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再惹争议 公众对教育的关注要避免走向3个极端

句子大全 2017-07-11 08:53:29
相关推荐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对阅卷组长教育腐败的质疑?

“引用鲁迅、屈原、苏东坡的话都属于套话作文”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建新之口。难怪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没有一句话引用自中国古圣先贤的名言佳句,全是外国人的话。

难道中国人没有这方面有哲理的话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庸》里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屈原的句子“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乃至于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可以作为观点的引证之句。

只可惜,“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阅卷组长喜欢的文章是“言必称希腊”的佳作,不写出几个西方哲学家的名字和名句来就不算是好文章?有网友从其书籍中找出与《生活在树上》相似创作风格的范文来,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原本以为今年高考浙江省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仅仅属于学术之争,不过是大家对好文章的标准见仁见智罢了。

怎料,近日有人实名举报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建新副教授。8月10日下午,湖北武汉市退休媒体人李未熟说,他已向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实名举报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举报内容为:

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陈建新既担任作文阅卷组长,又编写出版高考作文辅导书、进行高考作文指导讲座等,“既做教练员又当裁判员”。该行为等同于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不少网友也指出这比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性质更为严重。

从报道看,李未熟举报的不是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而是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大组组长陈建新。李未熟称,“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的电话,表示收到我的举报材料,已着手调查”。

在举报邮件中,李未熟要求考试院对《生活在树上》这篇引起社会热烈反响的满分作文重新评分,他还对陈建新与《教学月刊》及其它教材、作文讲座的关系提出了质疑。

该事件的持续发酵,提示教育自媒体人必须撰文提醒公众注意避免走向三个极端:

一是走向模板作文的极端

我们为什么写文章,文以载道,文以传情,“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的都是写文之目的。好文章应该是真实晓畅,让读者从文章中或者获取大量信息,或者提升思想认识,或者得到美文美句的精神享受,或者兼而有之。总之,不是让读者一头雾水,七转八绕,甚至从此厌恶、反感文章,这是写作教学的原则问题、方向问题。

一味效仿这种偏西方的蹩脚文章,容易滋生崇洋媚外的坏毛病。真正的好作文还是请专家们认真审定后发布给公众较为合适。就如2001年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大家对此称赞的多,质疑的少。

二是走向封闭信息的极端

在此次事件中,北大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温儒敏就指出,“高考阅卷评分应当有保密性,所有参与阅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阅卷情况,这是纪律。这次浙江满分作文,第一时间在刊物上披露,是违规的。”

这样的言论容易造成各省不愿意将高考满分作文发不出来的后果。公众更愿意享受“奇文共赏”的感觉,既然是满分文章就应该发布出来,让大家讨论,真理越辩越明嘛!

三是走向过度吃瓜的极端

作为教育工作者实际上比较担心媒体发布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话题的。因为我们始终认为宣传具有两面性,宣传得好让学校和老师获赞,宣传做得不好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教育作为一门软科学,没有一是一二是二的泾渭分明,所以希望公众多一些包容,尽量在学术层面讨论问题。说陈建新教授作弊,与考生属于“师生关系”,有肮脏的权钱交易……这些极端言论现在看来还是缺乏依据的。

我们尽量选择相信教育者的一颗公心,避免对教育和教育工作者过度吃瓜,否则“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将永远不会在现实中发生。

善良的人们宁愿相信陈教授每一本高考参考书中都写的是文章之法,每一次讲座都能阐明做人之道。

结束语:

“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时荣”,高考作文具有弹性的评判分值特征,无论是之前第一评委的39分,还是第二第三评委给出的55分,乃至于最后陈建新教授和评分组综合给出的最后满分定夺,只要合乎规定都属于正常的阅卷分数。

此次事件让我们再次深度思考高考作文阅卷如何才能更加公平、公正和客观。我的建议是借鉴自媒体机器对文章的评判方式。

具体操作详见文末链接

打字不易,且看且点赞转发

教育不易,且行且关注收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