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古镇新韵话乡愁

句子大全 2016-03-17 04:59:06
相关推荐

2016年春节期间,中宣部机关组织党员干部利用回乡探亲之机参加调研活动。春节回乡探亲的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参加调研,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体验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农村、农民群众中,撰写了一批调研体会文章。中国文明网《新春走基层》专栏受权刊发。

“千里归程一日还,春风如缕醉心田。莫道近乡情更怯,古镇新韵写华篇。”今年新春回家过年期间,我看到了家乡不同往日的可喜变化,也增添了对家乡发展的信心和希冀,兴奋之余,便写下了前面这首七律。

汨江新景:由“闹心”到“舒心”的母亲河

除夕下午两点左右到达汨罗东高铁站,家住新市镇的堂姐夫开车来高铁站接我回家。途中经过汨罗江的时候,我恍惚想起,自己竟然有两年多没有近距离接触过这条母亲河了。前些年,汨罗致力于经济高速发展,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曾经碧波潋滟的汨罗江水质日渐浑浊,沿江随意扔弃的垃圾触目惊心,让人看了说不出的“闹心”。

堂姐夫看我一直往汨罗江方向眺望,便告诉我,自去年以来,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沿江添置了必要的公共卫生设备,发动地方民众对沿河环境进行了几次大的整治,还拿出壮士断腕的魄力,关停了沿江的污染性质企业。几经反复,终于让汨罗江水质和沿江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善,也大大提升了沿江居民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环保意识。

“汨罗江现在可不一样了,带你好好看看去。”很快,汽车就停在了汨罗江边,我也打算好好欣赏一下汨罗江的新景致。冬季的水位比平时要低,露出了部分河床,并不是欣赏江景的好时机。但沿江两岸的绿树掩映,曾经刺目的垃圾荡然无存,江水迂缓流畅,碧波难得,倒映着天上的白云悠悠和远处的青山隐隐,让人恍惚想起“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虽是深冬,好在阳光温煦,微风吹过脸颊,竟然说不出的舒心惬意。

迎面遇到两个佩戴志愿者标志的年轻人。交谈之后,得知他们是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由于汨罗江紧连洞庭湖,水质污染或者非法捕捞,都会严重影响洞庭湖江豚的生存状况。江豚保护协会打算联合当地政府部门和组织,对汨罗江流域的非法捕捞、垃圾污染和非法淘金淘沙进行整治和打击,切实保护江豚的生存环境。看着除夕还在为保护环境而奔走的志愿者们,我的敬佩感油然而生。一旁的堂姐夫更是大受感动,当即表示要加入志愿组织,为保护汨罗江出一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汨罗江流域的问题积弊已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甚至还会出现反复。但眼前的新变化让我相信,随着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建设美丽家园和美丽中国,绝不会仅仅是个梦想而已。

古镇新貌:由“物质”到“文化”的“小南京”

挥别了志愿者们,堂姐夫告诉我,他所在的新市镇自去年启动古镇的保护开发工作以来,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市镇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古镇。自唐开元年间建观音寺,宋代设置乡、坊以来,新市镇就一直是汨罗江畔的商贸中心,至清末民初达到顶峰,因而有“小南京”的美誉。世易时移,今日的新市镇虽早不复当年风采,但依然较完整地保留了三街九巷十码头,码头连巷巷连街的街巷格局,并且都由条形麻石铺就。但在我的印象中,新市镇沿街都是违章搭建的窝棚,望去杂乱不堪,街道上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污水满地,晴天则尘灰蔽目,真是枉费了“小南京”的名号。

汽车甫一开进新市镇,我就看到街面不再是记忆中的满地坑洼,而是平整如镜。再往镇中心走,只见街道两旁违章搭建的窝棚都已拆除干净,大部分旧民居和古建筑也进行了修缮改造。好比洗去了污泥的明珠,古镇重又绽放了自身的光彩,望之令人心旷神怡。

下得车来,走在古镇小巷的麻石路上,仿佛脚步就踩在历史的脊背上,有种说不出的厚重感。堂姐夫作为本地的能人,也参与了古镇保护开发的部分工作。他感慨道,古镇的保护开发面临很多困难,而拆迁工作则是难中之难。但当工作组通知居民要拆除沿街违章搭建的窝棚和摊位时,却没有发生一起阻工事件。很多人在工作组行动之前就自己动手将其拆除,还有人主动当起了宣传员和志愿者,劝说极少数舍不得拆除的商户,整个拆迁工作比预计时间缩短了将近一半。“以前光顾着挣钱,哪顾得上什么文化建设,现在经济上来了,大家对文化也重视了。人嘛,总是要先顾肚皮再顾脸皮。”堂姐夫虽然不会引经据典,却说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简单真理。

正是在当地居民的全力支持下,古镇保护开发工程得以快速推进。半年多的时间,水电路网改造、民居改造和重点古建筑物修缮改造等基础工程就已接近尾声。下一步政府打算引入社会资本,在汨罗江边建一条临水的仿古街,让千年古镇重现昔日繁华风貌。

“你看着吧,‘小南京’很快就要回来了。”望着踌躇满志的堂姐夫和令人陶醉的古镇新颜,我的心情也激荡起来。“小南京”很快就要回来了,但回来的不仅是徒有其表的“小南京”,更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和文化品质的珍视与追求。其实生活本来就不该是物质的附庸,而需要我们敞开心扉,去感受生于斯长于斯的历史文化的元气淋漓。

除夕新风:由“小家”到“大家”年夜饭

对于漂流在外的人来说,年夜饭就是过年的代名词。四点多钟一进家门,却发现家里没有准备年夜饭的半点儿迹象。我不由抱怨家人“千里迢迢回来,连年夜饭也不让我吃顿好的!”家人告诉我,村里决定今年推出年夜饭的新吃法:趁着外面打工的年轻人集体返乡,每户出300块钱,以村组为单位聚拢起来,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大年夜饭”。组里五保户和困难户的费用则由大家平摊。

全组的人一起吃年夜饭?这倒是个新鲜事。我和家人赶到年夜饭的地点,只见一片开阔地上搭好了简易帐篷,摆了30来张桌子。与往年的年夜饭相比,这顿足有300多人聚餐的年夜饭,别有一番热火朝天的气象。望着桌上热气腾腾的大碗小碟,听着耳边熟悉亲切的乡音俚语,我的心中涌起了一阵暖流。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情日益淡漠的社会中,这顿年夜饭不仅吃出了饱满浓郁的年味儿,更吃出了一份久违的乡里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要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除夕当日的见闻,让我深切感到,春节也好,别的文化传统也好,都难免会发生变化甚至可能消亡,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都不会改变。而乡愁的本质,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份积淀了无数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面对这份对美好的永恒向往,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惟其如此,才能留住我们的绿水青山,保护和开发好我们的文化资源,珍视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亲情和乡情。才能把这份乡愁放在我们的心坎上,温暖漂泊在外的每个日日夜夜。(中宣部文艺局 彭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