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2017贵州美丽乡村评选展示(34)沿河中界镇狮子山农业生态观光园

句子大全 2015-10-26 06:49:47
相关推荐

观光园内建成的仿木步道

中界镇“狮子山农业生态观光园”位于沿河县城南部、距县城1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20米,园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涉及罗家寨村、石柱村、心齐村和侯家寨村,流转土地农户300多户,1200余人。系2015年招商引资项目由沿河县莲花藕种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建,园区主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实施生态种植、立体养殖,打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服务制度健全、产品优质安全的生态示范园。

发展模式: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该模式主要有狮子山农业生态观光园。2015年,引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莲藕种植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乡镇府附近的狮子山建立农旅一体现代高效农业观光园区,拟建2000亩。该园区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经营,采取土地租赁流转方式,集中连片打造,主要种植莲藕、观赏荷花、红叶樱花,养殖鱼、泥鳅、虾等,建设水上娱乐、婚纱摄影基地,开发天然林开发、荷叶茶加工等子项目,三年内把园区打造成为中界镇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群众享受土地租金收入,优先入园务工。对没有现金、土地入股的贫困户,采取政府贴息为每户贷款2万元的方式入股,每年保底分红,公司负责返还贷款本息。其中,5%资金作为农户保底分红,1%资金用于村级集体经济。

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打破公司跟农户“一锤子”买卖关系,使公司(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更为紧密,农户经营、合作经营和公司经营这三种经营制度得到有机结合,制度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联合社为农户(社员)提供的多种服务,可以形成“生产分散在户、服务统一在社”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形态和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联合社可以通过成员账户和财务数据等多方面材料来反映政策项目实施情况,有利于农户更好地获得政府关注与支持。

狮子山观光建成之后,全部由镇里配套,在观光园建成100亩接待中心,其中停车场占地50亩,将该接待中心出租给园区企业统一经营管理,预计租金20万,该租金不列为镇级收入,直接进入村级账户,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以镇级经济反哺农村。建成之后,按照每村3万元集体资金,预计每年可以解决6——8个村实际问题。

基地建设:园区计划5年内分两期完成该项目建设,总投资2亿元。其中一期项目投资1000万元,启动面积200亩,现已完成种植食用藕80余亩;观赏荷花30余亩;薰衣草、马鞭草、郁金香、天山雪菊、冰菊、鼠尾草等18种名贵花卉共计30余亩;观光步行小道5000米。一期项目已于2016年6月全面建成。完成新建园区仿木步道2500米,新建安装园区路灯80个,安装灌溉系统,安装PE管7500米,建设原石仿真水渠40米,新建狮子山水泥仿木喷泉2个,修建园区休闲观光公厕2座,安装园区竹子防护栏8300米,新建园区音响系统1套,新建园区监控设备1套,新建园区深水区竹子防护栏1900米,安装园区杀虫灯10盏,新建园区锦鲤池3个,投放泥鳅60万尾、龙虾36万尾、鱼18万尾、观赏鱼1万尾,新建马鞭草30亩、薰衣草25亩、郁金香15亩、生产藕50亩、观赏荷花120亩、蓝莓200株、蜀葵2000株、百香果300亩等,新建儿童游乐园1个,培植园区草坪1项,新建水泥仿木雕花休闲六角亭7座,修建农耕文化体验区1项,新建休闲长廊1500米(青石植物座椅),修建水泥结构钓鱼台50个,完成艺术修饰石林80亩,新建原木结构水车2个,购买2人和4人座游船10个,栽植1米高景观树1500株,新建水泥仿木仿草棚垂钓亭3个,新建水泥仿木雕花观光主亭3座,建设标识系统,大石4个、小石20个。二期项目包含接待中心、停车场、水上游乐设施、种苗培育大棚、荷叶茶叶加工等,其中水上游乐设施1项、狮子山农业生态观光园智能温室大棚8个(每个500平方米)、镀金钢架大棚10个,已于2016年底建成,其余项目正在有序进行中。

公司秉承“诚信经营,创新发展”的理念,配套“一村二园三区”的规划思路,即“一村”:一旅游度假村,“二园”:一生态庄园、农业研发试验园;“三区”:一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特色花卉种植区、高效渔业养殖(垂钓)区,建成后集观光、休闲、体验、种植、培育、餐饮于一体,2020年全面建成,努力打造成为黔东、渝西一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

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一是要使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二是要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三是通过以乡村旅游为主业,依托设施蔬菜、特色花卉种植、高效渔业养殖(垂钓)的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开办“农家乐”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四是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及“六项行动计划”为契机,进一步解决农村村寨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责编:罗炼、陈康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