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第十个“全民健身日” 听听市民对身边健身设施的“吐槽”

句子大全 2017-08-27 08:45:44
相关推荐

原标题:调研手札|第十个“全民健身日”,听听市民对身边健身设施的“吐槽”

小研说几句——大调研正在进行中。今天的【调研手札】,小研请到的是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

今天(8月8日)是第十个“全民健身日”,全市近千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点击查看具体名单)。平时,申城市民能轻松找到健身的好去处吗?公共健身设施开放有没有做到位?来看他的调研手记。

把更好地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作为工作的追求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

大调研开展以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全民健身工作实际,深入体育场馆、街道社区,走进群众赛事活动现场,与不同类型的办赛组织交流座谈,聆听申城市民的“吐槽”。

去哪儿健身?

怎么健身?

和谁一起健身?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市民在健身中最为关心的就是上面的这三个问题。我们也深刻感受到,尽管上海的全民健身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面对市民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目前还存在一些瓶颈和短板——

一是场地设施供给不足

数量方面

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虽然逐年有所增长,但低于北京、天津、广东、江苏等省市;

中心城区健身场地设施供需矛盾尤其突出(人均不足1平方米)。

结构方面

室外场地设施占比较高,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等综合性室内健身场所数量较少,存在场地设施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质量方面

一些体育设施陈旧老化,一些居民区体育设施损坏后未得到及时维修,个别公共体育场修缮维护经费投入不足。

管理方面

一些地方的社区体育设施管理责任主体不清晰,组织机制不完善,导致管理不善、设施老化、功能降低,甚至出现安全隐患。设施运营的信息化手段滞后,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二是健身设施开放不够

一些公共体育场馆没有完全做到全年向市民开放,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不足56个小时,也没有完全做到与市民的学习生活时间适度错开。

三是健身指导服务水平不高

本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5211名,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2.29‰,数量尚可,但活跃度不高。

不少市民虽有积极的健身意愿,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健身指导,缺乏健身知识、运动技能,科学健身的素养有待提高。

整体上,指导员队伍科学健身专业指导的针对性、及时性不足,与市民的需求差距较大,存在高水平专业人员较少、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等问题。

四是社会力量活力不强

目前,体育类社会组织和相关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培育的初级阶段,政府对全民健身社会化服务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需要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体育健身服务,以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市民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追求。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的目标,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持续完善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上海市民体育健身的获得感。

聚焦基层社区,完善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

我们将以基层社区为重点,继续建设一批小型多样、便民利民的群众体育设施,加快推进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建设,积极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

抓住黄浦江、苏州河两岸贯通开放的契机,完善各类配套体育设施,方便市民健身休闲。

会同绿化部门,优化公园绿地体育健身设施布局。

积极推广“共享运动场”模式,通过设施改造实现标准化、智能化的线上远程管理。

在市民健身房管理中复制“乐刻健身”模式,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方便市民,提高服务质量。

鼓励多方参与,丰富市民身边的赛事活动

办好上海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等群众性品牌赛事活动,打造特色精品赛事活动。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提升赛事活动的服务品质,扩大参与人群数量。

推动各类人群体育全面发展,广泛组织开展各类青少年运动会、职工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等赛事活动,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

引领科学健身,加强市民身边的健身指导

大力开展面向市民的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推广活动。

围绕建设健康上海的目标,探索推广慢性病运动干预、体质测试与健康体检相结合等体医结合工作模式。

以办好城市业余联赛等品牌赛事活动为契机,加强运动项目的推广和普及,推行运动项目业余等级制(段位制),鼓励市民掌握健身技能,培育健身习惯。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队伍结构和激励机制,组织开展类型多样的全民健身公益性指导服务,更好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传授健身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施社区体育服务配送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园区、进楼宇、进企业,把优质的健身指导服务送到更多市民身边。

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市民身边的健身氛围

创新全民健身宣传方式,以青少年、职工、老年人等为重点,广泛传播“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体育健身理念,引导更多市民爱健身、会健身、乐健身,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

充分利用媒体,做好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开辟体育健身专题和专栏,发现和树立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榜样,大力宣传体育健身效果,提高市民体育健身意识,营造更加良好的体育健身社会环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