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阅卷归来话高考(四)

句子大全 2016-02-05 08:29:09
相关推荐

(接上期)

满分作文也存在打假。在2006年高考作文评阅过程中,最富传奇的就是一篇名叫《三更有梦书当枕》的文章。

在业务组最先抽出的试评文章中该文被抽中,开始教授和专家们一致认为此文应打满分,但不久有人发现此文整体水平如此之高,为什么错别字这么多,书写又这么差,尤其是一些最不应该错的字也错了。于是有人质疑,认为此文有抄袭之嫌。最后在网上一搜,原来此文是抄袭台湾作家琦君的同名文章。结果被定为抄袭。

高考作文评卷判定考生作文是否抄袭是很慎重的。如果怀疑某文有抄袭之嫌,必须找来原文对照。找不出原文不能凭“莫须有”来定,此其一也;找到原文比照,要看文字是否有百分之七十的雷同,再看立意结构是否完全相同。达不到以上几点不能定为抄袭,这种标准看似偏松,有鼓励抄袭之嫌,但充分体现了高考评卷决定学生前途所应有的慎重。同时,高中生正处在不断大规模地学习前人和今人乃至教师的某些作品时期,在文章中引用借鉴或点化前人和今人乃至教师的某些作品是正常的。关键是学生作文时要有所创造,要有自己的智慧参与,不能机械的全盘照搬。

正如前文所说,今年湖北省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由于门槛低,限制少,导致学生容易写就随意写。精品少,满分作文就更少,评卷中发现的很多问题,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当今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

作文要审准题意,写作时要文题相符,这原本是最基础的写作常识,但许多考生写作时要么置题义于不顾,要么偏离题义。如一篇名叫《多见才能写神话》的文章,文字优美,立意也不差,暗扣的是成语“三思而后行”,但全文没有出现“三思而后行”的字样,并且连一个“三”字也没出现,完全脱离了作文题的要求。最后只得了29分。

有些考生又机械的去扣题义,闹出了许多笑话。如有一篇文章写:“我家住三楼,家有三口人,我排行老三,今年正读高三,我的生日是三月三。”还有一篇文章,名叫《驴之千里驴》写得饶有趣味。文章说一头驴和一匹马从小一起长大,马则自由自在地在外奔跑,长得高大英俊,驴则天天拉磨,长得瘦小丑陋,驴于是叛逃,最后也学马在野外自由自在地奔跑。后来参加千里驴比赛,得了冠军。记者要他谈成功的经验,他说成功的经验就是“三思而后行”。很显然这篇文章是用贴标签的形式来突出题义。

像以上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文章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扣题而扣题。这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缺陷,作文教学太机械,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缺乏真情实感,有的只是会编作文的一些框框套套。由此也反映出当今基础教育的无路可逃。为了升学,远离了社会;为了升学,远离了亲情;为了升学,丢失了自我。这也让我想起了教学中经常碰到的事,一些学生的爷爷奶奶去世了,家长要么不让学生知道,要么不让他参加葬礼,免得影响学习。这样就让学生失去了亲身体会丧失亲人悲痛的机会。学生写文章涉及到这方面的事情时,就只能抽象地说很悲痛,难以写得生动传神,因为他被剥夺了体验这方面的生活的权利。

学生自己作文,常常笔下没有自我,写的都是听来的一些陈词老调,拼凑在一起,也不管通不通。如有一个学生文章开头写道:“天高、云静、风轻、草绿。悄无声息的考场上,唯有笔尖划动的声音,那是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因为他们铭记:“三人行必有我师。”

文章开头“天高、云静……”,把人带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但紧接着又拉到考场,让人费解,难道考场设在草原上?最后一句更怪,考试就考试,一颗火热的心想到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这难道不是说你准备抄袭吗?可见学生笔在动,心没有动。写出的文字不是自己的思想,找不到自我的影子。

在语文应试时,应在什么时候作文,这也是应当注意的。例如有一篇文章名叫《第三只眼》,文章开头部分十分精彩,展开部分立意高远,但刚到500字便没有了。显然是时间不够,最终只得了29分。三十分的空间,就这样给丢了,为什么不在时间充裕时写作文呢?很多老师,摸索出了语文应试的答题步骤,是很有效的,各科其实都应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避免学生因犯低级错误而吃大亏。

阅卷时还发现,一些学生在作文时直接同评卷老师对话,诸如:亲爱的评卷老师,你们辛苦了。武汉阅卷肯定很热,千万注意身体。我的文章不咋样,但你一定高抬贵手,这可是关系到我的前途。多谢了,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大恩大德。等等,这是一种情感贿赂,是很恶劣的。这应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在高考作文中的反映。毫无疑问,这么写的考生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还会被扣分。

文风不正,还表现在一些学生故意模仿中学生中流行语言,把话说得弯来绕去,晦涩难懂。如有一篇文章名叫《梦泽草色茶凝香》,全文写得不知所云,抄摘一段为例:

……一切都与三无关,字在笔尖下转了几个圈,像是看不见的泪落进了茶杯里,尝不出味道。淡黄的两蝴蝶沿着折起的书痕爬行,一台灯在哭泣,跳起的记忆在脑海里默念着猜不透的咒文。

“三”、“川”横写顺念都该是三,想诡辩,却又似乎不可能,我想起卷曲的书页上,那个灯光下的夜里看着那三条毛毛虫……

这篇文章似乎是在学用所谓的意识流,但“形”则似矣,神却不知在何处,让人读起来痛苦,理解起来不知所云。

这些问题是我们教学中的问题,阅卷中发现后犹如一声声惊雷,让我在反思中清醒。(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