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让老航校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句子大全 2015-10-01 00:27:43
相关推荐

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

2019年的金秋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中国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壮丽史诗。

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牡丹江大地日新月异,雪城建设硕果摇枝,一帧帧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时代新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壮丽展开。

同庆祖国华诞,不忘奋斗初心。为生动展示牡丹江人民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立体化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牡丹江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拼搏奋进、真抓实干的喜人成就,充分反映雪城儿女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讲好高质量发展的牡丹江好故事,即日起,本报全面启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媒体大型主题系列采访活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本报将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在重要版面显著位置隆重开设专栏的同时,还将在“两微两端”(牡丹江日报微信公众号、牡丹江日报微博、今日头条牡丹江日报官方账号、人民视频牡丹江日报官方账号)同步展开报道。本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系列采访活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分为三个篇章: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之探访雪城红色文化。牡丹江不仅历史悠久,也是著名的红色文化之城。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将组织记者走进全市红色文化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事件为脉络,深入探访牡丹江的红色文化,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的爱党爱国真挚情感。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之雪城英雄礼赞。为了建立新中国,牡丹江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英雄人物,我们将以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为线索,生动展示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革命情怀,凝聚新时代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实现全面振兴的精神力量。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之雪城新画卷。创新融合报道形式,集中推出园区行、乡村行、雪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等系列报道,深刻反映牡丹江7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实践、新发展、新成果及宝贵经验,讲述普通牡丹江人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的动人故事,共同奏响新时代强音。

作为中共牡丹江市委机关报、作为时代的守望者和历史的记录者,本报将牢记使命、守正创新,组织记者深入厂矿车间,走入田间地头,走访街道社区,用心讴歌新中国成立70年牡丹江的光辉历程,用情展现牡丹江人民的奋斗精神,用功书写精品力作,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锤炼“四力”,凝聚新时代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推动牡丹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磅礴力量,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奏响华美的乐章。

一起来看专栏开篇报道

牡丹江日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蹲点调研采访第一阶段第一站,来到我国航空事业的历史坐标点——人民空军起飞旧址及东北老航校旧址

牡丹江:大国空军“横空出世”的摇篮

3月28日和4月2日,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分别在河北西柏坡和大庆市举行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按照中宣部和省市委宣传部的要求部署,本报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蹲点调研采访。第一阶段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历史坐标点——人民空军起飞旧址及东北老航校旧址。

牡丹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拥有数量众多、极为珍贵的革命遗址遗存,重点革命遗址200余处,在战争年代涌现出的马骏、八女英烈、杨子荣等一大批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在今天他们的英雄事迹依然激励着国人奋发图强。牡丹江还是人民空军的起飞地,更是大国空军孕育成长、“横空出世”的摇篮。在人民空军起飞旧址、东北老航校旧址等地,记者带您一起去聆听那段镌刻铮铮誓言浴血荣光的历史,感受那炮火硝烟所点燃的腾飞的激情与梦想。

人民空军起飞旧址由组织空军飞行训练和防御敌方轰炸所需的跑道、塔台、机库和机堡整套训练防护设施所组成。机库始建于1932年,共有四个,并排而立,顶部呈拱形;机堡始建于1932年,现存五个,东西呈一条直线,相互等距,形如山包,用于飞行时临时存放飞机。塔台始建于1949年5月,是东北老航校时期建设的首批塔台之一,用于飞行训练指挥。在这里,我党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

英雄创造历史,理想创造未来。东北老航校走过了一段充满艰辛与曲折的道路,她点亮了共和国空中蓝图耀眼夺目的光辉起点。在那个漫天红霞电闪雷鸣改天换地的时代,创造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前进东北老航校精神,她是人民空军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我们会清晰地看到那遍地怒放理想之花和英雄之花的时代,手摇发动机疯狂的节奏,洗刷零件的油池里刺鼻的气味,东北严冬的清澈,乌拉草床垫上遗留的阳光,煮狍子肉和汗湿的头发间氤氲的浪漫气息,螺旋桨搅起的热血激情,都裹卷着英雄气的硝烟,让腰扎草绳腿绑闹钟的他们成了驰风抱雷的天兵,开辟了共和国伟大的通天之路。

时至今日我们始终坚信:时光会铭记,那些在筚路蓝缕中奔行于林海雪原的坚强身影;岁月会铭记,那些在漫天大雪中马拉飞机行进的撼世场景;蓝天会铭记,那些在白山黑水上空呼啸而过的战机轰鸣;历史会铭记,那些在不畏列强炮火中艰难起飞的不朽英雄;牡丹江会铭记,那些在时光变迁中军民依然在接力传承。

东北老航校完成了创建人民空军的历史使命,实现了星火燎原的历史绽放。岁月悠悠,往事历历,弦歌不断,回顾东北老航校走过的蓝天之路,处处洒满了金色阳光。感悟历史,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牡丹江军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神圣的精神高地;聆听岁月,时光深处闪耀的,是老一辈人听党指挥、艰苦奋斗的精神火炬,接过先辈们手中熊熊燃烧的火炬,传承红色文化精神,让其深植在每个牡丹江人的内心深处。

让老航校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春日里的牡丹江,草长莺飞、山花烂漫,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充满生机。

牡丹江是一座文化之城,更是一座英雄之城,在战争年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革命的遗址遗迹遍布雪城大地。时至今天,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依然激励着国人奋发图强。

牡丹江还是人民空军的起飞地,更是大国空军孕育成长、“横空出世”的摇篮。中国共产党第一条红色起飞线镌刻在牡丹江大地的碧空之上,铁翼轰鸣中镂刻出人民空军腾飞的足迹。4月中旬以来,本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蹲点采访活动第一阶段第一站来到人民空军起飞旧址及东北老航校旧址,聆听那段镌刻铮铮誓言浴血荣光的历史,感受那炮火硝烟所点燃的腾飞的激情与梦想。

人民空军起飞旧址:我国航空事业的历史坐标点

记者来到位于海浪国际机场跑道以西的人民空军起飞旧址,脚下历经风霜雨雪已变得斑驳开裂的跑道,目之所及的并排矗立着的几个带有厚重铁门的机堡,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静谧。

老航校 跑道

眼前的人民空军起飞遗址由一条跑道、一座塔台、四个机库、五处机堡等飞行训练及防护设施所组成,飞机跑道四周虽被田地所包围,但置身其中视野很是开阔。据介绍,这条跑道是1932年日本关东军强令牡丹江群众修建的,后经历两次扩建。

老航校 机库

离开跑道前往机库所在地,远远地就看见四个并排而立的拱形机库,来到近前,厚重的铁门紧闭着,四周环境干净整洁,在机库之间的空地上,一簇簇淡黄色的小野花随风摇曳。机库始建于1932年,由水泥填筑而成,顶部呈拱形,在东北老航校时期用于停放飞机。机堡始建于1932年,现存五个,东西呈一条直线,相互等距,形如山包,也是由水泥填充而成,用于飞行时临时存放飞机。塔台始建于1949年5月,是东北老航校时期建设的首批塔台之一,用于飞行训练指挥。

老航校 跑塔台

“这里是我党我军培养的首批男飞行员女飞行员起飞地,是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历史坐标点,承载着我党我军培养航空人才、建设人民空军的伟大历程。”据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很多人为航空事业奉献了青春,甚至是生命,他们用热血浇灌了我国的航空事业。在我市儿童公园内有一座蔡云翔烈士纪念碑,四周被苍翠的樟子松所环绕。蔡云翔,东北老航校成立之初任教育长,1946年6月在执行战斗任务中,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葬在牡丹江的北山南麓,并修建了纪念碑,纪念其在人民航空事业奠基工作中所作出的贡献。

目前,“人民空军起飞遗址”已由部队上报至国家文物局,保护见证人民空军起飞的遗址,并发挥红色历史资源教育功能,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东北老航校:开启共和国空中蓝图的光辉起点

从机库和机堡离开后,记者来到声名远播的东北老航校旧址,经过整修的暗红色建筑虽然已焕然一新,但仍然难掩岁月留下的气息和痕迹,让我们不禁感怀东北老航校艰难的建校历程。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老航校的初创者们,把血汗挥洒在布满战争疮痍的东北大地,开启了共和国空中蓝图的光辉起点。把青春铆定在艰苦卓绝的日日夜夜,让梦想的烈焰在岁月深处噼啪炸响。

据随行的老航校研究会负责人介绍,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不久,党中央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与当时东北的条件,决定立即着手在东北建立一所航空学校,培养航空人才。1946年3月1日,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在通化正式成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东北老航校。

1946年2月,国民党军队向东北民主联军发动进攻,3月占领沈阳,直逼本溪、四平,东北老航校搬迁到牡丹江海浪机场。老航校从通化搬到牡丹江,后又从牡丹江搬到东安(今密山),在牡丹江停留不过半年时间,却解决了教练机、燃料和机械教学程序三大难题,为老航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8年3月,航校校部从东安(今密山)搬回牡丹江。1949年3月,航校校部由牡丹江迁到长春。

1949年11月14日,航校首长按照空军司令部“将航校原有学员改编为两个轰炸学校及四个驱逐机学校”的命令,下达整编命令。11月18日,奉军委命令,在牡丹江组建第七航校,将整编留在牡丹江的人员和日本籍航空技术人员229人编入第七航校。12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完成整编,奉命停止办公。

从1946年3月1日建校,东北老航校作为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在3年零9个月的光辉岁月中(其中在牡丹江的时间最长,一年零七个月),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培养出各种航空技术人才560名,其中飞行员126名,领航员24名,机务人员322名,场站、气象、通信、仪表、参谋人员88名。在创立发展阶段,创造了人推火车、马拉飞机、酒精代替航油、直上高教机等航空史上的奇迹。

这些红色记忆在眼前重现,东北老航校不但为人民航空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摸索积累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创办航校丰富经验,而且在建校过程中,形成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老航校精神。这所航校在炮火硝烟中起飞,在黑土地上创业,在共和国晨光中展翅,使中国共产党的航空梦想成真,并为创建人民空军培养了人才,留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军民合用机场:将牡丹江与世界紧密相连

在人民空军起飞旧址旁,一架架银鹰呼啸起降;毗邻的牡丹江海浪国际机场一批批中外游客川流不息,摆渡车、客梯车穿梭不停……处处一派繁忙景象,这条空中通道缩短了牡丹江与世界的距离。

在此次蹲点采访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记者来到海浪机场。牡丹江海浪国际机场在1985年时被改建为军民合用机场,成为黑龙江省第二个民用支线机场。2017年8月,经民航局批准,牡丹江海浪机场正式更名为“牡丹江海浪国际机场”,成为黑龙江省内第一家、东北第二家支线国际机场,航线从1条增加到15条,通航城市从1个增加到15个,年旅客吞吐量从2706人次增加到92万人次,牡丹江对外开放窗口的作用更加明显。

2018年12月24日,牡丹江机场国际航空货运口岸正式验收。专营国际航空货物进出关的牡丹江机场国际货运中心即将投入运行,将为牡丹江绿色食品产业走向世界、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提供新动力。同时,随着牡丹江机场短期扩建、长期迁建规划实施,牡丹江市将形成“空港经济圈”,使牡丹江经济与世界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面向未来,牡丹江机场将以东北地区领先的支线机场,东北亚知名的国际航空港为战略目标,积极构建牡丹江市与中西部城市的航空网络,积极开发国际和地区航空市场,打造集航空物流、商贸、旅游集散于一体的精品支线机场产业,在沿边开放战略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在返程时,耳中还不时地回响着飞机的轰鸣声。岁月已成长歌,但历史永远精彩。先行者的风云往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被人忘记,而是化作翻滚在历史波澜里的朵朵浪花,激荡在后来人的记忆里。聚为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人民空军起飞旧址、东北老航校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培养出的众多空战英雄和骨干人才,传承着老航校的精神,奔涌流向人民空军和牡丹江建设的各个血脉支流。

记者手记:汇聚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

走近人民空军起飞的摇篮,感受红色文化。连日来,记者蹲点采访每到一处,内心既都心潮澎湃。身临其境感受雪城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洗礼,深受老航校初创者们开拓前进的热血激情所感染,对于我们来说要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奋斗精神,将其真正化为加快实现振兴发展的精神动力。

东北老航校是伴随祖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起飞成长的,在祖国的万里长空留下了闪光的航迹。在这条光彩照人的航迹上,彪炳着人民空军战火中的诞生史、实战中的成长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凝化为一个个精神的印记,指引我们锐意进取、不懈奋斗。

前行有声、岁月无言。那段峥嵘的岁月已被滚滚历史长河所定格,红色基因已渗进我们的血液、浸入心扉。现如今,牡丹江正在加快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老航校精神,汇聚起全市人民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谱写出新时代更加恢宏的新篇章。(陶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