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西政辩论文化漫谈——解读西南政法大学论辩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句子大全 2016-01-10 22:17:46
相关推荐

核心导读:

在西政,论辩就是一种文化。

无论是名满学界的泰斗,还是稚气未脱的新生,从走进西南政法大学的那一刻起,就要准备好做一名出色的辩手。

这是一所崇尚思辨,从建校之日起就凸显出鲜明论辩文化特色的学校。论辩文化和务实教育是西南政法大学两大办学特色。西政的学生不是在辩论就是在去辩论的路上,论辩文化可以说是校园文化中最耀眼一部分,其思想已经融入了每一个西政人的骨血里。

基于论辩文化,西南政法大学创造性地开发出双师同堂解析疑难案例教学法、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以辩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文化。

多元的学科背景,开放的学术氛围,严谨的钻研精神,营造了西政“尚思善辩”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也孕育、滋养和催生了“论辩文化”在西政校园的兴起,并通过各项高级别的辩论赛事闻名全国,成为了学校办学特色之一。

在西南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9月17日,“校庆杯”校园辩论赛拉开帷幕,参赛者中有辩论赛场上的冠军校友,还有校园选拔出的辩论新星……

今天,我们走进西政,解读上世纪末以来西政论辩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现场:

同门师兄弟PK谁更胜一筹?西政70周年“校庆杯”校园辩论赛上演群雄争霸

煮酒辩古今,张弛论天下。9月17日晚,西南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杯”校园辩论赛拉开帷幕,与以往征战国内外赛场不同,这场论辩则是同门师兄弟的内部PK,参赛者中有辩论赛场上的冠军校友,也有校园选拔出的辩论新星……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西政校友。台上,则唇枪舌剑;台下,则温情满满。

“当下,学校论辩文化的发展,应重在对内打造精品还是对外传播理念?”景轶将辩题公之于众。

随后,在观众热情的欢呼声中,本场比赛的主角登场,正方队阵容强大,囊括西政论辩高手,组成历届传奇冠军队。而反方队也不容小觑,世锦赛冠军队更是雄心勃勃。

比赛伊始,正反双方在开篇立论环节便展露锋芒,针对辩题皆摆出舌战群儒,当仁不让的架势。本科97级校友、正方一辩张芳率先开嗓以“墙内开花墙外香不香?”的俗语作引,抓住“精品”一词引出学校论辩文化的发展应朝着向内打造理论精品,载体精品和氛围精品方向出发,并呼吁西政学子沉心静气,为西政的繁荣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后,反方一辩、2019级硕士研究生邓冰莹,结合西政辩论文化的历史,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俗语对正方予以回击,并指出当下西政的辩论文化虽然开展的有声有色,却仍然存在辐射范围和广度不足的困境。所以,立足当下,西政人如何破局成为关键。由此,邓冰莹提出论点,我们应该通过对外传播文化理念的方式不断提升西政论辩文化的影响力,以论辩来诠释和弘扬“西政精神”。

现场,你来我往,展开拉锯战。辩手们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缜密细致的逻辑论证,有的放矢的提问互驳,敏捷机智的临场应变,默契高效的团队配合,展示了西政论辩的风姿。

缘起:

论辩文化:让独立的精神在论辩中生长

学校第二任院长胡光曾诙谐地把学校培养政法人才的能力总结为“两子”,即嘴巴子、笔杆子,论辩活动无疑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最佳载体。西政作为一所以法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多元的背景,自由的精神,以及西政人对思辨的追求,使论辩文化成为了西南政法大学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校校论辩活动系统化的开展是以校演讲辩论协会的成立为标志的。演讲辩论协会创建于1983年,拥有会员累计10000余人,2005年被团中央、教育部和全国学联评为全国百优社团;1995年成立校中文辩论队。此后,学校相继成立模拟联合国协会、国际法模拟法庭联合会,开启了外语辩论和专业辩论活动。

中文辩论、外语辩论、专业辩论、演讲朗诵、论坛活动等组成学校丰富多彩的辩论生活。

中文辩论中“天伦杯”校园辩论赛、“天伦杯”全国政法院校辩论赛是学校最具代表性的中文辩论活动,影响大、规则完善、秩序公平,在学校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声誉。此外,2004年起逐年举办辩论擂台赛,参与面、受益面日益扩大,实现了中文论辩在西政校园“全民化”的开展。

多年来,中文辩论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了各级辩论赛事,成绩斐然,先后获得第八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冠军、“创想青春--2010两岸四地高校世博辩论大赛”冠军、“天伦杯”全国政法院校辩论赛冠军等。

外语辩论以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开展为代表。学校长期举行校园模拟联合国活动和英语演讲比赛,培养了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多次参加国际模拟联合国大赛并获佳绩。

专业辩论活动是指“模拟法庭辩论”“商事仲裁辩论”等某专业领域的特殊辩论活动,学校创办的全国WTO模拟法庭竞赛(英文)和“知信衡杯”校园模拟法庭辩论赛(中文)是其中代表性的专业辩论活动,侧重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多年来,学校代表队在全国“理律杯”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辩论赛、全国大学生模拟庭审竞赛和全国WTO模拟法庭竞赛等活动中荣获冠军。

论坛活动也是学校论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中国大法官讲坛”“中国大检察官讲坛”“西南法学论坛”“金开名家讲坛”为中心,研究生和本科生论坛为两翼的论坛体系。

官方赛事与民间赛事有效结合,中文赛事与英文赛事优势互补,校级论辩活动与院级、年级论辩活动协同开展,竞技辩论与论坛活动相得益彰,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论辩文化体系。与此同时,论辩文化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开设相关课程,且深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受到海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

荣耀:

用全国总冠军大写“论辩西政” 战胜清华登上世界华辩赛之巅

“幸福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2019年5月24日,第九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决赛在北京故宫举行。决赛中,西南政法大学与清华大学围绕这一辩题进行了对决,最终西南政法大学以7∶2的比分夺得冠军。这是西南地区高校首次获得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的冠军。

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简称“华辩”,于2011年首次举办,是全球最权威、最专业、规模最大的华语辩论赛事。

去年10月,第九届“华辩”在全球进行预选,共有来自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等11个国家(地区)的535所高校参加。“重庆地区预选赛一共有9所学校参加。”西南政法大学(以下简称西政)2015级行政法学院学生、二辩邹正源介绍,学校从校辩论队里挑选了8名选手组成两支辩论队备赛,这两支辩论队分别由4名大四和4名大三学生组成,以正、反双方进行对抗训练。

在重庆地区预选赛中,西政输给了重庆大学,获得亚军。“当时的辩题为是否应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保护多数人的利益。”邹正源说,在这次辩论中,团队主要采取进攻战术,但对立论的展开和阐释不够,重庆大学则将论点阐释得很深入,“这场辩论赛为我们后来的比赛积累了经验。”

之后,西政与华南、华北等赛区的其他参赛高校进行了3轮5场的网络附加赛后,最终取得进入南京决赛圈的资格。

4月28日,全球“32强”辩论队云集南京。“决赛采用和足球世界杯一样的赛制,通过小组赛和淘汰赛选出两支队伍进行总决赛。”西政校辩论队主教练介绍,在小组赛中,32支队伍被分成8组,两两作战打比赛积分。

16进8的淘汰赛中,西政对悉尼大学,辩题是“短视频平台对大学生学习利大于弊吗?”;8进4的比赛,西政与天津大学的辩题是“青年人更应培养自豪感还是危机感”;半决赛中,西政与大连理工大学的辩题是“生活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最终,西政和清华大学进入总决赛。总决赛在故宫举行,辩题是“幸福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西政为正方,清华大学为反方。陈词、交锋、自由辩论、总结,激烈的辩论持续了一个小时。

“本队最后3分半钟的总结陈词尤为精彩。”上述主教练称,四辩王楠在最后的陈述中以故宫文物修复师为例,对“幸福”的定义进行了升华——“怎么去感受幸福?”“你我的幸福,要靠自己奋斗!”“把对幸福的感受抓在自己手里,所以奋斗最幸福!”,这些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话语深深打动了现场评委和观众。历经16场比赛的西政,在决赛中以7∶2的比分夺得总冠军。

在浓厚的论辩文化熏陶下,学校论辩文化育人效果显著,学生专业素质得以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极大增强。学校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解读:

20年接力传承 续写西政论辩文化新华章

谈及西政论辩文化,中国演讲口才协会联盟常务理事、西政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王安白教授,从1999年学校辩论队惜败第五届“日立杯”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开始,讲到2019年问鼎第九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总冠军。20年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西政辩论一步步脚踏实地,一代代接力传承,书写一页页华章。

1999——以失败铺路

“1999年,学校接到了第五届上海日立杯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的邀请,这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也是学校辩论走向全国的第一年。我们当时信心爆满。但是第一场比赛我们就输了,当时我们很适应不了,那么厉害的队伍,怎么会输?”

王安白介绍,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第一次失败,当时队员们哭得很伤心。

“你们哭完了没有?明天开始每人拿一个本子在比赛场上记录,一辩记一辩,二辩记二辩……”王安白立马给队员做思想工作。对于在现场看辩论的队员来说,这是很难得的机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积累。

“西政学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第一次失败,但是这次失败真的成了学校在新世纪辩论的成功之母,让辩论队看到了差距,最重要的是,找到了缩小差距的路径。

2000——春天的故事

2000年,那是一个春天,西政辩论队接到了两个比赛邀请:一为CCTV全国大专辩论赛,一为重庆市校园之春大学生辩论赛。

“我们制定了辩论的发展战略:先夺重庆,徐图全国。我们的策略是:全国比赛重在参与,重庆比赛力争佳绩。”

“有一位辩手叫杨延超,台风很儒雅,深得评委喜爱。但当时他的嗓子不好,到了决赛,医生说如果再辩下去会沙哑,我对学生说输赢只是一次,但嗓子沙哑就影响一辈子。最后这位辩手坚决要参加比赛。决赛时,一辩张芳也病了,站都站不起来,我们队里无人可换。我鼓励她,‘你一定要挺住’,结果她在场上超常发挥。人生难得几回搏啊,队员宁愿辛苦自己,也要为学校争取荣誉,我当时很感动。”

“春风不负我,辩花第一枝”,果然,“校园之春”给学校辩论带来春天。学校在决赛最终战胜对手,获得学校辩论史上第一个冠军,开创了学校辩论史上的辉煌。

2002——走进新世纪

“那一次我永远记住了她的生日。”

2002年9月,时隔三年,学校辩论队第二次被邀请参加第八届“日立杯”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故地重游,物是人非。比赛中恰逢一个辩手生日,领队组织给她一个惊喜,这位辩手当场就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辩论队是有着深厚感情的团队。也正是因为这份浓浓的感情、这股团结的劲儿,学校在决赛中最终胜出夺冠。

“学校到火车站来迎接我们,第一次被迎接,感觉确实不错。”王安白说道。

“上海滩头弄潮儿,前度西政今又来”,这是学校辩论史上第一个全国性比赛的冠军,这也意味着学校辩论在全国有了一席之地,已经摆脱“贫困”向“小康”迈进。

2004——巴山论剑

2004年,学校辩论队参加重庆市大学生辩论赛,当年比赛主题是专业的传媒之辩,评委也是传媒方面的专家教授。学校辩论队队员的专业都跟传媒无关,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分头自学,从概念入手,再理解传媒的基本理论,囫囵吞枣把一个个辩题吞了下去。

论辩的过程来自缜密的思考和团队的合作,是对学生既有知识的实际运用和不断检验。决赛辩题是传媒文化塑造人格VS传媒文化淡化人格,我方为反方。虽然辩题将我方置于绝境,但凭借队员的努力,最终绝处逢生。我们赢在资料查阅的“阅”字上,会查会阅,对于辩论很重要。这一次斩获冠军,正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在自由辩论环节,抓住对方漏洞不放,那场自由辩论,是学校最经典的自由辩论。问一个问题,对方不知道,问一个又不知道,你说让我们怎么问,你多少说两句也好。”王安白幽默的语言引笑全场。

2010——会当凌绝顶

2010年,由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主办的“世博杯”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生辩论赛决赛,比赛双方是北京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在现场,校长付子堂跟王老师说了这句话:

“王老师,不管结果如何,在我心目中你们都是冠军。”

在比赛过程中,西政辩论队果然不负众望。在这场全国包括港澳台100所大学参加的规模最大、盛况空前的比赛上,西政辩论队不但胜了,而且打得精彩,拿了第一,成了冠军。这场比赛成为西政辩论史上的经典之作。

王老师介绍,比赛从5月到8月,历时三个月。学校辩论队一路高歌猛进,半决赛战胜香港中文大学,总决赛对阵北京大学。评委说:“北大的辩手确实比西政的强,但是从整体来讲,北大是4个‘1’相加,西政是4个‘1/4’相加,整体感很强。”最终,西南政法大学战胜北京大学获得全国总冠军。

“登临无限意,关山度若飞,这么多年,我们又登上一座高峰,给学校又一次惊喜!那一场影响力巨大的比赛,使我们学校的论辩文化更上一层楼。”

2018——代表重庆夺得全国总冠军

2018年,教育部主办第三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参加者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香港和澳门,总共34支队伍。学校辩论队第一次代表重庆获得冠军,这一次比赛证明了论辩文化中的“变”和“求异”理念的重要性,也充分展示了王安白的指导风范。

“我的辩论风格被同行们研究透了,我必须改变思路,必须另辟蹊径,要改变原来的辩论思维模式才有可能取胜。”

论辩文化的形成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崇尚理性、以理服人、共同进步为基础,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人修养。在重庆市教委委以重任之时,王安白另辟蹊径,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的辩手重组队伍,一改往日的训练风格,让队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训练。

比赛中,北京市和上海市均败于我方,最后战胜澳门特别行政区获得全国总冠军。

“当时我们的四辩因为说话有点吞吞吐吐,所以有点自卑,他要求更换辩位,但是临时更换辩位是兵家大忌,我就鼓励他,吞吐不重要,吞吐出来的东西很重要,吞吐不是你的缺点,是特点。”还有队员普通话说得不是很标准的,王安白都让他们权衡利弊,以最舒服的方式辩论,发挥个人所长,展示个人特点。

“浮云不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王安白说,论辩的热情来自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真正喜欢辩论的人,会享受过程带来的乐趣,而把奖杯荣誉视作身外之物。

2019——决战紫禁城

2019年5月,西政辩论队与清华大学决战紫禁之巅,取得中文辩论赛最高级别赛事——第九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总冠军。本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参赛者囊括欧洲、美洲、澳洲、东南亚、日韩、中国大陆暨港澳台共535支队伍。自开赛以来,学校辩论队一路披荆斩棘,共征战16场,创下了华辩单届场次之最。在本次决赛中,四辩经济法学院2015级本科生王楠也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全场最佳辩手称号。

“我们讲辩论,就要留心身边资料,要养成自动锁定资料的敏感。”王安白介绍道。

“当时我们坐飞机去北京,在飞机上刚好看到一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其中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两个工作人员说,‘故宫门一关,就像回到古代一样,文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修文物就是跟远古对话,在工作中可以感受到幸福’,这恰好回应我方的辩题:幸福是主观的。我就抓住这样一个事实。最后王楠讲出来,一下子震惊全场。”

纵深:

论辩:复合型人才锤炼场 西政校园文化的一抹重彩

作为一所法学高校,西政尤其注重培养思辨型人才——有独立人格和独立见解;不盲从;在尊重、包容的心态下进行创新。

“很多课堂是双师型课堂。”比如《民法》《刑法》等很多课程,会有两名教师同台授课,围绕同一问题,大家提出不同见解,相互交流探讨。针对硕士、博士阶段的学生,西政还设有“六师同堂”“八师同堂”,比如《法学经典选读》一课,语言学教授会从词根词源角度阐释相关理论,社会学教授会举实证进行论证,哲学教授会从逻辑思辨角度进行论证,不同学科带来不一样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和广大包容的思维方式。

课堂上师生之间群情激昂的讨论;课后同学之间唇枪舌剑的争论;“天伦杯”比赛时提前几小时就在会场外排起的长龙;西政附近的咖啡店、便利店即使深夜也人声鼎沸,挤满了讨论辩题的学子……西政的论辩文化早已不局限于辩论赛,而是渗透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

一个个奖杯、一张张奖状,记录着西政人热衷论辩文化、发扬论辩精神的印记,一桩桩殊荣、一件件荣誉,反映了西政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践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巨大成效。

“老将犹在,薪火相传。”发展的是日益繁荣的西政论辩文化,不变的是西政代代学子的担当与情怀。

如今,论辩文化已成为西南政法大学校园文化中最耀眼的部分之一,成为西政的一张靓丽名片,并且随着新时代的步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百尺竿头,前路漫漫,继往开来,砥砺前行,西政的辩论,要辩出西政人“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态度,论出西政人“心系天下、自强不息”的情怀,锤炼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奋斗不息的品格。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