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闲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丽娃丽妲”

句子大全 2016-03-11 05:21:40
相关推荐

现在苏州河中山路桥两侧,历史上是一个渡口叫作“樊王渡”,后来这里相继建设铁路桥和中山路(中山西路),渡口消失了。沿中山西路向北,就是著名的学府华东师范大学,而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大夏大学。

大夏大学

1924年6月,福建厦门大学三百余位教师和学生闹学潮而离开学校,来到上海,在原厦门大学教师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余泽兰、李拔峨、林天兰、吴毓腾、吕子芳、周学章等的帮助下,借法租界贝禘鏖路美仁里(即后来的成都南路132弄)24号民房成立“大厦大学筹备处”,顾名思义,所谓的“大厦”应该是“厦大”一词的颠倒,当正式成立时取名为“大夏大学”,含“广大华夏”之义。

大夏大学最初成立时之校舍(贝禘鏖路二十四号)

由于从厦门大学离校中的学生何纵炎是何应钦的胞弟,何应钦夫人的哥哥王伯群是国民党元老,他当即捐资2000元,其他人相继捐资。德高望重的王伯群被推选为大夏大学的董事长,董事有吴稚晖、汪精卫、叶楚伧、邵力子、张嘉森、马君武、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以后上海金融界和“海上闻人”虞洽卿、王一亭、徐新六、徐寄庼、张嘉璈、杜月笙、赵晋卿、张竹平等先后担任过校董。

王伯群(后排居中)夫妇与大夏大学教职工合影

1924年9月22日,大夏大学租苏州河南岸宜昌路1178号大有余榨油厂空余的厂房作为临时校舍开学,许多著名教授应邀到学校上课。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大夏大学师生积极投身运动,公共租界工部局以扰乱治安为由,下令学校搬出租界。于是,学校搬迁到越界筑路的槟榔路(安远路)潘家花园上课。同年,在校董、浙江兴业银行总经理徐新六的资助下,在胶州路301号建造校舍。1930年,在杜月笙的担保下,学校向银行贷款32万元,在中山路(今中山北一路)购进土地200余亩建造新校舍。

大夏大学新校舍奠基时行破土礼(1930年1月1日)

大夏大学群贤堂

1931年,大夏大学中山路新校舍的第一期工程结束,遂迁入新校舍上课,原胶州路校舍则为大夏大学附中使用。八一三淞沪战争中,新校舍被炸毁,学校迁往内地。1945年,陆续回上海复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部分院系并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大部分与光华大学合并后组成“华东师范大学”。

1928年地图,光华大学在沪杭甬铁路的西侧,大西路(延安西路)的南侧,现在是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

1938年地图中的大夏大学

光华大学

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1864—1947)以最坚决的态度禁止教师和学生参加社会活动,6月3日,部分师生冲破阻力,冲出校门,投身运动。于是,卜舫济校长勒令所有离开学校、参加活动的师生辞职和退学,中国籍教师孟宪承、钱基博等17名没有参加“离校”的教师,为了表示对卜舫济校长的抗议和对“离校”师生正义行动的支持,宣布辞职。

圣约翰大学师生的正义之举得到家长们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张寿镛身为上海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也毅然辞职。他的儿子张悦是圣约翰大学学生,参加“离校”活动,张寿镛就主动出面,负责筹集资金,创办新的学校,安置“离校”师生。“离校”学生王华朝的父亲王丰镐(省三,1858—1933)是上海人,任外交部特派江苏交涉员、淞沪督办公署督办,他愿意捐出自己在大西路凯士威路(延安西路凯旋路,即现在的东华大学校址)的90余亩土地作为校址,学校以“光大中华”之义,取名为“光华大学”,由王丰镐、朱吟江、朱经农、余日章、吴蕴斋、黄炎培、张寿镛、赵晋卿、虞洽卿、钱新之、李平书、马相伯、熊秉三、顾维钧等上海名流和贤达人士担任校董、名誉校董,张寿镛任校长。

光华大学创始人和第一任校长张寿镛(1876—1945)

学校最初借霞飞路(淮海中路)534号作为临时校舍,1926年9月1日,大西路校舍竣工并开学,光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私立大学之一。

大西路光华大学校门

八一三淞沪战争中,校舍被炸毁,董事会被迫内迁,在成都建立分校,留沪的师生则借上海的大楼上课。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组学校董事会。1946年,在上海实业家荣德生的资助下,购进国民政府接管的位于欧阳路289号的原日本女子高等学校校舍,作为光华大学的新校舍。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光华大学的主体与大夏大学合并组成“华东师范大学”,并迁中山北路3663号新建的校址。

最近发现的“王省三先生暨费佩翠夫人昭德之碑”。记录了王省三捐资建立光华大学的功绩

关于“丽娃丽妲”的传说

华东师范大学校舍坐落在苏州河北岸,大门向西开在中山北路3663号,南面紧邻苏州河,占地面积约18.6公顷,校园里有一个叫“丽娃河”的人工湖,给校园带来勃勃生机,也给许多的毕业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许多“华师大”毕业生的回忆文章提到最多的就是这个“丽娃河”。

100年前,这里偏离上海市中心区,人迹稀少,散落着一些自然村落,能够找到的地名有宋家滩、施家浪等,出现一个洋里洋气的叫“丽娃丽妲”的地名,这里有个传说。

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名叫何塞马里奥·费尔南德斯的西班牙商人购进了那里一大片土地,建造了一个“度假村”,度假村里有一条不知名的苏州河的支流,纵贯度假村,遂用西班牙语取名为“Villa Rio Rita”。“rita”在西班牙语中是“河流”的意思,于是这里被中国人称为“丽娃丽妲”“丽娃丽妲村”“丽娃丽妲河”。这是商业性度假村,远离喧闹的市区,环境优雅,度假村里辟有划船、游泳池、网球场、音乐亭等娱乐设施,提供餐饮、酒吧、咖啡等服务,还有专门车辆接达到度假村,吸引了上海侨民和时尚青年争相前往。茅盾先生《子夜》中多次提到“丽娃丽妲”。也有人说,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人离开上海回国, “丽娃丽妲”转入一位名叫彼得洛维奇的俄国人名下,彼得洛维奇有一个女儿,与一个中国小伙子处于热恋之中,可是遭到女孩父亲的激烈反对,后来,这个女孩与父抗争,投“丽娃丽妲”自尽身亡,这个爱情故事给“丽娃丽妲”增加了传奇色彩,使“丽娃丽妲”的名声更大了。这些故事只见于传闻,不见于著录,所谓“无风不起浪”,传说故事也是一种文化,多一点故事,就是多一点文化。

1930年,由杜月笙担保,大夏大学向银行借款32万元,在“丽娃丽妲”相邻的中山路(今中山北路3663号)购土地200余亩,建造自己的校舍。1931年3月4日《申报》刊登《荣宗敬捐赠大夏西河》称:

中山路大夏大学新校址之西,有河流一条,自该校北首,流经运动场及丽娃丽妲村,直达苏州河,面积六十余亩,水深岸阔,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游鳞细藻,倒影成趣,风景极佳,为海上所仅有。该河原为无锡面粉巨商荣宗敬氏产业,现有荣氏捐资大夏。该校自得此河后,即加以疏浚,作为课余游钓泛舟、游泳之用。

由此看来,这里确实有过一个叫“丽娃丽妲”的度假村,著名实业家荣宗敬将“丽娃丽妲”的60余亩土地买下来捐给了大夏大学,这里成为大夏大学新校园里课余休闲游玩的场所。

文章摘自上海通志馆承编“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薛理勇著:《潮起潮落苏州河》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特此鸣谢!

来源:上海通志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