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关于谈话类电视节目中嘉宾角色的思考

句子大全 2017-05-03 19:56:48
相关推荐

嘉宾的概念,近年来在电视节目中大量出现。尤其谈话类节目中,观众的喜怒哀乐可以随嘉宾的讲述而波澜起伏。毫不夸张地讲,电视节目所邀请嘉宾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节目成功与否。

合格嘉宾及优秀嘉宾的构成要素

什么样的嘉宾才是合格嘉宾?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的问题。笔者在多年工作中,对嘉宾角色的一些构成要素有一些体会。以下3项元素值得深入研究:有效信息量,表达感染力,颜值、气质、“场”。

具体而言,“有效信息量”是判断嘉宾是否合格的第一硬指标。这一要素足以判断嘉宾靠谱与否。姑且不必细究不同类型节目与不同类型嘉宾,这一条判断标准也有极强的通用性。

接下来要说的是,在嘉宾可以提供“有效信息量”的前提下,“表达感染力”这项元素应该被关注了。换一种说法——如果同时有若干位嘉宾都能“提供有效信息”,那么节目制作方此时筛选嘉宾的标准一定是“表达感染力”的优劣。

电视观众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固然需要信息量,但更需要有温度的信息、有色彩的信息、有情绪的信息……如果电视节目中的权威嘉宾提供的只是干巴巴的正确信息,那么,观众完全有理由换其他平台、其他渠道获取,于时间成本、精力成本而言,肯定性价比更高。所以,电视节目给“有效信息量”穿上“感染力”的外衣,是吸引观众的有效办法。而这个目标效果的最终达成,嘉宾本身具备“表达感染力”,是最佳解决方案。

而这种“表达感染力”,严格地说,是嘉宾个人魅力的一部分。很难通过短时间学习达成,更不可能通过节目编导的现场沟通而迅速实现。

关于嘉宾角色,还有另外一个很微妙的要素——颜值。

由于电视节目具有视觉特征,相对于广播节目而言,受众对嘉宾是全面综合的关注,其中必然包含“颜值、气质”,用时尚简练的措辞概括,就是“场”。

笔者从工作实践的直观经验中发现,嘉宾颜值越高,并不意味着节目收视也越高,所以嘉宾颜值与节目收视之间,不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对应性。但有意思的是,嘉宾颜值气质明显较弱时,则又对节目收视和美誉度产生一定负面作用。此中深层的传播规律固然与互联网时代大众审美的包容性有关,但更主要的受众心理形成,与互联网时代大众对视频节目的选择标准更加“瞬时选择”、心态也更加浮躁有关。

不同类型嘉宾的具体分析

专家类型嘉宾

在所有嘉宾类型中,专家类型嘉宾是出现概率最高的。节目组在需要邀请此类型嘉宾时,首要的选择标准是其权威性和学术背景,以及是否供职于知名学府或研究机构。这固然没错,但必须在实操层面处理好本文上节所述之“有效信息量”与“表达感染力”之间的关系。

从实操角度,笔者认为,有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替代方案,效果相对更好——利用外拍短片形式,在专家熟悉的环境中采访,并经过后期剪辑、润色,在节目中穿插播放短片,亦能扬长避短达到传播效果。

官员型嘉宾

一位优秀的此类型嘉宾、一次成功的访谈,能够充分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甚至在特殊时期稳定社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政府官员类型嘉宾,有榜样的力量,证明是可行的。但同时,新闻工作者在具体操作层面,也看到了大量官员类型嘉宾在谈话节目中照本宣科、机械宣读文件书面语言的情况。从解决方案的角度而言,笔者发现,政府各部门“发言人”这个角色,相对来说很好地平衡了上述关切——既熟悉了解相关政策,同时又了解相关媒体常识,而且在外表、气质等诸多方面都很好地胜任了相关政府部门“发言人”的角色。所以,政府部门“发言人”是电视谈话类节目邀请此类嘉宾的首选。

当事人类型嘉宾

在事件类主题报道中,当事人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在狭义的事件类报道中,当事人是很难提前预设的,同时也很少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当事人不擅表达,则是节目面临的最大挑战。为最大程度避免开放性的叙述和感想,对应方案可提前选择几种关键的实物道具,引导当事人有感而发,将相关描述由虚向实转化,增加实体支撑。同时,可酌情增设与当事人嘉宾相匹配的旁观者嘉宾,辅助完成访谈环节,形成多角度配置的“信息交叉火力”。

评论员类型嘉宾

当今社会大众传播中,媒体面对的环境愈加复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对某些社会生活话题,往往观点各异、精彩纷呈。

毋庸讳言,“话语权”极其重要,在舆论引导中有其深刻意义。所以在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嘉宾设置中,评论员类型嘉宾的出现率越来越高。需要强调的是,评论员类型嘉宾可以单独出现在节目中,还可以作为第二嘉宾,与以上所述3种类型嘉宾同时出现。这就在无形之中,在节目里形成了主题性质的第一嘉宾与评论性质的第二嘉宾之间的组合,其效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思考认为,这种“主持人+主题性质第一嘉宾+评论性质第二嘉宾”的组合模式,适用范围相当广泛,综合效果也较好。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评论员类型嘉宾对一档谈话节目而言,已经不完全是客人,甚至是半个主人,微妙地承担着与主持人巧妙配合、完成媒体传播的作用。在成熟的谈话节目中,一位优秀的评论员类型嘉宾与主持人的互动,无形之中搭建起了一个看不见的“场”。同时,会对该期节目的“主题嘉宾”带来良性影响,使其以更积极的状态融入节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媒体工作者角度出发,为打造综合传播效果更好的谈话类节目,应具备更广阔的视野、更博大的格局,充分认识并灵活把握不同角色、不同类型的嘉宾。并且,应着力在评论员类型嘉宾方面下功夫,相对固定几位与本节目契合度较高的评论员,长期合作、共同成长。在机制层面,充分尊重评论员类型嘉宾的意见,可适时邀请其参与节目策划,进行更深层互动。

谈话类电视节目的从业者,必须与时俱进,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多维度评判、充分互动……才能选对嘉宾,使其在节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系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数说北京》制片人、主持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