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2017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句子大全 2017-04-16 14:55:10
相关推荐

14.选文第三段为什么不能删去?(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六段划线的句子。(3分)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第八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文第⑪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A无比自豪B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C疑惑不解D满足激动

14.第③段写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表现“我”对父亲带回的东西的新奇喜悦;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和父亲对我们的爱。

15.“镀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高凳子的奇特吸引,目光有神采,内心羡慕。

16.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惫。

17.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的温柔体贴,表现了她对父亲的爱。

18.不矛盾,因为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深厚丰盈的爱,所以不矛盾。

【解析】

13.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概括与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梳理。故事情节的概括,根据表格中给出的段落提示,读懂段落内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文章第⑤~⑥段,主要写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人物心理变化的梳理,结合表格中相对应的段落与情节提示,从段落中找出有关“我”的心理描写的词即可。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第④段末写“我无比自豪”;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此时“我”的心理在表格中已给出,是“有些难过”;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在第⑧段中写道,“我”看到母亲的行为“我有些不解”;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从“我”对父亲心情的揣测,可以感知“我”的心情也是“满足激动”。

14.本题考查段落内容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第③段主要写每次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在结构上,引出下文一次带回东西让“我”无比自豪的具体事例,并与后文的“两手空空”形成对比,为突出主旨服务。

15.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方法:①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②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

1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17.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出判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

18.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不能停留于句子的表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其深层内涵。首先明确观点,不矛盾。因为“我”与父母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家里“不缺不空”,指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据此整理出答案。

(五)阅读选文,完成19-22题。(13分)

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选文第四段与第五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答案】

19.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0.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的观点。

21.第④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第⑤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这两段与第⑤段首句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

22.C

【解析】

19.本题考查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议论文的论题一般出现在文题或文章的首尾段,也有的需要根据文意来概括。结合本文内容来看,作者着重阐述“立志”的问题,并在首段给出论点,即:“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0.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从第三段内容来看,主要举了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的例子,并将他的前后半生的经历进行对比,可见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来论证文段的首句:“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的观点。

21.本题考查议论文写作结构的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明确这样安排结构的原因。要看能不能颠倒,首先看各段分别表述了什么内容,文章第④段主要是写毛泽东同志对“立志”的深刻见解;第⑤段则是重点论述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正好分别与第⑤段开头的两句话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是一道选择题,从文中找出与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分别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得出答案。其中分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C,根据文章末段的话:“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我们可以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能立下大志,还要不懈的奋斗,才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故选C。

三、写作(50分)

23.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大千世界,绚丽多彩。为田野着色,大地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致;为生活着色,人间充满暖意盈怀的真情;为梦想着色,人生拥有执着不懈的追求;为心灵着色,我们收获受用无穷的真知……

请以“为______着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述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至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家是一只船,载满成长的故事;国是浩瀚的海,托起点点的帆。家,展露了国的文明和荣耀;国,汇集了家的幸福与期盼。

请以“家与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围绕话题自拟题目。

②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述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在600至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

范文一

为生命着色

树叶,没有留恋停留在枝头的安逸,以其绝美的身姿,飘飘然,如疲倦的蝴蝶一般,落在大地母亲的胸膛上,化作春泥,为来年的绿色祝福,也为生命着上了永远的绿色。

流星,没有眷恋挂在夜空的自由,以其完美的弧线在夜空闪亮划过,承载了许许多多人的心愿,为生命着上了永恒的光彩。

生命,是一张白纸,与其永远苍白,不如使之绚烂多姿。所以我拒绝生命这张白纸,要为它着上它应该有的色彩。

为生命着色,需要一份坦然。

有的人不知道怎样过完自己的一生,所以挥霍浪费,殊不知,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人生也许“充实”,但也无可否认的是,那样的生命是多么的苍白。虽然我们没有江海那样的壮阔,但是我们可以有小溪的悠扬;虽然我们没有高山的巍峨,但是我们可以有大地的厚重;虽然我们没有参天大树的挺拔,但是我们可以有小草的坚韧……这些都是生命的色彩。生活中,我们不再做旁观者,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真实.让我们坦然地面对一切,以我们的真实、个性为生命着上永远的一抹亮丽。

为生命着色,需要一份巍然。

山,以其沉稳为生命着色;水,以其灵动为生命着色。而我们更需要一份巍然,让狂风吹大不了,让暴雨冲刷不掉,让一切力量都毁灭不了。成功的背后,不知道跌倒过多少次;失败的背后,不知道绝望过多少次。然而,正是这份巍然让我们在跌倒时有了支柱,在绝望时再次坚强。没有巍然,也许我们就会飘然不定;没有巍然,也许我们就会抱憾终身。在演绎生命这支单曲时,我们要慎重填词,以沉稳地方式去演奏。我们将会以巍然为生命着上坚实的一笔。

为生命着色,需要一份超然。

庄子晓梦迷梦蝴蝶,是一种超然;苏子与客泛舟赤壁,是一种超然;陶潜采菊东篱下,是一种超然。他们以超然为生命着色,这样的人生显然是怡然自得的一生。而在他们的背后,不知曾经经历过多少艰辛的历程。风雨过后才能见彩虹。这份超然是需要我们铭记的,我们要坚守自己的超然,为生命着上永恒的一笔。

为生命着色,一笔坦然,一笔巍然,一笔超然,每一笔都是那么坚实有力,每一笔都是无悔无怨。

为生命这张白纸着上不掉的色彩,生命将更加精彩。

【点评】开篇三个排比句,起势不凡;中间三个排比段,充分论证了为生命着上什么颜色;结尾回归,次序井然。语言有内涵,结构完美,不愧是篇考场满分作文。

范文二

论爱国与爱家

2010年初,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周洋在获得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冠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拿了金牌以后,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儿。”这个充满人性化的获奖感言,一时感动了电视机前无数观众。但时隔不久,在3月份的北京“两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在政协体育界别分组讨论时,对此发表评论称:“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

国与家,到底该先感谢谁?我的答案是:爱家就是爱国!

一个人最起码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而这颗感恩的心,最直接、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上。父母含辛茹苦把儿女养育大,作为子女,我们有了成就时感谢父母这是必须的。而一个人的成功也离不开国家,是国家培育了你,给你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你有能力、有机会去成功,因此,当然也应该感谢国家。但是,究竟该先感谢谁呢?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不会感谢自己的父母,那么他就不具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没有感恩心的人,还谈什么去感谢国家呢?

有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女孩因自己的父亲是个工匠而害怕在同学面前丢人,当父亲在学校工地上饿着肚子把不舍得吃的两个肉包子送给她时,她拔腿就跑.待父亲追上她时,她对父亲吼了一句:“你给我滚!”试问:这样一个不知感恩的人,让她去感谢自己的国家,去热爱自己的祖国,可能吗?

其实,感谢国家,热爱祖国,不能是只挂在口头上的。大呼爱国主义口号的人,不一定真正爱国。爱国是一种博大深沉的感情,是发自内心深处的,通过具体行动来体现来的。从古到今,多少爱国志士,他们并没有口口声声喊着“我要爱国,我很爱国”,但他们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爱国之心。从“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到“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吉鸿昌;从毁家纾难捐献飞机支援抗美援朝的常香玉,到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研制原子弹的钱学森,他们并没有把爱国的口号挂在嘴边,但是谁能说他们不爱国呢?这些人身上,无一不彰显着伟大的爱国情怀,但他们从来没有表白过,只以实际行动默默证明!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去感谢国家,感谢社会,感谢他人,进而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这样的人,虽然嘴上不说,但他们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感恩的心是感谢国家的前提,爱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最真挚、最深沉的情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成龙的一曲《国家》回肠荡气,感天动地,震撼了多少人的心,因为: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和国家密不可分!爱家就是爱国,知道感谢爹妈的人,自然也懂得感谢国家!

【点评】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主要阐述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观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结构明朗,由个人到国家,论述深刻、发人深省。在论证方法上,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解析】

(1)审题立意:这个题目中的中心语是“着色”,所补充的词语是写作的范围。“着色”是给画涂上颜色。这里的着色应该理解为“着色”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即给自己的品质、行为增加一抹亮丽的颜色。因此,题目“为……着色”就是让……更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自己的个性,或者渴望自己对……有个性化的感悟。

构思选材:如果以“为生命着色”为题目,可以这样构思:“我”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因此,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生命着色的经历;可以写他人生命里的色彩--他为理想奋斗的历程及结局;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既可以写正面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写反面的消极内容;……

写法指导:本文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散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写记叙文、记叙散文,都要注意叙事的完整性,做到情感真挚。写议论文,除了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之外,更需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更有说服力。

(2)审题立意:这是一道话题作文。主要写作内容应是阐述家与国的关系。对于“家”和“国”的关系要明晰是从属关系。立意可以缩小范围为“爱国如爱家”、“家是最小的国”、“家和谐,国才和谐”等。

构思选材: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展示家庭生活中的温馨美好,从家庭的层面来折射出社会的发展进步,从而表现个人行为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如果写成议论文,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生活、个人幸福与国家的关系,使学生懂得感恩。

写法指导:作文对文体不限,考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写作。本文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散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写记叙文、记叙散文,适合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的写法,由爱家升华出爱国的情感。写议论文,要注意论点的鲜明、论据的恰当和论述的逻辑性。除了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之外,更需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更有说服力。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更多好文章,请关注“教语文的老徐头”微信公众号,(打开文章,点击蓝字,进入公众号关注即可)并回看“历史”,做中国学习型好父母请从关注“教语文的老徐头”开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