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我们从诗中看汶川大地震

句子大全 2016-02-15 09:03:04
相关推荐

在这场山崩地裂的大灾面前,一股“地震诗”的浪潮正在民间蓬勃兴起。《诗刊》的投稿信箱爆满;互联网上的诗歌论坛,每天都贴出大量诗作。已经有诗句在民间流传,“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

《诗刊》编辑部赶制了两期“诗传单”,中国诗歌学会编辑的《感动天地的心灵交响》抗震救灾诗歌特集已于5月17日出版。人民文学等几家出版社的诗集也将于近期面市。也许,在若干年后的文学史上会留下一个名词:汶川地震诗。

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请他们畅谈在面对重大灾难时,诗歌和文学所能扮演的角色。包括诗人大卫、《诗刊》副主编李小雨和著名作家赵本夫。

边哭边写 地震改变了很多诗人

记者:为什么这次地震后涌现了大量诗歌?

大卫:诗歌是文学中的轻骑兵,可以在第一时间表达人的感情思想,“张口就来”,易于传播。抗日战争时期流传的“田间诗”鼓舞了多少人啊。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诗歌。“9·11”以后,美国人就曾经提出来,说首先想到的抚慰心灵的诗歌。我有一个比喻,“诗歌是抚慰心灵的创可贴。”我相信中国所有的诗人都会创作,否则他就妄为一个诗人。

赵本夫:诗歌是最快捷的表达方式,可以直白地表达一个人的情感。同时,诗歌也是最极致的文学样式,它简洁而内涵丰富。这次在震灾后就出现了“不会写诗也写诗”的现象,许多灾区的农民也以诗歌来表达情感。看上去就像顺口溜,但你不能否认,这是一种情绪非常饱满的表达,是不由自主的。

李小雨:诗比别的文学作品更好表现,因为形式短小,更有激情。大灾难我们经历了不少,但这次感觉特别震撼,平时的诗人,也是主张有悲悯的心理,而灾害激发了诗人们的这种心情,对祖国的承担之感。《诗刊》在赶制“诗传单”的时候,发现诗人们都在写,不用约稿,稿件也源源不断。许多诗人讲,他们是边哭边写,非常动情。诗人们平时在生活中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事件,这回,他们多年来局限于“小我”和个人情感当中的,或淡淡的哀伤,或者是对世事冷嘲的态度都改变了。

全民写诗 会感动的就是诗人

记者:从网上流传的作品看,里面有不少业余作者所作。你觉得这种全民写诗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大卫:只要有诗意的人就是诗人,会感动的就是诗人,泪流满面者也是诗人。这次的地震诗可以被看作另一种意义上的“天安门诗抄”,它们被贴在博客和论坛中,而不是像当年那样贴在墙上。说得深一点,我觉得这里面体现的是民族的凝聚力,是人民选择了诗歌。不只是说地震本身的破坏力,而是在这其中全民性的团结,共同经历的悲悯的感受,这是对全民族的一次净化。

李小雨:这次可能也说明了,诗歌仍是以感情为主的,真正动情了才能感动别人。

我们有很多诗是通过网络发来的,有地震灾区写的,也有一些外围的实力派诗人的作品,还有一些是名字都没听说过,但诗歌写得很感人。像河北一位姓赵的作者,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他的作品,就主动联系他,后来发了他的《安息吧,世界的孩子》。

新诗发展到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断裂的现象,有人说,读诗的人越来越少,不如写诗的人多。因为诗歌总是关注诗人自己的事,不能代表更多的人。这次不同,诗人不但写出了自我,也写出了人们的心声。

奋勇抗震 灾难面前不谈才华

记者:你如何看待这些诗歌的艺术性?汶川地震诗会在诗歌史上留下一笔吗?

大卫:首先我想说,不要在灾难面前谈才华。不管艺术成就高低,这次的事件都能催化出更好的诗。有的诗你能感觉到比较直白,甚至是口号式的。但诗永远是艺术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这次的地震诗肯定会在诗歌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诗人何为?我觉得诗人就像在虚拟的第一线,应该相信自己的诗歌也有抗震的力量。而且,这次的诗歌,与天安门诗抄时代的诗相比,兼顾了艺术性与现实性,更耐读。我想五百年后,人们会从诗中看中国地震。

李小雨:这次的诗歌变成了群众性的运动,诗的感情比较雷同。部分可能当时表达一下激情,诗集可能会留下来,但真正传唱的诗句,我个人认为比较难。历史上的诗歌真正流传到现在的也没多少啊。

前一页1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