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87岁临清老人的运河记忆——以船为家18年 吃住行在运河上

句子大全 2016-03-25 04:07:52
相关推荐

87岁临清老人的运河记忆——以船为家18年 吃住行在运河上

2014-06-24 09:44:15 来源: 2014年6月23日,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二天,今年87岁的胡殿云静静地坐在家里。她并不知道那条河,曾经在河里生活18年的那条河,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胡殿云生命中的头18年,是随家人生活在船上的,他

胡殿云的儿子刘英顺在展示曾经为船工盛饭用的木盆。 于新贵 摄

在船上生活了18年的胡殿云讲述 水上人家 的生活。 于新贵 摄

2014年6月23日,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二天,今年87岁的胡殿云静静地坐在家里。她并不知道那条河,曾经在河里生活18年的那条河,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胡殿云生命中的头18年,是随家人生活在船上的,他们没有固定的家,运河水流到哪里,她家的船就能走到哪里,船就是她的家。

18岁那年,胡殿云从船上 下地 了,她和家人从 水上人家 落户临清,成为临清锅市街、马市街上行走的普通市民。

船家的历史

明清时期的临清 四大船家 称王

当年的运河里不只是大船,还有很多 驳子 和 划子 ,打个比方说,大船是大货车, 驳子 和 划子 就是小货车。

临清胡同文化研究者刘英顺介绍说,驳子一般能载重1万斤左右的物资,一般都是跑短途。划子更小一些,船夫摆动船桨像川条鱼,灵活得很,在运河里载一些杂货。

船帮是当时船家自愿组成的组织,有自己的帮规俗约、祭祀习俗,组织比较松散。

明清时期的运河里,大船、驳子、划子来来往往,热闹得很。不过,那时候,临清有 临清帮 ,这个 临清帮 里都是大船,最大的船能载重80吨左右。当时的 临清帮 有四大家族,胡、冯、袁、韩四大姓,都是临清的大船家。

胡、冯、袁、韩四大船家中,袁家最有势力,经常运载一些官府的物品,与官府关系也不错。胡家和冯家运载规模也不小,也是不折不扣的大船家。虽然,在四大船家排行末位,但相对于那些驳子、划子的船家,韩家要强大得多。

四大船家形成的 临清帮 来往于天津和临清之间,成为这段运河里不可或缺的运输力量。

船上的日子

她以船为家18年 不知祖籍在哪里

刘英顺的母亲胡殿云就是胡家的闺女。胡殿云今年87岁,在她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船上。

胡殿云说,她的祖辈都是 水籍 ,所谓水籍,就是一家人没有固定的家,常年生活在船上,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

听老人说俺的老家在南阳湖。 胡殿云只是模糊地记得这句话,但是,祖籍哪里,没有人能说得清。

当时,胡家有两只大船,胡殿云老人比划着,那大船有十五六米长、三米多宽。一家人和船工都在船上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船上的生活用品除了碗、盘是瓷器,其他都是木制的,比如面盆、饭盆、水缸,都是木制的。木制的生活用品不怕磕碰,无论船只怎样颠簸,都不用担心。胡殿云说,胡家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船上的木盆。

船家常年生活在水上,喝惯了河水,尽管有点脏。每天晚上,他们都会站在甲板上,把河水用木桶提上来,把木水缸灌得满满的,然后,向水缸里撒上一把白矾消毒。这一木缸水就是船家和纤夫一天吃的水。

船工和船家吃饭是分开的,通常是用饭盆盛上小米饭,船工坐在甲板上吃,而船家一家人则吃 小灶 。

船上的记忆

12站半、每站80里 临清到天津这么远

从临清到天津多远?87岁的胡殿云说不清,但她知道,从临清到天津是12站半,每一站的距离是80里。

从临清北行,一般运载的货物是棉花、粮食和红枣等,从天津南行,运载的物资是红糖、瓷器、杂货,甚至煤炭。来回不空载,船上总是满满的物资。

船家有个讲究,一般不运载石灰,因为石灰遇到水,就会把船烧毁。除非商人出大价钱,否则,船家是不会冒这个险的。

当时的大船靠纤夫在岸上拉,像胡家这样的大船,需要十五六个纤夫。临清和天津之间,12站半,每一站都要停下让纤夫歇歇脚。纤夫出的是力气活,都是运河岸边村子里的壮小伙。对纤夫,船家从来不吝啬,每天 四饭三水 ,也就是每天让纤夫吃四顿饭,喝三次汤水。纤夫必须吃小米饭或者小米面窝头,如果吃玉米面窝头,就会累得浑身没劲。吃饱喝足,纤夫拉起船来就卖力,这笔账,船家算得很清楚。

船行走在运河里,纤夫在右岸上拉纤,有专门喊号子的船工。在河道比较直的地方,一般不用喊号子,纤夫用劲也匀称,掌舵的船工也省事。但到了弯道,号子声就特别响亮,号子喊出来之后,纤夫就知道哪几把纤绳需要用力。刘英顺说,并不是每个船工都会喊号子,这是一个技术活。喊号子就是发号施令,纤夫、掌舵的,只有在号子中才能配合好,让船安安稳稳行进。

船上常年供奉着河神,每年春节,焚香上供,船家男丁都要给河神叩头,祈求一年平安。每次行船到天津三岔口时,船家都要祭祀河神。只要到天津,就必须祭祀河神,这是风俗。

在胡殿云的记忆里,临清有两个码头:浮桥口和三元阁。浮桥口码头就在竹竿巷西首。竹竿巷一带是卖杂货的地方,因此,在这个码头装卸的一般都是杂物。三元阁本来是一个道观,在这个码头主要装卸的是棉花、粮食等。

船家 下地

一家人落户临清 不再是 水上人家

从出生到18岁,胡殿云在船上长大,每天跟着船走,运河对她来说,不陌生。

一开始,胡家的船不仅从临清向北到天津,还向南到济宁一带。1900年,从临清到济宁的运河河道淤塞,航道废弃,所以,从那年开始,胡家的船只有向北到天津了,每年冬季,北方的河道结冰,船只不能通行,只能就地 打冬 。船靠在岸边,一块长长的翘板是上岸的路,只要是小孩子有胆量就能沿着翘板上岸去玩。

胡殿云说,胡家的船一般都在河道结冰前,赶到临清 打冬 ,原因是胡殿云的姥姥家在临清。有亲戚在临清,常年生活在水上的人家当然选择临清 打冬 。不过,也有例外,河道遇到寒流,结冰之后,只能就地 打冬 ,德州、武城、天津,胡家在这些地方都 打冬 过。春暖花开,开河之后,胡家忙碌起来,经过养护的大船再次出发。

大约1944年,日本兵封锁了运河河道,很多船只被困在现在的河北泊头。胡家的船同样也没有逃过厄运。在泊头被困近一年后,抗战胜利,胡家的船才到了德州,然后,又回到临清。

1945年, 水籍 必须上岸,找个固定的地方居住。船家称这叫 下地 。在船上生活了18年的胡殿云随着家人落户临清。

胡殿云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他们分别在锅市街、马市街买了房子,买地挂门牌,从此,成为临清籍居民。

船 承的生活

现在有胡家后人 仍然在从事航运

胡殿云说,她的祖上是在南阳湖上,只是有小船。父亲胡金明早年去世后,他的两个哥哥胡殿臣、胡殿奎逐渐把家业做大。从小船换成大船,是胡家一次飞跃,然后,胡家拥有两只大船,成为 临清帮 的一大船家。

胡家祖辈生活在水上,对船有着特殊的感情,船上常年雇佣着两三个船工,专门对船只进行养护,每年都要给船只刷桐油,这样,船只虽然常年在水里,但绝对不会漏水或腐烂。如果遇到磕碰,船工会及时修补,再刷上桐油。

胡家的船都是自己造的。 胡殿云说,在山区要来好木材,然后造船,一只十五六米长的船需要近半年时间才能造好。

胡家 下地 后,胡家人仍然从事航运,胡殿臣和胡殿奎兄弟俩先在临清的 临港 从事航运,公私合营后,又分别到德州、枣庄等地的航运公司工作。

胡殿云说,公私合营时,胡家的两只大船成了 公家 的,政府给胡家一万多元钱。当时的小米是每斤4毛钱,也就是说,这两只船在当时能换25000多斤小米。可见,当时的胡家也是比较富裕的船家。

岁月无痕,经过70年的变迁,胡家人已经散居在临清、枣庄和德州,大部分胡家人的工作与航运无关,在胡家后人身上已经找不到 水上人家 的生活痕迹,但是,胡家从 水上人家 到落户临清,再到如今,留给胡殿云的是一种难以割舍的回忆。胡殿云没有想到,她曾经生活过的那条河竟然在70年后,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记者 于新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