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民国话剧对传统戏曲的威胁

句子大全 2017-01-23 18:18:51
相关推荐

中国电影的诞生是应话剧而生的。在整个民国时期,国产片都未脱离话剧腔。这是因为第一代导演和第二代导演几乎都有话剧艺术背景,不是话剧编导,就是话剧的演员。对于他们而言,电影就是话剧的银幕再现。因此,探讨中国早期电影,首先应该明白,话剧在中国的诞生。

戏剧初期探索

随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列强欺凌,以梁启超、陈独秀为首的诸多知识分子提倡改变中国文化,希冀以文化教育大众,从前冗长晦涩的古文要埋没于长河之中。与此同时,中国人素来喜爱的戏剧,也要求变,使其唱词更为简练易懂,从而达到教育民风之功效。

许多戏剧名伶也纷纷响应,汪笑侬、夏月珊兄弟等人纷纷将旧戏(京剧、昆剧等)改良上演。这些剧多为借古讽今,批评时事,终究没有脱离传统戏曲的模式。既然是新文化运动,当然是要如白话般,通俗易懂,直来直去,显然这些从事戏剧的传统文艺工作者做得还不够具有突破性。

这个时候由于列强的霸凌,中国大地掀起了留学热潮。因为日本距离中国较近,所以留学东洋成为了许多人的首选。而此时的日本话剧为中国的戏剧改革提供的参考。

日本的影响

由于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全盘西化和现代化学习,是时的日本已经在遥远的东方和西方文明遥相呼应。于是,在当时的留学热下,张之洞在《劝学》中提倡,西洋留学不如到东洋留学。这样的提议确实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中日文化相近,而日本的文化吸收改良的成功范例是最值得中国思考的。因此,正是由于这样的风气之下,中国留学生大批涌入日本。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帮留日学生(包括李叔同)组成的话剧社应运而生。这支话剧队伍1906年成立,名作“春柳社”,表演的第一部话剧《茶花女》,被张庚称为“中国人用中国话演出的第一部剧”。之后该话剧社又上演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小屋》改编)在华人世界中获得巨大反响。

国内新文化运动启迪

随着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风生水起,白话文已经几乎完全取代了文言体。与此同时,批孔、批传统的氛围下,戏剧也不可幸免。虽然之前有戏剧名人改良戏剧,但是并不彻底。

留学生在日本的实验成功,恰恰表明了,相比于传统戏剧唱词的晦涩,新剧(文明戏)更容易被人接受。其原因大概如下,演员不用十年寒窗练武打,练唱腔,没有台步,也无规矩,表演时甚至可以直面观众交代故事,插科打诨,自报家门,通俗易懂之极。极低的门槛让许多人能够加入戏剧行列,所以一时间各色剧团风起云涌。“春柳社”亦回国组建“新剧同志会”支援国内戏剧改革。

戏剧名人的反思

话剧在中国大地出现后,受到知识分子的热烈讨论,同时,也在社会上掀起了热潮。许多人争相观看这种新的戏剧形式,相比于传统戏曲咿咿呀呀的唱腔,许多唱词都很难听清楚,老百姓们大有抛弃传统戏曲之势。一时间,传统戏曲门可罗雀。

在众口铄金的批评之下,梅兰芳、程砚秋、欧阳予倩等人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进行了冷静反思。梅兰芳到日本、美国、苏联访问学习,并认识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萧伯纳、卓别林等人。这些人对于中国戏剧的看法非常积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高度赞扬,布莱希特更是激动不已,发表了《中国戏剧艺术中的间离效果》。程研秋同样赴欧洲考察,回国整理了许多报告。

于是,话剧被中国人接受的同时,戏曲凭着上百年的沉淀也并没有被击垮。不过随着时代的革新,戏曲变得小众是不争的事实。话剧在中国大地开枝散叶的时候,也正是电影传入中国的时候。虽然中国人没有电影的底子,但是话剧人才立刻填补了这块的空缺。

来源 作者:电影不设防

* 本文内容(图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文章和图片内容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