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爱上俄罗斯的冷战之父——读《凯南日记》

句子大全 2015-12-30 01:21:30
相关推荐

《凯南日记》

乔治·凯南 著

中信出版社

凯南是冷战史无法回避的历史人物。

他推动了冷战的形成,但很快就对美国冷战政策的过度军事化感到震惊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发出7000字的长电报,他认为,克里姆林宫受到俄罗斯民族主义和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驱使,因此需要通过树立一个外国敌对势力来证明其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凯南坚信,与这样一个难以妥协的敌人谈判,收效微乎其微。美国在面对苏联政府时,既不能妥协,也不能诉诸武力。同时,华盛顿应该强化美国行政机构并重建西欧。尽管美国与克里姆林宫不太可能合作,但也没必要诉诸战争,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可行的。另外,凯南还说明,遏制会让苏联政权衰弱甚至最终崩溃。由此,冷战的序幕正式揭开。

显而易见,凯南是冷战史无法回避的历史人物,而《凯南日记》(中信出版社)无疑又是颇具参考价值的史料。本书收录了凯南从1916年到2003年有关政治评述的日记,覆盖了整个冷战时期。1946年,凯南从莫斯科被召回,为国家战争学院未来的军政精英讲解与不久后的“冷战”相关的前景和问题。为了准备这些演讲,凯南阅读了有关美国战略的书籍,听取了战争学院政治和军事专家的座谈,反复推敲自己的想法。他甚至自学了核武器方面的科学知识。通过这些学习,凯南得出了最终的结论,也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遏制政策”。1947年,国务卿乔治·马歇尔任命他为国务院新设的政策规划室主任,当时,他43岁。凯南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参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该计划旨在重建西欧和日本重要工业区,从而挫败苏联对外扩张的野心。

虽然凯南推动了冷战的形成,但此后几十年,凯南都在力辩,遏制政策主旨仅仅是就政治层面而言的。但他很快就对美国冷战政策的过度军事化感到震惊。早在1948年,他就私下倡议与克里姆林宫恢复外交。(他认为自己是最适合进行此类协商谈判的政府官员。)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杜鲁门政府内就是否要制造“超级”武器,即威力更强大的氢弹,展开辩论。凯南强烈反对这种升级军备竞赛的举动。尽管联合了同样反对研发“超级”武器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主任、原子能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但凯南还是在这场辩论中败下阵来。他逐渐发现,他的想法与美国鹰派的政策渐行渐远。第二年,艾奇逊请他与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展开磋商。此次会谈后来(凯南没有参与)促进了朝鲜战争停火协议的签订。1952年,凯南出任驻苏联大使。他不遗余力地要缓和冷战僵局,变得忧心忡忡。然而事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热爱俄罗斯的凯南被苏联政府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随后被驱逐回国。

1953年,即将上任的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解雇了凯南。此时,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主任奥本海默力排众议,为凯南提供了一个研究员的职位,这让他克服了被解雇的羞辱之感。进入研究所伊始,凯南的地位并不稳固,但是他取得的成就有力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他出版了二十部专著,几乎拿遍了各大图书奖。即使作为研究所的杰出人物退休以后,凯南仍向朋友吐露心声说,他感到自己仍然生活在当年要么出书要么走人的阴影里。凭借对冷战清醒而富有原则性的批判,凯南受到了数以百万计欧美民众的尊敬。1981年,凯南在领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平奖时发表了影响广泛的公开演说,呼吁美国和苏联共同削减50%的核武器。后来,罗纳德·里根总统采纳了这个建议。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凯南的女儿格蕾丝·瓦纳克打电话祝贺他的远见实现。但是,他并不开心。“这一切发生得太突然了,”他担心,“以后会有更多的麻烦”,而事实正如凯南所料。

凯南对俄罗斯人民的情感与遏制政策相矛盾。1944年10月,他描写过在莫斯科街头漫步的感受。他感到“仿佛是在这里度过的童年,眼中的一切、耳边的一切都是那样熟悉和亲切”。此情此景给了他“一种莫名的满足感,感觉自己又回到了他们身边,感受到他们澎湃的激情和活力”。他甚至觉得,“被送到西伯利亚去(如果我是苏联公民,一定会被送去),也比生活在沉闷的派克大街好得多。”他政治上的对手、生活里的朋友保罗·尼采评价凯南“深深地爱着俄罗斯人民”。实际上,凯南对俄罗斯人的情感几乎“强烈得难以抑制”。在日记中,凯南这样吐露心声:“我的俄罗斯情结比我的美国情结纯真得多、厚重得多。”热爱俄罗斯人民的凯南鄙视他们的政府,这种复杂的情感,促使他在冷战期间多次呼吁美国政府加强与苏联领导人的协商和沟通。

就冷战而言,《失败的帝国》(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冷战的起源》(沈志华,九州出版社)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失败的帝国》利用了大量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机密录音、文件等新资料,尝试从苏联领导人的角度,审视、解读冷战的形成、激化、僵持和结局。不同于传统英美学界的主流观点,作者认为美国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采取的“遏制战略”加剧了苏联一方的好战性。而戈尔巴乔夫的错误判断和失误决策,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而《冷战的起源》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利用国外档案论述了冷战的思想根源、冷战在欧洲的起源和在亚洲的起源情况,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决策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冷战形成的最初起因,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此外,加迪斯的冷战史名著《长和平》(上海人民出版社)也可参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