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为什么不用成人间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句子大全 2016-08-17 23:50:59
相关推荐

这几天,王女士有些纠结,原因是她收到了上小学的儿子同学的纸条,希望她能让她儿子加入同学的微信群。接到纸条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很震惊,现在的孩子像大人一样,采取这样的沟通方式,让她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却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她在微信中发布消息,向圈中好友征求意见(见本报今日A03版报道)。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假如我有小孩的话”,文章里罗列了一些我想当然的育儿经。里面也谈到了我对孩子接触手机这类数码产品的看法。我是这么说的,“我的孩子从小就要尽情地接触电脑,越早越好。未来的世界是属于互联网的,任何促进链接的手段都是进步的,任何阻断链接的手段都是退步的。阻止孩子上网,就是要输在起跑线上。”

对于我的这些观点,很多有小孩的同事都嗤之以鼻,他们挂在嘴边的话是,等到你有小孩的时候就不这么想了。的确,很多事想想很简单,但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尤其涉及到孩子的成长,中国家长普遍的选择是保守、严厉。当然,如今的年轻家长们其实也在反思,也想借鉴欧美那种快乐教育,于是,面对孩子们的请求,王女士就陷入了纠结。

王女士在朋友圈里求助,得到了3条建议:“有的让我进这个群里,监督孩子,看看互相都聊什么?”还有的好友让王女士不要同意,因为孩子根本掌握不了尺度,现在成年人都成天捧着个手机不放,何况孩子?一位家长这样留言,“绝不能让孩子用手机,自制力弱,大人都管不住自己呢。”也有的家长建议说,“要选择相信孩子,让他自己把握。”

我们来看看这3条意见,坚决不同意或选择相信孩子,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典型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的区别。我只能说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利弊,只是我们局限于中式教育氛围当中,所以主要看到中式教育的弊端和美式教育的好处。实际上美国底层民众很难翻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家长放任不管,而孩子缺乏自律性,然后这样的恶性循环代代传承。

所以在我看来,家长是同意还是反对孩子加入微信群,只能取决于具体家长的教育偏好和孩子的性格,不能一概而论。但相比于这两条意见,我倒是想说,让家长进群里监督孩子这个建议,绝不可取。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如打个比方,我们这些成年人每天都玩朋友圈,有些人还给自己的父母也注册了微信,那么扪心自问,有多少人允许父母看自己的朋友圈动态呢?大多数人都屏蔽了吧?将心比心,恐怕也没有孩子会喜欢自己的家长如“老大哥盯着你”那样在一旁监督。这样的监督一来侵犯了孩子的隐私,二来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我想孩子们宁可不建立也不会同意家长监督,当然这之后他们是不是偷偷建群家长们就不知道了。

不过我觉得,这件新闻最值得重视的地方,其实不是应不应该同意孩子加群,而是如何珍惜这一次和孩子交流的机会。机会难得啊。想想看,孩子们送小纸条,希望家长能同意加群,这件事意味着什么?首先,孩子们没有偷偷行事,而是和家长沟通商量,这是对家长的尊重;其次,孩子们能把这样的事情和家长沟通,意味着他们希望和家长建立开诚布公的关系;再次,孩子们也表达了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自律性的表现。

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家长无论是同意还是反对,都应该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呵护孩子渴望建立良好关系的意愿。所以我想,这个时候与其向其他家长取经,倒不如直接和孩子坐下来谈,听听彼此的意见。甚至可以说,与加不加群这种小事相比,保持沟通才是最重要的。家长当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权威左右孩子的生活,但这样做,家长与孩子彼此间的沟通渠道可能就堵死了。或者,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再向家长敞开,或者孩子对家长言听计从再也没有了自主性,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笔者既不是家长也不是教育专家,所以对于该不该让孩子加入微信群我没有建议。我所能建议的就是,请珍惜这一次难得的沟通机会。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在昨天推送的文章里,也谈到了子女教育问题。里面谈到一个观点,在多长的时间维度考虑问题,决定了你孩子的人生。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纠结于眼前的考试和升学,而是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孩子的成长。在文章的结尾罗振宇说:根据孩子的兴趣指向,穿透大人设定的时间表。为什么不尝试和一个八岁男孩聊聊相对论?为什么不可以带一个五岁女孩逛透一家画廊?为什么不用成人间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本报评论员牛角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