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以前是担心生计睡不着觉 现在是高兴得睡不着”(1)

句子大全 2015-09-10 10:58:55
相关推荐

■60多岁的黄松西每天都在景区里走一走,他说人开心了,身体也跟着好了很多。“多亏你们(村干部与扶贫干部),我才有这么安心的日子。”

■广东金融学院捐赠了巨幅屏幕和音响,每天傍晚,村民们聚在这里跳舞健身。

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四力”齐发, 广东金融学院精准助力贫困户脱贫,有村民感慨地说:“以前是担心生计睡不着觉,现在是高兴得睡不着”

扶贫概况

广金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助城镇村3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3年来,广东金融学院对口帮扶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李建军、校长雍和明任双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对帮扶工作给予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的全方位支持: 投入资金264.14万元,发动社会捐助现金13.5万元、捐物捐书折合人民币10多万元,稳步有效、协同推进城镇村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教育方面,协助教育部门全面完成在校生名单的核实和生活费补助的发放,全村没有因贫辍学学生,2017-2018学年合计11名学生,发放教育补贴3.3万元;医疗方面,贫困户家庭成员100%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范围。患有大病到正规医院治疗的贫困户100%获得大病救助;住房方面,协助住建部门完成危房改造4 户,如期完成危房改造计划。

截至目前,31户共88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已建成扶贫开发项目3个,可使全村有劳动力贫困户每年每人增加收入1050元,无劳动力贫困户每年每人增加收入550元,最终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6.1万元。

去年,广东金融学院驻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工作队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广东省2016-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集体”。

坐落在梅州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的宗圣祠始建于明末,背倚五华山,面向石柱塘,三进院落雕栏画栋,如沧桑长者伫立时光之河,栉风沐雨,见证着城镇村三百余年风云幻变,亦被岁月淘洗,被历史印记:1925年,东征部队曾驻扎华城,在宗圣祠设东征军政治部办公室,这一段光辉记忆,使宗圣祠挂上“东征军政治部旧址”的银色牌匾,于2015年2月正式成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宗圣祠是城镇村曾氏家族的祠堂,两鬓斑白的曾伯自诩圣贤曾子传人,自愿管理与守护祠堂已有数年。他很自豪地告诉新快报记者,新时期的宗圣祠已然担负新使命,不仅仅是曾氏议事、聚会的场所,更是城镇村文化大讲堂,“(梅州市)政府授予‘文化祠堂’称号,因为我们的祠堂每月开讲堂,讲课的都是大教授!”他兴冲冲地引记者入内参观,指着悬挂在墙的“文化祠堂”牌匾,笑容满面。

在祠堂内开班授课的是来自300多公里外的广东金融学院的老师们。

2016年,按照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广东金融学院开始对口帮扶被列入省级贫困村的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3年来,学校党委及驻城镇村扶贫工作队勇担重任,集全校之力扎实推进帮扶工作,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人才优势,对帮扶工作给予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的全方位支持。

广金原保险系党总支副书记何晓华是第一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第一书记,3年来,他与工作队成员一道紧密联动“村两委”,扎根城镇村铺路搭桥、培育产业,凝练乡魂。

2019年6月24日,何晓华到期卸任返回广州,他的同事——广金会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黄锡榜率队驻守城镇村,接力脱贫攻坚。

【产业帮扶】

高手主厨+扶贫资金,铁皮房变身农家乐

城镇村有15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645户2121人,全村总面积0.9平方公里,受少田少地无山林的自然条件所限,传统种养业在城镇村一直难成规模。2017年初到城镇村,何晓华也因扶贫产业找不到有力抓手而焦虑,“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定位何处,必须因地制宜,找准能行、易行、可行的项目。”何晓华说,在村两委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工作队锁定开在村里的一家牛杂店,谋划发展城镇村的农家乐产业。

被“盯上”的牛杂店开在石柱塘公园旁,一间小铁皮房,四五张木桌,简陋至极却生意兴隆。何晓华专门去了解过,2004年开业的这家牛杂店拥有庞大“粉丝”群,“真是‘铁粉’,有人专程从兴宁市驾车八十公里过来饱口福,可见后厨有高手,出品不一般。”经过考察,工作队确定店主不仅厨艺高超,还是非常有诚信的经营者,决定出资扩建牛杂店,培育城镇村的特色产业农家乐。

广东金融学院和各级政府统筹的68万元扶贫资金很快到位,牛杂店升级打造农家乐的产业帮扶项目红火开工。拆除铁皮房兴建农家乐的同时,石柱塘公园的改造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公园内的亭台碧水,楼榭回廊引来大量游人,为农家乐输送了优质客源,每逢节假日,能容数百人的农家乐常常一座难求。

看食客盈门,曾经的小铁皮房房主——现在的石柱塘农家乐经理孔春兰笑得合不拢嘴,“想过扩大,但只有想法没有办法。如果不是扶贫资金支持,我怎么能做这么大生意?”孔春兰忙里偷闲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对农家乐的扶贫属性倍感光荣,她说,农家乐的采购大门永远向村里的贫困户敞开,无论家禽蔬菜、豆腐果蛋,只要送来,农家乐保证高于市场价照单全收,“看着贫困户轻轻松松就近卖出自己的东西,我特别高兴。”孔春兰还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留下岗位,只要他们愿意,洗碗端菜帮帮工,每月就有2000多元收入。

开业一年多,“鸟枪换炮”的农家乐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何晓华告诉记者,农家乐项目去年分红5.44万元,不但村里的所有贫困户都获得了分红收益,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以前是担心生计睡不着觉,现在是高兴得睡不着。”孔春兰笑称,“一样的失眠,心情却是不同!”她说,农家乐目前还拓展了“流动宴席”承包业务,预计今后能为村民们带来更多红利。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