦无法忍受也没有办法消除,或许死亡才是唯一的解脱。最后他选择与世界告别,迎着夕阳,投奔怒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王尔德曾经说过:“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另一种是得到了。”

寂寂无名的马丁沉浸在爱情、阅读和创作里,生活辛苦踌躇满志;大获成功的马丁·伊登却只有憔悴疲倦、面容苍白、内心幻灭。盛名竟成为快乐的墓志铭。

马丁的幻灭,其实是从“无知”到“有知”的清醒。当他是个白丁劳工时,爱上“白月光”伊莲娜,在马丁开始大量阅读、写作和思考后,知识改变了他看待世界的深度:底层的苦难、阶级的压迫、社会的腐坏、时代的虚伪真相,一一在马丁眼前展开,伊莲娜也只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空心女孩,拥有一切中产阶级所固有的毛病。他既无力改变这个糟糕的世界,又无法像其他人一样熟视无睹。电影详尽地展现了“知识”对于一个青年人的“改造”作用。换言之,伊登这个上进青年,在接受了社会的捶打、生活的洗礼以及成名致富之后,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社会达尔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尼采哲学的“混合体”。

饰演影片主人公马丁的是80后意大利男演员卢卡.马里内利,他凭借《马丁.伊登》里精湛的演技拿下了威尼斯影帝。刚出场时的马丁,出身低微,但斗志昂扬,内心火热;获得成功之后,目光如炬,意气风发;遭遇变故打击后,意志消沉,活力丧失,萎靡不振,轻生厌世。卢卡.马里内利的表演格外富有层次,令人信服。

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为了拍摄《马丁·伊登》,对杰克·伦敦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原著做了忠实而相对成功的改编。原著小说故事设定在19世纪的美国,该片将故事背景放在20世纪初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导演对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和删减。剧本创作过程中,从一部600页的小说,变成300页的剧本初稿,然后一步步变成两百五、两百、一百页,最后剧本成稿缩减为50页。

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值得一提:用16毫米胶片拍摄,在还原时代的同时,还呈现出复古油画般的质感。再加上强节奏感的现代音乐的运用,仿佛一场赏心悦目的视听盛宴;与此同时,纪录片导演出身的皮耶特罗·马切罗,还巧妙地在片中穿插了很多8mm的历史影像资料,让电影有了更好的历史感和怀旧感,也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片中有一个帆船的意象,令人难忘。因为男主的出身是一名水手,导演便选择在开头20分钟,用行进中的一艘帆船来象征马丁内心的志向;而在电影中后段的位置,导演又用这艘帆船的沉没影像作为时间上的转换,也代表着马丁内心最失落的时刻,挚友离开人世,爱人将自己拒之门外。片段中具有不同色彩,有时是蓝色,有时是褐色。丰富的导演手法,让一部名著改编电影,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令人赞叹。

总之,这是一部蕴含着多重主题的电影:除了阶级跨越之外,还讨论了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以及人生的价值等。就像导演所说,这个时代消费主义、自恋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在这个物欲横流、个人极端主义盛行的时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永不过时的话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