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围观“北大清华撕逼大战”的群众 听我说句公道话

句子大全 2016-01-05 00:42:29
相关推荐

“还有记者拍到在广州执信中学,清华北大招生老师争拉高分考生,以至于将考生逼到墙角无法走动。”——画面太美不敢看了!

“只认分数,不认人”,历来清华、北大都是将招生状元人数当成重要指标,围追堵截的同时,“价码”也愈抬愈高。用高额状元奖学金做竞争资本也成新“亮点”。

其实,两校战火由来已久,有知情人士称,每年高考后从拿到新鲜出炉的高考排名那一刻,两校的战火就拉开序幕。各校为了抢夺状元、高分考生简直是使出浑身解数。有媒体总结称,两校抢夺的怪象有很多,包括“提前报喜,派专人贴身跟踪”、“当面互掐,为抢到谈话优先权不惜争吵出手”、“暗中互黑,冒充对手劝考生挑换学校”、“利诱考生,优惠条件不断加码”、“分数至上,不管考生怎么样只看分数够不够高”等。

一代名校,为了招生可算是斯文扫地,最近发展到在微博上公然“骂战”,互斥对方采取欺骗考生、金钱利诱等不当方式争抢生源,并称对方散布谣言、骚扰本校报考者,引发广泛关注。也算给围观看热闹的群众发了福利了,越来越多观众端着小板凳围过来。

大家静一静,我来说句公道话

首先,应该理解,两校陷入这样尴尬竞争状态是有其背后原因:

“唯分数论”的政绩观是抢状元主因

归根结底,熊丙奇认为,导致这一切畸形现象发生的原因就是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中国现在的高考制度完全和国外不同,是“分数”在选拔学生,而不是“高校”在选拔学生,大学没有招生自主权,没有多元评价体系。清华、北大专业、研究方向应是各有所长,所谓自主招生的目的本应该是在众多学生中选择特长与自己学校相匹配的人才,而非纯“掐尖”,这样对学校也是有助自己的教学、研究及特色打造,同时对学生也是最负责任的方式。但是话说回来,现在陷入的“掐架模式”不正是因为国家缺乏一套真正的人才的多元评价体系?高考分出的是高分人才和非高分人才不同层级的人才,而非学术性人才、技术性人才等不同种类。高校只能去高分人才区域“互掐”了。

国际名校介入竞争,清华北大成“备胎”

真正让清华北大陷入招生恐慌的还有港台及国际各大名校都介入了这场人才抢夺的竞争中。自2005年以来,香港、澳门高校陆续进入中国大陆招生,发起猛烈攻势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以状元为代表的高校优质生源争夺大战由此展开,打破了状元们必进北大清华的“生态圈”,在有第三方竞争的情况下,北大清华的争夺也日渐升级。

在北大清华疲于应对港校竞争之际,真正的狼已经来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一流大学也加入到了优质生源的争夺当中,去年,按照教育专家的统计,全国弃考族达100万人,弃考的人数中,约两成选择出国留学。今年这一数据有增无减。

这些年,出国留学机构大热,留学低龄化趋势加剧,越来越多家长选择在中学,甚至小学、幼儿园,就让孩子到国外接受教育。出国留学已经不再是高考落榜的无奈之举,而是主动选择的提前规划。在北大清华还为了抢几个状元争得面红耳赤、面子尽失的时候,“尖子生”们已经用脚投票,抛弃了北大清华,早早地盯上了世界一流大学。

为何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都首选国外名校,这也要反观中外名校的人才培育机制,随着咨询的发达,学生的学业发展观也越来越国际化,尖端人才都希望尽早给自己定好学业、职业的规划。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哈佛、剑桥,衡量办学质量和影响力,学生的入学成绩或者说学校的录取门槛的确是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世界上很多名牌大学录取一个学生的标准,分数只是其中的一个选项,很多美国常青藤大学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是否在高中期间参加过志愿活动,是否担任过学生社团领袖,是否对某个社会问题发表过自己独特的见解等等,甚至某一项专业技能获过奖都能成为被录取的理由,这就是美国大学自主招生的真正魅力,即学校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相对“任性”的招到他们认为很优秀的学生,于此同时,学生也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成长空间,这才是现今最科学和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而反观国内名校,好像除了分数,还是分数。每年高考成绩一出来,全社会最为关注的就是本省、本市、本县有没有出高考状元,出了多少过211、985高校录取线的尖子生,试想一下,在这样单一、功利、直接的社会期待标准下,清华、北大又能作何选择,难道他们敢于挑战公众期待,以某个学生曾经获得过围棋比赛冠军或者骑行环游中国而录取吗,当然不可能,因为整个社会的期待值和评价标准摆在这里。这样落后的选拔机制注定要被高端的人才抛弃,转而成为他们的“备胎”。

最后总结几句,大家就可以散了

国家的高考制度,人才选拔制度不改,清华北大的“撕逼大战”只是恶性循环和恶性延续,国外名校继续可以“坐收渔利”。

不过反观中国政府的反馈也是意识到这一严重问题,2014年8月,习大大已经正式提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新高考模式将会是“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2014年将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2020年将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所以各位看官切莫过于悲观,未来中国顶尖人才花落谁家尚未可知。

本篇文章为泰思考试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