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文化的力量:上海话剧 苦难中绽放繁花

句子大全 2016-01-15 11:56:20
相关推荐

【相关专题】

【相关评论】

在新文学谱系上,话剧为最年轻的一支。然而,在八年抗战期间,这种年轻的艺术形式在中华民族的危亡关头,以最鲜活、快捷的手段,将民众唤醒,给他们以安慰,以启迪,以勇气,以力量。尤其在上海,八年间,出现了几十个职业剧团,一百二十多个业余剧团,上演、改译和出版了上千个话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旧的建筑被推倒,新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许多昔日的剧场都已无迹可寻。然而,建筑不在了,那段历史依然还在。在这里上演过的剧目,已被载入史册。走近那些地方,依稀还能听到当日观众如雷的掌声,发自肺腑的呐喊。

《保卫卢沟桥》唤醒民众

黄河路21号,位于黄河路凤阳路交叉口,与国际饭店隔街相望,另一面就是长江公寓,解放前叫卡尔登公寓,才女张爱玲着奇装异服出出进进的地方。而当年的黄河路名字也很洋气,叫派克路。而现在的鸿祥大厦旧址上矗立的是一座戏院——卡尔登大戏院,在抗战期间,在那些烽火岁月中,这座戏院曾上演过多部进步话剧,激励了无数民众,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出发点。

《保卫卢沟桥》堪称中国话剧史上的奇迹,该剧从创作到排练完毕仅仅用了二十几天的时间,在创作与表演团队上更是集合了当年戏剧界的众多名家。而当初上演这部话剧的蓬莱大戏院也屡屡被提及,但很少有人知道,当初创作这部剧的决定是在卡尔登戏院里通过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上海,中国的进步戏剧工作者义愤填膺,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团结一心,相约投身于拯救国家民族命运的伟大斗争。

7月15日,在卡尔登戏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剧作者协会召开全体会议,将协会扩大为全国性的中国剧作家协会,并决定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

《保卫卢沟桥》在蓬莱大戏院首演

8月7日,《保卫卢沟桥》在蓬莱大戏院首演,立即轰动全国。剧中发出了“保卫祖国,一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的吼声,激发了全场观众的情绪。郭沫若、沈钧儒等名士也和千百观众一起,在台下振臂高呼,喊出了“枪口一致对外!反对投降主义!”的口号。这部话剧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联合演出日夜进行,有时还加演临时场来满足群众的要求,一直延续到八一三事件爆发,被迫中断。

《保卫卢沟桥》演出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星期,但作为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抗日救亡革命文艺活动,其影响深远,反映了全民同仇敌忾、抗日救国的共同心声。是上海戏剧工作者团结抗战的先声,是中国戏剧阵线的战斗宣言。

而对卡尔登戏院来说,作为上海话剧抗日宣传“主战场”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7月28日,上海戏剧界人士于卡尔登剧场举行紧急会议,发起成立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

8月15日,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继续假座“卡尔登”召开大会,当场组成了13支抗日救亡演剧队。从上海出发,开赴祖国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演出。

此后,“卡尔登”即成为抗战期间上海重要的话剧演出场所:1939年2月剧艺社的《花溅泪》;1941年10月10日上海职业剧团的《蜕变》;1942年3月18日上艺的《钟楼怪人》;1942年4月底苦干剧团的《荒岛英雄》;1942年12月上艺的《秋海棠》;1943年下旬新艺剧团的《浮生六记》和第二年的《小凤仙》等。

《蜕变》上演受民众热捧

这些剧作的上演,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士气。其中《蜕变》一剧借助剧中人之口,喊出了“中国,中国,你应该是强的!”的口号。有些观众看了一遍,还要看第二遍,认为这是一部“醒脑提神又热和力”的话剧,将其视为生命的能源。

《明末遗恨》凝聚人心

璇宫剧院,其具体地址笔者遍寻“百度”未曾寻到,只知应在现在的延安路北侧,靠近大世界一带。这个剧院比卡尔登、辣斐消失得更加彻底,“百度词条”都未曾提及只言片语。然而,许多老上海人依然记得,当年的文献也依然记得,在这里上演过的《明末遗恨》(原名《碧血花》、又名《葛嫩娘》)曾经鼓舞了多少人的斗志,激发了多少人的爱国情怀。

《碧血花》剧照

1939年10月24日,阿英(署名魏如晦)创作的《明末遗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剧艺社在璇宫演出。故事讲的是秦淮名妓葛嫩娘与桐城名士孙克咸相遇,结为夫妻。当时史可法在扬州殉国,南明危急,嫩娘激励克咸奋发,两人和侍女美娘一起从军。后清兵大举进攻,孙军不敌,克咸、嫩娘、美娘被俘。清军劝降,嫩娘嚼舌自尽,英勇就义。

著名演员乔奇在谈到这部戏时说,《明末遗恨》在演出中,群众看到激动之处,会哗哗地鼓掌,“他们心里有压抑”。著名导演胡导则称“关键的一点应该是剧本在‘此时此地’舞台上所昭示的爱国精神,孤岛上人们的爱国情怀已经憋了两年多了!当舞台上的孙克咸高吟‘人生自古谁无死’时,观众心里就和他共同吟出了‘留以丹心照汗青’。当舞台上男男女女仁人志士举兵起义时,观众也感到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尽管几里路之外就是敌寇,孤岛上的人们还是在这不平凡的审美中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据当时的剧艺社演员屠光启回忆,演出中还发生了这样一个插曲:前台经理注意到第三排第四排坐满了同文书院的学生,同文书院是日本人设在上海的学校,跟日本宪兵队、报道部有密切关系。因怕这些特务学生一冲动,做出什么对演员不利的事情来,于是到后台跟演员商量要么退票停演,然而演员们像商量好了一样,异口同声地说:“不退票!”演出准点开始,到葛嫩娘大骂汉奸的高潮时,“台下是静得什么声音都可以听得出来”。戏演完了,观众狂呼鼓掌,演员们三番四次地谢幕。“就在观众如狂的鼓掌时,同文书院的学生静静地走了。”

《明末遗恨》在旋宫连演33天,共计64场,打破历来话剧演出记录。在葛嫩娘的衬托下,《武松与潘金莲》、《杨贵妃》一类的戏顿时黯然失色,被纷纷停演,作家们转而开始创作花木兰、陈圆圆、梁红玉等爱国型题材的剧作。舞台上的古装人物们成了在危难时代凝聚人心的纽带,是激励人们坚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