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话剧在北大永不落幕

句子大全 2016-07-14 01:13:19
相关推荐

北大戏剧社《九歌》剧照

五四新文化运动风潮激荡,中国现代话剧开始熠熠生辉。在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大学,以对传统旧戏的论争起始,以《新青年》“易卜生专号”为开端,一时之间,胡适、傅斯年等文化先锋们纷纷将视野转向戏剧。在此之前,中国早期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宋春舫1916年便已经在北京大学开设了“欧洲戏剧”课程,这是西洋戏剧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进入中国高等学校讲坛的开始。他们的大力推介,为中国现代话剧打开了新的广阔的戏剧想象空间,提供了多样化探索的可能性。

同时,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兼容并包”的氛围,使得校园文化气氛分外活跃,各种学生社团雨后春笋般涌现。1920年北京大学戏剧研究会成立,“以谋中国戏剧之改良及发达为宗旨。”该会的成立得到了蔡元培、蒋梦麟、宋春舫、顾梦渔、吴瞿安、胡适诸教授的指导、协助,成员包括多个系别的学生。

戏剧研究会不断发展壮大,会员扩展至校外人员,分设庶事、编译、排演三股。其中著名戏剧家余上沅便是编译组的主任,他在1925年后提倡“国剧运动”,成立国立戏剧学校。当时,他正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攻读西洋文学。

北大戏剧研究会及其带领下的北大戏剧演出,以其热情、敏锐和创造力积极响应“小剧场”和“爱美剧”的提倡,与其他院校的学生业余剧社一起,成为这一时期中国话剧运动的中心。

建国后的北大戏剧活动继续缤纷多彩。1955年春天,北大学生会设群众文化部,大力组建了名目繁多的文学艺术社团,其中便包括戏剧社。十年“文革”,北大的校园戏剧演出陷入了低谷。

而当北大走进上世纪80年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北大校园戏剧也进入了它的辉煌时期,开始讲述一段又一段青春的痴狂。

“先是英达、肖峰他们在43楼楼顶的小剧场,再就是孙柏、邵泽辉他们在艺园五层的那间大房子。

那间大房子总有一群人,他们是名叫‘剧社’的孩子。”

北京大学戏剧社由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的英达于1982年创立。这群“孩子”在北大“百团大战”的社团活动中有着最特立独行的姿态和最具穿透力的声音与思想,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就曾经是北大戏剧社里的活跃分子。

“排戏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是大家一起成长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新发现。对我们来说,我们关注的是直指人心的问题。戏剧给了你一段时间和空间,可以自由发挥,做成很独特的东西,并邀请观众来参与。”北京大学戏剧社前任社长齐小瑾说,“北大戏剧社与众不同的是,原创性和实验性,无论是排经典的戏还是自己的本子,都会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努力探索多种舞台表现的可能性。”在北大戏剧社,你能感受到北大精神的内核和一种浓郁的实验气息,充溢着表达理念的热望和对戏剧张力极致的探求。

《蔡元培》、《小王子》、《保尔·柯察金》、《太阳弑》、《无事生非》、《天使来到巴比伦》、《费加罗的婚礼》、《苍蝇》……每一次演出都在首都戏剧界和高校当中引起强烈反响。

每学期末,戏剧社的大型公演都会准时来到北大学生身边,用他们的身体和声音,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北大人的青春,诠释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思考。也许正如每一届毕业生们说的那样,“在北大,最后悔的是没有加入戏剧社;在北大,最值得留念的是加入了戏剧社。”

北京大学戏剧社的精神,是在永远的内省中实现人的解放,在人的解放中达到生命的自由。只要给我青春、激情和戏剧,原野就是天堂。这,是一种对戏剧不容半点杂念的爱。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14日第4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