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在守望眺望中说真话做实事 ——《前滩望潮Ⅲ》序

句子大全 2016-09-13 08:25:52
相关推荐

对面大楼,相同楼层,搬进来了新业主——上海国际争议解决中心。隔空平视他们的招牌,有一种莫名的共鸣。

运营前滩综研,并不全是快乐体验。间歇性的争议和苦恼,像孪生兄弟一般,缠绕在一起。其实自己比谁都清楚,所有的苦闷烦恼,皆源于矫情——渴求虚名,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想。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渴求”,有“在意”,就相当于给自己挖了一个看不见的无边深坑。从此,便失去了内心世界的宁静和行为举止的优雅。

我们自讨苦吃,定了一个“555”自律铁律:50%以上的资源,用于无人委托的自主研究;50%以上的精力,用于现场调研;单一委托方的财务贡献,不能超过年度总营收的5%。尤其是第一条,在绝大部分人的眼里,太不符合常规了——你们作为一个没有“皇粮”保供、完全自收自支的机构,搞那么多的自主研究,到底图什么呢?

想起“乾隆之问”。他在某次下江南时,向金山寺高僧请教:“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高僧答曰:“只有两条船。”乾隆再问:“如何只有两条船呢?”高僧再答:“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之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前滩综研,到底在哪条船上呢?还是脚踩两条船?

今年全民动员防控疫情期间,我们基于既要救急、也要谋远的考虑,火速成立了“云端政策研究室”,为各级职能部门和各地企业集团,在线提供决策支撑和配合,非接触,纯友情。我们还依托同济大学校友会,发起设立医疗支援专项基金,在全球紧急采购呼吸机、防护服等物资,直接发往战“疫”重点地区。很快,质疑不请自来——你们想干什么?

再追溯到2014年,我们在研究“具有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时候,感觉力有不逮,于是向国际同行广发“英雄帖”,邀请合作伙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戴着有色眼镜的——你们居然掏出真金白银,居然把研究成果开放共享?

有时候,课题任务发包方伸出橄榄枝,希望我们积极响应。我们不愿意被繁文缛节牵着鼻子,也可能对任务设计所隐含的价值取向有保留意见,于是谢绝了对方的邀约。肯定被人“骂”得够呛。还发生过我们的研究成果不符合委托方预设结论,而且还坚决不修改的情况。有人质问,你们属于服务业,服务业的乙方难道不以甲方的意志和意图为转移吗?那我还请你们作甚?

诸如此类,故事不少。

问题不在于被质疑、有争议甚至非议,而是过于着急解释,过于着急反应。现在反省下来,完全可以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嘛,完全应该尊重各种声音,无须闻鸡起舞。

感谢一位贵人的及时到访。他反复嘱咐前滩综研和我,“坚持自己”,“做自己”,不能因为有争议而纠结,因为没有争议而轻狂。智库,不是大江大河上随波逐流的一叶扁舟,其本身就是一条大河。孕育并赋能这条大河的,正是广袤、生动的经济社会生活。大江东去,时代变迁,一路皆是风景。惟有不追求浮名虚誉,不好高骛远,不惑不忧不惧,方能欣赏好风景,融入好风景,成为好风景的一部分。

非常幸运地,有一个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团队,支撑着事业的拓展和迭代。大家的“群像”,是外表淡定、内心澎湃,是理性而热情的“死多头”、乐天派、行动者。大家不计较功名,不猜度领导偏好,不以热点为导向,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有时甚至是“逆风作案”,做些不合时宜的自主研究。譬如:《全面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新规则背景下上海的“准备度”,跨杭州湾的战略通道走线,世界级生态岛的世界级产业功能,长三角41个城市发展质量的动态监测,技术性贸易措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解析……最自鸣得意的,莫过于对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的深度对标学习,尤其是赴日调研“东京2035”、赴美调研中美贸易摩擦等。

大家甘于把冷板凳坐热,乐于把决策报告写在现场,勇于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立足“政治规矩-经济规律-市场规则-学术规范”,不飘在空中,不浮在水上,不夹带私货诉求和情绪。识别公共价值,维护整体利益的初心,鼓励小伙伴们大胆说、大声说、说真话、说人话。

最近,偶尔看到余秋雨先生的高论: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而“无争议”却是一个贬义词。他进而提出“无争议陷阱”之概念,认为创新就不要惧怕争议。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们屡屡为争议所苦闷烦恼,但在不经意间排除了“无争议陷阱”。这让人倍感庆幸。终于理解了这句话——“接受一件事,和拒绝一件事,有时候是一件事”。

自律坚持、初心守望,让我们打破了“屁股决定脑袋”的路径依赖,可以相对超然地,开展更具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一直笃信,这正是前滩综研的价值之源。

基于初心,我们实践着这样的决策研究路线:约束条件、情景模拟、循证决策、柔性合成。从原点出发,锚定目标,开展多情景模拟,给出多剧本的预案。德鲁克所定义的“眺望未来”,是我们这里最具挑战性的技术工种。在实证或证伪未来场景时,大家耳熟能详的“预见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创造未来”“未来已来”等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呈现,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借助最新科技手段,让5G去超越时间,让VR去超越空间,让AI去超越工作量。技术的深度渗透和应用赋能,让研究工作更加的智敏、更加的精准。

但是,围绕这些“超越”,同样充满了不同看法。因为专家打分的德尔菲法的作用下降了,政府“有形之手”的权重被降低了,经验主义行不通了。What matters is what works,市场导向、技术进步、以人为本,被视为影响和改变决策的最重要因子。让人们达成共识,变得更加艰难。但还是有一条弥足珍贵的共识——不为更少的分歧,是为了更好的分歧(What we need is not to disagree less, but to disagree better.)。

看样子,智库,生来就和争议形影相随,这是由智库的首要功能决定的——争着议,议着争。就外部而言,她的观念、工具和成果等,可能会引起争议。就内部而言,她应该不惧争议、包容争议、转化争议。没有争议,就没有创新的锐度。耐不住寂寞,就没有沉淀的浓度。

“当众孤独”,是研究者的美德和功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争议中守望,在分歧中眺望。

是为序。

何万篷

2020年5月1日于浦东前滩

(本文系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万篷为即将出版的《前滩望潮Ⅲ:守望与眺望》一书所作的序。)

采编:李润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