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父母的语言》揭示了容易被忽视的秘密:0

句子大全 2016-03-07 03:30:21
相关推荐

我们老话常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3岁前孩子的差距就已经拉开了。而父母的语言是对于孩子的非常重要的资源,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的影响。

父母的语言关乎孩子神经的可塑性。

父母的语言对神经的可塑性有重要影响。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里提到,我们早期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大脑分泌的荷尔蒙,在婴儿时期,孩子的大脑就已经会分泌皮质醇了。妈妈和孩子的互动决定了孩子大脑分泌皮质醇的多少,当我们不断的给孩子压力,对孩子凶的时候,婴儿的学习能力就会下降。

我们的大脑不断地建立神经链接,当婴儿不经常使用某些神经链接时,就会自动断掉这些神经链接,慢慢的就不会长了。

所以如果家长跟孩子的互动少,说话少,对孩子的语言发育是很不利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留守儿童,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普遍的要比父母用心陪伴的孩子的各项能力差的原因。

青青的儿子上小学出现学习能力差,听课不认真,社交能力差等问题,根源就是小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玩或看电视,跟家人,尤其是跟爸爸妈妈沟通很少,没有好好说话,导致断掉了很多神经链接,没有很好的使用。以致于六七岁了,出现了很多问题。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看看你忽视了多少。

1.学习成绩。

有研究表明:在孩子3岁时,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多出了3000多万。

出生的前三年,这3000万个词汇就拉开了差距,之后的人生不同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就更不可衡量了。

有一个实验,妈妈和一岁的婴儿玩的正开心,妈妈突然之间面部变得毫无表情,发现这个婴儿还是在努力的做各种动作表情,想要逗妈妈开心。妈妈的表情依然没变化,过了一会儿,婴儿开始害怕,大哭起来。

这个实验表明,人在婴儿时期,已经对外部环境很敏感。

而人类大脑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3岁以前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错过了3岁前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可能造成孩子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

2.自控力能力。

在一次聚会上,有朋友分享自己家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从来不需要家长陪同,都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很自觉,而且成绩优异。引来了很多家长的羡慕。纷纷让朋友分享经验。

朋友说,很简单,就是不去管他,给他独立的空间,相信他可以自己处理好啊。

其他家长都不服气,怎么可能呢?孩子写作业就得盯着,不盯着更写不完。哪有什么自觉性可讲。其实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孩子,就是自控力比较强。而必须家长盯着才能完成作业的孩子,就是自控力差的表现。

为什么同样年龄的孩子,自控力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简单来说,如果父母经常用命令型的语言和孩子对话,孩子的自控力就会降低。而反之,父母经常使用建设性提示型的语言,孩子的自控力就可以越来越强。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自控力差,整天命令孩子赶紧做什么,赶紧写作业,赶紧起床,那孩子就会对家长形成依赖,内心的声音就是,你叫我做我才去做,不叫我我干嘛要做。

而父母如果告诉孩子因果过程,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掌控,那孩子的自控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3.善良,同情和道德。

有没有发现,有时候让孩子帮忙拿个东西,孩子很懒,才不去帮忙呢。

比如,你跟孩子说,“你帮我扫扫地”,孩子不愿意帮忙。但如果跟孩子说,“妈妈希望有个帮手来帮我,好不好啊?”孩子就会很乐意。

我家孩子4岁了,有时候想让他帮忙拿个东西,直接说,“宝宝,帮妈妈拿一下”,他经常无动于衷,动也不动。后来我改变语言,说“宝宝,妈妈需要一个小帮手,你来做我的帮手好不好?”发现他高高兴兴的就帮我了。

具体方法就是,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可以用更多的名词,少用动词来沟通,效果更好。名词孩子更容易接受,因为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比如“小帮手”代替“帮忙”。

而有的时候孩子也会犯错,犯错了批评孩子也正常。很多家庭都是怎样批评呢?一次,我家孩子因为上幼儿园又迟到了,那天明明起床很早,可他一会儿要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硬生生的把时间拖久了。

我强忍怒气,批评孩子,“你总是这样,做事拖沓的没完没了,没有一次按时上学的”。这是基于人格的批评。

当然是错误的,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也是贴负面标签。

正确的批评方式是,要基于行为批评。还是孩子上学磨蹭迟到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妈妈看到你今天早上做事情有些拖沓,所以我们迟到了。明天早上能不能提前准备,做到不迟到?”

这样只是说孩子的行为错误,而不是否定人格,孩子更容易接受自己的错误也更容易改正。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跟孩子好好说话,我们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提出了3T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还有一点就是关掉它(Turn it off)。

1,共情关注(tune in)

跟着孩子的思维走,而不是逼迫孩子跟着大人的节奏来。

很多人讲,一两岁的孩子,叛逆的要命?我们知道两岁左右的孩子是自我意识萌芽期,这个阶段,被称之为“可怕的两岁”。一不顺心,就要哭闹打滚。

我家的二宝刚刚两岁,确实如此,他想做什么,如果不满足,立刻哭给你看。其实这时候孩子需要的就是共情关注。

孩子想玩玩具,跟孩子一起玩,跟孩子说,“宝宝看,这是小汽车,你摸摸看”。

一天,二宝想吃一个零食,因为他已经吃了很多,不能再继续吃了。我拒绝了。这下好了,哭的撕心裂肺,怎么办?我把零食拿过来,问,是不是想吃?他哭着点头。我说,你小肚子已经鼓起来了,它钻不进去了,要不你自己摸摸肚肚?他摸了,我说等肚子小一点,再吃好不好?这时候,不哭了,再去引导他玩别的,把关注点转移。

共情关注的过程中,建议用儿向语言。孩子喜欢听儿向语言,比如宝宝要拉臭臭吗?宝宝,我们吃饭饭啦。

2,充分交流(talk more)

现在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总喜欢看手机,或者看电视,怎么办?

其实问问家长自己,你有没有经常把手机扔给孩子,或者给他打开电视让他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不要抱怨孩子为什么会离不开手机和电视了。

正确的应该怎么做?多跟孩子讲话,做什么事就给他讲什么事,做到平行谈话,少用代词,脱离语境,丰富词汇。

(1)平行谈话:要经常给孩子讲述当下发生的事情,帮助孩子把事物连接起来。比如,妈妈要做饭了,就可以跟孩子说“宝贝,妈妈要开始做饭了哦,现在开始炒菜给宝宝吃哦。”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在学习。

(2)充分交流最好避免使用代词,而多用完整的句子和丰富的词汇表述出来。比如少用它,他这类代词,而直接描述出来。“帮妈妈把那个小碗拿过来好吗?”而不是“把它拿过来好吗”。

(3)脱离语境,没有发生的事情,可以运用想象和孩子交流,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就是我们没看到的时候,就可以跟孩子讲,比如一会要带孩子去动物园,就可以问孩子,今天妈妈带宝宝去看小猴子,宝宝想不想看啊?”

(4) 丰富孩子的词汇,增强孩子和世界之间的连接。比如孩子说“抱抱”,这时候可以问他,“宝宝是不是累了呀,想让妈妈抱抱吗”。

3,轮流谈话(take turns)

顾名思义,轮流谈话是需要有互动的,而不是封闭式的谈话。

交流过程中,尽量少的使用命令型的语言,多用建议提示型。命令型的语言会令孩子减少思考和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建议提示型语言则相反,可以增加孩子思考的机会。

长期被家长用命令语气说话的孩子,会不敢去尝试新的东西。命令型的语言,会让孩子丧失主动性。会让孩子的自控力下降。不愿意去探索。

前几日看到朋友在朋友圈的一段分享,说她的儿子真的把她气坏了,现在刚上五年级,就开始叛逆了,说什么也不听。让他写作业,他就找别的事做。让他洗手吃饭,他非得说作业没写完。

朋友已经全职将近10年自己带孩子,平时男孩子淘气,说话大多都是命令的语气,很少有跟孩子商量的时候。孩子小的时候还好,因为害怕所以听话,但是现在已经10岁了,长的跟妈妈一样高,开始叛逆了。

其实这就是命令型语言的副作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短时间内见效,但是长期来看,尤其是孩子长大一些肯定是有害的。

4,关掉手机和电视(turn it off)

有网友问,孩子才两三岁,总要看手机,不给手机就哭,怎么办呀。其实这个问题问自己就好了,你有没有总是看手机,有没有经常给孩子看手机,而很少跟孩子互动交流。

如果是,那么孩子的问题在大人身上,如果大人不改变,孩子很难改变。这位网友也知道孩子总看手机和电视是不好的,为什么不能让3岁的孩子经常看电视和手机呢?

因为手机和电视代替不了父母的语言。手机和电视虽然也能说话,但是没有共情关注,也不能够充分交流,更不能轮流谈话。

看电视和手机是单向的,不是双向互动,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和反馈。所以孩子无法通过看电视理解自己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

我们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会不断的给孩子反馈,告诉孩子这是对的还是错的。孩子打人了,我们会告诉他打人不对。

但看电视或手机不一样。我们常看到孩子看动画片,有模仿动画片的内容,比如看熊大熊二,孩子也去模仿,不会觉得有错。

所以,3岁以内的孩子,尽量少看电视和手机,除了保护视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增加父母和孩子互动及说话的机会,减少电视和手机带来的单向交流。或者,看电视动画片掌握一个度,不要长时间看。

父母的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医生,他曾经给两个相同情况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的9个月大的孩子,做过人工耳蜗手术。

几年以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其中一个语言能力发育得很好,上了正常的学校,所有正常孩子会说的话,他都会说,学习成绩也挺好,社交关系也正常。

另一个却上了残疾人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她的语言发育比其他的孩子要缓慢,学习成绩也一般。

这名医生非常的纳闷儿,明明手术都是成功的,两个孩子都拥有了完整的听力,为什么结果会相差这么大呢?

经过了解,现在上正常学校的孩子,9个月大做了手术以后,他的家人就不断的跟他讲话,跟他有大量的互动交流,而另一名上残疾人学校的孩子正好相反,手术以后回到家,她的家人还是和之前一样,很少跟她讲话,很少有交流和互动。

这说明什么,3岁之前父母的语言真的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

孩子更需要的是陪伴,和系统性的按照3T原则的父母的语言,而不是手机和电视,或者交给保姆或老人照顾。

我们都愿意花重金去买学区房,而忽略了对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语言这一资源。

我们总觉得孩子小,还什么都不懂,可以交给老人,交给保姆,交给别人。其实错了。

我们都想让孩子有个好的人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赢在起跑线,真的不是幼儿园,重点小学和高中。

而是3岁前,父母愿不愿意多跟孩子说话,父母愿不愿意用充满爱的语言,充满耐心的,去陪伴他。对孩子来说,他人生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父母的语言。

希望所有即将成为父母或已经为人父母的人都看一看,重视跟孩子说话这件事,好好说话,真的可以成就孩子。愿我们都能给孩子一个好的起跑线。

我是@清泉育儿,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一手写字,一手带娃,一直在进步的路上。如果觉得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我,我们一起结伴前行,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