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2019高考文综新热点 总书记用典 央视《平“语”近人》 !内附文综考点分析

句子大全 2016-05-28 11:39:48
相关推荐

【典故释义】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画家,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担任知县时所写。

“衙斋卧听萧萧竹”:在官府之中听见外面萧萧的竹声。

“疑是民间疾苦声”:“疑是”,用得非常妙。好像我听到的是民间百姓的呻吟之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我们这些地方上的州县小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外面的这些竹子,无论哪一枝哪一叶,都关乎我的感情。

郑板桥写这首诗时,潍县正闹大灾。他让老百姓、灾民参加基建、土建,解决灾民没有粮食吃的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他非常深切的爱民之情。

必背句0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所讲。

【典故来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典故释义】

《管子》是先秦时期管子的言论、文章总集,在《四顺》这一章中讲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指政权的兴废,最终的决定因素都是民心。

必背句03:“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所讲。

【典故来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氾论训》

【典故释义】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必背句0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所讲。

【典故来源】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典故释义】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周易》六十四别卦当中的第四十二卦,原文是:“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怎样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人?看见别人比自己更好的地方,就要向他学习。发现自己有些事情做错了,一定要改正,才能不断地进步。

必背句0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所讲。

【典故来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王制》

【典故释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早出处是《荀子·王制》,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则像是水,水可以托船,也可以掀船。

必背句06:“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所讲。

【典故来源】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典故释义】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出自于古代著名典籍《管子》。原文是:“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维”的本义是指系东西的大绳子,也引申为一切事物赖以固定的东西。而“国有四维”,是说治国有“礼义廉耻”四大纲纪,这四大纲纪一旦有所缺失,国家就会陷入比较危险的境地。一旦四大纲纪全部废弛了,国家就有可能面临灭亡的绝境,这就是“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本义。

“礼”是社会群体当中的人,应该共同遵循的法律准则和道德规范。“义”简单地说是公平、正义,是伦理的原则,也是品德的根本。在《管子》中,“义”还有推让的意思,要抑制个人的欲望,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别人。“廉”是公正、廉洁,不骄奢、不贪婪,不掩盖一切丑恶和罪恶的东西,光明正大。“耻”,要有羞耻之心,不要纵容邪恶、罪恶。

每个时代都有奉行的价值观。礼义廉耻,是那个时代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遵守社会规范、奉行公平正义、知耻行善、廉洁奉公,这是国家富强、社会太平的基本保障。

必背句0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到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时所讲。

【典故来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典故释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礼记·大学》篇的基本纲领,也是“大人之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明德”是指光明美好的德行,而“明明德”,前面的“明”字是动词,是彰显的意思。“明明德”是指彰显光明美好的德行。而“亲民”,指的是要将这种光明、美好的德行推及到民众身上去,要革除蒙昧,开发民智,共同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止于至善”。

必背句08:“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所讲。

【典故来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典故释义】

这几句同样是出自《礼记·大学》,是经过精简的说法。

如果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明明德、亲民、至善,指的是道德修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礼记·大学》当中的三大基本纲领的话,那么这几句所提出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三大基本纲领的八条具体的途径。

必背句09:“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所讲。

【典故来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

【典故释义】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常言都说,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而每一个家庭的根本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好人,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够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而家庭和谐美满了,那么国家才能够做到秩序井然,天下才能够太平。

必背句10:“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所讲。

【典故来源】

“爱子,教之以义方。”——《左传》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典故释义】

“爱子,教之以义方。”出自《左传》,“方”是道,“义方”是道义,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真的爱自己的孩子,那就应当用道义来引导他。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如果你不用道义来引导孩子,不用道义来爱孩子,那不是爱孩子,反而是害了他。

从《左传》到《资治通鉴》,中间隔了约1500年,这两句话一正一反说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应当怎样爱孩子,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对孩子有好处的父母之爱。

必背句1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所讲。

【典故来源】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文言》

【典故释义】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常常做好事的人家一定会福泽深厚,常常做坏事的人家一定会遭到祸殃。积善、积不善,重点都在于“积”字,即量变会促成质变。

必背句1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所讲。

必背句1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所讲。

【典故来源】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典故释义】

作者孟郊是中唐著名诗人,46岁终于考中进士,50岁被任命为溧阳县尉。他到溧阳后,立刻赶回老家,将老母亲接来奉养。这首《游子吟》不是孟郊在青年时代告别老母亲写下的诗篇,而是母子在经历了漫长的分离,终于能够长长久久相互陪伴时所写。

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衣裳,无论游子走多远,离开家有多久,只要一想起远方的家,有老母亲在等待着他回来,他都会感到一份安心、一份踏实。如果说为远行的游子缝补衣裳是每一位母亲最朴素的表达,那么儿子对于母爱的深切感受和情感回报,比母爱的无私付出要更加难得,更加珍贵。如何报答,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子女有没有“寸草心”。

总书记引据用典背后的思想与文化,在专家学者的条分缕析之下,通过这些朴实、简单,却又魅力无穷、真切动人的语言,如清风扑面,让人受益匪浅。学习经典,领悟思想,需要学而时习之,习而渐诵之,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总书记用典分类汇编

天下篇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典出】《礼记·中庸》(战国至秦汉)

【释义】万物竞相生长而互不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互不冲突。体现了宇宙和大自然法则中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

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中国共产党愿广交天下朋友。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中国共产党愿广交天下朋友。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典出】孔子《论语·季氏》(春秋)

【释义】使人受益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人、诚实的人、见多识广的人。

任贤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典出】习凿齿《襄阳记》(东晋)

【释义】伟大的功业必须要人才来实现,伟大的事业也因人才方能不断壮大。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希望广大院士关心和爱护青年人才,把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责任,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希望广大院士关心和爱护青年人才,把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责任,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典出】魏源《默觚下·治篇》(清)

【释义】对于人才,越求贤若渴就会越来越多,越弃之不用就会越来越少。

事业篇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典出】孙中山《建国方略·孙文学说》

【释义】如果人的心里相信事情可行,则移山填海的难事也能有成功的时候;相反,如果人的心里不信事情可行,那么即使是反掌折枝这样容易的事,也不会有收到成效的时候。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典出】屈原《离骚》(战国)

【释义】这些都是我内心之珍爱,就是让我为之九死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这两句诗,表现的是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荀子·修身》(战国)

【释义】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典出】《荀子·劝学》(战国)

【释义】把土堆积起来可以成山,把水积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可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改革创新篇

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典出】《周易·系辞下》(战国)

【释义】事物到了窘困穷尽的时候就应当有所变化,变化之后才能通达,通达之后才能长久。

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典出】文子《文子·上义》(春秋)

【释义】如果对人民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如果符合实际情况,就不一定非要遵循旧俗。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典出】《荀子·天论》(战国)

【释义】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用合理的做法回应它,就会有好的结果。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2018年2月14日,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2018年2月14日,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典出】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唐)

【释义】本义是指春天万物复苏,树林里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奔腾的激流中,前面的波浪主动让位给后面的波浪。这里的“陈叶”“前波”可指旧事物,“新叶”“后波”可指新事物。

理想信念篇

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写道:“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我说过:“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写道:“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我说过:“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宋)

【释义】词人把自己想象成大鹏鸟,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大好山河。隐喻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近70年奋斗,我们的人民共和国茁壮成长,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近70年奋斗,我们的人民共和国茁壮成长,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典出】朱熹《春日》(南宋)

【释义】很容易便认识了东风的面目,这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隐喻我们看到万紫千红便感到春的存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线已经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

——2017年12月29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线已经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

——2017年12月29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典出】王湾 《次北固山下》(唐)

【释义】江面似乎与两岸平齐,在和顺江风吹拂下,江上一帆高挂,乘风向前。

治学篇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张之洞《创设储才学堂折》(清)

【释义】这段话阐述了国家、人才、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张之洞认为,国家的强盛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学校。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礼记·学记》(西汉)

【释义】玉器的制作,是用轮子带动转盘和搅拌好的解玉砂,以此把玉料剖开并慢慢琢磨成器。人同此理,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不断学习积累、增长才干、修身立德才能获得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

【释义】陆游勉励儿子子聿做学问要早下功夫,坚持不懈,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毕竟还是不够的,想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注重亲身实践。

修身篇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司马光《资治通鉴》(北宋)

【释义】才能是品德的支撑,品德是才能的统帅。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刘昼《刘子·崇学》(南北朝)

【释义】凿井的人总是从很浅的土坑开始,然后挖出极深的井,比喻从极细微的积累开始,只要坚持不懈,必然成就事业。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

——2018年2月14日,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

——2018年2月14日,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典出】《孟子·离娄上·第五章》(战国)

【释义】要想拥有天下,必须把每个国家建设好。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要想把国家建设好,就先要把每个家庭建设好。从个人角度讲,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梦、家庭梦、国家梦结合在一起。

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典出】王冕《墨梅》(元)

【释义】墨梅并不以鲜艳的颜色吸引人、讨好人,博得人们的赞美,只愿散发缕缕清香,充溢在天地之间。习近平的引用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慕虚名、注重实绩的真抓实干的作风。

为政篇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永远为后世景仰。

——2018年3月1日,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永远为后世景仰。

——2018年3月1日,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孟郊《上达奚舍人》(唐)

【释义】大贤,原文指的是达奚舍人。大贤正大光明如明镜高悬,公烛普照大地并无私偏。

中国古人说:“口言之,身必行之。”实现亚太更大发展,需要每个成员脚踏实地拿出行动。

——2017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越南岘港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古人说:“口言之,身必行之。”实现亚太更大发展,需要每个成员脚踏实地拿出行动。

——2017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越南岘港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典出】《墨子》(春秋战国)

【释义】从政之人,嘴巴上说的,行动一定要做到。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党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我们党更好担当使命,总结运用成功经验,正视解决突出问题,一刻不停歇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党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我们党更好担当使命,总结运用成功经验,正视解决突出问题,一刻不停歇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典出】董必武《题赠〈中学生〉》

【释义】逆水行舟的时候,用竹篙撑船,稍微一松劲,就会后退很远的距离。指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千万不能松懈。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典出】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西汉)

【释义】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也只能看作走完了一半。言下之意是说,最后一段路程才是最困难的。现多用来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努力去做。

报国篇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典出】戚继光《望阙台》(明)

【释义】这两句诗表达的是诗人对民族的赤诚,自己有一腔抗倭报国的热血,又蕴含了对家国的忠贞。

今天,海南广大干部群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海南广大干部群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典出】胡适《独立评论》第7号,1932年7月3日

【释义】每个人要为革命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但革命事业的成功未必就在我手中、在我任期、在我有生之年看到实现,这是人生的崇高境界。

优秀传统文化将是高考重要命题方向

文综考试方向解析

为何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成为高考各科今后重要的命题方向?这是基于多个层面因素做出的重要判断!

总书记高度重视

在今年8月底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新课标充分体现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和教材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都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了相关内容。

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命题者多次强调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曾就高考的命题重点发表文章:今后高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既彰显了当下高考顶层设计者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是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目的是让广大中学生守住中华之根、光大民族之魂。

下面,咱们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高考命题重点,从考题再现、考点总结、考法揭秘等角度,进行全面汇总!

政治

【命题方向】

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

【考法】

1.直接引用法

直接引用法,就是在命制政治试题时直接引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选择题的题干或非选择题的背景材料,有时也直接作为选择题的选项出现。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适宜直接引用的就是诗词散文中浩如烟海、多如繁星、内涵丰富的名言警句。

2.实物图片法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除了丰富的诗词散文之外,还有着不可胜数的书画、器物、节曰、礼仪等,这些文化的存在形式或者是具象的,或者是抽象的,基本难以直接在试卷上呈现,往往是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所以实物图片法也就是将书画、器物,或者节日、礼仪的表现用图片的具体形式呈现在试卷上。

3.传统故事法

中国有许多的传统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思想。传统故事法命题,就是把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优秀故事以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作为试题的材料,据此故事与要考查的知识设置问题,实现在考查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同时,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4.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就是在试题编制中,根据考查的内容,为落实考查目标,将传统文化融入设定的试题情境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试题情境,既适合学生阅读,又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情感反应。

历史

【命题方向】

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

【考法】

一、主要考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儒家思想小结)

2.中国古代的科技

3.古代的文学

4.古代的艺术

5.中国古代教育

二、具体考法

1.直接引用法

直接引用法,就是在命制历史试题时直接引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选择题的题干或非选择题的背景材料,有时也直接作为选择题的选项出现。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适宜直接引用的就是诗词散文中浩如烟海、多如繁星、内涵丰富的名言警句。

2.实物图片法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除了丰富的诗词散文之外,还有着不可胜数的书画、器物、节曰、礼仪等,这些文化的存在形式或者是具象的,或者是抽象的,基本难以直接在试卷上呈现,往往是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所以实物图片法也就是将书画、器物,或者节日、礼仪的表现用图片的具体形式呈现在试卷上。

3.传统故事法

中国有许多的传统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思想。传统故事法命题,就是把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优秀故事以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作为试题的材料,据此故事与要考查的知识设置问题,实现在考查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同时,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4.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就是在试题编制中,根据考查的内容,为落实考查目标,将传统文化融入设定的试题情境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试题情境,既适合学生阅读,又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情感反应。

地理

【命题方向】

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考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的很少,但这是对文科生综合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具备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1.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可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迁移的途径等。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和劳动力的数量、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和传播、新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区的建设、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文化的迁移与扩散。人口迁移到一个区域聚居、世代沿袭,能使传统文化得以扩散和传承。

2.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古城的形成和变迁

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有很多,同一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因素也不相同。城市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已经减弱; 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资源等从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有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如因科技而形成的日本筑波,因旅游而兴起的桂林、泰安、黄山市等。此外也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城市的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历史变迁,城市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

3.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人文景观的形成条件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创造的有文化特质的景观。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是聚落,还包括服饰、建筑等。

可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人文景观的特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对接起来分析其形成的地理条件和当地地理环境对建造该景观的影响。中华传统民居和服饰都是中华儿女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产物,这些传统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传统民居往往就地选材,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艺术。

例如,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木材短缺,但黄土质地均一,具有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例如,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木材短缺,但黄土质地均一,具有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4.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地域差异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是地理环境形成的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不同区域因地理环境不同,孕育了不同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和风俗习惯等。例如,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在气候炎热、降水丰富的自然环境下孕育的。

▌本文来源:高中地理整理编辑自高中生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转载请注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