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从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到龙岗舞麒麟 这些故事你根本想不到

句子大全 2015-11-19 05:32:19
相关推荐

俗话说,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春节期间,龙岗区各街道、社区、居民小组无不沉浸在舞麒麟带来的喜庆中,百年客家“豪宅”也不例外——大年初二的茂盛世居、元宵节的鹤湖新居均有麒麟拜年、表演。在龙岗人心中,舞麒麟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不仅是祥瑞的象征,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寄托着海内外游子深刻的乡愁。

鹤湖新居门前,群众欣赏舞麒麟。

上古神兽四灵之首

两千余年图腾信仰

麒麟图腾已存在2000多年,舞麒麟无疑是对这一图腾的膜拜、升华。在深圳,有记载的舞麒麟已有300多年历史。

麒麟是上古神兽,属四灵之首(其他三灵为龙、凤、龟),拥有绵长的寿命,还有送福、送子、辟除不祥等灵力,成为2000多年来民众崇拜的图腾。麒麟汇集众多瑞兽特点:龙头、犀牛角、狮眼、蛇鳞、牛尾等,充分体现了农耕时期的“集美”思想。

传说舞麒麟成型于唐代,原是宫廷庆贺丰年节庆的仪式,被称为“麒麟圣舞”。至明朝灭亡,舞麒麟的艺人流落民间,将这一帝王家的仪式传播开来。随着客家人第四、五次大迁徙,舞麒麟进入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成为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广东地区有“西狮东麟”一说,即以珠江为界,珠江西岸流行舞狮子,珠江东岸流行舞麒麟。

麒麟走街串巷为居民送福。

深圳有记载的舞麒麟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深圳的麒麟队出了2位武举人和13位武秀才。”龙岗区文化馆副馆长、广东省非遗促进会理事、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周刚说起舞麒麟,可谓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虽然我国南北方都有舞麒麟,但北方麒麟粗犷,南方麒麟精致。龙岗地区的麒麟身长五六米,最宽处达一米多,白色布条上绣着“国泰民安”或“风调雨顺”等祈福语。“客家人初来龙岗,曾在年节时由年轻人身披五色布(极简版麒麟)在宗祠跳跃舞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麒麟的样式也越来越繁复、美观,但不变的依然是背上的五色。”周刚介绍,麒麟背上的黑、白、青、赤、黄五种颜色,对应的是中国古老的五行。其中,脖子上那一抹黑色代表水德,古代帝王将相尤为重视;白色是正色,在殷商时期颇受推崇,象征着权力。

工艺精细色彩华丽

开光点睛寓意吉祥

麒麟的制作不仅十分讲究,还要适合舞动。完成开光点睛这一古老而繁复的仪式,才能登台表演。

麒麟属于工艺美术作品,其头较醒狮小而精,又要适合舞动,故制作相当耗费时间:先用竹篾扎成骨架轮廓,然后用白纸和皮把竹片密封,选用特殊的绘画颜料,绘就牡丹、桃花、蝴蝶等带有吉祥色彩的绚丽图案。麒麟的额头微微向上凸出,头顶长有铁角,呈半月形,另有三个呈三角锥型的玉角,眼眉上有“鳍鼓”、鳞片装饰物,下巴可灵活翕动。

麒麟制作好之后、开光之前,要用红布或红纸蒙住双眼。古老的开光点睛仪式选在良辰吉日,意味着麒麟显灵、逢凶化吉,将为人们带来好运。该仪式一般设在半夜,去时停锣息鼓,直到用毛笔蘸鸡血点好眼睛,完成开光并采青回来后才能鸣锣打鼓。舞麒麟的伴奏音乐抑扬顿挫、喜庆热闹、极富动感,多为民间乐曲,传承方式与舞麒麟相同,通过师传,无曲谱记载。而所谓的“青”,通常由一把生菜捆束而成,取“生生发发、生意兴隆”的好意头。

开光第二日要设隆重的开光酒宴。随后,麒麟便可在各种场合舞动、送祥瑞了。在表演套路方面,龙岗区各麒麟队彼此步法、造型相似,特色套路上各自创新、各展风采。表演套路俗称“麒麟套”,大多包括拜四方(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跪拜)、转圈、舔脚、打瞌睡、滚翻、采青等。

最后还有武术表演,多为拳术、棍术、搏斗术等。因此,各麒麟队成员均具备武术技能。

国字招牌屡获大奖

追溯历史近两百年

龙岗区的非遗“国字招牌”永胜堂舞麒麟可以追溯到1840年。在岁月流逝中,永胜堂见证了家与国的沧桑巨变。

目前,龙岗区在册的麒麟队共30余支,广泛分布于各街道、社区。其中永胜堂舞麒麟创于1840年,朱古石、大康舞麒麟等创于民国初年,均有百年历史。此外还有不少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麒麟队,比如安良、沙塘布麒麟队的传承人及所在辖区都深受舞麒麟影响,见识了这一传统文化习俗的魅力,均顺利组建麒麟队。

在永胜堂麒麟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十几名队员的小腿肚子都扎着红色的脚猛,上面绣着龙凤,又称为龙凤腿;腰带也分为黄、红、黑三色,其中系黄色腰带者刚入门,系红色腰带者入门过了三年,系黑色腰带者则入门十年、二十年了。唢呐声响起,麒麟宛如调皮的大猫,随着音乐有节奏地展现出洞、嚼脚、弄麒麟尾、打瞌睡、摆青、踢青、采青、水仙花、十字青、鹩花园(在花园中愉快闲逛)等具有传统与个性的系列套路。

其中,弄麒麟尾尤为亮眼,只见小尾巴间歇性抖动,麒麟头转动,正准备扑上去,小尾巴又没了动静。反复了几回,麒麟前爪终于扑倒了麒麟尾。这时,麒麟尾一动不动,麒麟头不明所以,只好挪开。没一会儿,小尾巴又开始随着唢呐抖动,麒麟前爪又一次逮住了小尾巴……直到另一只麒麟加入,该环节才结束。

待麒麟表演结束,队员们轮番使用快耙、大刀、长棍、藤盾等十多件“冷兵器”,或单独表演棍术、拳术等,或以二人一组的方式使用不同武器对抗。观众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掌声不断。

永胜堂舞麒麟已传承十一代,如今该麒麟队员多为当地人,家境优渥者不在少数,之所以学习舞麒麟,一来是为锻炼身体,二来是为传承社区百年骄傲。

永胜堂舞麒麟传承人、总教头张志明说起这“国字招牌”背后的故事,追溯到了179年前。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那一年,也就是九龙海战后的第二年,清王朝式微,内忧外患。为避免被外村人及强盗欺负,新安县坂田村(今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坂田社区)请来了花名为“鳌头四”的武术教练,教村里20多名年轻人腿脚功夫,以此强身健体、增强凝聚力、保家卫村。其时村里人口不多,且十分穷困,为了让大家有点经济收入,鳌头四决定在传授武术的同时教大家舞麒麟。

原本珠江东岸便流行舞麒麟,鳌头四还结合猫虎捕食、打斗、玩耍等动作及喜怒哀乐等神情,集合多地舞麒麟的优点,加入了武术基本步伐和套路,创编出独具特色的舞麒麟招式,并以“麒麟永远胜利”的寓意命名为“永胜堂舞麒麟”。每逢年节、嫁娶、新房架大梁时,鳌头四便带领20多人的麒麟队去表演,受到今坂田、布吉、平湖及香港元朗、上水群众欢迎,影响甚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胜堂代表宝安县、深圳市、龙岗区多次参加省内外乃至国外大赛,屡获大奖,其中包括2008年在广东省第二届麒麟舞大赛中摘得一等奖,在2009广东省传统龙狮、麒麟比赛中获一等奖,2017年摘得中国(深圳)首届“麒麟王”争霸赛“麒麟王”桂冠。同时,该麒麟队还受邀到深圳其他区传授舞麒麟技巧、前往马来西亚比赛、交流经验。

做好挖掘保护传承

兼顾引进来走出去

多年来,龙岗区在挖掘、保护、传承等方面下大力气,让辖区更多人感受到舞麒麟的魅力,并积极鼓励多支麒麟队走出深圳、走出国门。

在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席王程太眼中,舞麒麟是集音乐、舞蹈、体育、武术、美术等为一体的艺术活动。而龙岗则是深圳十个区(新区)中的一个特别存在——客家人聚居,客家文化影响深远,因而舞麒麟分布相当广泛、深受群众喜爱。在过去的大龙岗地区,每个村都有麒麟队,坪山、大鹏也有年节期间麒麟拜年送祥瑞的古老习俗。

2005年至2009年,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开展全国性的非遗普查活动,龙岗区第一时间全面铺开相关工作,聘本地老同志普查收集,加上区文化馆相关力量,发掘了一系列非遗项目,建成了龙岗区非遗名录体系。截至2018年2月,永胜堂、朱古石、杨美村、大康、鹅公岭、群舞堂、甘坑、安良等多支麒麟队先后列入国家、省、市、区级非遗名录。

舞麒麟无疑是龙岗区非遗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文脉的一支。在保护传承方面,龙岗区以保护为主、传承为辅,积极鼓励非遗进校园、企事业单位等。“在坂田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和区文化馆支持下,永胜堂成功入驻坂田小学,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让孩子们对舞麒麟这一传统文化艺术有了特殊的感情,便于这一国家级非遗传承。”周刚和张志明均认为,小孩记忆力好且动作灵活,比成年人更容易掌握舞麒麟的套路。2018年7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传播基地在坂田小学揭牌。其实,早在2012年,永胜堂便已进入该小学,教三年级以上的男孩女孩舞麒麟。

同时,龙岗区通过举办、参加麒麟王争霸赛和交流会等方式,不仅引进来还走出去,让各麒麟队有了学习、切磋的机会。龙岗区文化馆还计划通过数字化传播系统,让群众通过电脑、APP学习舞麒麟的一招一式,让这一传统延续下去。

此外,各麒麟队也纷纷以各自方式保护传承舞麒麟,不仅定时训练、交流切磋,还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不乏来深建设者的身影。

其中大康山子吓、沙塘布麒麟队的“领头羊”恰恰是当地特别有影响力的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他们身体力行带头推广舞麒麟,走近居民身边,让舞麒麟走进了居民心里。“我的祖父、父亲都是麒麟队的教头,可是,这支有着百年历史的麒麟队却随着社会发展被遗忘了。

2016年,我担任大康社区大万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便决心重建这支队伍。”大康山子吓麒麟队传承人廖俊杰感慨地说,为了组建队伍,他获得了股份合作公司支持,为年轻的“低头族”灌输正能量,终于成立了一支有10多人的麒麟队。如今,这支队伍已有30多名成员,表演也越来越精彩。而成立于2016年的沙塘布麒麟队则师承永胜堂,短短三年获奖无数,还与朱古石、大万世居等四支麒麟队一起出席了2019年马来西亚沙巴州首届麒麟舞交流大会,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成果和魅力。

舞动的麒麟,见证了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人们越来越幸福的生活。毫无疑问,舞麒麟这一生在帝王家的仪式、流落民间的古老习俗,早已成为现代人广泛好评的传统文化艺术。在龙岗舞麒麟上,还寄托着人们的乡愁与梦想。

乡愁故事

不能忘却的根

不曾磨灭的乡愁

3月17日,坂田街道坂田社区张氏宗祠一派热闹。在唢呐声、锣鼓声、喝彩声中,永胜堂麒麟队登台表演,来自马来西亚的数十名宗亲激动不已,连连叫好。

龙岗舞麒麟到马来西亚交流。

“时间越久远,感觉越亲切,比如家乡的宗祠、舞麒麟,还有老房子。我总觉得这一切寄托了我们的乡愁,也展现了宗族的凝聚力。”出生于马来西亚沙巴州的张福强用较为流畅的普通话说,虽然自己在沙巴也经常能看到舞麒麟,但还是家乡的最精彩。自其祖父扎根沙巴,迄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他记得,祖父和父亲都会舞麒麟;他还记得,自己的根就在坂田。因此,去年,同在沙巴的族人张平华第一次回坂田参加祭祖大典,返回沙巴后说起此事,张福强便格外留心起来。今年,他果断带上母亲、妹妹跟着张平华来了。

“我们每年春分期间都会举办祭祖大典,延续300多年了。”香港深圳坂田村同乡会会长、坂田商会副会长张建荣说,清末民初,不少坂田人下南洋谋生,如今已有千余坂田籍后人生活在马来西亚。他们的祖辈或曾跟着鳌头四学习舞麒麟、或曾在家乡多次欣赏舞麒麟,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舞麒麟成了乡愁的象征,还有人沉迷于精彩表演和强身作用,加入到舞麒麟的队伍之中。那些在海外观看舞麒麟大多孩子也知道,千里之外的家乡有一支历史悠久的麒麟队。

说到马来西亚,就不得不提永胜堂舞麒麟的创始人、曾留下花名的鳌头四。原来,鳌头四去了马来西亚,其后人已有八旬,祖辈名字始终刻在记忆中——“鳌头四原名陈雍达。”据说,陈雍达抵达马来西亚之后,还教出了两支麒麟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优秀的传统艺术是有生命力、渗透力的,马来西亚当地人也对舞麒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习舞麒麟,还成立了麒麟队。每逢年节、婚嫁祝寿、开业乔迁,这些麒麟队便会敲锣打鼓,送上喜庆和祝福。

百余年前内忧外患的祖(籍)国,终于变得越发强盛。在加拿大、奥地利、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每每看到舞麒麟这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精神图腾,无不感动、欢喜。

- END -

责编:胡景华

编审:刘娟祝 陈杨

监制:房金亮

来源:侨报融媒记者 欧阳玉美 张臻斐 龙岗广电中心

版权说明:内容如未注明出处,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电话:0755-84651432 邮箱:lgms@lgms.net)。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