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为这事要死要活 她也太矫情了。”

句子大全 2015-11-07 16:55:11
相关推荐

前天,9月16号,是男星乔任梁的第四个忌日。

四年前,乔任梁因为抑郁症发作在家中自杀,新闻一经发布,迅速在当天引发全国轰动。

他的猝然离世,给无数的人带来浓郁不散的悲伤。与此同时弥漫开来的,是对逝者各种荒诞离奇的猜测、诋毁;以及对逝者好友陈乔恩的网暴。

一个悲剧最后演变成一场闹剧,当时的荒诞感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就算暴露了年龄,蝉主也要提:

很多年前,久到都不记得是哪一年了。蝉主在电视前换台,无意中看到了《加油,好男儿》的选拔节目,最后一直追到了总决赛。

当时对阳光帅气,嘴角上扬,一脸痞笑的乔任梁印象颇深。他的出道伴随着夏天翻滚的热浪和蝉鸣,成为了回忆的一部分。

原以为那个夏天之后,等待他的是前程似锦的星光大道,万万没想到最后变成了这样的结局。

而时间一晃而逝,竟然已经四年了。

前两天是乔任梁的忌日,他的母亲和朋友,以及无数网友纷纷发文缅怀。

有网友苦涩地留言 :“离开的时候你28,我21。今年我25岁了,我会慢慢赶上你的年龄,而你,却永远停留在了28岁。”

令人唏嘘。

都说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失去的旅程,但有一些失去,真的不可避免吗?

01

明星接连自杀,

是谁逼“死”了他们?

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间,又有好几个明星自杀事件在持续不断地挑动着大家的脑神经。

前几天,日本女明星芦名星被发现于家中上吊自杀;在同一天里,韩国女明星吴仁惠自杀身亡;

再前一阵,日本著名男星三浦春马因为抑郁症自杀,也曾引发过全亚洲的哗然。

再再再往前,互为闺蜜的韩国女明星崔雪莉、具荷拉因为抑郁症相继自杀离世。

还有最近因为脱口秀爆红,而霸屏热搜两天的脱口秀女演员李雪琴,同样备受抑郁症的折磨。

北大毕业,去美国纽约大学深造——妥妥一个学霸。虽然她站在舞台上笑点迭出,令所有观众捧腹。但实际上她是多年的抑郁症患者。

甚至因为抑郁症不得不退学,去年还曾经试图自杀,割脉后被抢救回来。

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明星的抑郁和自杀能引发轰动,是由于他们的流量和光环。但实际上,在不被关注到的地方,有无数的普通人也在抑郁症的囚笼中苦苦挣扎。

02

全民焦虑的时代下,

光喝心灵鸡汤没有用。

我国的GDP已经斩获了世界No. 2的排名,物质生活被大大地满足的同时,内心的匮乏和困扰也日益严重。

联合国公布了《2019 年全球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9),按照报告可以看到:中国的幸福指数排名降至 93 位。

因此有分析认为,中国正进入「全民焦虑」时期。

在这种全民焦虑的大趋势下,各种心理问题频发。

从前提起去接受心理咨询,是个挺稀罕的事情,而现在却慢慢地变成了必需品。

如果大家有关注这几周的热搜,就会发现「抑郁症」正在频繁地被提起。

作为一种常见病,抑郁症已经成为人类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杀手”。

用医生的话来说:“治好抑郁症是临床上很严肃、很严谨的学术问题。一旦经过确诊,其治疗方案就应该由专业医师来制定,患者需要严格地遵医嘱。”

抑郁症到底有多严重?

咱们先来摆数据——

人在这一生患上抑郁症的概率,分别是:男性5%~12%,女性是 10%~25%。抑郁症患者自杀率比其他人群自杀率高20倍,每年自杀的群体里,有70%都是因为抑郁症。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共约4亿名抑郁症患者。而按照人类罹患抑郁症比例来估算,中国的抑郁症患者数量已经接近1亿人。

数字看起来挺抽象的?

还是觉得抑郁症很陌生,距离我们很遥远?

按照这样的分布比例,以国内14亿人口作保守估计,这意味着我们身边每14个人里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

为什么抑郁症这么普遍的病情,我们大多数人都知之甚少,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

因为大众对抑郁症的歧视和偏见,令许多患者不敢袒露自己的病情,甚至需要带上面具伪装成正常人。

比较在同理心集体匮乏的时代下,暴露了抑郁症的后果,就是在发生争执时病情会变成他人攻击自己的武器之一。

自曝有抑郁症的明星热依扎,曾被网暴为“炒作”、“博出名”,甚至被人以“你快去死吧”、“你怎么还没死?”等极其恶毒的话攻击。

所以常常会有许多人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身边那个看起来乐观开朗的某某某,竟然患上了抑郁症。

有人说,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蝉主不太同意。

因为从字眼上看,不论是【抑郁】,还是【感冒】,听上去都太轻飘飘了,以至于让无数人误以为这只是短暂的、可轻易缓解的心情问题。

所以大家很容易张口就来给出同样轻飘飘的建议:多运动、出去散散心、没多大事儿、过阵子就好。

这种打着“我是为你好”旗号的关心,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问候。

不仅无益于治疗,更可能造成更大困扰。

更别提许多人会在抑郁症患者稍微流露出求助信号时,用冷嘲热讽给对方泼冷水——

“天天要死不活,到底有完没完啊?”

“适可而止,你就是太闲/敏感/矫情了。”

“这是富贵病,没有富贵的命,倒得了富贵的病。”

……,……

与其说“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不如说:抑郁症是精神上的癌症。

这样一比喻就懂了:没有人会在别人得癌症的时候,张口就让人家想开点,别矫情,你就是太闲……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要将抑郁症纳入体检项目。

这意味着,如何在抑郁症频发的当下自我疗愈;或者在身边人罹患抑郁症时如何相处……

已经变成了一个迫切的命题。

03

嘲讽和轻视,

正在“杀死”他们。

发现了吗,抑郁症似乎成为了一个“月经式”被规律性讨论起的话题。

这不是老调重弹、没话找话。

反倒从侧面证明了一点:抑郁症,已经成为了所有人需要重视和面对的问题。

蝉主并非专业的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无法从专业的角度给予指导。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正在深受抑郁症困扰,请一定不要讳疾忌医,千万要寻求正规的治疗。

那么,如果身边人患上了抑郁症,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跟雪莉同在SM公司的韩国男明星金钟铉,2017年因抑郁症在家自杀身亡,他在遗书里请求着大家的理解:

我从里面开始出了故障,

一点点啃噬着我的抑郁最终将我吞噬,

我无法战胜它。

还需要多说什么呢?

就对我说辛苦了吧。

对我说,做到这里已经做得很好了,辛苦了。

就算不能笑着送我走,

也请不要责怪着送我走。

遗书里字字扎心的自述:“我很辛苦,请不要再责怪我了”,令人心疼又唏嘘。

发现了吗?网络上有一种论调很普遍:责怪受害者。

“随随便便去死的人,对得起TA的父母和家人吗?

怎么现在孩子这么脆弱呢,养大TA需要父母多少心血啊,这样让父母一辈子带着愧疚过日子吗???”

能理解说这种话的人,劝告的初衷。

但蝉主觉得,这种劝告方式给人的道德的枷锁太沉重了。

每一个人未经同意就被父母生下来,被动出生,艰难求生存,这已经太累了。

而看客们毫无共情地让他们连“死”,也要对别人负责,仿佛欠了一辈子都还不清的债。

而这种指责,对帮助抑郁症患者没有作用。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自我厌弃感早已将他们淹没,每天与厌世的情绪作斗争已经花光了他们所有的力气。

他们承受不起额外的道德包袱,只需要理解,陪伴和爱。

依然记得日剧《丈夫得了抑郁症》的情节:

社畜一样勤勤勉勉搬砖,被上司责骂打压的男主罹患了抑郁症,陷入了“自己太无能”的自责当中。

妻子没有居高临下地指责,更没有置身事外地冷眼旁观。

而是设身处地地站在了患者的位置去抚慰他,告诉他休息一下没关系的,一句“你辛苦了”、“你真的很棒”的共情,足以让患者嚎啕大哭。

全民焦虑的时代,无需外界鞭策,大多数人早已主动挥着鞭子逼自己赶路,咬牙切齿地争取更高更快更强。

所有人都怕输在起跑线,所有人从小就被植入“不优秀不成功不配活”的思想病毒。

这种进取心可以鞭策他们,也能摧毁他们。

别再用“加油”来给抑郁症患者打气了。

让对方努力好起来,其实也是另一种心理负担;告诉对方“不优秀也能活”,“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不努力也没关系”才是真正的心灵减负。

前者是在提要求,后者才是无条件的爱。

对于未能有幸得到这种爱的人,希望也能多自我宽慰,首先原谅自己,放过自己。

《奇葩说》里有个辩手这样问道:“内心很苦的人,要有多少甜才能填满?”

马东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内心很苦的人,只要有一点点甜,就能填满。”

只有支持、理解、包容和爱,才是解开抑郁症患者心头重担的那把钥匙。

关爱抑郁症群体,也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毕竟,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在抑郁症高频发生的趋势下,当事人和旁观者的身份可随时调换。

别再用嘲讽和轻视给抑郁症患者丢石头,别让自己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