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多彩贵州网

句子大全 2016-01-23 02:56:14
相关推荐

卫生事业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由于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突出。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远程医疗应运而生。那么,目前贵州远程医疗现状如何?通过近些年的努力都取得了哪些成效?记者采访了省政协常委、民盟省委副主委、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临床免疫科主任李龙,民盟盟员、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科、风湿免疫科主任李美玲。

记者:远程医疗对改善我们现在的医疗条件是非常有力的一项措施,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各地探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那么贵州省远程医疗的发展进程是什么样的情况,请李龙委员给我们介绍一下。

李龙:2010年,原卫生部发布文件,在中西部地区尝试推进远程医疗。贵州积极试水,省内一家省级龙头医院与5家县级医院之间建立远程医疗;次年,范围扩增至三个省级医院与20家县级医院。

2012年,根据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的精神指示及国家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要求进程,省卫生厅推动远程医疗试点运行工作,并下发《贵州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的通知》(下文中简称方案)文件,在省级支援单位推行进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建设。

2013年,根据《贵州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公立医院远程病理会诊试点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我省在贵阳、兴义等三家医院开展远程病理会诊试点工作,初步实现了与北、上、广等医疗资源优越地区资源共享。

2014年,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与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贵州省远程医疗运营合作协议书》,启动贵州省省院合作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在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政策指导和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的技术指导下,建立贵州省远程医疗的政策管理、医疗服务、信息技术和运营维护等体系,探索完善远程医疗政策及工作机制,实现覆盖全省的远程医疗综合应用,为国家推广应用远程医疗提供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

2015年,贵州省远程医疗政策试点获得国家批准,贵州省作为全国首批远程医疗试点的五个省份之一,从远程医疗的政策、工作机制、平台建设、运营管理,评估评价体系等方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远程医疗服务工作。为切实推进全省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可及性,省卫计委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年,为了推动远程医疗全省覆盖,不增加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根据《贵州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省发展和改革委、省卫生计生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贵州省调整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方案》《关于将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有关问题的通知》《省卫计委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贵州省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将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基金支付范围,进一步满足广大参保人员就医需求。

2017年,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委《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和省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通知》文件精神,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的“一张网、一平台、一枢纽”远程医疗服务架构全覆盖,建立了纵向贯通、横向互通、扁平化、零距离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具备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能力,并印发《贵州省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办法》,对在贵州省远程医疗管理服务平台上开展的远程门诊、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咨询服务等远程医疗活动和医疗健康咨询服务进行了严格规定。

2018年,贵州省依托大数据,继续巩固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全覆盖成果,并探索创新医生执业方式和远程医疗服务人才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远程医疗发展和应用水平,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看病,为基层打造一支“长期不走”的专家团队。

记者: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医疗水平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别,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因此,远程医疗在我国更有发展的必要。请李美玲委员介绍一下开展远程医疗的目的和意义。

李美玲:我国人口众多、地幅辽阔,医疗水平发展不均衡,三级医院基本都分布在大中型城市。高、精、尖等医疗设备也基本都布置在大中医院。基层边远地区患者受限于当地医疗条件的不足,往往要被送往上级医院。转运费、家属陪同费、住院治疗费等给本不富裕的基层老百姓又增加了一笔沉重的负担。同时路途的颠簸也给患者本已脆弱的病体造成伤害,很多病人因此错过最佳的诊疗时机,给病人及其家属造成身心上的伤痛。即使同在大中城市,市民一般也都愿意到三甲医院就诊,造成三级医院床位紧张、拥堵不堪。而基层医疗机构却床位闲置、门可罗雀,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2009年以来,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和国家对基层卫生事业投入的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常规医疗设备也配置了很多。但另外一个矛盾又凸显出来,即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的医疗水平和能力较低,很多下拨到基层的医疗设备都无法开展业务,得不到有效使用。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远程网络的出现,打破地域限制,给偏远地区的病人提供远程医疗成为可能,建立起以城市大中型医院为远程会诊中心、以城镇基层医疗机构为数据采集点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利用互联网与数据中心进行数据通信,完成采集病例和诊断结果的双向传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着力解决人们“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远”问题。通过远程医疗服务的信息共享,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少花钱,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记者:开展远程医疗,目的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同质化的服务,同时也可以缓解我们基层医院医疗资源浪费的情况。那么,贵州省开展远程医疗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在开展远程医疗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请李龙委员谈一谈。

李龙: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约7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大山之中、白云深处,有159个县级公立医院、1543个乡镇卫生院和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652个村卫生室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服务总量大、服务半径大,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同时,受特殊地理环境所限,省内各地交通不便,导致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偏远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突出。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解决基层(县、乡)医疗服务能力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状况等突出问题,贵州提出了构建“一网络、一平台、一枢纽”的远程医疗技术架构,以远程医疗为抓手,依托贵州大数据发展战略,充分激发信息化高效便捷、资源共享、机制优化的新动能,打破传统模式,强力推进省市县乡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覆盖,以三甲综合医院为医疗支援核心,市县级医院为受援单位,构建省级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形成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实用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促进集中于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省内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让老百姓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2015年1月,贵州等五省份获批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次年4月,通过在省级部署远程医疗平台,实现了全省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199家的远程医疗覆盖;同年10月,通过在各地市部署二级平台,实现省、市两级平台联动,为后续全省接入做了铺垫。2017年10月,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全覆盖,1543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可以接入。省政府还投入15亿元为县、乡等基层医疗机构免费提供了5至7种医疗设备,并将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基金支付范围。

但是,我省在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着边远地区远程医疗政策普及率不高、基层医技人员短缺、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服务能力不足和基层配置设备使用率不高等问题。为了加快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扩大远程医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覆盖面,拓宽远程医疗服务的范围,减少因地区差异、医疗卫生资源差异等造成医疗水平的不平衡。2018年初,由民盟省委统筹,全省盟组织协同,副省长、民盟省委主委何力主持,民盟省委副主委李龙负责,盟内外人员共同参与,开展《充分发挥远程医疗作用,缓解农村医疗服务能力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困境》课题调研,旨在总结我省远程医疗工作前期取得的经验,多角度统计分析远程医疗开展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瓶颈和困难,对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提出一些思考,提出有操作性的对策和政策建议,为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记者:虽然开展远程医疗的路并不是那么顺畅,但它是解决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有效途径,请李美玲委员谈谈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以来,我们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李美玲:一是患者就医负担更加减轻。接受三甲医院诊疗,费用按基层医院标准交费,检查均费节约1/3,同时大幅度减少了往返大医院、预约、候诊时间、交通开支,从而充分节约了就医成本,为辖区内老百姓提供了“不出乡镇、社区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服务。

二是医疗质量得到更好保障。远程医疗信息的及时传送、共享,有利于上级医院专家及时、准确发现基层患者危急病情,有效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三是群众健康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找大医院专家看病仍是当前群众就医的普遍心理,通过远程医疗,利用信息化手段下沉医疗优质资源,将上级专家诊断、治疗意见送到基层患者面前,有效解决了患者看病难、找专家难的问题。基层慢病管理人员利用远程会诊信息对管理对象实现了精准管理,提升了慢病患者健康管理的获得感。

四是基层能力得到更好提升。通过基于医联体远程诊断系统的运用,提高了基层的首诊能力,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和支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基层首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格局初步形成。

五是有利于医保资金发挥更大效益。通过远程医疗,上级专家对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疑难病症及时识别和诊治,有效降低了检查、治疗费用,有利于节约医保资金。

记者:从李美玲委员的介绍可以看到,开展远程医疗对解决群众看病问题、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还是有很大成效的,并且我省在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同时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措施,那么接下来远程医疗还会有哪些新的拓展,请两位给我们谈谈。

李龙:在2018年4月16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介绍了新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鲜明态度,突出了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政策导向,明确了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支撑体系,也划出了监管和安全底线。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深化“放管服”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需求。

而远程医疗作为传统医疗模式的积极补充,在分级诊疗、慢病管理和健康咨询等方面越来越凸显其实用和独特优势。通过打造远程医疗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使医疗行业融入更多融合网络、数据传感、智能分析等高新应用,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是可大力开展智慧健康医疗服务。智慧医疗是未来医疗体系的发展方向,在开通了微信、手机APP预约挂号、远程医护指导功能的同时,实现“互联网+服务”,在一定区域内为医生和患者提供跨越地理位置的医疗卫生服务,并实现区域内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整合,最终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从而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当好“健康把关人”。

二是实现大医院病床的跨地区延伸,使专家突破地域、时间限制,为更多危重病患者服务,提供了优质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看病难问题。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远程重症监护,将远程医疗服务延伸至患者病床边,使患者不离开病床就能24小时得到远端城市大医院专家教授的持续监护;而远端专家可同时对多名危重急症患者进行远程持续监护,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李美玲:除了刚才李龙委员谈到的这些方面,我想补充两点:一是我们可以通过集中远程授课的形式,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医疗人员的业务水平,保证医疗服务质量,规避医疗风险。二是建立能够由网络保持同步联系的多中心大样本的固定临床研究平台,通过网络完成患者入组和资料收集,从而进行连续的质控管理,提升重症医学科研效率和水平。(记者:王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