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四条路径选择

句子大全 2016-08-11 10:43:41
相关推荐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校委委员、第三分校校长 朱亮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三分校调研员、督导 王震国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可归纳为“三落”、“四化”。上海要实现“三落”、“四化”,关键是提高全社会、全体市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认同度,当前应着力开辟以下四条现实途径。

一、通过广泛宣传扩大社会认知。

首先,依托各级组织资源,包括党、政、军,工、青、妇,形成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宣传教育组织体系、网络格局和社会氛围,齐抓共管,逐级实施。其次,发挥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优势,用好党校、高校、军校和社科院、新闻媒体等主渠道、主阵地,分专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和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第三,结合上海城市精神的诠释和改革开放的实际,通过演讲会、座谈会、交流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共识。

二、通过群体示范增加社会认同。

要充分发挥重点人群的示范作用。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每位党员干部自身所具有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理念,去保证城市发展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并带动人民群众效仿、跟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风清气正。其次是社会公众人物。作为社会潮流的风向标、诸多市民心中的偶像,他们对社会各方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对社会公德、公民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这一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引导社会确立高尚公德、养成行为规范。第三是包括党校、高校、中小学在内的广大教师。要造就更多德才兼备、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的师资,以启蒙思想、熔铸心智、规范行为、引领风尚。第四是时代楷模。他们是社会的道德模范、行为典范,对社会各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应通过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亲切、可见、能学的“身边人”、“身边事”,充分发掘这一群体身上蕴藏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尚品格、模范表现,使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感悟的载体、体味的内容、参照的对象。

三、通过制度固化形成社会共识。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全市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的始终,使每项重大决策、每一个工作部署,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民主治市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党务公开、政务透明,信息畅通、市民参与。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照检查现有的政策措施,辨析、纠错;助力新出台的政策措施规范、可行; 凝聚起更多的社会共识,使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常态、有效。

四、通过潜移默化变为内心自觉。

作为观念形态上的认知、判断、抉择的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应逐渐地演绎成每位个体潜意识中判断事物的正确标准、内化为人们言谈举止时衡量事物的价值尺度,从而相对固化为具有正能量的“环境磁场”和热力效应。

从心理学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有助于在人们内心构筑起一把标尺,给人们以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第一,制度法律层面的“不”的暗示,让人知禁,禁绝邪念;知止,适可而止;知畏,懂得敬畏。确立“三知”,循规蹈矩、依制遵法会成为行为底线。第二,文化氛围层面的“同”的暗示,使人认知相同、志趣相通、行为趋同。这样,就能把大众认同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道德操守,演变并相对固化为内在的价值观、判断尺、行为标。第三,内化心因层面的“度”的暗示,助人掌控事物仰视的角度,能准确对应;透视的深度,可去伪存真;审视的尺度,会理性吻合。把握“三度”,可铸就感悟世界、了解社会、应对人生、成就事业的良好心智模式,从而科学地认知事物、深刻地观察事物、准确地辨析事物、严谨地发展事物。

[责任编辑:蒋正翔]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