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以诗歌为命题的闲适生长

句子大全 2016-10-31 00:18:43
相关推荐

芦萍,原名杨凤翔,1931年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著名诗人、评论家、编辑家。曾任吉林省新闻出版终审,《长春》(《作家》原名《长春》)文学月刊社常务副主编,《诗人》创办人兼杂志主编,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创会理事、吉林省诗歌学会顾问。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过300多万字的论文。出版著作有诗集《乡村的早晨》《长白燕》《北方》《下弦月》《星星恋》《爱的雕塑》《莉莉的梦》《卢萍诗选》《深秋》(俄文版)、《北方之恋》(上、下册)《卢萍诗集》等15部,理论集《现代诗的钥匙》《岁月的船》《路在脚下》等。国内外有数十种选刊选载其作品,数十种辞海、辞典有其条文。获吉林省作协的优秀文学作品等各种奖项六次。诗集《苦恋树》获吉林省政府颁发的“长白山优秀文学奖”。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60年荣誉证书、证章,吉林省委宣传部颁发的“为吉林省文学事业做出贡献”特别纪念奖和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个人成就奖”。

董喜阳

芦萍先生曾担任过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主编,是共和国第一位正编审。几十余年来,芦萍先生共出版了诗集、论文集、散文集18本,以84岁高龄保持着较为旺盛的生命力,像一株没有过时的植物,在空气中过滤自我,进行着光合作用。

芦萍先生担任过《长春》(现《作家》)杂志的诗歌编辑,1983年,与友人黄淮、梁谢成创办了全国第一本自负盈亏的纯文学刊物《诗人》,可谓“诗意无双,平地惊雷”。那个时候的他积极鼓励并挖掘、推出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作品,如2014年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海男、大解等,吉林省的诗人基本都是他编辑的对象。

“哦,我的吉林”

芦萍老师作为诗歌战线的一位著名编辑家,见证着吉林省新诗发展过程中的风风雨雨,看到了吉林新诗的萌芽、成长、崛起乃至今日的低潮。“我从来都不想探讨和议论关于诗歌大省还是薄弱省份的问题,争端止于智者。我们所谓的‘大’也不是人数上的‘多’,反之亦然。一个时代的地域诗歌有代表性的诗人和文本那就可以了。吉林省,在诗歌的发展脉络上还是有牛可吹,很有谈资的。比如穆木天、公木、李旭、丁耶、胡昭、王肯、鄂华等。我们有政治抒情诗人曲有源,他是吉林省第一个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还有徐敬亚、王小妮……从这一点来说,吉林省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有影响的,而且影响很大。”

对于吉林新诗的历史,先生如捻手中珍珠。“吉林省作家协会成立于1965年,成立之初就创刊了具有影响力的《长春》文学月刊。这个时期复苏的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全国的文学刊物遍地开花。反映社会良好风气的正能量诗歌作品层出不穷,诗人们的创作积极性普遍提高。更重要的是各地省市报纸的副刊也刊载了诸多的诗歌作品,我们《吉林日报·东北风》周刊就在那个时候确定了全国的位置。”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百年新诗又迎来了新的盛世。“吉林的王小妮、徐敬亚就是朦胧诗时期的代表人物,薛卫民、于耀江、钱万成、宗仁发等都是大学生诗群走出去的。”那个时候,东北地区纷纷创办了自己的刊物,辽宁的《当代诗歌》《诗潮》,吉林的《诗人》《青年诗人》,黑龙江《诗林》等五大诗刊笑傲中国诗歌界。“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曲有源、任芳、黄淮、朱雷、张洪波、中申、宗仁发、钱万成、于耀江、海南、徐敬亚、王小妮、吕贵品等上百位诗人,在全国各大诗歌刊物、报纸发表诗作不计其数。当然这一时期,有许多诗人在全国各类诗歌奖项中获得不俗的成绩,例如曲有源《白话诗》获得鲁迅文学奖,薛卫民的诗获得庄重文学奖、南永前获得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和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奖等等。一些优秀诗人的创作成绩斐然,受到了吉林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表彰,主要有公木、丁耶、胡昭、芦萍、杨子忱等,并写入吉林当代文学史。”芦萍老师借用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话告诉我们说:“你们吉林省已成诗歌大省。”表达了对吉林诗歌黄金时代的赞许。

在芦萍先生眼中,吉林诗人和诗歌都是他热爱的对象,“哦!我的吉林!”

历史就是命运

编发最好的诗歌,团结最好的诗人,一直都是芦萍先生的治学宗旨。“一个优秀的编辑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他谈到海男的获奖,“那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女诗人,具有探索精神的诗人,当年《诗人》连续刊发她的作品。海男是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当年她和她妹妹两人沿着黄河走一圈,就是为了精神体验。”

芦萍先生也曾被下派,劳改,度过很多艰难岁月。直至后来女作家董述调吉林省委宣传部工作,召回他,把他从省新闻出版局请回来,到《长春》文学月刊编辑部做编辑部主任(副处长级),当时的主编是小说家马炎。回想当时一些诗人,先生提到了丁耶。“丁耶多才多艺啊,是木匠,手艺精湛,远近闻名,当时被说成是‘走资派’。他的名作《鸭绿江的木帮》写了十几年。在‘文革’期间为了保留手稿,东躲西藏将近十几年啊!我认为,我读过的新诗长诗里面,丁耶的还是最好的。方言俚语居多,接地气啊!”

芦萍先生是一个具有反省精神、探索精神、包容精神、隐忍精神的诗人编辑家,所以具有普世情怀的他喜欢丁耶写的反映鸭绿江伐木工人悲壮生存状态的诗歌。

在人民心中找到汇合点

谈到现在诗歌的现状,先生眼中闪过忧郁的光。“年轻的诗人对近代的苦难历史和近代的诗歌史了解得太少了,反射人们心灵的东西太少,束缚人心的诱惑太多!”

先生一再强调汉语诗歌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底蕴太重要了,汉语诗歌写作和外语写作不一样。汉语写作是极其讲究的,是要求诗人对汉语的功效和传承文化具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的,诗歌的磨练在于语言的磨练。““我一直认为现代诗的散文化倾向过于严重,诗歌创作就是要惊世骇俗,就是要有点‘惊险’,有点弹力,有些张力,有一些独特性。”先生直言,现在的新诗缺少精悍,凝练才是重要的一环。

“新时期以来,省内一些有名的诗人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诗坛,造成了吉林诗歌断层现象;诗人的创作越来越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主要是由于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处在转型时期,一些诗人心中也产生迷茫,受不住寂寞,与时代和人民脱离。”但谈到新世纪诗歌的时候,他难掩内心的澎湃,很激动地说:“我对新世纪诗歌的复苏是有信心的。”

先生对当下诗歌创作提出了几点看法:第一,诗人们逐渐克服对时代的依恋感,脱离了复杂周边的现实生活,人们的精神领域发生了巨变。诗人们在“自我”狭窄的胡同里感受着孤独、迷茫,开始和人民大众,社会改革开放思潮靠近,诗人的“小我”与人民大众的“大我”逐渐融为一体,诗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都在社会的进步中不断成熟,他们的忧患意识都会在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第二,积极搭建平台,增强相互间的联系。在诗人心中要有独特的心灵上的软实力,为人间的真善美打造精品意识,要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浮”的精神;第三,诗人视野的扩大,底蕴深厚,个性与时代性逐渐能将“小我”与“大我”融会贯通,诗人的探索意识进一步强化,诗界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第四,继承经典,回归古典,继往开来。芦萍老师认为越是经典的诗人,其作品创作灵感更应该在人民大众的普遍心态中找到汇合点,这样才能给读者以启迪感。

随性而写,潇洒而活

芦萍先生是一个地道的东北人,祖籍黑龙江省。在他安静和沉潜的外表下流淌着深沉的力量。自小写诗,一直认为自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诗人,而后却成了诗人兼编辑家。

他的诗总是温情的,却也有一针见血的机锋和大智慧、大勇气。他随性而写,潇洒而活,乐观向上,对生活与生命有着不断的感悟,他的文本与话语总是传达出深沉的生死命题与人性思索。

王尔德曾在《评论家作为艺术家》一文中有此忠告:“当一个人以自己的身份发言时,他所诉说的往往不是自己。”先生就是在替那么多热爱诗歌的人说话。

罗素在文章《论老之将至》中说过很重要的一句话:之于健康,由于我这一生几乎从未患过病,也就没有什么有益的忠告……从心理来讲,老年需防止两种危险。一是过分沉湎于往事;另一件应当避免的事是依恋年轻人,期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机中获取力量。这两点,老人都具备似乎又都不具备。他活得健壮、安然、从容,像一棵永葆青春的树。

(东北师范大学西方哲学研究生、诗人敬笃对本文亦有贡献。本刊有删节。)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