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重寻文人游记传统的努力 ——读《贾平凹游记》

句子大全 2017-03-21 21:10:31
相关推荐

在当代散文日趋边缘的发展状况中,游记散文的处境显得尤其尴尬。上世纪九十年代勃然兴起的 文化大散文 ,看似放大了游记散文的格局和气象,实则反使之流于空洞,淡化了游记本身的特性。而新世纪以来互联网及互联网文化的飞速发展,更将人们带入 图文时代 ,这一方面促成了图文并茂的 攻略式游记 及 行走文学 的批量制造;另一方面,图片的大量引入也使得文字的功能性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文字已沦为图片的注解和附庸。因此,当下游记散文创作所面临的问题,就不仅仅是 怎么写 的问题,更关乎到 为什么写 如果游记只是为了 记游 的话,那么,短短三五千字所能传达的信息显然不能与大量的照片或完整的视频相比,如此一来,游记散文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性呢?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寻中国古典时代的文人游记传统,追求内与外的浑融无间,将个人心灵的安顿与对自然、民俗、文化的探求结合起来,这恐怕是当下游记散文唯一的突围之路。

北岳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贾平凹游记》,收入了贾平凹先生所写的三十八篇游记作品,从艺术风格角度着眼,这些散文作品皆是承续文人游记传统的典范。作为当代文坛上少有的,兼擅小说与散文两种文学体裁,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着深厚积淀的作家,贾平凹的一个突出特质在于,他的散文作品既与多数小说家 玩票 式的散文写作不同,也有别于张中行、杨绛等人的 学者之文 ,更非时下所流行的那种套路化的抒情散文或故弄玄虚的呓语散文,而是始终带有鲜明的 文人之文 的印记。此处所说的 文人之文 ,并非广义上的 注重文学性的散文 或 艺术散文 ,乃特指自公安三袁、钟谭、张岱以降所形成的某种散文传统,在当代作家中,同样承接着此一传统的,还有比贾平凹更早一些的汪曾祺。

不弄玄,不蹈空,不滥抒情,宁拙勿巧,宁涩勿滑,甚或有时以丑怪为美,凡此种种,都是贾平凹散文的一贯特点,也是贾平凹在散文艺术方面的一贯主张。《贾平凹游记》中所收作品充分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也很好地传达了贾平凹的艺术主张。如《四月三十日游青城后山》一文中写道: 林子的中间,有人在卖茶,一间草房,一张竹桌,或许是大半天没有游客到来,卖茶人立在房前,数着落在竹桌上的七只鸟,又来了一只,是八只鸟。 寥寥数语,意境全出,作者却似全然摒弃技巧,只老老实实写去,就达到了如此效果。又如《四方城》中写道: 我嗒然忘失自我,也不知在了何处。片刻,扭头看窗外,窗前老槐上正有寒鸦,拍窗它不惊,开窗以酒盅投掷,仍也不起,疑心它必在偷看了我们,是痴是僵。 这是典型的贾氏散文语言,盎然古意与浑朴的方言杂糅一处,初读似乎有些笨拙,但愈是细品,愈觉回味悠长。胡适当年曾夸赞周作人的小品文 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 ,当然,有意的笨拙未必即是要造成滑稽的效果,但是,在整个中国艺术史当中, 避巧趋拙 无疑是一种已形成传统乃至系统的艺术理念。

有趣的是,贾平凹写游记也非一味地以朴拙为能事,说到底,他是个才子,知巧而不用,宁可守拙,却并不是不通机巧。贾平凹的散文整体基调是浑朴、平实而间杂生涩的,但偶有才气迸现之处,直予人光芒四射的感觉,如《大唐芙蓉园记》中有这样的大段文字:

沿波池阪道深入,愈入愈曲,两旁嘉树枝叶深深浅浅,疑有颜色重染,树下异草,风怀其间。山峦东高西低,紫云楼建于主峰之侧,阙亭拱卫,馆桥飞渡,雄伟不可一世。登楼临窗,远处的秦岭霞气蒸蔚,似乎白云招之即来。回首北边湖面,烟水浩淼,白鹭忽聚忽散。对岸有望春阁,却是另一番态度。一个如龙盘山顶,一个如凤栖水边,两相欲语,却一湖雾漫,白茫茫一片,好象又坐忘于数千年里的往事中,销形作骨,铄骨成尘,更因风散。忽听得有丝竹管弦从山后传来,寻声而去,过南馆院,转廊槛,由码头驾船到凤凰池,但见笋穿石罅,荷高桥面。

这当真是才子笔墨,节奏的松紧、笔致的曲直,拿捏得游刃有余,文字极具弹性,舒卷如意,迥非无聊小文人师法楚辞汉赋而写出的那种生硬八股之可比。只是这样的文字,偶然为之可以,篇篇如此,便有炫技之嫌,这就如同一个人打扮自己,衣裤鞋帽皆极素朴,只胸前一块美玉稍事装点,便显得贵重不凡,若是左手镯子右手珠串,钻石金链琳琅满目,反倒是暴发户气象了。贾平凹当然深明此理,所以他的散文艺术风格,仍以素朴平实为整体基调。

当代学者每每惋惜 风景之死 (可参看徐兆寿、蔡翔等人相关文章),其实游记之难写,风景之难状,古人已多有感叹,如曹学佺尝云: 作文游山记最难。未落笔时,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洋洋纚纚,堆故实于满纸,但数别人财宝而已,于一种游情了不相关,即移之他处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 ,这大概说的是游记散文的 方志化 ,当代游记散文也多有此种情形,但见其罗列故实,叙说始末,直如导游小册子的复制品一般,了无意趣,其病在太 实 ;又如茅元仪尝云: 作游记者又有三病:或驾高骛广而不核情事,或旁引别探而不究精微,或杂庞秽滥而不知关领,则山水之尤不幸也 ,这说的则是游记散文的故弄玄虚,以游览山水为名,或张扬性情,或高谈文化,或抒发忧思,其尤甚者,更给人一种顿足捶胸、哭天抢地的观感,当代游记散文中,此种情形更为常见,其病在太 虚 。游记散文的真正难写之处,其实就在于如何在 虚 与 实 之间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比如晚明文人喜张扬个体性,虽写一草一木之微,无不渗透个人性情,但这种写法,最多只能走到张岱《西湖七月半》那一步,再走下去,便嫌辞气浮露,况且,若无张岱那样沧海桑田、地老天荒的人生做底子,纵是抒发性情,也无大格局大气象;又如桐城文人追求清真雅正之风,喜欢在文章写作中做减法,能删则删,能削则削,这种写法,最多也只能走到姚鼐《登泰山记》那一步,再向前走,便寡淡无趣,与方志无异了。

贾平凹游记散文的好处,即在其既不太实,亦不过虚,在虚实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点。就中国当下的游记散文创作而言,三流写作者大抵实多于虚,写散文如写导游册子的所在多有,在图文时代,这种游记其实已经没有任何存在价值;二流写作者大抵虚多于实,但行文汗漫太甚,便失了游记写作的本意;唯有一流写作者,方能做到虚实相发,互为映照。从一般散文家的角度看,避实就虚易,避虚就实难,当代文学中之所以会出现 风景之死 ,并不仅仅由于现代都市生活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割裂,更由于现代媒介手段对写实性文字的强烈威胁,而贾平凹游记散文的虚实处理,一方面是好在其文字功力之强,强到即便是细节上的实写,也绝非其他媒介手段所能取代,如《读山》一文中即有这样绝妙的风景描写: 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射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幻一般。 另一方面,贾平凹的游记中当然也有性情抒发,但这种抒发却并不是拘囿在一个狭小的格局里面,在《文学与地理》中,他这样写道: 我们在说地理对于文学的地方性、个人性的重要时,如果在一部作品中所要求分析的地方的、个人的习癖越多,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可能竟会越少,一部作品应高高超越个人生活领域,他不是一个赋有地方性和寻求个人目的的人,他应该是一个更高层次的 人 ,一个 集体的人 ,传递着整个人类潜意识的心理生活。

因此,可以说,以才子根底写朴拙文字,虚实得当,功底坚实,格局阔大,并最终立足于悠久的中国古典文人游记传统 正是这样的种种特质,造就了贾平凹游记散文的艺术价值,也使得贾平凹成为这个游记散文衰退时代最后一点荣光的守护者。

【书籍信息】

书名:《贾平凹游记》

作者:贾平凹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定价:39.80元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作者介绍::

贾平凹,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古炉》《极花》,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黑氏》《美穴地》,短篇小说《满月儿》《果园里》《鬼城》,散文《丑石》《静虚村记》《商州三录》等。出版有中文版《贾平凹文集》(30卷),英文版、法文版、中英对照版小说集《贾平凹作品选》等。

曾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以及红楼梦奖首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施耐庵文学奖等多个国内外文学大奖。

内容概观

本书是贾平凹先生为数不多的 行走 笔记中的精品集萃。

从 赳赳少年 到文坛巨匠,一路走来,贾平凹先生从故乡 读山 ,到 西安城 ,到敦煌,到丽江,有的只是一两段会悟,也有的是数万言精描。先生的足迹深深浅浅,视野远远近近,或长或短却总是原汁原味充满哲思,有味道耐咀嚼。

这里几乎看不到我们所熟知的旅游胜地或者名胜古迹,独特视野下,是最普通的甚至是被忽略的景地人。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山河豪迈,先生每时每刻都参与到他的描摹对象中,追溯它们的过往,探寻他们饮食起居所思所想,充满冷峻的哲思,又处处迸发智慧的幽默。

是游记,又有小说的笔法

看《西安这座城》有没有 废都 的气象?

看《说棣花》《河南巷小识》有没有 极花 影子?

平凹先生作为小说家的文字功力和独到见解,让我们看到了最本真的凡人世界。贾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