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校园霸凌 有些话我忍了很久了

句子大全 2016-06-26 15:13:02
相关推荐

近日,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被众多网友转发。

文章作者是一位母亲,儿子斌斌刚满十岁,就读于北京某小学四年级,最近遭受校园欺凌,心灵受到严重创伤并引发急性应激反应。而涉事学生家长和校方对事件的处理态度令其失望。

文章受到网友的热烈响应,随着文章的热传, 校园霸凌 这一话题被送上风口浪尖。

什么是霸凌

霸凌行为(Bullying)是指带有敌意地使用攻击、威胁、强制等手段令他人感到恐惧,从而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两个重要特点:

霸凌是一种不对等行为,只有攻击者在身体上、权力上或社会地位上强于受害者时,所进行的攻击行为才能被视为霸凌。

霸凌往往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极有可能会反复发生。

校园中霸凌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能是聚众行为(mobbing),即一群人对于某一个人的霸凌。后者通常以一个主要霸凌者为首,其他人或起到协助作用,或坐视不管,然而起哄和默许都使霸凌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霸凌的发生要比我们想象的频繁的多,也普遍的多。有47%的加拿大学生报告曾经受过霸凌,2015年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2%的高中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遭受过霸凌,5-18岁的学生中有21.8%表示曾经被霸凌过。我国数据依然暂缺,但情况可以想象,并不乐观。

霸凌有哪些表现

言语上:

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或使用羞辱性的话语

嘲笑讽刺(阴阳怪气)

散播关于他人的谣言

威胁 、恐吓、强迫他人做ta不想做的事情

敲诈勒索,干涉他人的个人财物

行为上:

故意忽视: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或在他人试图与你交流时进行打扰中断。

集结他人一起排挤孤立你

暴力行为、肢体攻击: 校园中最常见的欺凌形式,却常常被认为是 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 。

校园霸凌 不等同于 校园暴力

在中国,对 校园霸凌 的讨论长期局限于很小的范围,而且很多家长常常把它等同于 校园暴力 。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咯,这可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

暴力:意指较极端的故意伤人行为,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威胁或实际造成身心物权严重损伤的攻击行为。

霸凌:则是对无法自我防卫的个体施行重复的故意攻击行为,来达成统治或支配他人的目标,隐含着力量失衡的权力关系。

对于霸凌者

首先,行为实验表明,当你成为霸凌他人的人时,并不会获益。相反,霸凌者在欺负他人时可能会体验到强烈的愤怒、羞愧、罪恶感。其次,霸凌行为可能是习得的。很多霸凌行为的实施者同时也有可能是被欺凌的对象,可能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行为模式,这类孩子有很高的患有抑郁、焦虑情绪障碍以及自杀的风险。

欺凌者并不是胜利和强势的存在,他们的人生并不会好过。据调查,小时候曾作为校园欺凌者孩子,在长大后有更高的风险参与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行为。

校园欺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失眠

在校园中曾受到过欺凌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睡眠问题,并且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暴露于欺凌的次数的增多而提高。

心理失常

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没有遭受过欺凌的孩子。遭受过严重的欺凌行为甚至有可能导致受害者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感到缺乏自信,自尊降低

被欺凌经历越多、时间越长,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

影响正常学习

霸凌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遭受欺凌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翘课、甚至辍学。

严重行为问题

被霸凌的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出品行障碍,以及成年后的反社会型人格。美国每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2个枪击者都曾经被霸凌过。

以上这些身体、心理以及行为上的负面影响都可能引起随后愈加严重的欺凌,使欺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由于我国推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那些饱受欺凌的孩子来说,就是受长达九年的罪。长期的逆境会导致人的情感反应系统长期处于激活状态,这对于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尤其对于正处于发展期的儿童来说,大脑的可塑性较强,这种慢性压力甚至会永久地损坏大脑神经元。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遭遇校园霸凌?

突然表现得不愿上学

原本并不排斥学校,成绩也不错的孩子,如果突然表现出不远上学的倾向,可能并不是孩子厌学了,很可能因为学校里出现了一些令他烦恼头疼,不愿面对和处理的事情。请您留意,或许正是孩子在学校挨欺负了!

无端情绪变化

孩子放学回家经常闷闷不乐,有厌学的念头,原本活泼开朗的小朋友突然间变得阴晴不定,很可能是学校有什么事情影响着他。

抱怨有同学针对他

这是您的孩子向您寻求帮助的信号了,您可以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他试着缓解这种情况,并在一定时间内加以询问,或者把同学请到家里来玩,不经意的聊聊天,如果长期针对您可得多加注意了。

身上出现伤痕却不愿告知家长

有些孩子放学回家全身脏兮兮,身上还有伤痕,明眼人一看就是打斗造成的,可孩子还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伤到的,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偶有出现倒也正常,但也不能忽视。

性情变化 行为异常

这个阶段就比较严重了,如果您的孩子情绪突然特别的不稳定,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激烈的反应,特别的粘人,失眠爱惊醒,拒绝去学校,变得非常胆小怕人,您就该去学校了解了解情况了。

作为 霸凌 事件的第三方

我们应该怎么做?

1. 不指责受害者、不鼓励以暴制暴

我们看到了一些声音,比如 是爷们就不要怂,打回去Ta就不敢再欺负你了。 之类。

遭受校园霸凌对于受害者而言已经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再加上有这么多人在关注这次事件,舆论的压力对一个孩子而言更是难以承担,不指责受害者,是每一个关注者所应做的。

2.承认和面对 霸凌 的存在

老师、家长、校方首先应该承认霸凌事件的存在。我们不能给霸凌随随便便安上一个别的名字(开玩笑、淘气),更不能因为是 偶然事件 或是因为霸凌者父母否认,就装作它不存在,去否认被欺凌者的感受。

承认被霸凌者的受伤感受,一起去面对其中未解的问题,哪怕其中有过错和瑕疵,这个动作本身就是最大的支持。

3. 一起来讨论如何行动

谴责并非关注的最终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目标。

当我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我有怎样的表达渠道?我会得到怎样的关注和帮助?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是否有机会和老师一起坐下来,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被评价和指责)、并和大家一起共同制定和学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行为规范?

4. 提供专业心理帮助的渠道

此次事件中那位母亲在发现孩子遭受霸凌后,立刻带他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法律建议:家庭和学校应正确引导青少年

据相关统计,校园暴力从小学到高中均有涉及,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施暴者是女生的比例很高、初中以上学生的欺凌行为明显团体化成为新的特点。那么,首先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不禁让人怀疑,是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法律存在薄弱或者缺失的情况吗?

法律是有的,但是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发生在校园里面的攻击、伤害行为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对一些案例没有适用的法律条款去处罚。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专家咨询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皮艺军说。

在《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强调要加强校园安全,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安全负有主体责任。涉事学校的回应中提到 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 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前提是,学校在处理此类校园安全事件时,应该积极稳妥,恰当得体,而非息事宁人,淡化了事。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刑法教研室主任袁林说: 我国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未成年人主要是中小学生,年龄从7岁到18岁,其中能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不多,加之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政策,予以刑事处罚的就相对少些,据报道,校园暴力事件中只有不到三成涉事者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而不纵容并没有错,但是这种宽容如果没有辅以相应的矫正措施,往往就发展为一种纵容。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成为校园枪击事件就是极端的案例。

其次,法律干预校园欺凌案件时,人们往往关注施害者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但同时,忽略了受害者的权益保护。

虽然目前没有实证研究数据表明我国校园欺凌案件越来越多,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施暴者的主观恶性越来越强,比如打人还把过程录下来上传到网络。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如果已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故意重伤或致人死亡、抢劫、强奸等,构成犯罪的,处罚也相当严厉,最低是3年有期徒刑,最重可处以无期徒刑。

再次,人们只关注案件的发生、恶劣程度和处理结果,而忽略了起因,忽略了监护人的责任,忽略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社会原因,在信息发达的环境下,我国由于没有媒体分级制度,网络、影视中暴力内容屡见不鲜,所有的孩子都裸露在这些暴力影响下。据上海警方分析,80%以上的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中,网络游戏是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犯罪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学习理论,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习得而来的。近年来很多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是沉迷于暴力游戏中的未成年人,经常进行暴力游戏的未成年人,崇尚暴力,一切用暴力解决。 因此,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应净化网络环境,设置信息分级制度,加大网络游戏的审查与监控,禁止针对未成年人的暴力游戏。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法治社会,不仅需要规定严密的法条,更需要每个公民内心的法治观念。如果我们仍然习惯于权力的勾兑,或者媒体的营销,甚至仅仅是意气的偏执,我们将离法治精神越去越远,也将离美好的社会更加遥远。

因为,在一个没有法制,没有规则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现实 霸凌 或网络 霸凌 的受害者。

来源:青春湖北微信号 、简单心理 、中国教育报、重庆共青团

(责任编辑 李小涵)

点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